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44 查到相关至清的内容。
带有至清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刻
[相关解释]
1.表示时间。古以漏壶计时,一昼夜分为一百刻,至清初定为九十六刻。今用钟表计时,一刻为十五分钟。 2.指短暂的时间,犹片刻。
1.表示时间。古以漏壶计时,一昼夜分为一百刻,至清初定为九十六刻。今用钟表计时,一刻为十五分钟。 2.指短暂的时间,犹片刻。
一百五日
[相关解释]
1.寒食日。三国魏曹操《明罚令》"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絶火寒食,云为介子推……北方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不得寒食。"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去冬至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宋梅尧臣《依韵和李舍人旅中寒食感事》诗"一百五日风雨急,斜飘细湿春郊衣。"宋洪迈《容斋四笔.一百五日》"今人谓寒食为一百五日,以其自冬至后至清明,历节气六,凡为一百七日,而先两日为寒食。故云。"亦有谓一百六日者。详"一百六"。
1.寒食日。三国魏曹操《明罚令》"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絶火寒食,云为介子推……北方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不得寒食。"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去冬至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宋梅尧臣《依韵和李舍人旅中寒食感事》诗"一百五日风雨急,斜飘细湿春郊衣。"宋洪迈《容斋四笔.一百五日》"今人谓寒食为一百五日,以其自冬至后至清明,历节气六,凡为一百七日,而先两日为寒食。故云。"亦有谓一百六日者。详"一百六"。
三峡
[相关解释]
1.四川﹑湖北两省境内,长江上游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 2.广东省北江自英德至清远间的中宿峡﹑大庙峡﹑浈阳峡的合称。见清屈大均《广东新语.三峡》。
1.四川﹑湖北两省境内,长江上游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 2.广东省北江自英德至清远间的中宿峡﹑大庙峡﹑浈阳峡的合称。见清屈大均《广东新语.三峡》。
世善堂
[相关解释]
1.明连江陈第藏书堂名。第藏书多善本,有《世善堂书目》,藏书至清乾隆初散佚。其书目,清鲍廷博刊入《知不足斋丛书》。
1.明连江陈第藏书堂名。第藏书多善本,有《世善堂书目》,藏书至清乾隆初散佚。其书目,清鲍廷博刊入《知不足斋丛书》。
东坡七集
[相关解释]
别集名。北宋苏轼著。一百一十卷。有《东坡集》、《后集》、《续集》、《奏议集》、《外制集》、《内制集》、《应诏集》七种。自宋至清,注本很多。今有中华书局出版的孔凡礼点校的《苏轼诗集》(1982年)、《苏轼文集》(1986年)。
别集名。北宋苏轼著。一百一十卷。有《东坡集》、《后集》、《续集》、《奏议集》、《外制集》、《内制集》、《应诏集》七种。自宋至清,注本很多。今有中华书局出版的孔凡礼点校的《苏轼诗集》(1982年)、《苏轼文集》(1986年)。
乱弹
[相关解释]
1.戏曲名词。自明至清初,陕西地方戏梆子腔(秦腔)因用弹拨乐器伴奏而被称为乱弹。 2.戏曲名词。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对昆腔以外各剧种的统称。 3.戏曲名词。指京剧。 4.乱说,胡扯。
