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84 查到相关行军的内容。
带有行军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箭定天山
[相关解释]
1.《新唐书.薛仁贵传》"诏副郑仁泰为铁勒道行军总管,时九姓众十余万,令骁骑数十来挑战,仁贵发三矢﹑辄杀三人,于是虏气慑,皆降……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后以"三箭定天山"谓大将武艺高强,声威服人。
1.《新唐书.薛仁贵传》"诏副郑仁泰为铁勒道行军总管,时九姓众十余万,令骁骑数十来挑战,仁贵发三矢﹑辄杀三人,于是虏气慑,皆降……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后以"三箭定天山"谓大将武艺高强,声威服人。
上将军
[相关解释]
1.行军作战时军中的主帅。 2.官名『以吕禄为上将军,后无建置。唐则各卫有上将军之官,宋仍之。金﹑元时以其名为武臣散官。明废。
1.行军作战时军中的主帅。 2.官名『以吕禄为上将军,后无建置。唐则各卫有上将军之官,宋仍之。金﹑元时以其名为武臣散官。明废。
中军
[相关解释]
1.古代行军作战分左﹑中﹑右或上﹑中﹑下三军,由主将所在的中军发号施令。 2.称主将或指挥部。 3.中军将军的省称。 4.京师的军队。 5.中军官的省称。 6.清代总督﹑巡抚以下,凡有兵权者,其标下的统领官,称为中军。
1.古代行军作战分左﹑中﹑右或上﹑中﹑下三军,由主将所在的中军发号施令。 2.称主将或指挥部。 3.中军将军的省称。 4.京师的军队。 5.中军官的省称。 6.清代总督﹑巡抚以下,凡有兵权者,其标下的统领官,称为中军。
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
[相关解释]
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约五十万人的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这时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者的错误战略已在红军中取得统治地位,他们否定毛泽东正确的战略战术,在反围剿”开始时实行军事冒险主义,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集中主力进攻敌军坚固阵地,使红军遭受重大伤亡。随后又实行防御中的保守主义,六路分兵,全线防御,进行短促突击”,与敌拼消耗,完全陷于被动地位◇又实行逃跑主义,于1934年10月仓卒命令中共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八万多人撤离根据地,进行长征。
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约五十万人的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这时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者的错误战略已在红军中取得统治地位,他们否定毛泽东正确的战略战术,在反围剿”开始时实行军事冒险主义,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集中主力进攻敌军坚固阵地,使红军遭受重大伤亡。随后又实行防御中的保守主义,六路分兵,全线防御,进行短促突击”,与敌拼消耗,完全陷于被动地位◇又实行逃跑主义,于1934年10月仓卒命令中共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八万多人撤离根据地,进行长征。
云钲
[相关解释]
1.古代打击乐器﹐表面有云状花纹。为行军﹑狩猎时所用。
1.古代打击乐器﹐表面有云状花纹。为行军﹑狩猎时所用。
住节
[相关解释]
1.驻节。谓军队统帅于行军中暂驻。节,皇帝所授节杖。
1.驻节。谓军队统帅于行军中暂驻。节,皇帝所授节杖。
假五百
[相关解释]
1.古代对边县人民实行军事编制,设伍﹑里﹑连﹑邑四级,连之长称假五百。一称假率。
1.古代对边县人民实行军事编制,设伍﹑里﹑连﹑邑四级,连之长称假五百。一称假率。
假候
[相关解释]
