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皇帝的内容。
带有皇帝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七宝辇
[相关解释]
1.旧时皇帝坐的用多种宝物装饰的车。
1.旧时皇帝坐的用多种宝物装饰的车。
七陵
[相关解释]
1.指西汉七个皇帝的陵墓。宣帝葬杜陵,文帝葬霸陵,高帝葬长陵,惠帝葬安陵,景帝葬阳陵,武帝葬茂陵,昭帝葬平陵,合称"七陵"。
1.指西汉七个皇帝的陵墓。宣帝葬杜陵,文帝葬霸陵,高帝葬长陵,惠帝葬安陵,景帝葬阳陵,武帝葬茂陵,昭帝葬平陵,合称"七陵"。
万寿
[相关解释]
1.长寿。祝福之词。 2.封建时代指皇帝﹑皇太后的生日。
1.长寿。祝福之词。 2.封建时代指皇帝﹑皇太后的生日。
万岁
[相关解释]
①万年,万代,形容极长的岁月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②祝颂的话。意为千年万代,永世存在山呼万岁。③也称万岁爷。封建时代对皇帝的专称启禀万岁。④对皇帝死亡的讳称陛下万岁后,妾母子何所托?
①万年,万代,形容极长的岁月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②祝颂的话。意为千年万代,永世存在山呼万岁。③也称万岁爷。封建时代对皇帝的专称启禀万岁。④对皇帝死亡的讳称陛下万岁后,妾母子何所托?
万岁爷
[相关解释]
1.对皇帝的敬称。
1.对皇帝的敬称。
三严
[相关解释]
1.唐代皇帝御朝前捶鼓三次,以示警戒,并按照一﹑二﹑三鼓进行相应准备,谓之三严。
1.唐代皇帝御朝前捶鼓三次,以示警戒,并按照一﹑二﹑三鼓进行相应准备,谓之三严。
三内
[相关解释]
1.皇帝的居处称大内。唐代大内以太极宫为西内﹑大明宫为东内﹑兴庆宫为南内,合称三内。
1.皇帝的居处称大内。唐代大内以太极宫为西内﹑大明宫为东内﹑兴庆宫为南内,合称三内。
三千牍
[相关解释]
1.《史记.滑稽列传》"朔(东方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后用以指向皇帝进呈的长篇奏疏。三千,极言其多。
1.《史记.滑稽列传》"朔(东方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后用以指向皇帝进呈的长篇奏疏。三千,极言其多。
三旨相公
[相关解释]
1.宋王珪自执政至宰相,凡十六年,不建一策,当时目为"三旨相公"。以其上殿进呈,云取圣旨;皇帝可否讫,云领圣旨;退谕禀事者,云已得圣旨;故以此称讽之。见《宋史.王珪传》。
1.宋王珪自执政至宰相,凡十六年,不建一策,当时目为"三旨相公"。以其上殿进呈,云取圣旨;皇帝可否讫,云领圣旨;退谕禀事者,云已得圣旨;故以此称讽之。见《宋史.王珪传》。
三注三唱
[相关解释]
1.唐制,六品以下官吏赴选,始集试观书判,次面试观察言貌,然后拟官注籍。既注唱名,三唱后冬集,以其名报仆射,再由门下省上报皇帝,然后依旨授官。此项程序,谓之"三注三唱"。见《通典.选举志三》。
1.唐制,六品以下官吏赴选,始集试观书判,次面试观察言貌,然后拟官注籍。既注唱名,三唱后冬集,以其名报仆射,再由门下省上报皇帝,然后依旨授官。此项程序,谓之"三注三唱"。见《通典.选举志三》。
三驾
[相关解释]
1.三次兴兵。 2.指北魏时皇帝外出的三种车驾;大驾﹑法驾﹑小驾。 3.佛教以羊车喻声闻乘,鹿车喻缘觉乘,牛车喻菩萨乘,称三驾。
1.三次兴兵。 2.指北魏时皇帝外出的三种车驾;大驾﹑法驾﹑小驾。 3.佛教以羊车喻声闻乘,鹿车喻缘觉乘,牛车喻菩萨乘,称三驾。
上三旗
[相关解释]
1.清顺治后,将皇家军队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镶黄﹑正黄﹑正白称为"上三旗",为皇帝亲兵。正红﹑正蓝﹑镶白﹑镶红﹑镶蓝称为"下五旗",由宗室诸王﹑贝勒﹑贝子等分统,驻守京师及各地∠称"满洲八旗"。