1.戏曲名词。自明至清初,陕西地方戏梆子腔(秦腔)因用弹拨乐器伴奏而被称为乱弹。 2.戏曲名词。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对昆腔以外各剧种的统称。 3.戏曲名词。指京剧。 4.乱说,胡扯。
五刑
[相关解释]
中国古代的五种刑罚。最初为墨(将墨涂于犯人刺刻后的面额部)、劓(割去犯人的鼻子)、fdad(弄断犯人之足)、宫(割去男犯生殖器,闭塞女犯生殖器)、大辟(对死刑的通称)五种。隋代至清代改为笞、杖、徒、流、死五种。
中国古代的五种刑罚。最初为墨(将墨涂于犯人刺刻后的面额部)、劓(割去犯人的鼻子)、fdad(弄断犯人之足)、宫(割去男犯生殖器,闭塞女犯生殖器)、大辟(对死刑的通称)五种。隋代至清代改为笞、杖、徒、流、死五种。
传胪
[相关解释]
1.科举时代,殿试揭晓唱名的一种仪式。殿试公布名次之日,皇帝至殿宣布,由阁门承接,传于阶下,卫士齐声传名高呼,谓之传胪。 2.明代称科举第二﹑三甲第一名为传胪。至清则专称二甲第一名为传胪。
1.科举时代,殿试揭晓唱名的一种仪式。殿试公布名次之日,皇帝至殿宣布,由阁门承接,传于阶下,卫士齐声传名高呼,谓之传胪。 2.明代称科举第二﹑三甲第一名为传胪。至清则专称二甲第一名为传胪。
伪孔传
[相关解释]
1.《古文尚书》东汉时已亡佚,至东晋元帝时,梅赜(一作"梅颐"﹑"枚颐")献孔安国作传的《古文尚书》五十九篇。唐孔颖达作《尚书注疏》即以此为底本。自宋吴棫朱熹以来已怀疑其为伪造,至清阎若璩惠栋更详予考订,遂成定论◇即称此伪造的孔安国《尚书传》为"伪孔传",以明非真出于孔安国之手。亦省称"伪孔"﹑"伪传"。
1.《古文尚书》东汉时已亡佚,至东晋元帝时,梅赜(一作"梅颐"﹑"枚颐")献孔安国作传的《古文尚书》五十九篇。唐孔颖达作《尚书注疏》即以此为底本。自宋吴棫朱熹以来已怀疑其为伪造,至清阎若璩惠栋更详予考订,遂成定论◇即称此伪造的孔安国《尚书传》为"伪孔传",以明非真出于孔安国之手。亦省称"伪孔"﹑"伪传"。
侍郎
[相关解释]
1.古代官名。秦汉郎中令的属官之一。 2.古代官名『制,郎官入台省,三年后称侍郎。隋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至清雍正时,递升至正二品,与尚书同为各部的堂官。 3.古代官名。晋制,诸王国皆置侍郎,大国四人,小国二人,专司赞相及通传教令。
1.古代官名。秦汉郎中令的属官之一。 2.古代官名『制,郎官入台省,三年后称侍郎。隋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至清雍正时,递升至正二品,与尚书同为各部的堂官。 3.古代官名。晋制,诸王国皆置侍郎,大国四人,小国二人,专司赞相及通传教令。
倒喇
[相关解释]
1.金元时的一种杂戏。大抵由一位演员吹弹多种乐器,并有歌唱和杂耍表演,如顶瓯,舞盘,翻觔斗之类。至清犹存此戏。清陆次云《满庭芳》词对倒喇作了生动而具体的描写。词云"左抱琵琶,右持琥珀,胡琴中倚秦筝。冰弦忽奏,玉指一时鸣。唱到繁音入破,j兹曲﹑尽作边声。倾耳际,忽悲忽喜,忽又恨难平。舞人,矜舞态,双瓯分顶,顶上燃灯。更口噙湘竹,击节堪听。旋复回风滚雪,摇绛蜡,故使人惊。哀艳极,色飞心駴,四座不胜情。"
1.金元时的一种杂戏。大抵由一位演员吹弹多种乐器,并有歌唱和杂耍表演,如顶瓯,舞盘,翻觔斗之类。至清犹存此戏。清陆次云《满庭芳》词对倒喇作了生动而具体的描写。词云"左抱琵琶,右持琥珀,胡琴中倚秦筝。冰弦忽奏,玉指一时鸣。唱到繁音入破,j兹曲﹑尽作边声。倾耳际,忽悲忽喜,忽又恨难平。舞人,矜舞态,双瓯分顶,顶上燃灯。更口噙湘竹,击节堪听。旋复回风滚雪,摇绛蜡,故使人惊。哀艳极,色飞心駴,四座不胜情。"
八旗兵
[相关解释]
