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34 查到相关校书的内容。
带有校书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馆 [相关解释]
1.汉武帝时,丞相公孙弘开钦贤﹑翘材﹑接士三馆,收罗人材。《西京杂记》卷四"平津侯(公孙弘)自以布衣为宰相,乃开东合,营客馆,以招天下士。其一曰钦贤馆,以待大贤;次曰翘材贤,以待大才;次曰接士馆,以待国士。" 2.唐有弘文(亦称昭文)﹑集贤﹑史馆三馆,负责藏书﹑校书﹑修史等事项。宋因之,三馆合一,并在崇文院中。 3.宋设广文﹑大学﹑律学三馆,以为教育士子的机构。见《宋史.选举志三》。
丹墨 [相关解释]
1.朱墨和黑墨。古人用于书写与点校书籍。
丹铅 [相关解释]
旧时点校书籍用的丹砂和铅粉(朱笔书写,铅粉涂抹)丹铅点勘。
丹黄甲乙 [相关解释]
1.点校书籍,评定次第。
乙科 [相关解释]
1.古代考试科目的名称『时博士弟子射策甲科,补郎中,乙科补太子舍人。《汉书.儒林传序》"岁课甲科四十人为郎中,乙科二十人为太子舍人。"唐宋后进士皆有甲乙科。《新唐书.韩休传》"休工文辞,举贤良……与校书郎赵冬曦并中乙科,擢左补阙。"《文献通考.选举@》"自武德以来,明经唯丁第,进士唯有乙科而已。"清周春《辽诗话.杨晳》"﹝杨晰﹞擢进士乙科,仕至宰相枢密使。"明清称举人为乙科,进士为甲科。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七四"登乙科则亡姓氏,官七品则亡姓氏。"
书坊 [相关解释]
1.唐代朝省藏书的馆院。亦为文臣学士校书﹑修史的处所。 2.旧时印刷并出售书籍的地方。五代时书肆,北宋时书林﹑书堂,南宋时书棚以及明清时书铺,皆泛称书坊。
书院 [相关解释]
古代教育机构。始于唐代。原为修书、校书、藏书之所,后才用于讲学。一般在蒙学之上,有的是本地、本省的最高学府。提倡自由讲学,采用个别钻研、相互问答、集众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讲习内容以儒家经籍为主,也有专攻武学、医学者。清末废科举,书院改为学校。
卢郎 [相关解释]
1.传说唐时有卢家子弟,为校书郎时年已老,因晩娶而遭妻怨。宋钱易《南部新书》丁"卢家有子弟,年已暮犹为校书郎,晩娶崔氏女,崔有词翰,结褵之后,微有慊色。卢因请诗以述怀为戏。崔立成诗曰'不怨卢郎年纪大,不怨卢郎官职卑,自恨妾身生较晩,不见卢郎年少时。'"后用为典故。
女校书 [相关解释]
1.唐成都名妓薛涛有文才,时人呼为女校书。唐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诗"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后世因以称妓女而能文者。 2.喻女才子。
弘文馆 [相关解释]
1.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修文馆于门下省。九年,太宗即位,改名弘文馆。聚书二十馀万卷。置学士,掌校正图籍,教授生徒;遇朝有制度沿革﹑礼仪轻重时,得与参议。置校书郎,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谬。设馆主一人,总领馆务。学生数十名,皆选皇族贵戚及高级京官子弟,师事学士受经史书法。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避太子李弘名,改曰昭文馆。玄宗开元七年(公元719年)仍改弘文馆。因学生出身贵族,不专经业,开元以后,令依国子监生例考试,惟帖经减半。明初亦设弘文馆,不久即废。宣德间,复建弘文阁,不久并入文渊阁。
投阁 [相关解释]
1.汉扬雄校书天禄阁时,刘棻曾向雄问古文奇字◇棻被王莽治罪,株连扬雄。当狱吏往捕时,雄恐不能自免,即从阁上跳下,几乎摔死◇有诏勿问,但京师纷纷传语"惟寂寞,自投阁。"见《汉书.扬雄传赞》。按扬雄作《解嘲》,有"惟寂惟寞﹐守德之宅"语,故云◇用为文士不甘寂寞而遭祸殃之典。
曲台 [相关解释]
1.秦汉宫殿名。 2.汉时作天子射宫,又立为署,置太常博士弟子。为着记校书之处。《汉书.儒林传.孟卿》"仓(后仓)说《礼》数万言,号曰《后氏曲台记》。"颜师古注引服虔曰"在曲台校书着记,因以为名。"后亦以指著述校书。
朱批 [相关解释]
1.用朱笔写的批语。清代,皇帝用朱笔在奏章上所作的批示。 2.用朱笔写的批语。评校书籍时用朱笔写在书页上的批语。
枇杷门巷 [相关解释]
1.唐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诗有"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句(一说此诗为胡曾所作),后因称妓女所居为"枇杷门巷"。
校书 [相关解释]
1.校勘书籍。 2.古代掌校理典籍的官员『有校书郎中,三国魏始置秘书校书郎,隋﹑唐等都设此官,属秘书省。 3.唐胡曾《赠薛涛》诗"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下闭门居。"薛涛,蜀中能诗文的名妓,时称女校书◇因以"女校书"为妓女的雅称。亦省称"校书"。
