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西域的内容。
带有西域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屐
[相关解释]
1.一只鞋子。传说菩提达磨死后于后魏孝明帝太和十九年葬熊耳山,后三年宋云使西域回,遇师于葱岭,见手携只履。云问"师何往?"师曰"西天去。"又谓云曰"汝主已厌世。"暨云复命﹐明帝已逝。孝庄即位﹐云具奏其事﹐帝令启棺﹐唯一革履尚存﹐举朝为之惊叹﹐奉诏取遗履于少林寺供养。见《景德传灯录.菩提达磨》◇因以"一屐"为赞颂佛教大师法力之典实。
1.一只鞋子。传说菩提达磨死后于后魏孝明帝太和十九年葬熊耳山,后三年宋云使西域回,遇师于葱岭,见手携只履。云问"师何往?"师曰"西天去。"又谓云曰"汝主已厌世。"暨云复命﹐明帝已逝。孝庄即位﹐云具奏其事﹐帝令启棺﹐唯一革履尚存﹐举朝为之惊叹﹐奉诏取遗履于少林寺供养。见《景德传灯录.菩提达磨》◇因以"一屐"为赞颂佛教大师法力之典实。
七旦
[相关解释]
1.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人苏祗婆善弹琵琶,于北周武帝时随突厥皇后入朝,传述龟兹乐律理论。详《隋书.音乐志中》。
1.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人苏祗婆善弹琵琶,于北周武帝时随突厥皇后入朝,传述龟兹乐律理论。详《隋书.音乐志中》。
三十六国
[相关解释]
1.指汉时西域诸国。大部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汉书.西域传序》"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王先谦补注"三十六国者媠羌﹑楼兰﹑且末﹑小宛﹑精絶﹑戎卢﹑抔弥﹑渠勒﹑于阗﹑皮山﹑乌秅﹑西夜﹑子合﹑蒲犁﹑依耐﹑无雷﹑难兜﹑大宛﹑桃槐﹑休循﹑捐毒﹑莎车﹑疏勒﹑尉头﹑姑墨﹑温宿﹑j兹﹑尉犁﹑危须﹑焉耆﹑姑师﹑墨山﹑劫﹑狐胡﹑渠犁﹑乌垒。" 2.指古代相传的海外三十六国。《淮南子.墬形训》"凡海外三十六国自西北至西南方,有修股民﹑天民﹑肃慎民﹑白民﹑沃民﹑女子民﹑
1.指汉时西域诸国。大部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汉书.西域传序》"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王先谦补注"三十六国者媠羌﹑楼兰﹑且末﹑小宛﹑精絶﹑戎卢﹑抔弥﹑渠勒﹑于阗﹑皮山﹑乌秅﹑西夜﹑子合﹑蒲犁﹑依耐﹑无雷﹑难兜﹑大宛﹑桃槐﹑休循﹑捐毒﹑莎车﹑疏勒﹑尉头﹑姑墨﹑温宿﹑j兹﹑尉犁﹑危须﹑焉耆﹑姑师﹑墨山﹑劫﹑狐胡﹑渠犁﹑乌垒。" 2.指古代相传的海外三十六国。《淮南子.墬形训》"凡海外三十六国自西北至西南方,有修股民﹑天民﹑肃慎民﹑白民﹑沃民﹑女子民﹑
且弥
[相关解释]
1.汉代西域国名。有东﹑西两且弥,其后合为一国。
1.汉代西域国名。有东﹑西两且弥,其后合为一国。
且末
[相关解释]
1.汉代西域国名。《汉书.西域传上.且末国》"且末国,王治且末城﹐去长安六千八百二十里。"地在今新疆且末县。
1.汉代西域国名。《汉书.西域传上.且末国》"且末国,王治且末城﹐去长安六千八百二十里。"地在今新疆且末县。
丝绸之路
[相关解释]
1.指古代由中国通向欧洲的道路。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养蚕﹑缫丝﹑织绸。到了汉代,制造丝绸的技术又有了提高。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我国制造的丝绸运输到中亚﹑波斯(今伊朗)﹑地中海沿岸罗马等地,引起西方人民的惊奇和喜爱,人们便把我国称为"丝国",把这条商路称为"丝绸之路",或简称"丝路"。其主要路线东起汉都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从敦煌向西分南北两道。南道沿昆仑山北麓经和田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北道经罗布泊沿天山南麓经库车﹑阿克苏至疏勒。由疏勒越葱岭或南往印度,或西经波斯往地中海诸国。在整个古代
