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着的内容。
带有着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上手
[相关解释]
1.一着手,指刚开始。
1.一着手,指刚开始。
一个是一个
[相关解释]
1.俗语。谓个个着实。
1.俗语。谓个个着实。
一了百了
[相关解释]
1.语本《朱子语类》卷八"有资质甚高者,一了一切了,即不须节节用工也。"原为对天资高的人的赞誉之辞,后亦以谓主要的事情了结,其他一切也跟着了结。
1.语本《朱子语类》卷八"有资质甚高者,一了一切了,即不须节节用工也。"原为对天资高的人的赞誉之辞,后亦以谓主要的事情了结,其他一切也跟着了结。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相关解释]
据王充《论衡·道虚篇》记载汉代淮南王刘安学道,道术之士争献奇方异术。刘安得道后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比喻一人得势,与之亲近或有关的人也随着发迹或升迁。多含讽刺意。
据王充《论衡·道虚篇》记载汉代淮南王刘安学道,道术之士争献奇方异术。刘安得道后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比喻一人得势,与之亲近或有关的人也随着发迹或升迁。多含讽刺意。
一口不能着两匙
[相关解释]
1.古谚。犹言贪多嚼不烂。
1.古谚。犹言贪多嚼不烂。
一叶
[相关解释]
①一片树叶。形容船小,也指小船万里风波一叶舟|扁舟一叶。②长篇小说。王统照作。1923年发表。李天根的父亲因封建家族的继嗣之争而忧愤早逝,与李天根有着朦胧爱情的慧姐被封建婚姻制度夺去了生命,护士芸涵一家遭受不虞之灾而家破人亡,正直的知识分子柏如被人暗算而无辜坐牢。这一切使李天根认定人生只有痛苦,而无美与爱。
①一片树叶。形容船小,也指小船万里风波一叶舟|扁舟一叶。②长篇小说。王统照作。1923年发表。李天根的父亲因封建家族的继嗣之争而忧愤早逝,与李天根有着朦胧爱情的慧姐被封建婚姻制度夺去了生命,护士芸涵一家遭受不虞之灾而家破人亡,正直的知识分子柏如被人暗算而无辜坐牢。这一切使李天根认定人生只有痛苦,而无美与爱。
一向
[相关解释]
①朝着一个方向蓄力待时,并兵一向。②一味;一意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③一片烟波一向离愁。④指过去或近来一段时间你一向在何处?⑤副词。一直;从来他为人一向如此|一向爱好体育|生活一向很俭朴。
①朝着一个方向蓄力待时,并兵一向。②一味;一意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③一片烟波一向离愁。④指过去或近来一段时间你一向在何处?⑤副词。一直;从来他为人一向如此|一向爱好体育|生活一向很俭朴。
一品白衫
[相关解释]
1.唐人推重进士,称应进士科者为"一品白衫"。意谓他日可以官登一品,但今日则犹着白衫。
1.唐人推重进士,称应进士科者为"一品白衫"。意谓他日可以官登一品,但今日则犹着白衫。
一哄而起
[相关解释]
1.一下子就跟着行动起来。多含贬义。
1.一下子就跟着行动起来。多含贬义。
一地里
[相关解释]
①到处我喉急了,要寻孤老,一地里投奔人不着|这早晚也未曾去睡,一地里亲自点看。②一味;一向一地里受煎熬。
①到处我喉急了,要寻孤老,一地里投奔人不着|这早晚也未曾去睡,一地里亲自点看。②一味;一向一地里受煎熬。
一声不吭
[相关解释]
长篇小说。德国伯尔作于1953年。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苦难的鲍格纳,战后在电话局里任小职员。他收入微薄,一家人挤在一间简陋的小屋里,夫妻俩只能在周末去廉价的小旅馆相会。妻子一声不吭地忍受着生活的艰难。
长篇小说。德国伯尔作于1953年。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苦难的鲍格纳,战后在电话局里任小职员。他收入微薄,一家人挤在一间简陋的小屋里,夫妻俩只能在周末去廉价的小旅馆相会。妻子一声不吭地忍受着生活的艰难。
一头
[相关解释]
1.一颗头颅。 2.满头。 3.表数量。多用于牲畜。 4.一端。 5.一面;一方面。 6.一门,一桩。 7.一次,一趟。 8.相当于一个头的高度﹐如他比你高出一头。亦指一定高度。犹言一截﹑一段或一等﹑一着。 9.犹一旦。 10.表示动作突然而迅速。 11.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
