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20 查到相关知州的内容。
带有知州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佐贰
[相关解释]
1.辅佐主司的官员。明清时,凡知府﹑知州﹑知县的辅佐官,如通判﹑州同﹑县丞等,统称佐贰。其品级略低于主管官。
1.辅佐主司的官员。明清时,凡知府﹑知州﹑知县的辅佐官,如通判﹑州同﹑县丞等,统称佐贰。其品级略低于主管官。
出知
[相关解释]
1.出任知州﹑知事。
1.出任知州﹑知事。
印官
[相关解释]
1.明清制度,从布政使到知州﹑知县等各级地方官皆用正方印,故称"正印官"或"印官"。其他临时差委以及非正规系统官员,则用长方印。
1.明清制度,从布政使到知州﹑知县等各级地方官皆用正方印,故称"正印官"或"印官"。其他临时差委以及非正规系统官员,则用长方印。
县正堂
[相关解释]
1.旧时知府﹑知州﹑知县均为地方长官,其正式办公处为衙署大堂,因此称为正堂。故亦以"县正堂"为知县的代称。
1.旧时知府﹑知州﹑知县均为地方长官,其正式办公处为衙署大堂,因此称为正堂。故亦以"县正堂"为知县的代称。
同知
[相关解释]
1.共知。 2.犹参佐。 3.官名。称副职。宋代中央有同知阁门事﹑同知枢密院事,府州军亦有同知府事﹑同知州军事。元明因之。清代唯府州及盐运使置同知,府同知即以同知为官称,州同知称州同,盐同知称盐同。
1.共知。 2.犹参佐。 3.官名。称副职。宋代中央有同知阁门事﹑同知枢密院事,府州军亦有同知府事﹑同知州军事。元明因之。清代唯府州及盐运使置同知,府同知即以同知为官称,州同知称州同,盐同知称盐同。
土司
[相关解释]
元明清时期,在西南、西北地区设置的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的官职。有文职和武职之分。按等级以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官隶吏部,以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官隶兵部。明清时,曾在部分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司。解放后土司制度已被彻底废除。
元明清时期,在西南、西北地区设置的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的官职。有文职和武职之分。按等级以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官隶吏部,以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官隶兵部。明清时,曾在部分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司。解放后土司制度已被彻底废除。
守贰
[相关解释]
1.指知州﹑通判等官。
1.指知州﹑通判等官。
宋应星(1587-?)
[相关解释]
明代科学家。字长庚,江西奉新人。1615年考中举人。曾任江西分宜县教谕、福建汀州府推官、南京亳州知州。认为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人为万物之灵”,人能开发利用自然,创造人类生活需要的物质财富。整理和总结工农业生产经验,以其亲身见闻和实践作主要依据,撰写了《天工开物》。还著有《野议》、《论气》、《谈天》等。
明代科学家。字长庚,江西奉新人。1615年考中举人。曾任江西分宜县教谕、福建汀州府推官、南京亳州知州。认为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人为万物之灵”,人能开发利用自然,创造人类生活需要的物质财富。整理和总结工农业生产经验,以其亲身见闻和实践作主要依据,撰写了《天工开物》。还著有《野议》、《论气》、《谈天》等。
州同
[相关解释]
1.官名。即州同知,为知州的副职。
1.官名。即州同知,为知州的副职。