1.清顺治后,将皇家军队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镶黄﹑正黄﹑正白称为"上三旗",为皇帝亲兵。正红﹑正蓝﹑镶白﹑镶红﹑镶蓝称为"下五旗",由宗室诸王﹑贝勒﹑贝子等分统,驻守京师及各地∠称"满洲八旗"。
上方剑
[相关解释]
1.即尚方剑。尚方署特制的皇帝御用的宝剑。古代天子派大臣处理重大案件时,常赐以上方剑,表示授予全权,可以先斩后奏。 2.现多称"上方宝剑"。用以比喻来自上级的口头指示或书面文件。
1.即尚方剑。尚方署特制的皇帝御用的宝剑。古代天子派大臣处理重大案件时,常赐以上方剑,表示授予全权,可以先斩后奏。 2.现多称"上方宝剑"。用以比喻来自上级的口头指示或书面文件。
上本
[相关解释]
1.臣下向皇帝呈送奏本。
1.臣下向皇帝呈送奏本。
上疏
[相关解释]
1.臣下向皇帝进呈奏章。 2.指奏章。
1.臣下向皇帝进呈奏章。 2.指奏章。
上裁
[相关解释]
1.旧称皇帝裁决为"上裁"。 2.敬语,请对方裁决。多用于下对上。
1.旧称皇帝裁决为"上裁"。 2.敬语,请对方裁决。多用于下对上。
世掌丝纶
[相关解释]
1.《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后中书省代皇帝草拟诏旨,称为掌丝纶。父子或祖孙相继在中书省任职的称为世掌丝纶。
1.《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后中书省代皇帝草拟诏旨,称为掌丝纶。父子或祖孙相继在中书省任职的称为世掌丝纶。
东厂
[相关解释]
明代特务机构。明成祖于1420年在京师东安门北设立,命亲信宦官为提督,属官多来自锦衣卫,从事监视、侦察等特务活动,诸事可直接上达皇帝。权力在锦衣卫之上。
明代特务机构。明成祖于1420年在京师东安门北设立,命亲信宦官为提督,属官多来自锦衣卫,从事监视、侦察等特务活动,诸事可直接上达皇帝。权力在锦衣卫之上。
东幸
[相关解释]
1.封建时代谓皇帝亲临东方。
1.封建时代谓皇帝亲临东方。
东省
[相关解释]
1.古代中央官署之一。南朝齐指集书省,为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以散骑常侍为长官。 2.古代中央官署之一。唐指门下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 3.古代中央官署之一。宋指秘书省。掌图籍。宋杨万里有《早入东省残月初上》诗。按,杨曾任秘书监。 4.清代对山东省的省称。 5.民国时期对东三省的省称。
1.古代中央官署之一。南朝齐指集书省,为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以散骑常侍为长官。 2.古代中央官署之一。唐指门下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 3.古代中央官署之一。宋指秘书省。掌图籍。宋杨万里有《早入东省残月初上》诗。按,杨曾任秘书监。 4.清代对山东省的省称。 5.民国时期对东三省的省称。
丞相
[相关解释]
官名。战国时始设,为百官之长。秦代以后,专辅佐皇帝综理国政,但亦有居此位而无实权的。西汉初置相国,后称丞相,西汉末称大司徒,东汉末复称丞相。魏、晋、南北朝间,或称丞相,或称司徒、大丞相、相国等,废置不常。南宋孝宗时,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代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是中书省直隶地区的行政长官。行中书省也设丞相或左右丞相。明初设丞相,不久废。