清代兵制。清初,以7500人为一军事单位,称旗,后每旗人数有增加。设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清统一全国后,又分拱卫京师的京营八旗和分驻全国各要地的驻防八旗。至清朝灭亡废止。
清代兵制。清初,以7500人为一军事单位,称旗,后每旗人数有增加。设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清统一全国后,又分拱卫京师的京营八旗和分驻全国各要地的驻防八旗。至清朝灭亡废止。
兵部
[相关解释]
1.六部之一﹐主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魏置五兵尚书﹐至隋改兵部尚书﹐历代王朝皆沿用其制﹐至清末改为陆军部﹐后又增设海军部。参阅《通典.职官五》。
1.六部之一﹐主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魏置五兵尚书﹐至隋改兵部尚书﹐历代王朝皆沿用其制﹐至清末改为陆军部﹐后又增设海军部。参阅《通典.职官五》。
勋官
[相关解释]
1.授给有功官员的一种荣誉称号,没有实职。北周时本以奖励有功的战士,后渐及朝官。隋置上柱国至都督,凡十一等。初名散官,至唐始别称为勋官。定用上柱国﹑柱国﹑上大将军﹑大将军﹑上轻车都尉﹑轻车都尉﹑上骑都尉﹑骑都尉﹑骁骑尉﹑飞骑尉﹑云骑尉﹑武骑尉﹑凡十二等,起正二品,至从七品。明又分为文勋十一阶﹑武勋十二阶,至清而废。参阅《旧唐书.职官志一》﹑《续文献通考.职官十二》。
1.授给有功官员的一种荣誉称号,没有实职。北周时本以奖励有功的战士,后渐及朝官。隋置上柱国至都督,凡十一等。初名散官,至唐始别称为勋官。定用上柱国﹑柱国﹑上大将军﹑大将军﹑上轻车都尉﹑轻车都尉﹑上骑都尉﹑骑都尉﹑骁骑尉﹑飞骑尉﹑云骑尉﹑武骑尉﹑凡十二等,起正二品,至从七品。明又分为文勋十一阶﹑武勋十二阶,至清而废。参阅《旧唐书.职官志一》﹑《续文献通考.职官十二》。
千总
[相关解释]
1.官名。明初京军三大营置把总,嘉靖中增置千总,皆以功臣担任。以后职权日轻,至清为武职中的下级,位次于守备。
1.官名。明初京军三大营置把总,嘉靖中增置千总,皆以功臣担任。以后职权日轻,至清为武职中的下级,位次于守备。
古文辞类纂
[相关解释]
总集名。清代姚鼐编。七十五卷,按文体分十三类,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七百七十四篇。所选作品以唐宋八大家”为主,亦选录战国、秦汉及明清的作品。卷首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特点及源流。是代表桐城派”散文观点的选本。
总集名。清代姚鼐编。七十五卷,按文体分十三类,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七百七十四篇。所选作品以唐宋八大家”为主,亦选录战国、秦汉及明清的作品。卷首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特点及源流。是代表桐城派”散文观点的选本。
台谏
[相关解释]
1.唐宋时以专司纠弹的御史为台官﹐以职掌建言的给事中﹑谏议大夫等为谏官。两者虽各有所司﹐而职责往往相混﹐故多以"台谏"泛称之。明初废谏院﹐以给事中兼领监察与规谏﹐两者开始合流。至清雍正元年﹐又使之同隶都察院﹐于是台谏完全合二为一。
1.唐宋时以专司纠弹的御史为台官﹐以职掌建言的给事中﹑谏议大夫等为谏官。两者虽各有所司﹐而职责往往相混﹐故多以"台谏"泛称之。明初废谏院﹐以给事中兼领监察与规谏﹐两者开始合流。至清雍正元年﹐又使之同隶都察院﹐于是台谏完全合二为一。
司业
[相关解释]
1.谓主管世子学业教育。 2.学官名。隋以后国子监置司业,为监内的副长官,协助祭酒,掌儒学训导之政。至清末始废。参阅《通典.职官九》﹑《续通典.职官九》﹑《清通典.职官六》。 3.指唐张籍。张籍仕终国子司业,故称。