1.一颗头颅。 2.满头。 3.表数量。多用于牲畜。 4.一端。 5.一面;一方面。 6.一门,一桩。 7.一次,一趟。 8.相当于一个头的高度﹐如他比你高出一头。亦指一定高度。犹言一截﹑一段或一等﹑一着。 9.犹一旦。 10.表示动作突然而迅速。 11.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
一头地
[相关解释]
1.犹言一着,一步。 2.一旦。
1.犹言一着,一步。 2.一旦。
一字师
[相关解释]
①纠正一个字错误的老师。据《唐摭言·切磋》记载,李相读《春秋》,误将音敕略切”的。妫洌幔豹!弊帜畛闪穗逢星小薄J毯蛟谂员叩男±敉褡地指出他的错误,李相非常惭愧,让这位小吏受北面之礼”,并称他为一字师”。②帮助修改诗文中一个字的老师。据《诗人玉屑·一字师》记载,诗僧齐己带着自己的《早梅》诗去谒见郑谷,郑谷读罢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两句后说梅开数枝”,说明这已经不是早梅”了,不如改成一枝”为好。齐己立即下拜致谢。以后,郑谷被人称为一字师”。
①纠正一个字错误的老师。据《唐摭言·切磋》记载,李相读《春秋》,误将音敕略切”的。妫洌幔豹!弊帜畛闪穗逢星小薄J毯蛟谂员叩男±敉褡地指出他的错误,李相非常惭愧,让这位小吏受北面之礼”,并称他为一字师”。②帮助修改诗文中一个字的老师。据《诗人玉屑·一字师》记载,诗僧齐己带着自己的《早梅》诗去谒见郑谷,郑谷读罢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两句后说梅开数枝”,说明这已经不是早梅”了,不如改成一枝”为好。齐己立即下拜致谢。以后,郑谷被人称为一字师”。
一家之言
[相关解释]
1.指有独特见解﹑自成一家的学说或论着。
1.指有独特见解﹑自成一家的学说或论着。
一径
[相关解释]
①一条小路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②副词。径直;一直一径往东走去|他一径做着小学教师。
①一条小路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②副词。径直;一直一径往东走去|他一径做着小学教师。
一律
[相关解释]
①相同;一个样子千篇一律。②副词。全部;毫无例外车辆一律不准由此通行|校篮球队员一律着白色运动服。
①相同;一个样子千篇一律。②副词。全部;毫无例外车辆一律不准由此通行|校篮球队员一律着白色运动服。
一担挑
[相关解释]
1.一担有两头,故用以指两种人或物有相连的关系。(1)形容财产不多。李准《不能走那条路》"我想着'想治疮不能怕挖肉',卖!就想起来卖地。心里想着'终究是不够一担挑了',再去周口赶一趟,捞他一家伙,万一走点运气,就挣回来了。"(2)指连襟。姐妹的丈夫。
1.一担有两头,故用以指两种人或物有相连的关系。(1)形容财产不多。李准《不能走那条路》"我想着'想治疮不能怕挖肉',卖!就想起来卖地。心里想着'终究是不够一担挑了',再去周口赶一趟,捞他一家伙,万一走点运气,就挣回来了。"(2)指连襟。姐妹的丈夫。
一掴一掌血
[相关解释]
1.比喻做事着着落实或说话切中要害。
1.比喻做事着着落实或说话切中要害。
一架子
[相关解释]
1.一身,一套。常用于衣着。
1.一身,一套。常用于衣着。
一步一趋
[相关解释]
1.形容紧跟着行走。语本《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 2.比喻事事模仿和追随别人。超贬意。
1.形容紧跟着行走。语本《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 2.比喻事事模仿和追随别人。超贬意。
一殿
[相关解释]
1.一座殿堂。 2.古代考核制度,官吏因罪过而受一定的处罚称为一负,积若干负称为一殿。《北史.郭祚传》"祚奏言'考察令公清独着,德绩超伦而无负殿者为上上,一殿为上中,二殿为上下,累计八殿,品降至九。'"《通典.刑二》"﹝北齐﹞武成帝河清三年在官犯罪,鞭杖十为一负,闲局六负为一殿,平局八负为一殿,繁局十负为一殿。"《隋书.刑法志》"在官犯罪,鞭杖十为一负,闲局六负为一殿。"按,汉代只分"殿"﹑"最",或但言"负",此为后起之制。 3.满殿。
