搜索结果: 84 查到相关条约的内容。
带有条约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甲 [相关解释]
1.术数家用语。三甲为寿相之征。 2.自宋太平兴国八年始,进士殿试后分一甲﹑二甲﹑三甲三等,合称三甲。见《宋史.选举志一》。也指殿试的第三等。 3.甲午﹑甲辰﹑甲寅的合称。甲午(公元1894年)中日之战,清廷与日本签订辱国的《马关条约》;甲辰(公元1904年)日俄之战,日本夺取沙俄在东三省南部的控制权;甲寅(公元1914年)日德之战,日本夺取德国在山东的控制权。
不平等条约 [相关解释]
1.订约双方(或几方)在权利义务上不平等的条约。特指侵略国强迫别国订立的破坏别国主权﹑损害别国利益的条约。
专条 [相关解释]
1.专门的条款。 2.条约的一种﹐犹言专门条例﹑特别条例。其范围较普通条约为狭﹐一般仅限于某一问题﹐且超继续及补充性质。
中俄伊犁条约 [相关解释]
即《中俄改订条约》。1881年沙俄强迫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沙俄强占中国伊犁地区,崇厚奉命谈判擅签《里瓦几亚条约》,仅收回部分土地,而划失土地甚多,另偿付兵费”五百万卢布。清政府改派曾纪泽修约,争回了一部分土地,兵费”增为九百万卢布。通过此约及其后的界约,沙俄又割占七万多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相关解释]
沙俄强迫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1864年在塔城签订。根据《中俄北京条约》关于中俄西段边界的原则规定,具体划定了中俄西段边界。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沙俄侵占了中国西部四十四万多平方千米的大片领土。
中俄密约 [相关解释]
即《御敌互相援助条约》。沙俄以中俄共同防止日本侵略为名,引诱清政府订立的密约。1896年在莫斯科签订。主要内容为日本如侵犯俄国或中国、朝鲜时,中俄共同出兵互相援助;开战时,俄国军舰可驶入中国所有口岸;允许俄国在黑龙江、吉林两省修筑铁路直达海参崴。从此沙俄势力进一步侵入中国东北地区。
中俄尼布楚条约 [相关解释]
1689年,清政府与沙俄政府在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订立。规定中俄东段边界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外兴安岭为界。在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为中国领土。
中俄瑷珲条约 [相关解释]
1858年5月,沙俄乘英法联军进攻天津,强迫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为俄国割去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六十多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只在瑷珲对岸精奇里江以南的一小块地区(后称江东六十四屯)仍保留中国方面的永久居住和管辖权;并把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
中日甲午战争 [相关解释]
1894-1895年日本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因战争爆发于旧历甲午年而得名。1894年7月,日本在朝鲜丰岛海面突袭清军运兵船,并进攻驻守牙山的清军。8月,双方正式宣战,清军在平壤战役和黄海战中受挫,日军分陆海两路进攻中国东北。次年2月,日军攻占威海卫军港,北洋舰队覆灭。不久,辽东半岛陷落。中国人民和爱国官兵对日本侵略军进行了英勇的抗击,但因清政府的腐败而遭到失败。最后清政府派李鸿章赴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使中国进一步加深了半殖民地化。
中法黄埔条约 [相关解释]
法国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1844年10月在广州黄埔的法舰上签订。共三十六款。规定法国享有协定关税、五口通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准许法国人在通商口岸建造教堂,中国有保护教堂的义务。
中立地带 [相关解释]
1.也称中立化地区。根据国际条约,在战时不得对它采取军事行动和禁止把它变为军事基地的地区。通常为国际运河和某一个国家的领土的一部分。
中美华工条约 [相关解释]
即《限禁来美华工保护寓美华人条约》。美国强迫清政府订立的限制在美华工的条约。1894年在华盛顿签订。规定华工离美超过一年者,不得再入境;华工或华人不得入美国籍;居美华工均须登记。美国在利用华工开发资源的目的达到后,开始限制和排斥华工。
中美望厦条约 [相关解释]
美国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1844年7月在澳门附近望厦村签订。共三十四款。规定美国享有协定关税、五口通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等特权,并准许美国军舰可以任意出入中国沿海各港口,美国人可以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楼,设立教堂、医院。
中英烟台条约 [相关解释]
又称《芝罘条约》。英国借口马嘉理案强迫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1876年9月在烟台签订。主要内容为英国可派员入云南通商与调查;英人可经甘肃、青海、四川进入西藏,也可由印度进入西藏;增开宜昌、芜湖、温州、北海四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品在租界免征厘金,在内地只收子口税,免其他内地税。这个条约扩大了英国在华特权,并使英国得以侵入中国云南、西藏地区。
义和团运动 [相关解释]