1.古代对边境县人民实行军事编制,设伍﹑里﹑连﹑邑四级,一邑之长称假候。
1.古代对边境县人民实行军事编制,设伍﹑里﹑连﹑邑四级,一邑之长称假候。
假士
[相关解释]
1.古代对边县人民实行军事编制,设伍﹑里﹑连﹑邑四级,里之长称假士。
1.古代对边县人民实行军事编制,设伍﹑里﹑连﹑邑四级,里之长称假士。
先锋
[相关解释]
①行军或作战时的先遣将领或先头部队遂令甘宁为先锋|先锋队。②比喻在事业中起先头引导作用的人或集体我们是开路的先锋。
①行军或作战时的先遣将领或先头部队遂令甘宁为先锋|先锋队。②比喻在事业中起先头引导作用的人或集体我们是开路的先锋。
六合城
[相关解释]
1.隋何稠创制的行军所用活动木城。
1.隋何稠创制的行军所用活动木城。
兵役
[相关解释]
①指战争兵役连年。②公民为国家履行军事义务。通常分为现役和预备役。
①指战争兵役连年。②公民为国家履行军事义务。通常分为现役和预备役。
兼舍
[相关解释]
1.犹言兼行﹐兼程。古代行军﹐途中住一夜叫舍。
1.犹言兼行﹐兼程。古代行军﹐途中住一夜叫舍。
军幕
[相关解释]
1.行军宿营的帐幕。
1.行军宿营的帐幕。
军行
[相关解释]
1.行军。
1.行军。
击鞭锤镫
[相关解释]
1.谓驱马疾行。指急行军。
1.谓驱马疾行。指急行军。
分进
[相关解释]
1.谓军队在必要时,把行军纵队迅速展开,分成若干纵队分散前进。
1.谓军队在必要时,把行军纵队迅速展开,分成若干纵队分散前进。
前卫
[相关解释]
1.元代的侍卫亲军之一。 2.军队行军时派在前方担任警戒的部队。 3.指前线。 4.体育用语。足球﹑手球等球类比赛中担任助攻与助守的队员﹐位置在前锋与后卫之间。
1.元代的侍卫亲军之一。 2.军队行军时派在前方担任警戒的部队。 3.指前线。 4.体育用语。足球﹑手球等球类比赛中担任助攻与助守的队员﹐位置在前锋与后卫之间。
前站
[相关解释]
1.行军或出行时将要停留或将要到达的地点。 2.指行军或集体出行时担当先行准备工作的部队或人员。
1.行军或出行时将要停留或将要到达的地点。 2.指行军或集体出行时担当先行准备工作的部队或人员。
劳武结合
[相关解释]
1.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制定的一项政策,要求边区军民一面参加生产劳动,一面进行军事训练。建国后主要用于加强民兵建设。
1.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制定的一项政策,要求边区军民一面参加生产劳动,一面进行军事训练。建国后主要用于加强民兵建设。
卷甲衔枚
[相关解释]
1.谓行军时轻装疾进,保持肃静,以利奇袭。
1.谓行军时轻装疾进,保持肃静,以利奇袭。
司马
[相关解释]
1.官名。相传少昊始置。周时为六卿之一,曰夏官大司马。掌军旅之事『武帝元狩四年改太尉为大司马◇汉因之,旋又改名太尉,南北朝与大将军并称二大,至隋废◇世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侍郎则称少司马。 2.官名。《周礼》夏官大司马之属官,有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春秋晋作三军,每军别置司马。其后汉宫门及大将军﹑将军﹑校尉属官,都有司马。边郡亦置千人司马,专主兵事,不治民。魏晋以后,州刺史带将军开府者,置府僚司马。至隋废州府之任,无复司马,而有治中。唐制,节度使属僚有行军司马。又于每州置司马,以安排贬谪或闲散的人◇世称
1.官名。相传少昊始置。周时为六卿之一,曰夏官大司马。掌军旅之事『武帝元狩四年改太尉为大司马◇汉因之,旋又改名太尉,南北朝与大将军并称二大,至隋废◇世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侍郎则称少司马。 2.官名。《周礼》夏官大司马之属官,有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春秋晋作三军,每军别置司马。其后汉宫门及大将军﹑将军﹑校尉属官,都有司马。边郡亦置千人司马,专主兵事,不治民。魏晋以后,州刺史带将军开府者,置府僚司马。至隋废州府之任,无复司马,而有治中。唐制,节度使属僚有行军司马。又于每州置司马,以安排贬谪或闲散的人◇世称
地方部队
[相关解释]