1.谓主管世子学业教育。 2.学官名。隋以后国子监置司业,为监内的副长官,协助祭酒,掌儒学训导之政。至清末始废。参阅《通典.职官九》﹑《续通典.职官九》﹑《清通典.职官六》。 3.指唐张籍。张籍仕终国子司业,故称。
四推
[相关解释]
1.古代皇帝躬耕有三推之礼,是表示重农而举行的一种仪式。历代相沿,至清胤祯(雍正)又加一推,以后相沿为四推。见《清通典.礼吉四》。参见"三推"。
1.古代皇帝躬耕有三推之礼,是表示重农而举行的一种仪式。历代相沿,至清胤祯(雍正)又加一推,以后相沿为四推。见《清通典.礼吉四》。参见"三推"。
大房山
[相关解释]
在北京市西南房山区。有上方山、石经山等高峰。上方山海拔880米,山势陡峻,古柏苍郁,有七十二庵、九洞十二峰之胜。石经山刻藏有隋代至清初各代佛经一千多种,共有一万四千多块。山中有上方寺、云水洞、云居寺塔及唐、辽石塔多座。为京郊游览胜地。
在北京市西南房山区。有上方山、石经山等高峰。上方山海拔880米,山势陡峻,古柏苍郁,有七十二庵、九洞十二峰之胜。石经山刻藏有隋代至清初各代佛经一千多种,共有一万四千多块。山中有上方寺、云水洞、云居寺塔及唐、辽石塔多座。为京郊游览胜地。
大臣
[相关解释]
1.官职尊贵之臣。 2.清代用为官号。如内官有总管大臣﹑军机大臣等﹐外官有参赞大臣﹑领队大臣等﹐特遣的称钦差大臣。至清末尽改各部尚书为大臣﹐侍郎为副大臣。现亦用作君主国家高级官吏之称。
1.官职尊贵之臣。 2.清代用为官号。如内官有总管大臣﹑军机大臣等﹐外官有参赞大臣﹑领队大臣等﹐特遣的称钦差大臣。至清末尽改各部尚书为大臣﹐侍郎为副大臣。现亦用作君主国家高级官吏之称。
太常
[相关解释]
1.古代旌旗名。 2.官名。秦置奉常﹐汉景帝六年更名太常﹐掌宗庙礼仪﹐兼掌选试博士。历代因之﹐则为专掌祭祀礼乐之官。北魏称太常卿﹐北齐称太常寺卿﹐北周称大宗伯﹐隋至清皆称太常寺卿。参阅《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通典.职官七》。
1.古代旌旗名。 2.官名。秦置奉常﹐汉景帝六年更名太常﹐掌宗庙礼仪﹐兼掌选试博士。历代因之﹐则为专掌祭祀礼乐之官。北魏称太常卿﹐北齐称太常寺卿﹐北周称大宗伯﹐隋至清皆称太常寺卿。参阅《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通典.职官七》。
宣卷
[相关解释]
1.元﹑明﹑清时,僧徒讲唱宝卷,称为宣卷。 2.指由宝卷发展而来,至清代形成的一种曲艺形式。原来专唱佛教故事,后来渐以演民间传说故事为主。
1.元﹑明﹑清时,僧徒讲唱宝卷,称为宣卷。 2.指由宝卷发展而来,至清代形成的一种曲艺形式。原来专唱佛教故事,后来渐以演民间传说故事为主。
少卿
[相关解释]
1.官名。大卿的副职。 2.官名。北魏太和时所设官名﹐北齐时为正卿的副职﹑隋唐至清亦沿置。参阅《文献通考.职官》九﹑十。 3.凫的别名。见《嫏嬛记》卷上引宋无名氏《采兰杂志》。
1.官名。大卿的副职。 2.官名。北魏太和时所设官名﹐北齐时为正卿的副职﹑隋唐至清亦沿置。参阅《文献通考.职官》九﹑十。 3.凫的别名。见《嫏嬛记》卷上引宋无名氏《采兰杂志》。
惰民
[相关解释]
1.不务正业的游民。 2.元明时浙江境内受歧视的一部分民户。也称"堕民"。元灭宋后,将俘虏和罪犯集中于绍兴等地,称之为"怯怜户",在绍兴也叫"乐户",后称"惰民"。明编户籍,统列之为"丐户",世充婚丧喜庆等贱役,不许与平民通婚和应科举。或曰宋将焦光瓒率部降金,金军北退后,宋贬其部为"惰民"。此外尚有明初设置之说,其成员传系张士诚﹑方国珍的部属。惰民直至清雍正时始改变其户籍,和平民同列。参阅《通志.食货五》﹑清顾炎武《日知录.降臣》﹑清俞正燮《癸巳类稿.除乐户丐户籍及女乐考附古事》。