清末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原名义和拳,是山东、直隶等地的民间秘密组织,以传授拳术、散发传单等形式进行反清和反教会斗争。成员多为贫苦农民和破产失业的城乡居民。1899年改称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势力日益壮大。次年八国联军侵入中国,义和团在保卫京津的廊坊和紫竹林战斗中,多次痛击侵略军。在八国联军和清政府的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终遭失败。《辛丑条约》签订后,义和团余部举起了扫清灭洋”的旗帜,继续斗争。
五口通商 [相关解释]
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迫使中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通称五口通商。它开创了帝国主义强迫中国开港的先例,中国主权遭到严重损害。
令约 [相关解释]
1.禁令和条约。
伊藤博文(1841-1909) [相关解释]
日本首相。早年参加明治维新运动。1871年赴欧美考察。首相任内发动中日甲午战争,强迫清政府接受《马关条约》,夺取中国台湾,并将朝鲜置于日本统治之下。1909年在中国哈尔滨车站被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击毙。 【伊藤博文(1841-1909)】日本首相。早年参加明治维新运动。1871年赴欧美考察。首相任内发动中日甲午战争,强迫清政府接受《马关条约》,夺取中国台湾,并将朝鲜置于日本统治之下。1909年在中国哈尔滨车站被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击毙。
元约 [相关解释]
1.原来的约定或条约。
八国联军 [相关解释]
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国组成的侵华联军。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帝国主义借口清政府排外”,联合出兵,以瓜分中国。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掠夺财物,残杀人民。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逃往西安。不久德国元帅瓦德西任联军总司令,侵略军增至十万人。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后,八国联军除留一部外,其余撤回本国。
公报 [相关解释]
①公开发表的关于重大会议的决议、国际谈判的进展、国际协议的成立、军事行动的进行等的正式文告新闻~ㄧ联合~。②由政府编印的刊物,专门登载法律、法令、决议、命令、条约、协定及其他官方文件。
公约 [相关解释]
①条约的一种名称。一般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国家缔结的某些政治性的或关于某一专门问题的条约。②机关、团体或街道居民内部拟订的共同遵守的章程爱国~ㄧ卫生~。
公车上书 [相关解释]
1.汉制﹐吏民上书言事﹐均由公车令接待。上书人多有因此而被大用者。 2.指清末一历史事件。公元1895年(清光绪二一年)4月﹐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派李鸿章赴日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是年﹐康有为在京会试﹐他号召各省举人一千三百余人联名上万言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震撼全国。史称"公车上书"。
凡尔赛和约 [相关解释]
1919年6月在巴黎和会上由英、法、美、意、日等战胜国同战败国德国签订的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条约。规定德国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交还法国,其殖民地以委任统治”的形式由英、法、日三国瓜分,支付巨额赔款,限制军备⊥约无理决定将战前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
利益均沾 [相关解释]
1.资本主义国家根据不平等条约侵略中国的手段之一。如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虎门条约》规定,中国"将来如新恩施及各国,亦准英国一律均沾。"1844年美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望厦条约》规定英美两国有权享受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所取得的一切特权,并且成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借口。沾,也写作"沾"。
削券 [相关解释]
1.谓签定条约。
势力范围 [相关解释]
受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势力控制的区域。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国家为了其自身利益,凭借经济、军事实力将某些国家和地区划入其势力范围,并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来确保其控制,不允许其他国家和势力的插足。同时,通过相互承认势力范围来瓜分世界。
十三行 [相关解释]
1.法帖名。晋王献之所书《洛神赋》真迹,至南宋时仅存十三行,共二百五十字。故名。今传本有玉版十三行﹑柳跋十三行两种。参阅元虞集《道园学古录》卷十一。 2.鸦片战争前广州港口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之总称。行数并不固定。十三行对官府负有承蓖交纳外洋税饷﹑规礼,传达政令及管理外洋商务人员等义务;也享有对外贸易特权。1842年《南京条约》订立后,十三行专营对外贸易的特权被取消,乃日趋没落。相传十三行名称起于明代,意义不详。俗亦称"洋行"﹑"洋货行"﹑"外洋行"。 3.清代天津脚夫﹑挑夫等苦工的组织。