1.一座殿堂。 2.古代考核制度,官吏因罪过而受一定的处罚称为一负,积若干负称为一殿。《北史.郭祚传》"祚奏言'考察令公清独着,德绩超伦而无负殿者为上上,一殿为上中,二殿为上下,累计八殿,品降至九。'"《通典.刑二》"﹝北齐﹞武成帝河清三年在官犯罪,鞭杖十为一负,闲局六负为一殿,平局八负为一殿,繁局十负为一殿。"《隋书.刑法志》"在官犯罪,鞭杖十为一负,闲局六负为一殿。"按,汉代只分"殿"﹑"最",或但言"负",此为后起之制。 3.满殿。
一生吃着不尽
[相关解释]
1.谓毕生衣食丰足有余。
1.谓毕生衣食丰足有余。
一直
[相关解释]
1.顺着一个方向。 2.表示动作持续不断或状态持续不变。 3.犹一程。 4.强调所指的范围。用在"到"前,后面常有"都"﹑"全"呼应。
1.顺着一个方向。 2.表示动作持续不断或状态持续不变。 3.犹一程。 4.强调所指的范围。用在"到"前,后面常有"都"﹑"全"呼应。
一着
[相关解释]
1.亦作"一着"。 2.本谓下棋落一子。亦指行事的一个步骤。 3.一件事。 4.指武术的一个招数。 5.比喻一个计策或手段。
1.亦作"一着"。 2.本谓下棋落一子。亦指行事的一个步骤。 3.一件事。 4.指武术的一个招数。 5.比喻一个计策或手段。
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相关解释]
1.原指下棋时走错一步,导致整盘棋都输掉。比喻对关键性的问题处理失当,造成整个事情的失败。
1.原指下棋时走错一步,导致整盘棋都输掉。比喻对关键性的问题处理失当,造成整个事情的失败。
一窝蜂
[相关解释]
形容许多人乱哄哄地说话、做事这帮人一窝蜂地争论着|球迷们一窝蜂涌进球场。
形容许多人乱哄哄地说话、做事这帮人一窝蜂地争论着|球迷们一窝蜂涌进球场。
一连串
[相关解释]
1.一个紧接着一个。
1.一个紧接着一个。
一锅面
[相关解释]
1.谓办事糊涂。南宋理宗时民生艰苦,真德秀负一时重望,当时有谚曰"若欲百物贱,直待真直院。"及真任参知政事﹐首先提出以尊崇道学﹑正心诚意为第一义﹐接着又进献《大学衍义》,皆不急之务。人们大失所望,即续上两句云"吃了西湖水,打成一锅面。"按南宋以杭州为京都,故讽刺他既进朝廷,吃的是西湖水,办的是糊涂事。见宋周密《癸辛杂识前集.真西山入朝诗》。
1.谓办事糊涂。南宋理宗时民生艰苦,真德秀负一时重望,当时有谚曰"若欲百物贱,直待真直院。"及真任参知政事﹐首先提出以尊崇道学﹑正心诚意为第一义﹐接着又进献《大学衍义》,皆不急之务。人们大失所望,即续上两句云"吃了西湖水,打成一锅面。"按南宋以杭州为京都,故讽刺他既进朝廷,吃的是西湖水,办的是糊涂事。见宋周密《癸辛杂识前集.真西山入朝诗》。
一鼓作气
[相关解释]
语出《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古代作战擂鼓进军,擂第一通鼓时士气刚被激发,最为旺盛◇多以比喻趁着劲大气盛之时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语出《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古代作战擂鼓进军,擂第一通鼓时士气刚被激发,最为旺盛◇多以比喻趁着劲大气盛之时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丁娘子
[相关解释]
1.布名。明朝松江府东门外双庙桥丁氏所织的布,向以质地精软着称,号"丁娘子"。
1.布名。明朝松江府东门外双庙桥丁氏所织的布,向以质地精软着称,号"丁娘子"。
丁星
[相关解释]
1.对着星光。
1.对着星光。
七录
[相关解释]
1.书名。是继汉刘歆《七略》﹑南朝齐王俭《七志》之后的一部图书目录分类专着,南朝梁阮孝绪撰。它在一定程度上总结了前代目录学的成就,在中国目录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原书已失传,但序目尚完整地保存在《广弘明集》卷三中。 2.宋代福建莆田郑寅分列所收藏的图书为七录曰经,曰史,曰子,曰艺,曰方伎,曰文,曰类。见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
1.书名。是继汉刘歆《七略》﹑南朝齐王俭《七志》之后的一部图书目录分类专着,南朝梁阮孝绪撰。它在一定程度上总结了前代目录学的成就,在中国目录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原书已失传,但序目尚完整地保存在《广弘明集》卷三中。 2.宋代福建莆田郑寅分列所收藏的图书为七录曰经,曰史,曰子,曰艺,曰方伎,曰文,曰类。见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