州牧
[相关解释]
1.官名。古代指一州之长。《书.周官》"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内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蔡沈集传"州牧,各总其州者。"汉成帝时改剌史为州牧◇废置不常。东汉灵帝时﹐再设州牧﹐掌一州军政大权。魏晋后废◇世借用为对州最高长官的尊称。 2.清代知州也称州牧﹐官阶甚低﹐与知县并称牧令。
1.官名。古代指一州之长。《书.周官》"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内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蔡沈集传"州牧,各总其州者。"汉成帝时改剌史为州牧◇废置不常。东汉灵帝时﹐再设州牧﹐掌一州军政大权。魏晋后废◇世借用为对州最高长官的尊称。 2.清代知州也称州牧﹐官阶甚低﹐与知县并称牧令。
总管
[相关解释]
武官名『末南北朝以都督统州之军事,并总揽或与刺史治州之政事。北周始改此称。隋代至唐代初在各州设总管,边镇和大州设大总管,均系地方军政长官,后又恢复都督称,但统兵出征之将帅仍为总管。北宋时总管仍系地方军政长官,分别由节度使、知府、知州兼任。辽金元时总管兼管军民。清代时在东三省、新疆及围场设总管,为率军驻防之长官。
武官名『末南北朝以都督统州之军事,并总揽或与刺史治州之政事。北周始改此称。隋代至唐代初在各州设总管,边镇和大州设大总管,均系地方军政长官,后又恢复都督称,但统兵出征之将帅仍为总管。北宋时总管仍系地方军政长官,分别由节度使、知府、知州兼任。辽金元时总管兼管军民。清代时在东三省、新疆及围场设总管,为率军驻防之长官。
文同(1018-1079)
[相关解释]
北宋画家、诗人。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永泰(今四川盐亭东北)人。官知湖州知州,未到任卒。世称文湖州”。擅画墨竹,画竹创叶面深墨、叶背淡墨之法,主张画竹先当胸有成竹”。有湖州竹派”之称。著有诗文集《丹渊集》。
北宋画家、诗人。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永泰(今四川盐亭东北)人。官知湖州知州,未到任卒。世称文湖州”。擅画墨竹,画竹创叶面深墨、叶背淡墨之法,主张画竹先当胸有成竹”。有湖州竹派”之称。著有诗文集《丹渊集》。
牒呈
[相关解释]
1.下呈上的文书。 2.清制,凡官文书,上行下行平行,各别其制"府佐贰行知府,州县佐贰行州县,各用牒呈;直隶州知州行知府,用牒呈;两司首领行知府,用牒呈;府厅于提督用牒呈;司道于司道用牒呈;州县于副将用牒呈。"参阅《清会典.礼部.仪制清吏司四》。
1.下呈上的文书。 2.清制,凡官文书,上行下行平行,各别其制"府佐贰行知府,州县佐贰行州县,各用牒呈;直隶州知州行知府,用牒呈;两司首领行知府,用牒呈;府厅于提督用牒呈;司道于司道用牒呈;州县于副将用牒呈。"参阅《清会典.礼部.仪制清吏司四》。
王蒙
[相关解释]
①王蒙(1308-1385)。元末明初画家。字叔明,号香光居士,湖州(今属浙江)人。赵孟fd5cM馑铩T末官理问,明初任泰安知州,因受胡惟庸案牵连,死于狱中。善画山水,写景以繁密见长,喜用枯笔干皴,创造出幽邃苍秀的意境。与黄公望、倪瓒、吴镇并称元四家”。有《青卞隐居图》等存世。②王蒙(1934-)。作家∮北南皮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在北京任青年团区委副书记。1979年起专事创作。曾任中国作协副主席、文化部部长、《人民文学》主编、中共中央委员。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中篇