官名。战国时始设,为百官之长。秦代以后,专辅佐皇帝综理国政,但亦有居此位而无实权的。西汉初置相国,后称丞相,西汉末称大司徒,东汉末复称丞相。魏、晋、南北朝间,或称丞相,或称司徒、大丞相、相国等,废置不常。南宋孝宗时,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代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是中书省直隶地区的行政长官。行中书省也设丞相或左右丞相。明初设丞相,不久废。
两宫
[相关解释]
1.指太后和皇帝或皇帝和皇后。亦指太上皇和皇帝或两后。因其各居一宫,故称两宫。 2.东宫和上台的合称。指太子及皇帝。
1.指太后和皇帝或皇帝和皇后。亦指太上皇和皇帝或两后。因其各居一宫,故称两宫。 2.东宫和上台的合称。指太子及皇帝。
两闺
[相关解释]
1.犹两闱。借指皇帝及太子。
1.犹两闱。借指皇帝及太子。
严办
[相关解释]
1.认真办理。 2.指皇帝出行前整备戒严诸事。 3.严厉惩办。
1.认真办理。 2.指皇帝出行前整备戒严诸事。 3.严厉惩办。
严嵩(1480-1567)
[相关解释]
明代权臣。字惟中,江西分宜人。嘉靖时,因善迎合皇帝的意旨,排挤首辅夏言。1542年入阁,两年后任首辅。前后专国政二十余年,以子世蕃和赵文华为爪牙。先后杀害夏言、曾铣、杨继盛等文武官员。晚年因其子世蕃被处死,他也被革职,家产抄没。
明代权臣。字惟中,江西分宜人。嘉靖时,因善迎合皇帝的意旨,排挤首辅夏言。1542年入阁,两年后任首辅。前后专国政二十余年,以子世蕃和赵文华为爪牙。先后杀害夏言、曾铣、杨继盛等文武官员。晚年因其子世蕃被处死,他也被革职,家产抄没。
中书省
[相关解释]
官署名。始设于魏晋,是奉皇帝意旨掌机要、发政令的中央机构。隋代改为内史省、内书省。至唐代,国家政令由中书省制定,经门下省审复,交尚书省执行。元代废门下、尚书两省,由中书省总领百官,成为国家政务中枢。明初袭元制,1380年中书省被革去。
官署名。始设于魏晋,是奉皇帝意旨掌机要、发政令的中央机构。隋代改为内史省、内书省。至唐代,国家政令由中书省制定,经门下省审复,交尚书省执行。元代废门下、尚书两省,由中书省总领百官,成为国家政务中枢。明初袭元制,1380年中书省被革去。
中南海
[相关解释]
在北京市区中部、故宫西侧。包括中海与南海,与北海统称三海。面积100公顷,其中水面约47公顷。中海开凿于金、元时,南海开凿于明初。清代与北海统称为西海子,亦称太液池。为皇家禁苑。园内景色美丽。有水云榭、丰泽园、瀛台等胜迹,光绪皇帝曾被囚于瀛台。园内还有崇雅殿、怀仁堂、紫光阁、武成殿等建筑。新中国成立后,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所在地。丰泽园内菊香书屋为毛泽东故居。
在北京市区中部、故宫西侧。包括中海与南海,与北海统称三海。面积100公顷,其中水面约47公顷。中海开凿于金、元时,南海开凿于明初。清代与北海统称为西海子,亦称太液池。为皇家禁苑。园内景色美丽。有水云榭、丰泽园、瀛台等胜迹,光绪皇帝曾被囚于瀛台。园内还有崇雅殿、怀仁堂、紫光阁、武成殿等建筑。新中国成立后,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所在地。丰泽园内菊香书屋为毛泽东故居。
中扃
[相关解释]
1.谓闭锁内心,欲望不生。 2.指内心。 3.犹禁中,皇帝所居之处。 4.中门。
1.谓闭锁内心,欲望不生。 2.指内心。 3.犹禁中,皇帝所居之处。 4.中门。
中批
[相关解释]
1.指皇帝的诏令。
1.指皇帝的诏令。
中旨
[相关解释]
1.皇帝的诏谕。 2.唐宋以后不经中书门下而由内廷直接发出的敕谕。
1.皇帝的诏谕。 2.唐宋以后不经中书门下而由内廷直接发出的敕谕。
中禁
[相关解释]
1.内心约束。 2.禁中。皇帝所居之处。 3.指皇帝。
1.内心约束。 2.禁中。皇帝所居之处。 3.指皇帝。
临御
[相关解释]
1.谓君临天下﹐治理国政。 2.谓皇帝坐朝或临幸至某地。
