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37 查到相关相沿的内容。
带有相沿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万户
[相关解释]
1.一万户。 2.万家;万室。万,极言其多。 3.官名。金初设置,元代相沿,为世袭官职。万户为"万夫之长",总领于中央的枢密院;驻于各路者,则分属于行省。设万户府以统领千户所,诸路万户府各设达鲁花赤一员,万户一员。又有海道运粮万户府,设官与诸路万户府同。参阅《元史.百官志七》。
1.一万户。 2.万家;万室。万,极言其多。 3.官名。金初设置,元代相沿,为世袭官职。万户为"万夫之长",总领于中央的枢密院;驻于各路者,则分属于行省。设万户府以统领千户所,诸路万户府各设达鲁花赤一员,万户一员。又有海道运粮万户府,设官与诸路万户府同。参阅《元史.百官志七》。
三体
[相关解释]
1.指《诗经》的风﹑雅﹑颂三体。 2.指唐诗的七绝﹑七律﹑五律三体。宋周弼有《三体唐诗》六卷,即选此三体。 3.指唐人赋诗唱和的三体。 4.汉字的三种字体。在真书流行前,称古文﹑篆书﹑隶书为三体。 5.汉字的三种字体。真书﹑行书﹑草书。 6.史学中称编年﹑纪传与纪事本末三种体裁。编年体始于《春秋》,纪传体始于《史记》,后宋袁枢创纪事本末体,史部分类乃相沿分为三体。
1.指《诗经》的风﹑雅﹑颂三体。 2.指唐诗的七绝﹑七律﹑五律三体。宋周弼有《三体唐诗》六卷,即选此三体。 3.指唐人赋诗唱和的三体。 4.汉字的三种字体。在真书流行前,称古文﹑篆书﹑隶书为三体。 5.汉字的三种字体。真书﹑行书﹑草书。 6.史学中称编年﹑纪传与纪事本末三种体裁。编年体始于《春秋》,纪传体始于《史记》,后宋袁枢创纪事本末体,史部分类乃相沿分为三体。
世仆
[相关解释]
1.世代相沿的奴仆。 2.明清时在安徽宁国府地区,往往有某姓村民世代为另一姓村民服役的习俗,谓之世仆。
1.世代相沿的奴仆。 2.明清时在安徽宁国府地区,往往有某姓村民世代为另一姓村民服役的习俗,谓之世仆。
乡饮宾
[相关解释]
1.乡饮酒礼的宾介。周制,乡饮酒礼举乡里处士之贤者为"宾",次为"介",又次为"众宾"。其后历代相沿,名称不尽相同。明清时又有"宾"(亦称"大宾")﹑"僸宾"﹑"介宾"﹑"三宾"﹑"众宾"等名号,统称"乡饮宾"。
1.乡饮酒礼的宾介。周制,乡饮酒礼举乡里处士之贤者为"宾",次为"介",又次为"众宾"。其后历代相沿,名称不尽相同。明清时又有"宾"(亦称"大宾")﹑"僸宾"﹑"介宾"﹑"三宾"﹑"众宾"等名号,统称"乡饮宾"。
四书
[相关解释]
1.《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的合称。南宋理学家朱熹注《论语》,又从《礼记》中摘出《中庸》﹑《大学》,分章断句,加以注释,配以《孟子》,题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始立,后用作学习的入门书。元皇庆二年定考试课目,必须在"四书"内出题,发挥题意规定以朱熹的《集注》为根据。明清相沿不改。 2.指四部书。
1.《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的合称。南宋理学家朱熹注《论语》,又从《礼记》中摘出《中庸》﹑《大学》,分章断句,加以注释,配以《孟子》,题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始立,后用作学习的入门书。元皇庆二年定考试课目,必须在"四书"内出题,发挥题意规定以朱熹的《集注》为根据。明清相沿不改。 2.指四部书。
四推
[相关解释]
1.古代皇帝躬耕有三推之礼,是表示重农而举行的一种仪式。历代相沿,至清胤祯(雍正)又加一推,以后相沿为四推。见《清通典.礼吉四》。参见"三推"。
1.古代皇帝躬耕有三推之礼,是表示重农而举行的一种仪式。历代相沿,至清胤祯(雍正)又加一推,以后相沿为四推。见《清通典.礼吉四》。参见"三推"。