七志
[相关解释]
1.书名。继刘歆《七略》之后的一部图书目录分类专着。南朝齐王俭撰。其书分图书为经籍﹑诸子﹑文翰﹑军事﹑阴阳﹑术艺﹑图谱七类。另附道﹑佛各一类。今佚。
1.书名。继刘歆《七略》之后的一部图书目录分类专着。南朝齐王俭撰。其书分图书为经籍﹑诸子﹑文翰﹑军事﹑阴阳﹑术艺﹑图谱七类。另附道﹑佛各一类。今佚。
七条
[相关解释]
1.即郁多罗僧,僧人之上着衣。因衣有横截七条,故称。见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四。
1.即郁多罗僧,僧人之上着衣。因衣有横截七条,故称。见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四。
七窍生烟
[相关解释]
形容着急或气愤到极点,好像眼、耳、口、鼻都要冒出火来老张冲着大李一顿臭骂,把他气得七窍生烟。
形容着急或气愤到极点,好像眼、耳、口、鼻都要冒出火来老张冲着大李一顿臭骂,把他气得七窍生烟。
万有引力定律
[相关解释]
自然界最普遍的定律之一。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两个质点间万有引力的方向沿着两个质点的联线,力的大小跟两质点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自然界最普遍的定律之一。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两个质点间万有引力的方向沿着两个质点的联线,力的大小跟两质点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万目睽睽
[相关解释]
1.犹众目睽睽。众人都在注视着。
1.犹众目睽睽。众人都在注视着。
三不归
[相关解释]
1.三种乐而忘归的现象。《管子.轻重丁》"男女相好﹐往来之市者﹐罢市﹐相睹树下﹐谈语终日不归;男女当壮﹐扶辇推舆﹐相睹树下﹐欢笑超距﹐终日不归;父兄相睹树下﹐论议玄语﹐终日不归。是以田不发﹐五谷不播﹐麻桑不种﹐蠒缕不治。内严一家而三不归﹐则帛布丝纩之贾﹐安得不贵?"后因称流连忘返为"三不归"。 2.无着落;没办法。
1.三种乐而忘归的现象。《管子.轻重丁》"男女相好﹐往来之市者﹐罢市﹐相睹树下﹐谈语终日不归;男女当壮﹐扶辇推舆﹐相睹树下﹐欢笑超距﹐终日不归;父兄相睹树下﹐论议玄语﹐终日不归。是以田不发﹐五谷不播﹐麻桑不种﹐蠒缕不治。内严一家而三不归﹐则帛布丝纩之贾﹐安得不贵?"后因称流连忘返为"三不归"。 2.无着落;没办法。
三世
[相关解释]
1.指祖孙三代。 2.指《春秋》公羊家主张的历史演变的三个阶段,即所见世﹑所闻世﹑所传闻世。《公羊传.隐公元年》"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何休注略云"于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用心尚粗粗,故内其国而外诸夏";"于所闻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至所见之世,着治太平,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清钱谦益《玉剑尊闻序》"《周官》之六典如故,《公羊》之三世非遐。"康有为据公羊家言曾提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之说。见《大同书》。 3.佛家以过去﹑现在﹑未来为三世。 4.指《黄帝
1.指祖孙三代。 2.指《春秋》公羊家主张的历史演变的三个阶段,即所见世﹑所闻世﹑所传闻世。《公羊传.隐公元年》"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何休注略云"于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用心尚粗粗,故内其国而外诸夏";"于所闻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至所见之世,着治太平,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清钱谦益《玉剑尊闻序》"《周官》之六典如故,《公羊》之三世非遐。"康有为据公羊家言曾提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之说。见《大同书》。 3.佛家以过去﹑现在﹑未来为三世。 4.指《黄帝