1.谓君临天下﹐治理国政。 2.谓皇帝坐朝或临幸至某地。
临朝称制
[相关解释]
1.谓母后当政﹐代行皇帝职权。
1.谓母后当政﹐代行皇帝职权。
临莅
[相关解释]
1.亦作"临莅"。亦作"临莅"。 2.来到﹑来临。旧多指皇帝即位理政。
1.亦作"临莅"。亦作"临莅"。 2.来到﹑来临。旧多指皇帝即位理政。
临轩
[相关解释]
1.皇帝不坐正殿而御前殿。殿前堂陛之间近檐处两边有槛榡﹐如车之轩﹐故称。 2.在窗前。轩﹐窗槛。
1.皇帝不坐正殿而御前殿。殿前堂陛之间近檐处两边有槛榡﹐如车之轩﹐故称。 2.在窗前。轩﹐窗槛。
临轩策士
[相关解释]
1.皇帝亲试贡士之称。
1.皇帝亲试贡士之称。
丹阙
[相关解释]
1.赤色的宫阙。 2.借指皇帝所居的宫廷。
1.赤色的宫阙。 2.借指皇帝所居的宫廷。
丹陛
[相关解释]
1.宫殿的台阶。 2.借称朝廷或皇帝。
1.宫殿的台阶。 2.借称朝廷或皇帝。
主子
[相关解释]
1.臣下对皇帝之称。 2.奴仆对主人之称。 3.指操纵﹑主使的人。 4.犹脚色。
1.臣下对皇帝之称。 2.奴仆对主人之称。 3.指操纵﹑主使的人。 4.犹脚色。
乐石
[相关解释]
1.《古文苑·李斯》"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群臣颂略,刻此乐石,以着经纪。"章樵注"石之精坚堪为乐器者,如泗滨浮磬之类。"原指可制乐器的石料,因《峄山石刻文》用此石镌刻,后以之泛指碑石或碑碣。
1.《古文苑·李斯》"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群臣颂略,刻此乐石,以着经纪。"章樵注"石之精坚堪为乐器者,如泗滨浮磬之类。"原指可制乐器的石料,因《峄山石刻文》用此石镌刻,后以之泛指碑石或碑碣。
乙览
[相关解释]
1.语本唐苏鹗《杜阳杂编》卷中"文宗皇帝……谓左右曰'若不甲夜视事,乙夜观书,何以为人君耶?'"后称皇帝阅览文书为乙览。
1.语本唐苏鹗《杜阳杂编》卷中"文宗皇帝……谓左右曰'若不甲夜视事,乙夜观书,何以为人君耶?'"后称皇帝阅览文书为乙览。
九圣
[相关解释]
1.指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文王﹑周公﹑孔子。 2.指道教崇奉的九位真人。 3.九个皇帝。
1.指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文王﹑周公﹑孔子。 2.指道教崇奉的九位真人。 3.九个皇帝。
九成宫
[相关解释]
1.唐代宫名。在陕西省麟游县西。本为隋仁寿宫,系皇帝避暑处。唐太宗贞观五年重修,以所在山有九重,改名九成。永徽二年九月改名万年。干封二年,复为九成。宫垣周千八百步,中有碧城殿﹑排云殿,并置禁苑及府库官寺等。唐王勃有《九成宫颂》,杜甫﹑李商隐均有《九成宫》诗。参阅《新唐书.地理志一》﹑《唐会要》卷三十。 2.唐书法家欧阳询所书《九成宫醴泉铭》之省称。
1.唐代宫名。在陕西省麟游县西。本为隋仁寿宫,系皇帝避暑处。唐太宗贞观五年重修,以所在山有九重,改名九成。永徽二年九月改名万年。干封二年,复为九成。宫垣周千八百步,中有碧城殿﹑排云殿,并置禁苑及府库官寺等。唐王勃有《九成宫颂》,杜甫﹑李商隐均有《九成宫》诗。参阅《新唐书.地理志一》﹑《唐会要》卷三十。 2.唐书法家欧阳询所书《九成宫醴泉铭》之省称。
买赋
[相关解释]
1.典出汉司马相如《长门赋》序"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后以"买赋"喻失意后想方设法,以图再起。
1.典出汉司马相如《长门赋》序"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后以"买赋"喻失意后想方设法,以图再起。
买酎
[相关解释]