华盛顿会议 [相关解释]
1921-1922年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国际会议。美、英、法、意、日、葡、比、荷、中九国代表参加会议。签订了三个条约(1)美、英、法、日《四国公约》,规定各缔约国尊重彼此在太平洋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并宣告英日同盟失效;(2)美、英、日、法、意《五国公约》,规定五国海军主力舰的比例;(3)《九国公约》,是帝国主义共同掠夺中国的条约,打破了战后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这次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完成了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协定 [相关解释]
国家间或国际组织间为解决专门和临时性问题而签订的契约性的条约。有文化交流协定、贸易协定、停战协定等。一般时效性较短。协定缔结的手续较简便,除必须经过一定部门批准外,一般签字后即可生效。
协约 [相关解释]
1.国家间协商订立的条约。如一九○四年的《英法协约》。亦指协商订立条约。
咸丰帝(1831-1861) [相关解释]
清朝皇帝。即爱新觉罗·奕fc56!薄C砗盼淖冢年号咸丰。满族。1850-1861年在位。依靠曾国藩等汉族地主武装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同俄、美、英、法签订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时,他逃往热河(治今河北承德市),命奕fc5aM英、法、俄签订屈辱的《北京条约》,还承认沙俄强迫订立的《瑷珲条约》◇在热河行宫病死。
商约 [相关解释]
1.国家之间缔结的通商条约。 2.商量约定。
声明 [相关解释]
国家、政府、政党、团体或其领导人为表明其对某重大问题的主张和观点而公开发表的文件。由两个以上国家、政府、政党、团体或领导人共同发表的可称为联合声明”或共同声明”。有些声明具有条约性质。
大沽之战 [相关解释]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三次战斗。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进攻大沽口,攻占炮台后进逼天津,迫使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次年,英法联军蓄意挑衅,轰击大沽炮台,清军发炮击沉、击伤敌舰多艘。1860年英法联军又大举进犯大沽炮台,直隶提督乐善率部奋战牺牲,炮台遂告陷落。不久天津被攻占,清政府被迫乞和。
天津条约 [相关解释]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美、俄分别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58年6月在天津签订。主要内容为增开汉口、九江、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到内河自由航行;外国人可到内地游历、通商,传教士可入内地传教;外国可派公使进驻北京,并在通商口岸设领事官。英、法两国还得到巨额赔款。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退出天津。
奕(1836-1918) [相关解释]
清末贵族。满族。封庆亲王。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同李鸿章与八国联军议和,签订《辛丑条约》◇历任外务部总理大臣、军机大臣、内阁总理大臣。卖官纳贿,贪污腐败。辛亥革命后避居天津。
奕山(1790-1878) [相关解释]
清末官员。满洲镶蓝旗人。道光帝侄。鸦片战争时任靖逆将军,赴广州督师。不听林则徐建议,在广州被围时向英军求和。英军进攻福建、浙江,又不出兵应援。战后被革职◇在任黑龙江将军时,与沙俄签订《中俄瑷珲条约》。
子口税 [相关解释]
1.旧中国海关征收的一种国内关税。凡进口洋货运销中国内地或出口土货从内地运销国外,除在口岸海关完纳值百抽五的进口税或出口税外,另缴 2.5%的子口税,以代替沿途所经各内地关﹑卡应征的税﹑捐和厘金。这种代替内地关﹑卡应征的各种捐税称"子口税"。子口税的开征,始于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的规定,其目的为便于帝国主义在中国内地倾销洋货和掠夺原料。1931年,子口税与厘金同时废止。
密约 [相关解释]
1.秘密约会。 2.秘密约定。 3.秘密的约言。 4.秘密条约;秘密契约。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相关解释]
英国强迫清政府订立的关于租借九龙的条约。1898年在北京签订。主要内容为英国租借九龙半岛,租期九十九年;中国保留九龙城内区域的行政权。
慈禧太后(1835-1908) [相关解释]
又称西太后”、那拉太后”。清末同治、光绪两朝实际的统治者。咸丰帝妃,同治帝母。满族。叶赫那拉氏。为人阴险毒辣,善于玩弄权术。1861年咸丰帝死,同治帝继位,她发动祺祥政变,实行垂帘听政”,掌握清廷实权。同治帝死后,立载b141(即光绪帝)为帝,仍由她听政。1898年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她把持朝政四十余年,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戊戌维新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先后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病死。
戊戌变法 [相关解释]