三五
[相关解释]
1.谓十五天。《礼记.礼运》"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阙。"后以指农历月之十五日。 2.指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 3.谓十五岁。 4.指三十年和五百年。古谓天运三十年一小变,五百年一大变。 5.指三皇五帝。 6.指三王五霸。 7.指三辰五星。 8.指三正五行。 9.指三才五常。 10.指三所五位。 11.指三田五脏。 1 2.九宫术谓三生五死。 1 3.指参宿和昴宿。《诗.召南.小星》"噂彼小星,三五在东。"王引之《经义述闻.毛诗上》"三五,举其数也;参昴,着其名也。"旧说以"三五"指心宿和柳宿(噣)。
1.谓十五天。《礼记.礼运》"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阙。"后以指农历月之十五日。 2.指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 3.谓十五岁。 4.指三十年和五百年。古谓天运三十年一小变,五百年一大变。 5.指三皇五帝。 6.指三王五霸。 7.指三辰五星。 8.指三正五行。 9.指三才五常。 10.指三所五位。 11.指三田五脏。 1 2.九宫术谓三生五死。 1 3.指参宿和昴宿。《诗.召南.小星》"噂彼小星,三五在东。"王引之《经义述闻.毛诗上》"三五,举其数也;参昴,着其名也。"旧说以"三五"指心宿和柳宿(噣)。
三十二相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佛陀具有的三十二种不同凡俗的显着特征,与微细特征八十种"好",合称"相好"。如足下安平﹑手指纤长﹑金色﹑丈光﹑身如师子﹑广长舌﹑绀青眼﹑顶成肉髻和眉间白毫等相。各经所举略有出入。详见《大智度论》卷四。
1.佛教语。谓佛陀具有的三十二种不同凡俗的显着特征,与微细特征八十种"好",合称"相好"。如足下安平﹑手指纤长﹑金色﹑丈光﹑身如师子﹑广长舌﹑绀青眼﹑顶成肉髻和眉间白毫等相。各经所举略有出入。详见《大智度论》卷四。
三十六着,走为上着
[相关解释]
1.同"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1.同"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三君
[相关解释]
1.指春秋时鲁国宣公﹑成公﹑襄公三国君。 2.三个受人敬仰的人物。指东汉窦武﹑刘淑﹑陈蕃。《后汉书.党锢传序》"窦武﹑刘淑﹑陈蕃为'三君'。君者,言一世之所宗也。" 3.三个受人敬仰的人物。指东汉陈寔及其子陈纪﹑陈谌。《后汉书.陈纪传》"弟谌,字季方,与纪齐德同行,父子并着高名,时号三君。" 4.指明末东林党的赵南星﹑邹元标和顾宪成。见《明史.赵南星传》。 5.指三茅君。
1.指春秋时鲁国宣公﹑成公﹑襄公三国君。 2.三个受人敬仰的人物。指东汉窦武﹑刘淑﹑陈蕃。《后汉书.党锢传序》"窦武﹑刘淑﹑陈蕃为'三君'。君者,言一世之所宗也。" 3.三个受人敬仰的人物。指东汉陈寔及其子陈纪﹑陈谌。《后汉书.陈纪传》"弟谌,字季方,与纪齐德同行,父子并着高名,时号三君。" 4.指明末东林党的赵南星﹑邹元标和顾宪成。见《明史.赵南星传》。 5.指三茅君。
三头六面
[相关解释]
1.谓当着众人或有关各方之面。
1.谓当着众人或有关各方之面。
三姜
[相关解释]
1.汉之姜肱与弟仲海﹑季江,以孝友着闻,常共卧起,见《后汉书.姜肱传》◇世因称其兄弟三人为"三姜",并用作兄弟情笃之典。
1.汉之姜肱与弟仲海﹑季江,以孝友着闻,常共卧起,见《后汉书.姜肱传》◇世因称其兄弟三人为"三姜",并用作兄弟情笃之典。
三小凤凰
[相关解释]
1.清初之王式丹﹑唐孙华﹑顾嗣立三人,才名并着,时号"三小凤凰"。
1.清初之王式丹﹑唐孙华﹑顾嗣立三人,才名并着,时号"三小凤凰"。
三招两式
[相关解释]
1.谓武艺不高。招,着数;式,把势,均为武术动作。亦泛指所操之术造诣甚浅。
1.谓武艺不高。招,着数;式,把势,均为武术动作。亦泛指所操之术造诣甚浅。
三期贤佞
[相关解释]
1.汉王尊任京兆尹,凡三岁,除恶安良,治绩显着,后为御史大夫所诬,免官〓县三老上书为之辩白"一尊之身,三期之间,乍贤乍佞,岂不甚哉!"见《汉书.王尊传》◇以"三期贤佞"为不辨是非黑白的典实。
1.汉王尊任京兆尹,凡三岁,除恶安良,治绩显着,后为御史大夫所诬,免官〓县三老上书为之辩白"一尊之身,三期之间,乍贤乍佞,岂不甚哉!"见《汉书.王尊传》◇以"三期贤佞"为不辨是非黑白的典实。