①王蒙(1308-1385)。元末明初画家。字叔明,号香光居士,湖州(今属浙江)人。赵孟fd5cM馑铩T末官理问,明初任泰安知州,因受胡惟庸案牵连,死于狱中。善画山水,写景以繁密见长,喜用枯笔干皴,创造出幽邃苍秀的意境。与黄公望、倪瓒、吴镇并称元四家”。有《青卞隐居图》等存世。②王蒙(1934-)。作家∮北南皮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在北京任青年团区委副书记。1979年起专事创作。曾任中国作协副主席、文化部部长、《人民文学》主编、中共中央委员。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中篇
瘯蠡
[相关解释]
1.皮肤病。指六畜疥癣之疾。《左传.桓公六年》"博硕肥腯……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瘯蠡也。"杜预注﹕"毛皮无疥癣。"孔颖达疏﹕"瘯蠡﹐畜之小病﹐故以为疥癣之痬也。"明刘基《送海宁尹知州之官序》﹕"夫牧也者﹐受人之牛羊而牧之﹐必为之丰其水草﹐适其寝讹﹐去其瘯蠡﹐驱其豺狼﹐然后物生遂而牧之道得矣。"明张煌言《天地之大德曰生》﹕"或者谓哀荣之事﹐天地亦所并存也。不知四灵可畜﹐仍不碍瘯蠡﹔三蘖先殄﹐亦无伤岳降。"一说﹐瘯蠡即瘰疬﹐结核病的一种。见陆澹安《左诂补正》(《中华文史论丛》1981年第1辑)。
1.皮肤病。指六畜疥癣之疾。《左传.桓公六年》"博硕肥腯……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瘯蠡也。"杜预注﹕"毛皮无疥癣。"孔颖达疏﹕"瘯蠡﹐畜之小病﹐故以为疥癣之痬也。"明刘基《送海宁尹知州之官序》﹕"夫牧也者﹐受人之牛羊而牧之﹐必为之丰其水草﹐适其寝讹﹐去其瘯蠡﹐驱其豺狼﹐然后物生遂而牧之道得矣。"明张煌言《天地之大德曰生》﹕"或者谓哀荣之事﹐天地亦所并存也。不知四灵可畜﹐仍不碍瘯蠡﹔三蘖先殄﹐亦无伤岳降。"一说﹐瘯蠡即瘰疬﹐结核病的一种。见陆澹安《左诂补正》(《中华文史论丛》1981年第1辑)。
知州
[相关解释]
官名。宋代委朝臣为州一级地方行政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明清时成为州长官的名称,为直隶州知州者,地位略低于知府;为散州知州者,地位与知县同。
官名。宋代委朝臣为州一级地方行政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明清时成为州长官的名称,为直隶州知州者,地位略低于知府;为散州知州者,地位与知县同。
知通
[相关解释]
1.知州和通判的并称。
1.知州和通判的并称。
过班
[相关解释]
1.清代官吏因保举或捐纳迁升官阶。道员为最高班次,以下则知府,同知﹑通判﹑知州﹑知县﹑佐杂各为一班,分别称为道班﹑府班,同通州县班﹑佐杂班。
1.清代官吏因保举或捐纳迁升官阶。道员为最高班次,以下则知府,同知﹑通判﹑知州﹑知县﹑佐杂各为一班,分别称为道班﹑府班,同通州县班﹑佐杂班。
邦伯
[相关解释]
1.州牧。古代用以称一方诸侯之长。《书.召诰》"命庶殷侯甸男邦伯。"孔传"邦伯,方伯,即州牧也。"后因称刺史﹑知州等一州的长官。
1.州牧。古代用以称一方诸侯之长。《书.召诰》"命庶殷侯甸男邦伯。"孔传"邦伯,方伯,即州牧也。"后因称刺史﹑知州等一州的长官。
雪霜
[相关解释]
1.雪和霜。 2.比喻一尘不染。 3.比喻白色。 4.借指某些白色事物。(1)白发。唐白居易《同微之赠别郭虚舟炼师五十韵》"雪霜各满鬓,朱紫徒为衣。"宋苏轼《次韵子由种杉竹》"糟曲有神熏不醉,雪霜夸健巧相沾。"(2)芦花。唐黄滔《题山居逸人》诗"十亩余芦苇,新秋看雪霜。"(3)盐。宋龚鼎臣《东原录》"王钦若三司勾当,来亳州散食盐钱。知州有诗一句云'雪霜散处民心悦。'钦若对曰'鼎鼐调时众口知。'"
1.雪和霜。 2.比喻一尘不染。 3.比喻白色。 4.借指某些白色事物。(1)白发。唐白居易《同微之赠别郭虚舟炼师五十韵》"雪霜各满鬓,朱紫徒为衣。"宋苏轼《次韵子由种杉竹》"糟曲有神熏不醉,雪霜夸健巧相沾。"(2)芦花。唐黄滔《题山居逸人》诗"十亩余芦苇,新秋看雪霜。"(3)盐。宋龚鼎臣《东原录》"王钦若三司勾当,来亳州散食盐钱。知州有诗一句云'雪霜散处民心悦。'钦若对曰'鼎鼐调时众口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