1.语本《史记.平准书》"至酎,少府省金,而列侯坐酎金失侯者百余人。"裴髎集解引如淳曰"《汉仪注》王子为侯,侯岁以户口酎黄金于汉庙,皇帝临受献金以助祭。大祀日饮酎,饮酎受金。金少不如斤两,色恶,王削县,侯免国。"后用"买酎"指地方对中央献纳钱财。
1.语本《史记.平准书》"至酎,少府省金,而列侯坐酎金失侯者百余人。"裴髎集解引如淳曰"《汉仪注》王子为侯,侯岁以户口酎黄金于汉庙,皇帝临受献金以助祭。大祀日饮酎,饮酎受金。金少不如斤两,色恶,王削县,侯免国。"后用"买酎"指地方对中央献纳钱财。
乾隆帝(1711-1799)
[相关解释]
即爱新觉罗·弘历”。清朝皇帝。庙号高宗,年号乾隆。雍正帝第四子。初封和硕宝亲王。即位后继续用兵平定准噶尔部,又平定回部大小和卓木叛乱,并在新疆设伊犁将军,管理天山南北。在位时编成《四库全书》,但屡兴文字狱。曾六次南巡,挥霍浪费◇期任用权臣和b1336十年,贪污腐败风气盛行。1796年b134N桓皇太子(嘉庆帝),自称太上皇帝。
即爱新觉罗·弘历”。清朝皇帝。庙号高宗,年号乾隆。雍正帝第四子。初封和硕宝亲王。即位后继续用兵平定准噶尔部,又平定回部大小和卓木叛乱,并在新疆设伊犁将军,管理天山南北。在位时编成《四库全书》,但屡兴文字狱。曾六次南巡,挥霍浪费◇期任用权臣和b1336十年,贪污腐败风气盛行。1796年b134N桓皇太子(嘉庆帝),自称太上皇帝。
予勾
[相关解释]
1.亦作"予句"。 2.谓皇帝或其指定的大臣用朱笔在判处死刑者的名字上画勾以示批准。
1.亦作"予句"。 2.谓皇帝或其指定的大臣用朱笔在判处死刑者的名字上画勾以示批准。
云都赤
[相关解释]
1.蒙古语音译。意为带刀的人,元代用以名皇帝的侍卫官。
1.蒙古语音译。意为带刀的人,元代用以名皇帝的侍卫官。
云韶院
[相关解释]
1.唐代宫中教习流行歌舞的场所之一。时宫中设教坊﹐有宜春院﹑云韶院。宜春院歌舞艺伎常在皇帝前承欢。凡演习大型歌舞人数不足时﹐则由云韶院的歌舞艺伎补充。
1.唐代宫中教习流行歌舞的场所之一。时宫中设教坊﹐有宜春院﹑云韶院。宜春院歌舞艺伎常在皇帝前承欢。凡演习大型歌舞人数不足时﹐则由云韶院的歌舞艺伎补充。
云骖
[相关解释]
1.皇帝的车驾。亦借指皇帝。 2.飞驶的云。
1.皇帝的车驾。亦借指皇帝。 2.飞驶的云。
云骥
[相关解释]
1.指传说中行雨的龙。 2.天马。对皇帝所赐之马的美称。 3.喻俊才。
1.指传说中行雨的龙。 2.天马。对皇帝所赐之马的美称。 3.喻俊才。
五云
[相关解释]
1.青﹑白﹑赤﹑黑﹑黄五种云色。古人视云色占吉凶丰歉。 2.五色瑞云。多作吉祥的征兆。 3.指皇帝所在地。 4.指云英﹑云珠﹑云母﹑云液﹑云沙五种云母。据称按五季服用,能寿考乃至成仙。 5.见"五云体"。
1.青﹑白﹑赤﹑黑﹑黄五种云色。古人视云色占吉凶丰歉。 2.五色瑞云。多作吉祥的征兆。 3.指皇帝所在地。 4.指云英﹑云珠﹑云母﹑云液﹑云沙五种云母。据称按五季服用,能寿考乃至成仙。 5.见"五云体"。
五位
[相关解释]
1.谓天数五和地数五。前者为奇数,一﹑三﹑五﹑七﹑九;后者为偶数,二﹑四﹑六﹑八﹑十。 2.指岁﹑月﹑日﹑星﹑辰。 3.谓五行。 4.犹言五方。 5.指五方之神。 6.九五之位,指帝位。 7.土层较深的优质土壤。 8.指侯﹑大夫﹑卿﹑公﹑辟五种等级。 9.指宋时童贯等五人为皇帝分工修建的宫室。 10.算术上的第五个数位。即个十百千万之万位。
1.谓天数五和地数五。前者为奇数,一﹑三﹑五﹑七﹑九;后者为偶数,二﹑四﹑六﹑八﹑十。 2.指岁﹑月﹑日﹑星﹑辰。 3.谓五行。 4.犹言五方。 5.指五方之神。 6.九五之位,指帝位。 7.土层较深的优质土壤。 8.指侯﹑大夫﹑卿﹑公﹑辟五种等级。 9.指宋时童贯等五人为皇帝分工修建的宫室。 10.算术上的第五个数位。即个十百千万之万位。
五坊
[相关解释]
1.唐代为皇帝饲养猎鹰猎犬的官署。至宋初始废。
1.唐代为皇帝饲养猎鹰猎犬的官署。至宋初始废。
五泰
[相关解释]