三毛
[相关解释]
1.三绺髭须。 2.指发﹑眉﹑须。 3.现代画家张乐平在《三毛流浪记》中塑造的一个少年儿童形象,以诚实﹑善良﹑机智着称。因其头发只画三根,故称"三毛"。
1.三绺髭须。 2.指发﹑眉﹑须。 3.现代画家张乐平在《三毛流浪记》中塑造的一个少年儿童形象,以诚实﹑善良﹑机智着称。因其头发只画三根,故称"三毛"。
三素望
[相关解释]
1.三个久着声望的人。
1.三个久着声望的人。
三虎
[相关解释]
1.虎为猛兽,"三虎"喻同时以雄杰着称的三人。指东汉贾彪兄弟三人。 2.虎为猛兽,"三虎"喻同时以雄杰着称的三人。指宋代杨纮﹑王鼎﹑王绰三人。 3.指三个凶恶如虎的人。
1.虎为猛兽,"三虎"喻同时以雄杰着称的三人。指东汉贾彪兄弟三人。 2.虎为猛兽,"三虎"喻同时以雄杰着称的三人。指宋代杨纮﹑王鼎﹑王绰三人。 3.指三个凶恶如虎的人。
三衣
[相关解释]
1.梵文tricīvara的意译。佛教比丘穿的三种衣服。一种叫僧伽棃,即大衣或名众聚时衣,在大众集会或行授戒礼时穿着;一种叫郁多罗僧,即上衣,礼诵﹑听讲﹑说戒时穿着;一种叫安陀会,日常作业和安寝时穿用,即内衣。亦泛指僧衣。
1.梵文tricīvara的意译。佛教比丘穿的三种衣服。一种叫僧伽棃,即大衣或名众聚时衣,在大众集会或行授戒礼时穿着;一种叫郁多罗僧,即上衣,礼诵﹑听讲﹑说戒时穿着;一种叫安陀会,日常作业和安寝时穿用,即内衣。亦泛指僧衣。
三里雾
[相关解释]
1.谓浓雾。《后汉书.张楷传》"﹝楷﹞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时关西人裴优亦能为三里雾﹐自以不如楷﹐从学之﹐楷避不肯见。"唐李商隐《圣女祠》诗"无质易迷三里雾﹐不寒长着五铢衣。"后亦用以借指道术。
1.谓浓雾。《后汉书.张楷传》"﹝楷﹞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时关西人裴优亦能为三里雾﹐自以不如楷﹐从学之﹐楷避不肯见。"唐李商隐《圣女祠》诗"无质易迷三里雾﹐不寒长着五铢衣。"后亦用以借指道术。
三驱
[相关解释]
1.古王者田猎之制。谓田猎时须让开一面,三面驱赶,以示好生之德。《易.比》"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孔颖达疏"褚氏诸儒皆以为三面着人驱禽。必知三面者,禽唯有背己﹑向己﹑趣己,故左右及于后,皆有驱之。"一说,田猎一年以三次为度。陆德明释文引马融云"三驱者,一曰干豆,二曰宾客,三曰君庖。"
1.古王者田猎之制。谓田猎时须让开一面,三面驱赶,以示好生之德。《易.比》"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孔颖达疏"褚氏诸儒皆以为三面着人驱禽。必知三面者,禽唯有背己﹑向己﹑趣己,故左右及于后,皆有驱之。"一说,田猎一年以三次为度。陆德明释文引马融云"三驱者,一曰干豆,二曰宾客,三曰君庖。"
上不在天,下不着地
[相关解释]
1.《韩非子.解老》"﹝人﹞上不属天,而下不着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上不属天,谓非星辰之类;下不着地,谓非草木之类◇以"上不在天,下不着地"形容偏僻闭塞的地方。
1.《韩非子.解老》"﹝人﹞上不属天,而下不着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上不属天,谓非星辰之类;下不着地,谓非草木之类◇以"上不在天,下不着地"形容偏僻闭塞的地方。
上不正,下参差
[相关解释]
1.谓在上位的人行为不正,下面的人就会跟着为非。
1.谓在上位的人行为不正,下面的人就会跟着为非。
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相关解释]
1.谓不着边际;没有着落。
1.谓不着边际;没有着落。
上之所好,下必从之
[相关解释]
1.在上的人喜欢什么,在下的人就一定会跟着做。语本《孟子.滕文公上》"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1.在上的人喜欢什么,在下的人就一定会跟着做。语本《孟子.滕文公上》"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上场诗
[相关解释]