又称戊戌维新”。1898年(旧历戊戌年)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的政治改革运动。中日甲午战争后,康有为等在北京发起公车上书”,反对签订《马关条约》,要求变法图强,并在各地组织学会,设立学堂和报馆,宣传变法维新。1898年6月,光绪帝引用维新人士,并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推行新政。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帝,捕杀谭嗣同等维新人士,变法运动失败。参见百日维新”(1081页)。
成约 [相关解释]
1.已有的约定或条约。
战争罪行 [相关解释]
为个人或集团的私利蓄意挑起战争或在战争中违反战争法规和惯例的行为。在某些国家内,主要指策划、发动反人民、反正义的战争和进行屠杀人民的行为。在国际上主要指破坏和平罪,即违反国际条约,有计划、有准备地发动侵略战争;破坏战争法规罪,即杀害人质,虐待战俘,掠劫公私财物,使用化学、细菌武器等;违反人道罪,即在战争中对平民进行灭绝种族的屠杀和奴役、虐待,或以宗教、种族、政治为理由对平民进行迫害。凡有战争罪行的人均应受到审判和刑事处罚。
批准书 [相关解释]
国家领导人签署批准本国同外国签订条约的文件。凡需要批准的条约,双方领导人批准后,两国互换批准书即可生效。
承认 [相关解释]
①对事实行为表示确认;同意他承认这是他干的。②即国际承认”。一国认可另一国为主权国家和新的国家机构为合法政府,并愿意与其交往、发展正常关系的外交行为。一般采用相互致函、发照会、发表联合公报、互派外交代表、签订条约等形式来表示。相互承认是建立外交关系的前提。
换约 [相关解释]
1.更换条约。
撕毁 [相关解释]
1.撕破毁掉。引申指单方面背弃共同商定的协议﹑条约等。
新衙门 [相关解释]
1.即会审公堂。清末设在上海租界里的司法审判机关﹐以区别于中国原有的审理官署﹐故称。按照不平等条约的规定﹐凡是中外互控的案件﹐都由会审公堂的中﹑英﹑美﹑法四国会审官审理﹐其实中国会审官形同虚设﹐不受重视。
旅大租地条约 [相关解释]
沙俄强迫清政府订立的关于租借旅顺、大连的条约。1898年签订。主要内容为沙俄租借旅顺口、大连湾,租期二十五年,经双方同意可延长;沙俄获得修筑中东铁路支线的特权◇又签订《续订旅大租地条约》,进一步确定沙俄的独占权。中国东北成为沙俄的势力范围。
曾纪泽(1839-1890) [相关解释]
清末外交官〓南湘乡白杨坪(今属双峰)人。曾国藩子。通晓外文,留心时事。任驻英、法公使,兼驻俄公使。1881年与沙俄谈判签订《中俄伊犁条约》,收回中国伊犁领土主权。中法战争时,力主抵抗◇任海军衙门帮办、兵部左侍郎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曾撰《中国先睡后醒论》,主张强兵”优先于富国”。
最惠国待遇 [相关解释]
一国给予另一国享受的优惠待遇,这种优惠待遇不能低于已经或将要给予第三国的优惠待遇。一般运用在贸易、航海、关税、国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由条约加以规定。分为有条件的和无条件的。一般相互给予,也有单方面给予的,这需双方通过协商确定。
有效期 [相关解释]
1.条约﹑合同等有效的期限。 2.化学物品﹑医药用品以及某些特殊器材在规定的使用与保管的条件下﹐其性能不变而有效力的期限。
条章 [相关解释]
1.条例规章。 2.指条约。
条约 [相关解释]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签订的,确定签约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包括公约、协定、换文、联合宣言、宪章等。由两个国家签订的条约称双边条约”;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签订的条约称多边条约”。条约一般具有时间性,如果期满不再续签即失效。
欧洲联盟条约 [相关解释]
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694页)。
洛迦诺会议 [相关解释]
1925年在瑞士洛迦诺召开的国际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英、法、德、意、比、捷、波七国。签订了最后议定书和七个条约,总称洛迦诺公约”。内容包括德、比、法、英、意相互保证维持《凡尔赛和约》规定的德法、德比之间的领土现状;德国与比、波、法、捷分别签订条约,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法国与波、捷分别签订防备德国进攻的互助条约。
牧羊哀话 [相关解释]
短篇小说。郭沫若作。1919年发表。朝鲜李朝子爵闵崇华反对奸臣与日本签订合邦条约”,其继室李氏却勾结仆人尹石虎欲谋杀子爵,不料却误杀石虎之子子英。闵女佩荑为子英情人,闻讯后哀恸欲绝。是五四时期最早的一篇具有爱国反帝意识的小说。
界约 [相关解释]
1.两国为划分疆界﹑明定界址或为消除边界纠纷而共同缔结的条约。亦用以比喻为划分事权范围而制定的某种法规。
盟国 [相关解释]
1.缔结条约结成同盟的国家。 2.特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同盟国。
第二次鸦片战争 [相关解释]
又称英法联军之役”。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的侵华战争。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炮轰广州。次年,法国也乘机出兵,与英国组成侵华联军。联军先后攻陷广州、大沽,直逼天津。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沙俄又逼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割占中国大片领土。1860年,英法联军扩大战争,攻陷天津、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行宫。不久,清政府又被迫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由于外国的蛮横侵略和清政府的妥协投降,使中国又一次大量丧失领土主权。