1.谓五帝。《荀子·赋》"请占之五泰。"杨倞注"五泰﹐五帝也。五帝少昊﹑颛顼﹑高辛﹑唐﹑虞。"宋王安石《英德殿上梁文》"先皇帝道该五泰﹐德贯二仪。"一说为神巫之名。见刘师培《荀子补释》。
1.谓五帝。《荀子·赋》"请占之五泰。"杨倞注"五泰﹐五帝也。五帝少昊﹑颛顼﹑高辛﹑唐﹑虞。"宋王安石《英德殿上梁文》"先皇帝道该五泰﹐德贯二仪。"一说为神巫之名。见刘师培《荀子补释》。
五牛
[相关解释]
1.皇帝乘舆的代称。
1.皇帝乘舆的代称。
五牛旗
[相关解释]
1.即五牛旗舆。晋代所造的一种皇帝乘舆。车设五牛,竖旗于牛背。隋唐因之。
1.即五牛旗舆。晋代所造的一种皇帝乘舆。车设五牛,竖旗于牛背。隋唐因之。
五王
[相关解释]
1.指唐明皇兄弟让皇帝宪﹑惠庄太子撝﹑惠文太子范﹑惠宣太子业﹑隋王隆悌。 2.指唐代张柬之﹑敬晖﹑崔玄暐﹑袁恕己﹑桓彦范。武后周天授五年张柬之等五人发动政变,重立中宗为帝,复国号唐,以功皆封郡王。 3.复姓。
1.指唐明皇兄弟让皇帝宪﹑惠庄太子撝﹑惠文太子范﹑惠宣太子业﹑隋王隆悌。 2.指唐代张柬之﹑敬晖﹑崔玄暐﹑袁恕己﹑桓彦范。武后周天授五年张柬之等五人发动政变,重立中宗为帝,复国号唐,以功皆封郡王。 3.复姓。
五色线
[相关解释]
1.古代补衮用五色线。因用以喻臣下规谏皇帝的文辞。 2.比喻文章华美。
1.古代补衮用五色线。因用以喻臣下规谏皇帝的文辞。 2.比喻文章华美。
五言试帖
[相关解释]
1.科举考试中所作的五言诗。唐以来,科举考试中以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限定韵脚。其诗大都为五言或七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这种诗体称试帖诗。清代试帖诗,格律限制更严,内容大多为皇帝歌功颂德。
1.科举考试中所作的五言诗。唐以来,科举考试中以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限定韵脚。其诗大都为五言或七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这种诗体称试帖诗。清代试帖诗,格律限制更严,内容大多为皇帝歌功颂德。
五陵
[相关解释]
1.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五县的合称。均在渭水北岸今陕西咸阳市附近。为西汉五个皇帝陵墓所在地『元帝以前,每立陵墓,辄迁徙四方富豪及外戚于此居住,令供奉园陵,称为陵县。 2.指西汉高祖﹑惠帝﹑景帝﹑武帝﹑昭帝的陵园。 3.指唐代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的陵园,均在长安附近。
1.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五县的合称。均在渭水北岸今陕西咸阳市附近。为西汉五个皇帝陵墓所在地『元帝以前,每立陵墓,辄迁徙四方富豪及外戚于此居住,令供奉园陵,称为陵县。 2.指西汉高祖﹑惠帝﹑景帝﹑武帝﹑昭帝的陵园。 3.指唐代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的陵园,均在长安附近。
五陵原
[相关解释]
1.汉代五个皇帝陵园所在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的渭北高原上。
1.汉代五个皇帝陵园所在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的渭北高原上。
交章
[相关解释]
1.谓官员交互向皇帝上书奏事。
1.谓官员交互向皇帝上书奏事。
亲卫
[相关解释]
1.官名。皇帝的侍卫。隋始置,与勋卫﹑翊卫并称三卫。唐宋因之,并置亲卫之府。明以后不设。
1.官名。皇帝的侍卫。隋始置,与勋卫﹑翊卫并称三卫。唐宋因之,并置亲卫之府。明以后不设。
亲政
[相关解释]