1.戏剧用语。脚色登场时常先念韵语数句,谓之"上场诗"。可用前人成作,亦可由剧作家自撰。其内容按人物的身份﹑年龄及剧情而有所不同。念过上场诗,接着便自述姓名﹑籍贯﹑身份,或交代与剧情有关的人物和情节。始于元,明清仍之。例如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一折"白发刁骚两鬓侵,老来灰却少年心。不思再谓皇家俸,但得自安抵万金。老夫姓孟,双名从叔,祖居汴梁扶沟县人氏。"其中"白发刁骚两鬓侵"等四句即为上场诗。
1.戏剧用语。脚色登场时常先念韵语数句,谓之"上场诗"。可用前人成作,亦可由剧作家自撰。其内容按人物的身份﹑年龄及剧情而有所不同。念过上场诗,接着便自述姓名﹑籍贯﹑身份,或交代与剧情有关的人物和情节。始于元,明清仍之。例如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一折"白发刁骚两鬓侵,老来灰却少年心。不思再谓皇家俸,但得自安抵万金。老夫姓孟,双名从叔,祖居汴梁扶沟县人氏。"其中"白发刁骚两鬓侵"等四句即为上场诗。
上坡
[相关解释]
1.沿着有坡度的路从低处走向高处。 2.谓败走。 3.唐代迁谏议大夫称"上坡"。
1.沿着有坡度的路从低处走向高处。 2.谓败走。 3.唐代迁谏议大夫称"上坡"。
上梁不正下梁歪
[相关解释]
1.比喻居上位的人行为不正,下面的人就跟着干坏事。语本晋杨泉《物理论》"上不正,下参差。"
1.比喻居上位的人行为不正,下面的人就跟着干坏事。语本晋杨泉《物理论》"上不正,下参差。"
上海屋檐下
[相关解释]
话剧剧本。夏衍作于1937年。上海弄堂里一座破败的楼房内住着一些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人们。二房东是林志成、杨彩玉夫妇。林志成的好友、杨彩玉的前夫匡复是个革命者,他被捕后,大家都以为他已遭难,十年后他却出狱归来。林志成受到良心谴责,杨彩玉进退维谷。匡复抛下个人辛酸,为救国而独自离去。
话剧剧本。夏衍作于1937年。上海弄堂里一座破败的楼房内住着一些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人们。二房东是林志成、杨彩玉夫妇。林志成的好友、杨彩玉的前夫匡复是个革命者,他被捕后,大家都以为他已遭难,十年后他却出狱归来。林志成受到良心谴责,杨彩玉进退维谷。匡复抛下个人辛酸,为救国而独自离去。
上着
[相关解释]
1.亦作"上着"。 2.下棋时的妙着,高着。多用以比喻上策,妙计。
1.亦作"上着"。 2.下棋时的妙着,高着。多用以比喻上策,妙计。
上紧
[相关解释]
1.赶快;加紧。 2.起劲。 3.着急。
1.赶快;加紧。 2.起劲。 3.着急。
上行
[相关解释]
1.上升。 2.谓君上的行事。 3.指上级的指示或命令。 4.官府文书由下级致上级称上行。 5.从下游向上游行驶。 6.我国铁路部门规定,列车在干线上朝着首都方向行驶,在支线上朝着连接干线的车站行驶,皆谓之"上行"。上行列车编号用偶数,如14次,82次,104次等。
1.上升。 2.谓君上的行事。 3.指上级的指示或命令。 4.官府文书由下级致上级称上行。 5.从下游向上游行驶。 6.我国铁路部门规定,列车在干线上朝着首都方向行驶,在支线上朝着连接干线的车站行驶,皆谓之"上行"。上行列车编号用偶数,如14次,82次,104次等。
上行下效
[相关解释]
上头的人怎样做,下面的人就照着怎样做(多指坏事)干部要严于律己,不要有失当的行为,以免上行下效,造成不良的影响。
上头的人怎样做,下面的人就照着怎样做(多指坏事)干部要严于律己,不要有失当的行为,以免上行下效,造成不良的影响。
上贤
[相关解释]
1.推崇有德才的人。上,通"尚"。 2.德才超着的人。 3.谓德才超人。
1.推崇有德才的人。上,通"尚"。 2.德才超着的人。 3.谓德才超人。
上钩
[相关解释]
1.亦作"上钩"。 2.鱼吞饵着钩。喻受骗上当。
1.亦作"上钩"。 2.鱼吞饵着钩。喻受骗上当。
下棋
[相关解释]
1.弈棋,着棋。
1.弈棋,着棋。
下次
[相关解释]
1.见"下次小的"。 2.紧接着本次以后的一次。
1.见"下次小的"。 2.紧接着本次以后的一次。
下着
[相关解释]
1.本谓下棋落子。善弈者往往先于某处下一子,以备将来之用,故亦称做准备为"下着"。
1.本谓下棋落子。善弈者往往先于某处下一子,以备将来之用,故亦称做准备为"下着"。
下落
[相关解释]
1.着落;归属。 2.去处;去向。 3.究竟;分晓。 4.下降。 5.处置;对付。 6.伤害。 7.奚落。
1.着落;归属。 2.去处;去向。 3.究竟;分晓。 4.下降。 5.处置;对付。 6.伤害。 7.奚落。
下衣
[相关解释]
1.指下身的穿着,如裤﹑裙。
1.指下身的穿着,如裤﹑裙。
下酒
[相关解释]