因习
[相关解释]
1.相沿成习,沿袭。
1.相沿成习,沿袭。
太医
[相关解释]
1.古代宫廷中掌管医药的官员。周官有医师﹐秦汉有太医令丞﹐魏﹑晋﹑南北朝沿置。隋置太医署令。宋有医官院﹐金改称太医院﹐置提点为长官。明清相沿﹐长官称为院使。亦以泛称皇家医生。宋元以后用为对一般医生的敬称。
1.古代宫廷中掌管医药的官员。周官有医师﹐秦汉有太医令丞﹐魏﹑晋﹑南北朝沿置。隋置太医署令。宋有医官院﹐金改称太医院﹐置提点为长官。明清相沿﹐长官称为院使。亦以泛称皇家医生。宋元以后用为对一般医生的敬称。
太师
[相关解释]
1.古三公之最尊者。周置﹐为辅弼国君之官。秦废『复置◇代相沿﹐多为重臣加衔﹐作为最高荣典以示恩宠﹐并无实职。亦指太子太师﹐为辅导太子之官。参见"太傅"﹑"太保"。 2.古代乐官之长。 3.称年高有德的大和尚。 4.复姓。周有太师疵。见《史记.周世家》。
1.古三公之最尊者。周置﹐为辅弼国君之官。秦废『复置◇代相沿﹐多为重臣加衔﹐作为最高荣典以示恩宠﹐并无实职。亦指太子太师﹐为辅导太子之官。参见"太傅"﹑"太保"。 2.古代乐官之长。 3.称年高有德的大和尚。 4.复姓。周有太师疵。见《史记.周世家》。
奉天承运
[相关解释]
1.明太祖初﹐定大朝会正殿为奉天殿﹐于皇帝所执大圭上刻"奉天法祖"四字﹐与臣下诰敕命中必首称"奉天承运皇帝"◇相沿成为皇帝敕命中的套语。
1.明太祖初﹐定大朝会正殿为奉天殿﹐于皇帝所执大圭上刻"奉天法祖"四字﹐与臣下诰敕命中必首称"奉天承运皇帝"◇相沿成为皇帝敕命中的套语。
宏辞
[相关解释]
1.亦作"宏词"。 2.制科名目之一,始于唐,宋﹑金等朝亦相沿。制科,科举时代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
1.亦作"宏词"。 2.制科名目之一,始于唐,宋﹑金等朝亦相沿。制科,科举时代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
家丞
[相关解释]
1.官名『代太子家令的辅佐官。诸侯国亦设此职。主管家事。历代相沿。
1.官名『代太子家令的辅佐官。诸侯国亦设此职。主管家事。历代相沿。
工部
[相关解释]
1.古代官署名『代有民曹,魏晋有左民﹑起部,隋唐因北周工部旧名总设工部,为六部之一,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长官为工部尚书。历代相沿不改。清末改为农工商部。
1.古代官署名『代有民曹,魏晋有左民﹑起部,隋唐因北周工部旧名总设工部,为六部之一,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长官为工部尚书。历代相沿不改。清末改为农工商部。
庶子
[相关解释]
1.周代司马的属官。掌诸侯﹑卿大夫之庶子的教养等事。秦因之,置中庶子﹑庶子员『以后为太子属官。两晋﹑南北朝称中庶子﹑庶子。隋﹑唐以后,改称左右庶子。历代相沿,清末始废。 2.旧时指嫡子以外的众子;亦指妾所生之子。 3.战国时秦国隶属于有爵者的服役之人。
1.周代司马的属官。掌诸侯﹑卿大夫之庶子的教养等事。秦因之,置中庶子﹑庶子员『以后为太子属官。两晋﹑南北朝称中庶子﹑庶子。隋﹑唐以后,改称左右庶子。历代相沿,清末始废。 2.旧时指嫡子以外的众子;亦指妾所生之子。 3.战国时秦国隶属于有爵者的服役之人。
户部
[相关解释]
1.古代官署名。秦为治粟内史,汉为大司农。三国以后,常置度支尚书及左民尚书,掌财用及户籍。隋设民部尚书,唐因之,高宗即位,为避太宗李世民讳,改称户部,为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长官为户部尚书。五代至清相沿不改。清光绪三十二年,设民政部﹑度支部,户部遂废。参阅《宋书.百官志上》﹑《通典.职官五》。
