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衙门的内容。
带有衙门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字入公门,九牛拔不出 [相关解释]
1.俗谚。谓一张状纸送进衙门,便身遭讼累,无从摆脱。语出《普灯录.黄龙慧南禅师》"一字入公门,九牛曳不出。"
三班六房 [相关解释]
1.旧时州县衙门中吏役的总称。指分掌缉捕罪犯﹑看守牢狱﹑站堂行刑等职务的快﹑皂﹑壮三班和吏﹑户﹑礼﹑兵﹑刑﹑工六房的书办﹑胥吏。
三重门 [相关解释]
1.指衙门。旧时官衙有门三重,故称。
上司衙门 [相关解释]
1.上级官府。
京控 [相关解释]
1.清代官民有冤屈,经地方最高级官署审判仍不能解决时,可赴京向都察院及步军统领衙门控诉,谓之"京控"。
京曹 [相关解释]
1.清代称朝廷各部衙门司官以下的属官。
传桶 [相关解释]
1.旧时衙门的大门上,为便于传递函件和内外通话所开的小洞。
充吏 [相关解释]
1.旧谓在衙门内供职。
公人 [相关解释]
1.封建时代称衙门里的差役。 2.旧时国家机关或公共团体中办理公事的人员﹐亦称公人。
公曹 [相关解释]
1.封建衙门中的差吏。
公生明 [相关解释]
1.《荀子.不苟》"公生明﹐偏生暗"。谓公正便能明察事理◇以此三字作为官场箴规。古代府州县衙门大堂前面正中竖立一石﹐向南刻上"公生明"三字;北面刻上"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因出入不便﹐改为牌坊。参阅清俞樾《茶香室丛钞.公生明坊旧是立石》。
公衙 [相关解释]
1.亦作"公牙"。 2.封建时代的衙门。
公门 [相关解释]
1.古称国君之外门为"公门"。 2.官署﹐衙门。
六房 [相关解释]
1.谓同宗的六支族。房﹐宗族的分支。 2.宋门下省设六房孔目房﹑吏房﹑户房﹑兵房﹑礼房﹑刑房﹐由给事中分治。见《宋史·职官志一》。元﹑明﹑清之州县衙门亦设吏﹑户﹑礼﹑兵﹑刑﹑工六房◇遂以为地方衙门中吏役的总称。
六案孔目 [相关解释]
1.古时州县衙门中吏﹑户﹑礼﹑兵﹑刑﹑工六房的吏员。总其事者称六案孔目。
内号 [相关解释]
1.关重犯的牢房。因警卫较普通牢房严密,多在监狱深处,故称。 2.内部编号。 3.内号簿的省称。旧时衙门登记上司公文﹑各房稿案及一应差票的簿子凡一式两本,放在内衙的称内号簿。
内簿 [相关解释]
1.即内号簿。旧时衙门登记上司公文﹑各房稿案及一应差票的簿子凡一式两本,放在内衙的称"内簿"。
内衙 [相关解释]
1.唐代紫宸殿的别称。 2.内衙指挥使的简称。掌宫廷警卫。 3.旧时衙门的内院。 4.内屋。
冷局 [相关解释]
1.冷落的衙门。
刑房 [相关解释]
1.旧时衙门中掌理刑事案件的分署。 2.指刑房的书吏。
刷卷 [相关解释]
1.元代由肃政廉访使清查所属各衙门处理狱讼案件有无拖延枉曲,称刷卷。
刷尾 [相关解释]
1.元代官吏审核所属各衙门处理之狱讼案卷后,作出结语写在纸上,粘在卷后称刷尾。
北洋海军 [相关解释]
清政府的主要新式海军。1874年清政府筹划海防。次年命李鸿章督办海防,开办水师学堂,购置外国军舰,修筑旅顺和威海卫军港。1885年设立海军衙门。1888年制定《北洋海军章程》,编成北洋海军。计有大小军舰二十五艘,官兵四千余人。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覆灭。
午衙 [相关解释]
1.午时官吏集于衙门,排班参见上司。亦用以形容午间群蜂飞集蜂房之状。
厮皂 [相关解释]
1.厮役与皂隶。泛指衙门的差役。
司房 [相关解释]
1.元明州县衙门里负责记录口供﹑管理案卷的文书部门,即六房中的刑房。 2.明代内廷各家私臣名。
同文馆 [相关解释]