幼年继位的帝王成年后亲自执政两宫皇太后归政,穆宗行亲政典礼|皇帝年在襁褓,未任亲政。
幼年继位的帝王成年后亲自执政两宫皇太后归政,穆宗行亲政典礼|皇帝年在襁褓,未任亲政。
亲王
[相关解释]
爵位名。隋代以皇帝的伯叔兄弟和皇子为亲王。唐代以后以皇帝的兄弟及皇子为亲王。宋、明各代沿用。清代宗室封爵第一级称和硕亲王,蒙古贵族也有称亲王的。
爵位名。隋代以皇帝的伯叔兄弟和皇子为亲王。唐代以后以皇帝的兄弟及皇子为亲王。宋、明各代沿用。清代宗室封爵第一级称和硕亲王,蒙古贵族也有称亲王的。
亲策
[相关解释]
1.皇帝亲自主持策问。
1.皇帝亲自主持策问。
亲近
[相关解释]
1.亲密接近。 2.亲近的人。 3.近旁。指皇帝周围。 4.亲抚近邻。
1.亲密接近。 2.亲近的人。 3.近旁。指皇帝周围。 4.亲抚近邻。
亲遇
[相关解释]
1.指皇帝的恩遇。
1.指皇帝的恩遇。
人皇
[相关解释]
1.传说中远古部落的酋长,后将其神化,与天皇﹑地皇合称三皇。 2.皇帝。
1.传说中远古部落的酋长,后将其神化,与天皇﹑地皇合称三皇。 2.皇帝。
仁圣
[相关解释]
1.仁德圣明。亦指仁德圣明者。古代多用作称颂帝王的套词。 2.对皇帝的尊称。
1.仁德圣明。亦指仁德圣明者。古代多用作称颂帝王的套词。 2.对皇帝的尊称。
仁皇
[相关解释]
1.对当朝皇帝的尊称。
1.对当朝皇帝的尊称。
今上
[相关解释]
1.称当代的皇帝。
1.称当代的皇帝。
从马直
[相关解释]
1.五代后唐时皇帝亲军。
1.五代后唐时皇帝亲军。
从驾
[相关解释]
1.随从皇帝出行。 2.扈从或陪侍皇帝。
1.随从皇帝出行。 2.扈从或陪侍皇帝。
仗下
[相关解释]
1.谓皇帝视朝毕,所列仪仗兵卫退下。 2.借指朝堂。
1.谓皇帝视朝毕,所列仪仗兵卫退下。 2.借指朝堂。
仗节
[相关解释]
1.手执符节。古代大臣出使或大将出师,皇帝授予符节,作为凭证及权力的象征。 2.坚守节操。
1.手执符节。古代大臣出使或大将出师,皇帝授予符节,作为凭证及权力的象征。 2.坚守节操。
仗马
[相关解释]
1.皇帝仪仗队所用的马。装饰华丽,通常用于朝会﹑祀典﹑出巡等。 2.比喻坐享俸禄而不敢言事之官。语出《新唐书.奸臣传.李林甫》"林甫居相位凡十九年,固宠市权,蔽欺天子耳目,谏官皆持禄养资,无敢正言者。补阙杜琿再上书言政事,斥为下邽令。因以语动其余曰'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不暇,亦何所论?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饫三品刍豆;一鸣,则黜之矣◇虽欲不鸣,得乎?'由是谏争路絶。"
1.皇帝仪仗队所用的马。装饰华丽,通常用于朝会﹑祀典﹑出巡等。 2.比喻坐享俸禄而不敢言事之官。语出《新唐书.奸臣传.李林甫》"林甫居相位凡十九年,固宠市权,蔽欺天子耳目,谏官皆持禄养资,无敢正言者。补阙杜琿再上书言政事,斥为下邽令。因以语动其余曰'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不暇,亦何所论?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饫三品刍豆;一鸣,则黜之矣◇虽欲不鸣,得乎?'由是谏争路絶。"
仗马寒蝉
[相关解释]
1.皇帝仪仗中用的马和寒风中的蝉。比喻噤口不言者。
1.皇帝仪仗中用的马和寒风中的蝉。比喻噤口不言者。
仙仗
[相关解释]
1.亦作"僲仗"。 2.神仙的仪仗。 3.指皇帝的仪仗。
1.亦作"僲仗"。 2.神仙的仪仗。 3.指皇帝的仪仗。
仙使
[相关解释]
1.神仙的使者。 2.对皇帝使者的誉称。
1.神仙的使者。 2.对皇帝使者的誉称。
仙卫
[相关解释]
1.亦作"仙卫"。 2.指护送皇帝或其灵车的仪卫。
1.亦作"仙卫"。 2.指护送皇帝或其灵车的仪卫。
仙毫
[相关解释]
1.指皇帝所用之笔。
1.指皇帝所用之笔。
仙粃
[相关解释]