1.古代官署名。秦为治粟内史,汉为大司农。三国以后,常置度支尚书及左民尚书,掌财用及户籍。隋设民部尚书,唐因之,高宗即位,为避太宗李世民讳,改称户部,为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长官为户部尚书。五代至清相沿不改。清光绪三十二年,设民政部﹑度支部,户部遂废。参阅《宋书.百官志上》﹑《通典.职官五》。
杖刑
[相关解释]
1.古代刑罚之一。用荆条或大竹板拷打犯人。杖作为刑种始自东汉。南朝梁武帝定鞭杖之制,杖以荆条制成,分大杖﹑法杖﹑小杖三等。北齐北周,将杖刑列为五刑之一。其后相沿直至清末。参见"五刑"。
1.古代刑罚之一。用荆条或大竹板拷打犯人。杖作为刑种始自东汉。南朝梁武帝定鞭杖之制,杖以荆条制成,分大杖﹑法杖﹑小杖三等。北齐北周,将杖刑列为五刑之一。其后相沿直至清末。参见"五刑"。
枫桥
[相关解释]
1.桥名。在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寒山寺附近。本称封桥,因唐张继《枫桥夜泊》诗而相沿作枫桥。
1.桥名。在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寒山寺附近。本称封桥,因唐张继《枫桥夜泊》诗而相沿作枫桥。
水部
[相关解释]
1.官名。魏置水部郎,晋设水部曹郎,隋唐至宋均以水部为工部四司之一,明清改为都水司,掌有关水道之政令。相沿仍以水部为工部司官的一般称呼。参阅《通典.职官五》﹑《历代职官表》卷二。 2.指南朝梁文学家何逊。逊官至尚书水部郎,故称。
1.官名。魏置水部郎,晋设水部曹郎,隋唐至宋均以水部为工部四司之一,明清改为都水司,掌有关水道之政令。相沿仍以水部为工部司官的一般称呼。参阅《通典.职官五》﹑《历代职官表》卷二。 2.指南朝梁文学家何逊。逊官至尚书水部郎,故称。
沿褫
[相关解释]
1.相沿脱漏。
1.相沿脱漏。
流习
[相关解释]
1.相沿而成的习俗。多含贬义。
1.相沿而成的习俗。多含贬义。
流称
[相关解释]
1.犹传颂。 2.相沿称呼。
1.犹传颂。 2.相沿称呼。
相习
[相关解释]
1.互相沿袭。 2.互相熟悉。
1.互相沿袭。 2.互相熟悉。
相仍
[相关解释]
1.相继;连续不断。 2.相沿袭。 3.依然;仍旧。
1.相继;连续不断。 2.相沿袭。 3.依然;仍旧。
相承
[相关解释]
1.先后继承;递相沿袭。 2.上下相托。
1.先后继承;递相沿袭。 2.上下相托。
相沿
[相关解释]
1.递相沿袭。
1.递相沿袭。
相衮
[相关解释]
1.相承;相沿。衮,用同"滚"。流动。
1.相承;相沿。衮,用同"滚"。流动。
礼部
[相关解释]
1.官署名。本为西汉时尚书的客曹。三国魏时有祠部,北魏有仪曹,北周始称礼部。隋唐以后为六部之一,包括客曹及祠部之职掌,管理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和接待四方宾客等事之政令,长官为礼部尚书。历代相沿不改。清末废部,改设典礼院。
1.官署名。本为西汉时尚书的客曹。三国魏时有祠部,北魏有仪曹,北周始称礼部。隋唐以后为六部之一,包括客曹及祠部之职掌,管理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和接待四方宾客等事之政令,长官为礼部尚书。历代相沿不改。清末废部,改设典礼院。
职分田
[相关解释]
1.古代按品级授予官吏作俸禄的公田。北魏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均田﹐地方官吏也按级分给公田﹐为授职分田之始。隋时已有职分田之称﹐以后历代相沿﹐唯授田数量各有增减。职分田于解任时移交后任﹐不得买卖。官吏受田佃给农民耕种﹐收取地租。明以后废除﹐但仍有养廉田﹑庄田等名目。
1.古代按品级授予官吏作俸禄的公田。北魏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均田﹐地方官吏也按级分给公田﹐为授职分田之始。隋时已有职分田之称﹐以后历代相沿﹐唯授田数量各有增减。职分田于解任时移交后任﹐不得买卖。官吏受田佃给农民耕种﹐收取地租。明以后废除﹐但仍有养廉田﹑庄田等名目。