又称京师同文馆”。清末最早的洋务学堂。1862年设立,为总理衙门附属机构。设有外文、万国公法、外国史地及数理化等课程。招收八旗子弟和有功名的满、汉学员。学制初为三年,后分五年、八年两种。教师多为外国人。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四司 [相关解释]
1.指司命﹑司禄﹑司危﹑司中四星官。 2.见"四司六局"。 3.道教谓天帝的禁宫。 4.明代内府职官名。指惜薪﹑宝钞﹑钟鼓﹑混堂。参阅明刘若愚《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
四衙门 [相关解释]
1.明代指吏部﹑翰林院﹑六科给事中及各道监察御史;清代去吏部,加詹事府。是当时所谓"清要"衙门。
坐曹 [相关解释]
1.指官吏在衙门里办公。
坐粮厅 [相关解释]
1.清代户部仓场衙门特设的官署。驻通州,掌管漕粮验收﹑水陆运输及通济库银出纳和北运河的疏浚工程。
外吏 [相关解释]
1.指在外应值之吏。 2.指朝臣。 3.指地方官。 4.指外省衙门内的小吏。与"京吏"相别。
外郎 [相关解释]
1.官名『中郎将分掌三署。郎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皆掌宫殿门户,出充车骑。没有固定职务的散郎称外郎。六朝以来,亦称员外郎,谓正员以外的官员。 2.宋元以来对衙门书吏的称呼。亦指县府小吏。小说词曲中多用之。
太监 [相关解释]
唐代设专门的宦官机构内侍省,其长官为监及少监。明代宦官组织庞大,领二十四衙门,各设掌印太监等。清代沿置。太监成为对宦官的通称。
头班 [相关解释]
1.犹首领。班品为首的人。 2.清代州县衙门里为首的差役。
孔目 [相关解释]
1.档案目录。 2.指(财物)清单。 3.旧时官府衙门里的高级吏人。掌管狱讼﹑帐目﹑遣发等事务。始于唐代。 4.清代在翰林院中置孔目,为低级事务官。
守早 [相关解释]
1.明代内府衙门中白日值班叫守早。
宪署 [相关解释]
1.犹宪衔。 2.犹宪台。指御史之类的衙门。
察院 [相关解释]
1.唐监察御史的官署名。 2.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简称察院,清因之。御史出差在外,其驻节的衙署亦称察院;京师巡城御史称五城察院。 3.明代官职名。巡按察院的简称。明于各省置巡按御史一人,专以察吏安民,职权与汉刺史相似。因为巡按全衔为"巡按某处监察御史",故称为"巡按察院",简称"察院"。 4.院试的考场。察院是各道御史的衙门,各省学政最初多由御史出任,所以院试的考场叫察院。
差役 [相关解释]
1.封建时代派民户轮流供官府驱使的徭役。 2.旧时在衙门中当差的人。
差承 [相关解释]
1.衙门中的差役。
巳牌 [相关解释]
1.上午九时至十一时。古代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子丑寅卯等十二支表示。官府在衙门前挂牌报时,故称某时为某牌。
师傅 [相关解释]
1.老师的通称。 2.太师﹑太傅或少师﹑少傅的合称。 3.对僧道的尊称。 4.对衙门中吏役的尊称。 5.对有专门技艺的工匠的尊称。
帖写 [相关解释]
1.清时衙门中抄写小吏。
平余 [相关解释]
1.清代地方政府上缴正项钱粮时另给户部的部分。一般来源于赋税的加派,亦有另立名目加征的。清初各省解缴户部税银,每一千两随解平馀银二十五两,称随平陋规。其后,户部与地方官吏协议共同分肥,解部减一半,馀归地方。乾隆元年,明文规定平馀银分给各部院官吏作为补助费,称"养廉"。乾隆二年,四川省在火耗羡馀外,每银百两提解六钱,名平馀,充各衙门使用。有的地方官吏收税时加重戥子称银,所得溢额银两亦名平馀。
府差 [相关解释]
1.指明清知府衙门的差役。
府庭 [相关解释]
1.衙门,公堂。
府快 [相关解释]
1.府﹑县衙门中缉捕盗贼的差役。快,捕快。
府衙 [相关解释]
1.府一级的衙门。
庶司 [相关解释]
1.各官署;诸衙门。
庶吉士 [相关解释]