1.以菜佐酒。谓就着菜把酒喝下去。 2.指佐酒的菜肴果品。 3.适宜于佐酒。
1.以菜佐酒。谓就着菜把酒喝下去。 2.指佐酒的菜肴果品。 3.适宜于佐酒。
不上不下
[相关解释]
1.亦作"不上不落"。形容事情无着落,处境为难。 2.不好不坏。
1.亦作"不上不落"。形容事情无着落,处境为难。 2.不好不坏。
不住子
[相关解释]
1.僧人。不住,谓内心虚静,没有执着。
1.僧人。不住,谓内心虚静,没有执着。
不修边幅
[相关解释]
不注重衣着打扮仪容整洁此人性癫狂,好饮酒,不修边幅。
不注重衣着打扮仪容整洁此人性癫狂,好饮酒,不修边幅。
不值得
[相关解释]
1.犯不着,谓没有价值或意义。
1.犯不着,谓没有价值或意义。
不浸润
[相关解释]
固体与液体接触时,接触面趋于缩小、液体不能附着在固体上的现象。如水银不能附着在玻璃上,把水银倒入玻璃容器内,水银与玻璃壁接触处的角度大于90°,表明接触面趋于缩小,即水银不浸润玻璃。水不能附着在石蜡上,说明水不浸润石蜡。
固体与液体接触时,接触面趋于缩小、液体不能附着在固体上的现象。如水银不能附着在玻璃上,把水银倒入玻璃容器内,水银与玻璃壁接触处的角度大于90°,表明接触面趋于缩小,即水银不浸润玻璃。水不能附着在石蜡上,说明水不浸润石蜡。
不消得
[相关解释]
1.用不着。
1.用不着。
不点实
[相关解释]
1.不着实。
1.不着实。
不犯
[相关解释]
1.不犯法。 2.不必;用不着。
1.不犯法。 2.不必;用不着。
不由自主
[相关解释]
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欢快热烈的联谊会上,老师也不由自主地跟着同学们一起跳起了舞。
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欢快热烈的联谊会上,老师也不由自主地跟着同学们一起跳起了舞。
不着
[相关解释]
1.不显扬。
1.不显扬。
不着人
[相关解释]
1.犹言不近人情。
1.犹言不近人情。
不着坟墓
[相关解释]
1.谓死于外乡,不能葬入祖坟。 2.犹言游魂。
1.谓死于外乡,不能葬入祖坟。 2.犹言游魂。
不着家
[相关解释]
1.不在家。
1.不在家。
不着情
[相关解释]
1.不在情理,不合常情。
1.不在情理,不合常情。
不着疼热
[相关解释]
1.犹言无关痛痒。
1.犹言无关痛痒。
不着调
[相关解释]
1.不合乐调。引申为不正派,没规矩。
1.不合乐调。引申为不正派,没规矩。
不着边际
[相关解释]
1.谓挨不上边,无着落。 2.形容不实在,空泛或离题太远。
1.谓挨不上边,无着落。 2.形容不实在,空泛或离题太远。
不羞见
[相关解释]
1.犹言不羞着。"见"语助词。 2.羞见。"不",以反语见义,起加强语气作用。
1.犹言不羞着。"见"语助词。 2.羞见。"不",以反语见义,起加强语气作用。
不送气
[相关解释]
1.语音学上指发辅音时没有显着的气流出来。
1.语音学上指发辅音时没有显着的气流出来。
与世推移
[相关解释]
1.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
1.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
与日俱增
[相关解释]
1.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增加。
1.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增加。
且住
[相关解释]
1.暂止。犹言慢着。
1.暂止。犹言慢着。
且慢
[相关解释]
1.暂且慢着。
1.暂且慢着。
世纪末
[相关解释]
1.专指十九世纪末期的社会。当时,一方面技术迅速进步;另方面各种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剧烈动荡,潜伏着危机。因用以指社会的没落阶段。
1.专指十九世纪末期的社会。当时,一方面技术迅速进步;另方面各种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剧烈动荡,潜伏着危机。因用以指社会的没落阶段。
丙部
[相关解释]
1.中国古籍四部分类法之一。晋荀勖分群书为四部,以史类和杂着为丙部。东晋李充重分四部,以诸子为丙部。隋唐以后沿用不变。
1.中国古籍四部分类法之一。晋荀勖分群书为四部,以史类和杂着为丙部。东晋李充重分四部,以诸子为丙部。隋唐以后沿用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