也称地方军”。在一定的地区性范围内执行军事任务的军队。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编有地方部队,但名称和编制不尽相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地方部队隶属于省军区。平时主要负责本地区的警卫、守备和维持地方治安任务,开展训练民兵和群众工作;战时主要配合野战军作战,并且率领民兵就地坚持斗争,随时准备改编为野战军。
也称地方军”。在一定的地区性范围内执行军事任务的军队。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编有地方部队,但名称和编制不尽相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地方部队隶属于省军区。平时主要负责本地区的警卫、守备和维持地方治安任务,开展训练民兵和群众工作;战时主要配合野战军作战,并且率领民兵就地坚持斗争,随时准备改编为野战军。
大殿
[相关解释]
1.即殿军。行军时殿后的部队。 2.寺庙中供奉主要神佛的正殿。 3.封建王朝举行庆典﹑接见大臣或使臣等的殿。
1.即殿军。行军时殿后的部队。 2.寺庙中供奉主要神佛的正殿。 3.封建王朝举行庆典﹑接见大臣或使臣等的殿。
威慑力量
[相关解释]
能实施大规模毁灭性打击的武器和军事力量。包括核武器、远程导弹、战略轰炸机以及进行战略攻击的军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曾大肆扩大其威慑力量,进行军备竞赛,企图称霸世界。
能实施大规模毁灭性打击的武器和军事力量。包括核武器、远程导弹、战略轰炸机以及进行战略攻击的军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曾大肆扩大其威慑力量,进行军备竞赛,企图称霸世界。
宿营
[相关解释]
1.犹宿卫。护卫王宫。 2.军队在行军或战斗后住宿。
1.犹宿卫。护卫王宫。 2.军队在行军或战斗后住宿。
尖兵
[相关解释]
①行军时派出的担任警戒任务的分队~班。②比喻工作上走在前面开创道路的人我们是地质战线上的~。
①行军时派出的担任警戒任务的分队~班。②比喻工作上走在前面开创道路的人我们是地质战线上的~。
己巳之变
[相关解释]
1.也称土木之变。指明英宗被瓦剌俘于土木堡事件。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瓦剌贵族也先率兵攻明。宦官王振挟持英宗统兵五十万亲征,至大同,闻前方熊,即惊慌后撤,行军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东)被敌军追及,仓猝应战,死伤过半,英宗被俘,王振也为乱军所杀。因这一年是己巳年,故名。
1.也称土木之变。指明英宗被瓦剌俘于土木堡事件。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瓦剌贵族也先率兵攻明。宦官王振挟持英宗统兵五十万亲征,至大同,闻前方熊,即惊慌后撤,行军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东)被敌军追及,仓猝应战,死伤过半,英宗被俘,王振也为乱军所杀。因这一年是己巳年,故名。
帐下吏
[相关解释]
1.亦称"帐前吏"。 2.军中官佐。因行军多居帐中,故称。
1.亦称"帐前吏"。 2.军中官佐。因行军多居帐中,故称。
开路先锋
[相关解释]
1.行军或作战时派遣的先头人员◇用以比喻给事业或工作建立基础﹑开创局面的人员或集体。
1.行军或作战时派遣的先头人员◇用以比喻给事业或工作建立基础﹑开创局面的人员或集体。
弓子铺
[相关解释]
1.辽行军时所设置的军马驻屯之所。
1.辽行军时所设置的军马驻屯之所。
强行军
[相关解释]
1.指紧急时高速度﹑长时间的连续行军。
1.指紧急时高速度﹑长时间的连续行军。
征途
[相关解释]
1.亦作"征涂"。 2.行军路上;出征之路途。 3.远行的路途;行程。
1.亦作"征涂"。 2.行军路上;出征之路途。 3.远行的路途;行程。
快速
[相关解释]
速度快的;迅速~照相机ㄧ~炼钢ㄧ~行军 ㄧ~育肥。
速度快的;迅速~照相机ㄧ~炼钢ㄧ~行军 ㄧ~育肥。
急行军
[相关解释]
部队执行紧急任务时进行的快速行军。
部队执行紧急任务时进行的快速行军。
打前站
[相关解释]
1.行军或集体出行时先派人到将要停留或到达的地点去办理食宿等事务。
1.行军或集体出行时先派人到将要停留或到达的地点去办理食宿等事务。
拉练