1.明﹑清官名。明初有六科庶吉士¢武十八年使进士观政于诸司,练习办事。其在翰林院﹑承敕监等近衙门者,采《书》"庶常吉士"之义,俱改称为庶吉士。永乐后专属翰林院,选进士文学优等及善书者为之。三年后举行考试,成绩优良者分别授以编修﹑检讨等职;其余则为给事中﹑御史,或出为州县官,谓之"散馆"。明代重翰林,天顺后非翰林不入阁,因而庶吉士始进之时,已群目为储相。清沿明制,于翰林院设庶常馆,掌教习庶吉士事。庶吉士又通称"庶常"。参阅清福格《听雨丛谈》卷六。参见"庶常"。
张元济(1867-1959) [相关解释]
出版家。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清光绪进士。曾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因参与维新变法,戊戌政变后被革职。1901年起主持商务印书馆工作。曾主持编辑中国第一部小学教科书《最新初小国文教科书》。著有《校史随笔》、《涵芬楼烬余书录》等。
役满 [相关解释]
1.清制,各衙门书吏供职满五年,得分别情况,或考或免,谓之役满。役满人员由吏部铨定选用。参阅《清会典.吏部六.铨政》。
快班 [相关解释]
1.旧时衙门中的马快。 2.指停靠站少,行程时间短的车﹑船班次。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相关解释]
1.清统办洋务的中央机构。清咸丰十年末(1861年初)设立,总掌外交﹑通商﹑海关﹑海防﹑订购军火﹑派遣公使等事,并管辖北洋通商大臣与南洋通商大臣。
总理衙门 [相关解释]
全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861年初清政府为办理洋务而设立的中央机构。初由恭亲王奕fd46V鞒帧V饕职责是办理外交事宜,兼管通商、海关、海防、制造、路矿、学校等项事务。实际上成为清政府的内阁”。1901年改组为外交部。
总署 [相关解释]
1.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别称。
打点 [相关解释]
①整理;准备打点行李,准备上路。②旧时指为求照顾而送礼往衙门打点差役。
抚署 [相关解释]
1.巡抚衙门。
抚辕 [相关解释]
1.巡抚衙门。
抚院 [相关解释]
1.明清时巡抚例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或右佥都御史衔﹐故称。 2.指巡抚衙门。
指分 [相关解释]
1.指点安排。 2.清制,内外官员分发,由吏部抽签而定。自捐纳行,候补官可出钱自请分发到某省某衙门,称为指分。
授官厅 [相关解释]
1.官府,衙门。
撺箱 [相关解释]
1.亦作"撺厢"。 2.宋元时官衙开庭理案时﹐设箱在衙门﹐告状者要投状于箱内﹐称为"撺箱"。
文案 [相关解释]
1.亦作"文按"。公文案卷。 2.旧时衙门里草拟文牍﹑掌管档案的幕僚﹐其地位比一般属吏高。
新衙门 [相关解释]
1.即会审公堂。清末设在上海租界里的司法审判机关﹐以区别于中国原有的审理官署﹐故称。按照不平等条约的规定﹐凡是中外互控的案件﹐都由会审公堂的中﹑英﹑美﹑法四国会审官审理﹐其实中国会审官形同虚设﹐不受重视。
早墙 [相关解释]
1.即照墙。衙门正对面一堵屏风式的墙。
时辰台 [相关解释]
1.古代置于衙门和驿站前用来报时的设备。
曾纪泽(1839-1890) [相关解释]
清末外交官〓南湘乡白杨坪(今属双峰)人。曾国藩子。通晓外文,留心时事。任驻英、法公使,兼驻俄公使。1881年与沙俄谈判签订《中俄伊犁条约》,收回中国伊犁领土主权。中法战争时,力主抵抗◇任海军衙门帮办、兵部左侍郎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曾撰《中国先睡后醒论》,主张强兵”优先于富国”。