1.皇帝游幸郊外,用以阻隔行人往来的竹篱。亦指禁苑。
1.皇帝游幸郊外,用以阻隔行人往来的竹篱。亦指禁苑。
仙露
[相关解释]
1.本指汉武帝所造铜仙人捧盘所接的甘露,后亦借指皇帝赐的御酒。
1.本指汉武帝所造铜仙人捧盘所接的甘露,后亦借指皇帝赐的御酒。
仙驾
[相关解释]
1.仙人的车驾。 2.用作对仙人的敬称。 3.借称皇帝的车驾。 4.谓出游的车驾。
1.仙人的车驾。 2.用作对仙人的敬称。 3.借称皇帝的车驾。 4.谓出游的车驾。
令书
[相关解释]
1.指太子所下的书面命令。与皇帝诏书相别。
1.指太子所下的书面命令。与皇帝诏书相别。
令锡
[相关解释]
1.指皇帝对臣属的封赠赏赐。
1.指皇帝对臣属的封赠赏赐。
仪刀
[相关解释]
1.皇帝仪仗中所用的刀。历代形制不一。
1.皇帝仪仗中所用的刀。历代形制不一。
仪盆
[相关解释]
1.盥盆『代皇帝出行时,随从捧之。
1.盥盆『代皇帝出行时,随从捧之。
仪马
[相关解释]
1.庙中的偶马。 2.皇帝仪卫中用作导引的马。
1.庙中的偶马。 2.皇帝仪卫中用作导引的马。
仪鸾司
[相关解释]
1.宋代宫廷掌仪礼的官署。管皇帝祠郊庙﹑出巡﹑宴会和内廷供帐等事务。明初亦设有仪鸾司,职掌则异于宋,不久罢,改置锦衣卫。参阅《明史·职官志五》。
1.宋代宫廷掌仪礼的官署。管皇帝祠郊庙﹑出巡﹑宴会和内廷供帐等事务。明初亦设有仪鸾司,职掌则异于宋,不久罢,改置锦衣卫。参阅《明史·职官志五》。
仪鸾殿
[相关解释]
1.宫殿名。隋大业间有野雀飞集宝城朝堂前,有人为奉承皇帝,诈称鸾凤来临,因于其地建仪鸾殿。
1.宫殿名。隋大业间有野雀飞集宝城朝堂前,有人为奉承皇帝,诈称鸾凤来临,因于其地建仪鸾殿。
伏阙
[相关解释]
1.拜伏于宫阙下。多指直接向皇帝上书奏事。
1.拜伏于宫阙下。多指直接向皇帝上书奏事。
传国玺
[相关解释]
1.秦以后皇帝世代相传的印章。又称秦玺,唐改称传国宝。相传秦始皇得蓝田玉,雕为印,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李斯所写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秦亡归汉◇来封建王朝以玺有"受命于天"之文,争以得玺为符瑞。秦玺已亡,历代多自刻制,文亦有同有异。
1.秦以后皇帝世代相传的印章。又称秦玺,唐改称传国宝。相传秦始皇得蓝田玉,雕为印,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李斯所写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秦亡归汉◇来封建王朝以玺有"受命于天"之文,争以得玺为符瑞。秦玺已亡,历代多自刻制,文亦有同有异。
传红
[相关解释]
1.旧时谓订婚时男女两家互送约书和信物。 2.指明司礼监承皇帝意旨,以朱笔批复内阁送呈文书。
1.旧时谓订婚时男女两家互送约书和信物。 2.指明司礼监承皇帝意旨,以朱笔批复内阁送呈文书。
传胪
[相关解释]
1.科举时代,殿试揭晓唱名的一种仪式。殿试公布名次之日,皇帝至殿宣布,由阁门承接,传于阶下,卫士齐声传名高呼,谓之传胪。 2.明代称科举第二﹑三甲第一名为传胪。至清则专称二甲第一名为传胪。
1.科举时代,殿试揭晓唱名的一种仪式。殿试公布名次之日,皇帝至殿宣布,由阁门承接,传于阶下,卫士齐声传名高呼,谓之传胪。 2.明代称科举第二﹑三甲第一名为传胪。至清则专称二甲第一名为传胪。
伴驾
[相关解释]
1.谓陪伴皇帝。多用于戏曲中。 2.谓做皇帝的近臣。
1.谓陪伴皇帝。多用于戏曲中。 2.谓做皇帝的近臣。
住节
[相关解释]
1.驻节。谓军队统帅于行军中暂驻。节,皇帝所授节杖。
1.驻节。谓军队统帅于行军中暂驻。节,皇帝所授节杖。
使传
[相关解释]
1.指经使者传达的皇帝诏书。
1.指经使者传达的皇帝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