[相关解释]
野营训练。多指部队离开营房,在长途行军和野营过程中,按照战时要求,进行训练。
野营训练。多指部队离开营房,在长途行军和野营过程中,按照战时要求,进行训练。
据鞍
[相关解释]
1.跨着马鞍。亦借指行军作战。
1.跨着马鞍。亦借指行军作战。
收军
[相关解释]
1.行军作战时负责殿后的部队。
1.行军作战时负责殿后的部队。
月章
[相关解释]
1.九章之一。古代夜里行军用以指挥军队的旗章。上绘有月的图案﹐故名。
1.九章之一。古代夜里行军用以指挥军队的旗章。上绘有月的图案﹐故名。
李靖(571-649)
[相关解释]
唐初军事家。本名药师,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东北)人。精熟兵法。隋末任马邑郡丞。唐高祖时任行军总管,率军随李孝恭征服萧铣,得岭南地区,任岭南道抚慰大使◇又助李孝恭镇压辅公fe68F鹨寰。太宗时,历任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先后击败东突厥、吐谷浑。封卫国公。著有《李卫公兵法》,今佚。
唐初军事家。本名药师,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东北)人。精熟兵法。隋末任马邑郡丞。唐高祖时任行军总管,率军随李孝恭征服萧铣,得岭南地区,任岭南道抚慰大使◇又助李孝恭镇压辅公fe68F鹨寰。太宗时,历任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先后击败东突厥、吐谷浑。封卫国公。著有《李卫公兵法》,今佚。
杓窊印
[相关解释]
1.印纽刻成鸷鸟形的印。即鹰纽印。行军诏赐将帅所使用。杓窊,古契丹语。
1.印纽刻成鸷鸟形的印。即鹰纽印。行军诏赐将帅所使用。杓窊,古契丹语。
枕席过师
[相关解释]
1.《汉书·赵充国传》"治湟陿中道桥,令可至鲜水,以制西域,信威千里,从枕席上过师。"颜师古注引郑氏曰"桥成军行安易,若于枕席上过也。"后因以"枕席过师"形容行军道路极其平坦安稳。
1.《汉书·赵充国传》"治湟陿中道桥,令可至鲜水,以制西域,信威千里,从枕席上过师。"颜师古注引郑氏曰"桥成军行安易,若于枕席上过也。"后因以"枕席过师"形容行军道路极其平坦安稳。
梅山
[相关解释]
1.山名。在今浙江省绍兴县境。传说为汉梅福隐处之一。 2.山名。在今浙江省奉化县境。相传为梅福赏游处。 3.山名。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境。山上多梅,传为曹操行军望梅止渴处。 4.山名。在今安徽省舒城县境。传说为梅福隐处之一。 5.山名。在今安徽省东至县境。 6.山名。在湖南省新化县﹑安化县间。在新化者称上梅山,在安化者称下梅山。 7.山名。在安徽省金寨县。1956年在这里建成梅山水库。 8.特指扬州梅花岭。上有明史可法衣冠冢。
1.山名。在今浙江省绍兴县境。传说为汉梅福隐处之一。 2.山名。在今浙江省奉化县境。相传为梅福赏游处。 3.山名。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境。山上多梅,传为曹操行军望梅止渴处。 4.山名。在今安徽省舒城县境。传说为梅福隐处之一。 5.山名。在今安徽省东至县境。 6.山名。在湖南省新化县﹑安化县间。在新化者称上梅山,在安化者称下梅山。 7.山名。在安徽省金寨县。1956年在这里建成梅山水库。 8.特指扬州梅花岭。上有明史可法衣冠冢。
梯队
[相关解释]
1.军队战斗或行军时,按任务和行动顺序区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称为一个梯队。 2.指企事业单位或某项事业的后继接班人。
1.军队战斗或行军时,按任务和行动顺序区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称为一个梯队。 2.指企事业单位或某项事业的后继接班人。
沙锣
[相关解释]
1.亦作"沙罗"。 2.一种打击乐器,行军时又作为盥洗用具。
1.亦作"沙罗"。 2.一种打击乐器,行军时又作为盥洗用具。
用钺
[相关解释]
1.使用斧钺。指执行军法。 2.泛指杀戮。
1.使用斧钺。指执行军法。 2.泛指杀戮。
疾行
[相关解释]
1.快步行走。 2.急速行军。 3.急遽行事。
1.快步行走。 2.急速行军。 3.急遽行事。
示形
[相关解释]