校书笺 [相关解释]
1.即薛涛笺。一种幅小而精美的纸张,用以题咏或书写信函。唐人称薛涛为女校书,故薛涛笺又称校书笺。亦借指题咏或书信。
校书郎 [相关解释]
1.东汉时,征召学士至兰台或东观宫中藏书处校勘典籍,其职为郎中者,称校书鄌中(亦省称校书郎);其职为郎者,则称校书郎。三国魏始置校书郎官职,司校勘宫中所藏典籍诸事。唐以后历代因之。明以后不置。
校书部 [相关解释]
1.古代指国家校理藏书之所。
校藜 [相关解释]
1.《三辅黄图.阁》"刘向于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夜有老人着黄衣,植青藜杖,叩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然,因以见向,授《五行洪范》之文。"后因以"校藜"谓精心校勘书籍。
班女扇 [相关解释]
1.亦作"班姬扇"。 2.汉成帝妃班倢伃失宠后,作《团扇》诗(亦称《怨歌行》),以秋扇见|自喻◇以"班女扇"比喻失宠者或废弃之物。南朝梁刘孝绰《校书秘书省对雪咏怀》"耻均班女扇,羞俪曹人衣。"前蜀韦庄《同旧韵》"簟委班姬扇,蝉悲蔡琰琴。"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二》"顾况与韦夏卿饮酒时,金气已残,夏卿请席征秋后意,或曰'寒蝉鸣',或曰'班姬扇'。"清许光治《水仙子》曲"拚不弃班姬扇,怕重张河朔筵。"又因班诗中有"团团似明月"之句,亦以形容圆月。
眃脱 [相关解释]
1.碗坯。《资治通鉴.唐则天后长寿元年》"春,一月,丁卯,太后引见存抚使所举人,无问贤愚,悉加擢用……时人为之语曰'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欋推侍御史,碗脱校书郎。'"言授官不加选择,校书郎就像碗毛坯一样粗滥◇用为滥用官吏的典实。
秘书省 [相关解释]
1.官署名。东汉始置秘书监一官,典司图籍。南北朝以后始设秘书省。其主官称秘书监,监以下有少监﹑丞及秘书郎﹑校书郎﹑正字等官,领国史﹑著作二局。唐代改称兰台﹑麟台。明以后其职务并入翰林院。
秘书郎 [相关解释]
1.官名。魏晋时置,属秘书省,掌管图书经籍。或称秘书郎中。唐代曾改称兰台郎。历代多另设校书郎,校勘典籍,以秘书郎专掌图书收藏及抄写事务。明初并其职于翰林院。清末在翰林院检讨之下复设秘书郎一职。
秘校 [相关解释]
1.古官职名。原指秘书省校书郎◇沿用指新擢第者。
空围 [相关解释]
1.空白的方框形符号。古人校书遇有缺字﹐用以表示阙疑。
简素 [相关解释]
1.简约朴素。 2.古代用来书写的竹简和绢帛。亦指书写用品。 3.《文选.张协之九》"寄辞翰墨林"李善注引汉应劭《风俗通》"刘向为孝成皇帝典校书籍﹐皆先书竹﹐为易刊定﹐可缮写者以上素也。今东观书﹐竹素也。"后因以"简素"称书籍。 4.指书信。
聘用 [相关解释]
1.唐卢纶《送李校书赴东川幕》诗"男儿须聘用﹐莫信笔堪耕。"谓以礼召用。今多指聘请任用。
芸香阁 [相关解释]
1.秘书省的别称。因秘书省司典图籍,故亦以指省中藏书﹑校书处。
著作郎 [相关解释]
1.官名。三国魏明帝始置,属中书省,掌编纂国史。其属有著作佐郎(后代或称佐著作郎)﹑校书郎﹑正字等。晋元康中改属秘书省,称为大著作。唐代主管著作局,亦属秘书省。宋元因之,惟宋别有国史院,故著作郎仅参与汇编"日历"(每日时事)等。明代废。亦省称"著作"。
藜火 [相关解释]
1.晋王嘉《拾遗记.后汉》载汉刘向校书天禄阁,夜默诵,有老父杖藜以进,吹杖端,烛燃火明。取《洪范五行》之文,天文舆图之牒以授焉,向请问姓名。云"太乙之精"◇因以"藜火"为夜读或勤奋学习之典。
铅黄 [相关解释]
1.亦作"鈆黄"。铅粉和雌黄。古代妇女化妆用品。 2.亦作"鈆黄"。铅粉和雌黄。古人常用铅粉和雌黄点校书籍﹐故称校勘之事为"铅黄"。 3.矿物名。俗称氧化铅。化学成分为pbo。通常成鳞片状﹑土状或块状。主要见于某些硫化物矿床的氧化带﹐系含铅硫化物氧化后的产物。人工制成的铅黄用于制釉和黄色颜料。
雠书 [相关解释]
1.亦作"雠书"。 2.校书。
青藜 [相关解释]
1.指藜杖。 2.《三辅黄图.阁》﹕"刘向于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夜有老人﹐着黄衣﹐植青藜杖﹐叩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然﹐因以见向﹐授《五行洪范》之文。恐词说繁广忘之﹐乃裂裳及绅以记其言。至曙而去﹐请问姓名﹐云﹕'我是太乙之精﹐天帝闻卯金之子有博学者﹐下而观焉。'"后因以"青藜"指夜读照明的灯烛。 3.借指苦读之事。 4.借指读书人。
韦庄(约836-910) [相关解释]
五代前蜀诗人、词人。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乾宁年间进士。曾为校书郎◇仕蜀,拜相。诗多感时伤怀之作,以长诗《秦妇吟》最有名。词作善用白描手法,为花间派”的代表作家。有《浣花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