1.不务正业的游民。 2.元明时浙江境内受歧视的一部分民户。也称"堕民"。元灭宋后,将俘虏和罪犯集中于绍兴等地,称之为"怯怜户",在绍兴也叫"乐户",后称"惰民"。明编户籍,统列之为"丐户",世充婚丧喜庆等贱役,不许与平民通婚和应科举。或曰宋将焦光瓒率部降金,金军北退后,宋贬其部为"惰民"。此外尚有明初设置之说,其成员传系张士诚﹑方国珍的部属。惰民直至清雍正时始改变其户籍,和平民同列。参阅《通志.食货五》﹑清顾炎武《日知录.降臣》﹑清俞正燮《癸巳类稿.除乐户丐户籍及女乐考附古事》。
户部
[相关解释]
1.古代官署名。秦为治粟内史,汉为大司农。三国以后,常置度支尚书及左民尚书,掌财用及户籍。隋设民部尚书,唐因之,高宗即位,为避太宗李世民讳,改称户部,为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长官为户部尚书。五代至清相沿不改。清光绪三十二年,设民政部﹑度支部,户部遂废。参阅《宋书.百官志上》﹑《通典.职官五》。
1.古代官署名。秦为治粟内史,汉为大司农。三国以后,常置度支尚书及左民尚书,掌财用及户籍。隋设民部尚书,唐因之,高宗即位,为避太宗李世民讳,改称户部,为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长官为户部尚书。五代至清相沿不改。清光绪三十二年,设民政部﹑度支部,户部遂废。参阅《宋书.百官志上》﹑《通典.职官五》。
教坊
[相关解释]
中国古代宫廷音乐机构。始建于唐代,专门管理宫廷俗乐的教习和演出事宜。一度改名云韶府”。宋元两代亦设教坊;明代设教坊司,隶属于礼部,主管乐舞和戏曲。至清代雍正时改教坊司为和声署。
中国古代宫廷音乐机构。始建于唐代,专门管理宫廷俗乐的教习和演出事宜。一度改名云韶府”。宋元两代亦设教坊;明代设教坊司,隶属于礼部,主管乐舞和戏曲。至清代雍正时改教坊司为和声署。
杖刑
[相关解释]
1.古代刑罚之一。用荆条或大竹板拷打犯人。杖作为刑种始自东汉。南朝梁武帝定鞭杖之制,杖以荆条制成,分大杖﹑法杖﹑小杖三等。北齐北周,将杖刑列为五刑之一。其后相沿直至清末。参见"五刑"。
1.古代刑罚之一。用荆条或大竹板拷打犯人。杖作为刑种始自东汉。南朝梁武帝定鞭杖之制,杖以荆条制成,分大杖﹑法杖﹑小杖三等。北齐北周,将杖刑列为五刑之一。其后相沿直至清末。参见"五刑"。
水至清则无鱼
[相关解释]
1.水太清,鱼就不能藏身。比喻对人对事过于苛察,就不能容众。
1.水太清,鱼就不能藏身。比喻对人对事过于苛察,就不能容众。
洗马
[相关解释]
1.在马前作前驱。 2.官名。本作"先马"『沿秦置,为东宫官属,职如谒者,太子出则为前导。晋时改掌图籍。隋改司经局洗马。至清末废。
1.在马前作前驱。 2.官名。本作"先马"『沿秦置,为东宫官属,职如谒者,太子出则为前导。晋时改掌图籍。隋改司经局洗马。至清末废。
清水无大鱼
[相关解释]
1.语本《汉书.东方朔传》"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后以"清水无大鱼"谓待人处事不能求全责备。
1.语本《汉书.东方朔传》"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后以"清水无大鱼"谓待人处事不能求全责备。
清真教
[相关解释]
1.即伊斯兰教。明清时,中国伊斯兰教学者介绍伊斯兰教教义,曾用"清净无染"﹑"真乃独一"﹑"至清至真"和"真主原有独尊,谓之清真"等语,以称颂该教崇奉的真主,故名。
1.即伊斯兰教。明清时,中国伊斯兰教学者介绍伊斯兰教教义,曾用"清净无染"﹑"真乃独一"﹑"至清至真"和"真主原有独尊,谓之清真"等语,以称颂该教崇奉的真主,故名。
白香词谱
[相关解释]
词集。清代舒梦兰(字白香)编。四卷。选录唐至清初五十九人的词作共一百首。以词调体式为序排列,先小令,再中调、长调◇由谢朝征笺注,存词九十九首,改以词人时代先后为序排列,删去声谱,增加有关资料,为词选注本。
词集。清代舒梦兰(字白香)编。四卷。选录唐至清初五十九人的词作共一百首。以词调体式为序排列,先小令,再中调、长调◇由谢朝征笺注,存词九十九首,改以词人时代先后为序排列,删去声谱,增加有关资料,为词选注本。