腊八粥
[相关解释]
在腊八这一天,用米、豆等谷物和枣、栗、莲子等干果煮成的粥。起源于佛教,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成道,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
在腊八这一天,用米、豆等谷物和枣、栗、莲子等干果煮成的粥。起源于佛教,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成道,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
衍圣公
[相关解释]
1.孔子后代的封号『称褒成侯,魏称宗圣,晋称奉圣,北魏称崇圣,北齐称恭王,均为侯爵。北周及隋封邹国公。唐初封褒圣侯。开元中,追谥孔子为文宣王,称其后裔为文宣公。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因后裔不宜用祖谥为号,改封衍圣公◇相沿不改,到1935年,才废止不用。参阅《宋史.礼志二二》。
1.孔子后代的封号『称褒成侯,魏称宗圣,晋称奉圣,北魏称崇圣,北齐称恭王,均为侯爵。北周及隋封邹国公。唐初封褒圣侯。开元中,追谥孔子为文宣王,称其后裔为文宣公。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因后裔不宜用祖谥为号,改封衍圣公◇相沿不改,到1935年,才废止不用。参阅《宋史.礼志二二》。
解副
[相关解释]
1.唐代科举制中称乡荐第二名。 2.明清时相沿称乡试第二名。
1.唐代科举制中称乡荐第二名。 2.明清时相沿称乡试第二名。
趐屃
[相关解释]
1.亦作"趐屃"。亦作"趐?"。 2.壮猛有力貌。 3.指作气用力之貌。 4.凝重貌;强劲貌。 5.大而重貌。 6.衟龟的别名。旧时石碑下的石座相沿雕作趐屃状,即取其力大能负重之义。 7.用来代指石碑。 8.负载。 9.引申为担负重任。
1.亦作"趐屃"。亦作"趐?"。 2.壮猛有力貌。 3.指作气用力之貌。 4.凝重貌;强劲貌。 5.大而重貌。 6.衟龟的别名。旧时石碑下的石座相沿雕作趐屃状,即取其力大能负重之义。 7.用来代指石碑。 8.负载。 9.引申为担负重任。
身丁钱
[相关解释]
1.人口税。封建时代政府向成年男子征收的一种赋税。此制自汉始,历代相沿,称名各异,赋额不一。宋沿之,称身丁钱或丁钱。
1.人口税。封建时代政府向成年男子征收的一种赋税。此制自汉始,历代相沿,称名各异,赋额不一。宋沿之,称身丁钱或丁钱。
闹元宵
[相关解释]
1.民间风俗。农历正月十五﹐击鼓鸣锣,通宵张灯,供人玩赏。相传始于汉,后世相沿不衰,内容更丰富。是夕吃喝玩赏﹐热闹非凡,故称"闹元宵"。
1.民间风俗。农历正月十五﹐击鼓鸣锣,通宵张灯,供人玩赏。相传始于汉,后世相沿不衰,内容更丰富。是夕吃喝玩赏﹐热闹非凡,故称"闹元宵"。
陋风
[相关解释]
1.相沿成俗的不良风气。
1.相沿成俗的不良风气。
风俗人情
[相关解释]
1.指一地相沿而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
1.指一地相沿而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
麈尾
[相关解释]
1.古人闲谈时执以驱虫﹑掸尘的一种工具。在细长的木条两边及上端插设兽毛,或直接让兽毛垂露外面,类似马尾松。因古代传说麈迁徙时,以前麈之尾为方向标志,故称◇古人清谈时必执麈尾,相沿成习,为名流雅器,不谈时,亦常执在手。
1.古人闲谈时执以驱虫﹑掸尘的一种工具。在细长的木条两边及上端插设兽毛,或直接让兽毛垂露外面,类似马尾松。因古代传说麈迁徙时,以前麈之尾为方向标志,故称◇古人清谈时必执麈尾,相沿成习,为名流雅器,不谈时,亦常执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