签署 [相关解释]
在文件上签字签署条约|签署合同。
签订 [相关解释]
1.双方订立条约或契约并签字。
约法三章 [相关解释]
《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后指事先订好简明条约,以便遵守。
续约 [相关解释]
1.正约订定之后,因条约期满或环境变迁等原因而续订之条约,以为正约之补充。
缔约国 [相关解释]
1.共同订立某项条约的国家。
缔结 [相关解释]
订立;签订缔结友好条约。
罗马条约 [相关解释]
指1957年3月25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在罗马签订的《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主要内容为建立商品、人员、劳务、资本自由流通的共同市场。
草约 [相关解释]
1.亦作"艹约"。 2.未正式签字的契约或条约。 3.方言。以草绳子捆扎东西。
订租威海卫专条 [相关解释]
英国强迫清政府订立的关于租借威海卫(今山东威海市)的条约。1898年在北京签订。主要内容为威海卫及其附近海面租给英国,租期二十五年,经双方同意可延长。本约于1930年废止。
订约 [相关解释]
1.定下约会。 2.订下约言。 3.缔结条约或契约。
议约 [相关解释]
1.协议缔结条约。
轴心国 [相关解释]
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结成侵略同盟的法西斯德、意、日三国。1936年10月,德、意签约结盟,称柏林罗马轴心”。同年11月,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次年意大利也参加这个协定。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三国于1940年2月又签订《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结成公开的军事同盟。
辛丑条约 [相关解释]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强迫清政府订立的丧权辱国条约。1901年(旧历辛丑年),清政府代表奕肌⒗詈枵掠胗ⅰ⒚馈⒍怼⒌隆⑷铡奥、法、意、西、荷、比十一国公使在北京签订。主要内容为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抵押;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反对外国侵略;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北京到山海关沿线的重要地区;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中国人不准居住,并允许各国驻兵保护。这个条约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边约 [相关解释]
1.有关边界双方的条约或协议。
违约 [相关解释]
1.违反条约或契约的规定。
重订 [相关解释]
1.谓重新订立条约﹑规章制度等。 2.谓重新修正著作。
非战公约 [相关解释]
1928年8月,美、法、英、日、意、德等十五国代表在巴黎签订的条约。规定要用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但对于破坏公约的国家并没有规定具体有效的制裁措施,因此该公约并无实际意义。
领事裁判权 [相关解释]
1.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在殖民地或附属国攫取的一种特权,即它的侨民在当地的民事﹑刑事诉讼,所在国法庭无权审理,而由它派驻当地的领事依照本国法律审判。
马关条约 [相关解释]
日本通过甲午战争强迫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1895年春清政府议和全权大臣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主要内容为清政府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和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马嘉理案 [相关解释]
又称云南事件”或滇案”。1875年2月英国驻华使馆翻译马嘉理,擅自带领一支英军由缅甸闯入云南,开枪打死中国居民。当地人民奋起抵抗,打死马嘉理,把侵略军赶出云南。英国借此事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烟台条约》。
马斯特里赫特 [相关解释]
荷兰历史名城。人口113万(1983年)。产煤,有冶金、化学、橡胶、玻璃等工业。中欧和北欧间交通枢纽。市内多名胜古迹,有建于5世纪的教堂以及欧洲巴罗克建筑的市政厅和现代艺术博物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于此。
鸦片战争 [相关解释]
1840-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18世纪末,英国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毒害中国人民,引起清政府财政困难。183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到广州查禁鸦片。次年6月,英国发动侵华战争,战场主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地。以林则徐为代表的爱国官兵和以三元里人民为代表的沿海沿江人民,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对内排斥抵抗派,破坏和镇压人民的抗英斗争;对外妥协求和,使战争遭到失败。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