票法
[相关解释]
1.明末以后部分地区所行商人凭票运销茶﹑盐的制度。至清同治五年(1866年)票法变相为纲法,准由票商专利。辛亥革命后仍沿用,抗日战争期间始废除。
1.明末以后部分地区所行商人凭票运销茶﹑盐的制度。至清同治五年(1866年)票法变相为纲法,准由票商专利。辛亥革命后仍沿用,抗日战争期间始废除。
签事
[相关解释]
1.即佥事。官名。宋代为各州府的幕僚。金﹑元﹑明仍沿用﹐唯职掌有别。至清渐废。
1.即佥事。官名。宋代为各州府的幕僚。金﹑元﹑明仍沿用﹐唯职掌有别。至清渐废。
绿营兵(绿lù)
[相关解释]
清代由汉人组成的政府军队『兵用绿旗,故称,又称绿旗兵。分马兵、步兵、水师。兵额一般在六十万人左右,时有增减。至清末裁废。
清代由汉人组成的政府军队『兵用绿旗,故称,又称绿旗兵。分马兵、步兵、水师。兵额一般在六十万人左右,时有增减。至清末裁废。
至清
[相关解释]
1.过于清澈;极其清澈。 2.谓上升到天庭。清﹐太清﹐指天庭。《楚辞.远游》"超无为以至清兮,与泰初而为邻。"王逸注"登天庭也。"一说,至清,谓"俟时之清"。见清王夫之《楚辞通释》卷五。 3.极其清虚的境界。即天庭。
1.过于清澈;极其清澈。 2.谓上升到天庭。清﹐太清﹐指天庭。《楚辞.远游》"超无为以至清兮,与泰初而为邻。"王逸注"登天庭也。"一说,至清,谓"俟时之清"。见清王夫之《楚辞通释》卷五。 3.极其清虚的境界。即天庭。
谕德
[相关解释]
1.官名。掌侍从赞谕﹐职比常侍﹐始置于唐﹐至清废。
1.官名。掌侍从赞谕﹐职比常侍﹐始置于唐﹐至清废。
谥法
[相关解释]
1.评定谥号的法则。上古有号无谥﹐周初始制谥法﹐至秦废『复其旧﹐历代因之﹐至清止。 2.称号。
1.评定谥号的法则。上古有号无谥﹐周初始制谥法﹐至秦废『复其旧﹐历代因之﹐至清止。 2.称号。
赤历
[相关解释]
1.亦作"赤历"。 2.宋至清初,上级财政机关稽核各州县官府钱粮的册籍。
1.亦作"赤历"。 2.宋至清初,上级财政机关稽核各州县官府钱粮的册籍。
通宝
[相关解释]
中国历代对钱币的称呼。最早使用这一名称的是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铸造的铜钱开元通宝。直至清道光以前,钱币大多以通宝为名,前面加上年号,有时加上国号。
中国历代对钱币的称呼。最早使用这一名称的是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铸造的铜钱开元通宝。直至清道光以前,钱币大多以通宝为名,前面加上年号,有时加上国号。
金石学
[相关解释]
1.研究古代钟鼎彝器碑碣石刻﹑考辨今古文字的一种专门学问。开始于宋代﹐至清代﹐兼及甲骨﹑简牍﹑封泥﹑瓦当等。
1.研究古代钟鼎彝器碑碣石刻﹑考辨今古文字的一种专门学问。开始于宋代﹐至清代﹐兼及甲骨﹑简牍﹑封泥﹑瓦当等。
陶真
[相关解释]
1.流行于宋代的一种说唱伎艺﹐用鼓伴奏。从元明以至清代﹐民间还在演唱﹐但已改用琵琶伴奏。它以演唱小说﹑历史故事为主。一般认为是弹词的前身。本作"淘真"。 2.指民间说唱的莲花落。
1.流行于宋代的一种说唱伎艺﹐用鼓伴奏。从元明以至清代﹐民间还在演唱﹐但已改用琵琶伴奏。它以演唱小说﹑历史故事为主。一般认为是弹词的前身。本作"淘真"。 2.指民间说唱的莲花落。
鱼鳞图册
[相关解释]
1.旧时为征派赋役和保护封建土地所有权编造的土地登记簿册。因所绘田亩挨次排列,状如鱼鳞,故名。宋时婺州等地即曾编造。明洪武年间命各州县分区编造。至清光绪末年﹐仍有具册之举。亦作"鱼鳞册"﹑"鱼鳞图"﹑"鱼鳞图籍"﹑"鱼鳞簿"。
1.旧时为征派赋役和保护封建土地所有权编造的土地登记簿册。因所绘田亩挨次排列,状如鱼鳞,故名。宋时婺州等地即曾编造。明洪武年间命各州县分区编造。至清光绪末年﹐仍有具册之举。亦作"鱼鳞册"﹑"鱼鳞图"﹑"鱼鳞图籍"﹑"鱼鳞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