1.古代兵家战术用语。指行军布阵表面所显示的意图。语出《孙子.计》"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杜牧注"《传》曰'鸷鸟将击,必藏其形。'如匈奴示羸弱于汉使之义也……韩信盛兵临晋而渡于夏阳,此乃示以近形而远袭敌也。"
1.古代兵家战术用语。指行军布阵表面所显示的意图。语出《孙子.计》"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杜牧注"《传》曰'鸷鸟将击,必藏其形。'如匈奴示羸弱于汉使之义也……韩信盛兵临晋而渡于夏阳,此乃示以近形而远袭敌也。"
粘虫
[相关解释]
1.也叫行军虫﹑剃枝虫﹑夜盗虫﹑五色虫等。是稻﹑麦﹑高粱﹑玉米等的主要害虫。
1.也叫行军虫﹑剃枝虫﹑夜盗虫﹑五色虫等。是稻﹑麦﹑高粱﹑玉米等的主要害虫。
粮台
[相关解释]
1.清代行军时沿途所设经理军粮的机构。
1.清代行军时沿途所设经理军粮的机构。
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
[相关解释]
以联合国名义组建的执行军事任务的部队。根据联合国安理会或大会决议,并征得当事国同意,由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负责组建,受命派往发生威胁和平的国际冲突地区,执行维持和平的专门任务。其军事人员由联合国会员国提供,经费由联合国会员国分摊或自愿捐助。1988年11月2日,中国正式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
以联合国名义组建的执行军事任务的部队。根据联合国安理会或大会决议,并征得当事国同意,由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负责组建,受命派往发生威胁和平的国际冲突地区,执行维持和平的专门任务。其军事人员由联合国会员国提供,经费由联合国会员国分摊或自愿捐助。1988年11月2日,中国正式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
背包
[相关解释]
行军或外出时背(bēi)在背上的衣被包裹。
行军或外出时背(bēi)在背上的衣被包裹。
胶折
[相关解释]
1.语本《汉书.晁错传》"欲立威者﹐始于折胶。"颜师古注引苏林曰"秋气至﹐胶可折﹐弓弩可用﹐匈奴常以为候而出军。"后因以"胶折"指秋高气爽﹐宜于行军之时。
1.语本《汉书.晁错传》"欲立威者﹐始于折胶。"颜师古注引苏林曰"秋气至﹐胶可折﹐弓弩可用﹐匈奴常以为候而出军。"后因以"胶折"指秋高气爽﹐宜于行军之时。
营帐
[相关解释]
1.行军宿营所用之帐篷。借指营房。 2.野外工作时住宿用的帐篷。
1.行军宿营所用之帐篷。借指营房。 2.野外工作时住宿用的帐篷。
营顿
[相关解释]
1.行军中的营寨。
1.行军中的营寨。
行军
[相关解释]
1.古代泛指用兵。 2.军队转移。 3.行营,指军营。 4.谓扩充军备。 5.见"行军司马"。
1.古代泛指用兵。 2.军队转移。 3.行营,指军营。 4.谓扩充军备。 5.见"行军司马"。
行军司马
[相关解释]
1.职官名。始建于三国魏元帝咸熙元年,职务相当于军谘祭酒。至唐代在出征将帅及节度使下皆置此职,实具今参谋长的性质。唐后期军事繁兴,多以掌军事实权者充任。
1.职官名。始建于三国魏元帝咸熙元年,职务相当于军谘祭酒。至唐代在出征将帅及节度使下皆置此职,实具今参谋长的性质。唐后期军事繁兴,多以掌军事实权者充任。
行军灶
[相关解释]
1.部队在战场或野外训练时临时搭建的小型炉灶。
1.部队在战场或野外训练时临时搭建的小型炉灶。
行军锅
[相关解释]
1.行军用的锅。
1.行军用的锅。
行帐
[相关解释]
1.行军或出游时所搭的篷帐。 2.泛指高级武官在外的住所。
1.行军或出游时所搭的篷帐。 2.泛指高级武官在外的住所。
行留
[相关解释]
1.行军时滞留不进。 2.指军队的调遣和留驻。
1.行军时滞留不进。 2.指军队的调遣和留驻。
行粮
[相关解释]
1.旅途中的口粮。 2.行军途中或在外执行任务时加发的粮饷。
1.旅途中的口粮。 2.行军途中或在外执行任务时加发的粮饷。
行营
[相关解释]
1.出征时的军营。亦指军事长官的驻地办事处。 2.移营,指行军。 3.营求。
1.出征时的军营。亦指军事长官的驻地办事处。 2.移营,指行军。 3.营求。
行陈
[相关解释]
1.巡行军阵。陈,通"阵"。