林觉民(1887-1911) [相关解释]
近代民主革命烈士。福建闽县(今闽侯)人。曾留学日本,从事反清活动。黄花岗之役时,随黄兴攻打广东总督衙门,受伤被捕,从容就义。遗有《绝笔书》,充满了为国牺牲的革命精神。
武巡捕 [相关解释]
1.武官名。清代在总督﹑巡抚等的官署中,设有文﹑武巡捕。武巡捕负责衙门的警卫工作。官员谒见时充当司仪。
水火棍 [相关解释]
1.旧时衙门差役所使用的上黑下红﹑上圆下略扁的木棍。
油水 [相关解释]
①饭菜里含的脂肪质这碗面油水很重。②比喻分外的或不正当的收入清水衙门,没有油水。
泥鞋窄袜 [相关解释]
1.古代衙门中差役的装束。
洋务运动 [相关解释]
旧称同光新政”。同治、光绪年间清政府所进行的与外国资本主义有密切联系的军事、政治、经济、文教、外交等方面的活动。管理洋务的中央机关为总理衙门。奕fe54!⒃国藩、李鸿章等以自强求富”为名,先后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工矿、运输业,又购置军舰建立了南洋、北洋海军,并派遣留学生学习外国科学技术。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一些客观条件。经过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洋务运动宣告失败。
海军衙门 [相关解释]
全称总理海军事务衙门”。清政府管理全国海军的机构。1885年设立,醇亲王奕fe5cN总理,奕肌⒗詈枵挛会办,实权由李鸿章掌握。1888年编成北洋海军,制定《北洋海军章程》,设置提督、总兵等职。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覆灭后,海军衙门被裁撤。
清水衙门 [相关解释]
1.喻没有油水的机构或地方。
牌军 [相关解释]
1.衙门的差役。
牙吏 [相关解释]
1.衙门小吏。
牙喏 [相关解释]
1.衙门吏卒谒见长官时的唱喏。
牙署 [相关解释]
1.衙门;官署。 2.辽代官名。《辽史.百官志一》有文班牙署,为文班司属官。
班头 [相关解释]
1.班行之首。亦泛指领袖,第一人。 2.指衙门差役的头目。亦泛称差役。
理院 [相关解释]
1.掌管刑狱的衙门。
申牌 [相关解释]
1.下午三时至五时。古于衙门和驿站前设置时辰台,每移一时辰,则以刻有指示时间的牌子换之,故称。
留授 [相关解释]
1.清制官吏奏荐形式之一,其法由吏部及本属衙门奏荐候缺任命。
皂吏 [相关解释]
1.旧时衙门里的差役。
盐院 [相关解释]
1.官署名。盐政衙门。 2.官名。管理盐务的长官。
省门 [相关解释]
1.宫门;禁门。 2.指礼部衙门。亦指礼部试进士的场所。礼部隶尚书省,故称。 3.指省治。
礼房 [相关解释]
1.明清时知县衙门办理祭祀考试等事务的下属机关。
禀单 [相关解释]
1.亦作"禀单"。 2.旧时向衙门陈述事情的文件。
禀堂 [相关解释]
1.衙门里所设的公堂。
禀墙 [相关解释]
1.亦作"禀墙"。 2.衙门前的照墙。
禀诉 [相关解释]
1.旧时指向衙门控告。
科员 [相关解释]
1.指明代六科给事中衙门的官员。 2.科室工作人员的泛称。
科道 [相关解释]
1.指科道官。 2.指科道两衙门。
科道两衙门 [相关解释]
1.明清时﹐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各道监察御史官署合称"科道两衙门"。
秘书院 [相关解释]
1.清代内三院之一。掌撰写与外国往来书札,摘录各衙门疏状,传布帝王命令及草拟祭文等。
站堂 [相关解释]
1.旧时衙门开审时﹐差役排列在公堂上以应差。
章京 [相关解释]
官名。清代多用以称军职或各衙门办理文书的官员。
笔特黑衙门 [相关解释]
1.满语〔林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