1.巡行军阵。陈,通"阵"。
衔枚
[相关解释]
①古代行军时口中衔着枚,以防出声衔枚而进|衔枚夜袭。②引申为缄口不言衔枚以晦其迹|愿衔枚而无言兮。
①古代行军时口中衔着枚,以防出声衔枚而进|衔枚夜袭。②引申为缄口不言衔枚以晦其迹|愿衔枚而无言兮。
认旗
[相关解释]
1.谓行军时主将所有的作为表识的旗帜。旗上有不同的标记﹐以便士兵辨认。
1.谓行军时主将所有的作为表识的旗帜。旗上有不同的标记﹐以便士兵辨认。
设营队
[相关解释]
1.行军时﹐预先向宿营地域派出部署宿营的小部队。
1.行军时﹐预先向宿营地域派出部署宿营的小部队。
赵服
[相关解释]
1.战国时赵武灵王进行军事改革,改穿胡服,学习骑射◇因以"赵服"指骑服。
1.战国时赵武灵王进行军事改革,改穿胡服,学习骑射◇因以"赵服"指骑服。
赵武灵王(?-前295)
[相关解释]
战国时期赵国国君。名雍。赵肃侯之子。公元前307年进行军事改革,令将士改穿游牧民族服装,便于骑马射箭,史称胡服骑射”。陆续攻灭中山等一些小国,国势大盛。前299年传位给王子何(即赵惠文王),自称主父◇在内乱中被围困于沙丘宫,不久饿死。
战国时期赵国国君。名雍。赵肃侯之子。公元前307年进行军事改革,令将士改穿游牧民族服装,便于骑马射箭,史称胡服骑射”。陆续攻灭中山等一些小国,国势大盛。前299年传位给王子何(即赵惠文王),自称主父◇在内乱中被围困于沙丘宫,不久饿死。
起营
[相关解释]
1.拔除营帐。表示部队开始转移或行军。
1.拔除营帐。表示部队开始转移或行军。
边防部队
[相关解释]
在边疆驻守并执行军事任务的军队。世界上多数国家编有边防部队,但名称和编制不尽相同。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的主要任务是,严守国界,保卫边疆;负责边境巡逻、值勤和管理;处理边境涉外事务;参加边疆社会主义建设等。
在边疆驻守并执行军事任务的军队。世界上多数国家编有边防部队,但名称和编制不尽相同。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的主要任务是,严守国界,保卫边疆;负责边境巡逻、值勤和管理;处理边境涉外事务;参加边疆社会主义建设等。
远征
[相关解释]
1.征伐远方;远道出征。 2.长途行军。
1.征伐远方;远道出征。 2.长途行军。
追蓐
[相关解释]
1.行军部队征集草蓐供歇宿用。
1.行军部队征集草蓐供歇宿用。
遐征
[相关解释]
1.远行;远游。 2.远道出征或长途行军。
1.远行;远游。 2.远道出征或长途行军。
避僧
[相关解释]
1.旧时谓行军出师之日,忌见僧尼。
1.旧时谓行军出师之日,忌见僧尼。
都统
[相关解释]
武官名。始置于十六国时期,为统兵之将官。唐代沿用,至后期因诸道行营统兵长官皆称都统,又在其上加置都都统。宋辽金时皆为统兵主帅。清代时为八旗组织中每旗的最高长官。清末实行军衔制,上等军官(将官)皆称都统,有正、副、协三级。
武官名。始置于十六国时期,为统兵之将官。唐代沿用,至后期因诸道行营统兵长官皆称都统,又在其上加置都都统。宋辽金时皆为统兵主帅。清代时为八旗组织中每旗的最高长官。清末实行军衔制,上等军官(将官)皆称都统,有正、副、协三级。
野营
[相关解释]
1.在野外住宿的营帐。 2.到野外搭了营帐住宿。 3.指在野外行军住宿以进行军事训练。
1.在野外住宿的营帐。 2.到野外搭了营帐住宿。 3.指在野外行军住宿以进行军事训练。
钲鼓
[相关解释]
1.钲和鼓。古代行军或歌舞时用以指挥进退﹑动静的两种乐器。 2.并称以言兵事。
1.钲和鼓。古代行军或歌舞时用以指挥进退﹑动静的两种乐器。 2.并称以言兵事。
阵伍
[相关解释]
1.行军﹐作战的队列。 2.队伍。
1.行军﹐作战的队列。 2.队伍。
露营
[相关解释]
1.军队野外宿营。 2.以军队组织形式到野外过夜﹐晩间有行军﹑营火会等活动。
1.军队野外宿营。 2.以军队组织形式到野外过夜﹐晩间有行军﹑营火会等活动。
马容
[相关解释]
1.行军时乘马居前以壮军容的军官。
1.行军时乘马居前以壮军容的军官。
鼓节
[相关解释]
1.古代行军时击鼓钲以为节,指示进退。 2.仪仗之类,表示官阶。
1.古代行军时击鼓钲以为节,指示进退。 2.仪仗之类,表示官阶。
鼓行
[相关解释]
1.击鼓行军。 2.引申为大张声势地前去。 3.盛行;风行。
1.击鼓行军。 2.引申为大张声势地前去。 3.盛行;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