1.指古代由中国通向欧洲的道路。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养蚕﹑缫丝﹑织绸。到了汉代,制造丝绸的技术又有了提高。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我国制造的丝绸运输到中亚﹑波斯(今伊朗)﹑地中海沿岸罗马等地,引起西方人民的惊奇和喜爱,人们便把我国称为"丝国",把这条商路称为"丝绸之路",或简称"丝路"。其主要路线东起汉都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从敦煌向西分南北两道。南道沿昆仑山北麓经和田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北道经罗布泊沿天山南麓经库车﹑阿克苏至疏勒。由疏勒越葱岭或南往印度,或西经波斯往地中海诸国。在整个古代
临儿国
[相关解释]
1.[梵lumbinī]佛教圣地。相传释迦牟尼诞生于此﹐地处古印度拘利和迦毗罗卫之间﹐乃善觉王(suprabuddha)为其夫人建造的一个花园。故址在今尼泊尔南部。中国高僧法显和玄奘均曾到此。名见《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西戎传》。晋法显《佛国记》作论民﹐南朝梁僧佑《释迦谱》卷一作蓝毗尼﹐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劫比罗伐窣堵国》作腊伐尼﹐亦译作岚毗尼﹑龙弥尼﹑林微尼等。
1.[梵lumbinī]佛教圣地。相传释迦牟尼诞生于此﹐地处古印度拘利和迦毗罗卫之间﹐乃善觉王(suprabuddha)为其夫人建造的一个花园。故址在今尼泊尔南部。中国高僧法显和玄奘均曾到此。名见《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西戎传》。晋法显《佛国记》作论民﹐南朝梁僧佑《释迦谱》卷一作蓝毗尼﹐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劫比罗伐窣堵国》作腊伐尼﹐亦译作岚毗尼﹑龙弥尼﹑林微尼等。
乌垒
[相关解释]
1.汉代西域诸国之一。故址在今新疆轮台以东的小野云沟附近。唐时置乌垒州于此。
1.汉代西域诸国之一。故址在今新疆轮台以东的小野云沟附近。唐时置乌垒州于此。
乌孙公主
[相关解释]
1.汉武帝实行和亲睦邻政策,遣江都王之女细君为公主,远嫁乌孙王昆莫,世称乌孙公主。见《汉书.西域传下.乌孙国》。 2.黄鹄的别名。
1.汉武帝实行和亲睦邻政策,遣江都王之女细君为公主,远嫁乌孙王昆莫,世称乌孙公主。见《汉书.西域传下.乌孙国》。 2.黄鹄的别名。
乌弋
[相关解释]
1.汉时西域国名◇泛指西方极远的国度。
1.汉时西域国名◇泛指西方极远的国度。
乌贪
[相关解释]
1.汉代西域乌贪訾离国的省称。
1.汉代西域乌贪訾离国的省称。
乙帐
[相关解释]
1.《汉书.西域传赞》"于是广开上林……兴造甲乙之帐,络以随珠和璧,天子袭翠被﹑凭玉几,而处其中。"颜师古注"其数非一,以甲乙次第名之也。"《汉武故事》"帷幕垂流苏,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杂错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御。"后因以"乙帐"指天子燕息之所。帐,帷幕。
1.《汉书.西域传赞》"于是广开上林……兴造甲乙之帐,络以随珠和璧,天子袭翠被﹑凭玉几,而处其中。"颜师古注"其数非一,以甲乙次第名之也。"《汉武故事》"帷幕垂流苏,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杂错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御。"后因以"乙帐"指天子燕息之所。帐,帷幕。
九皐
[相关解释]
1.亦作"九皋"。亦作"九皋"。 2.曲折深远的沼泽。《诗.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皐,声闻于野。"毛传"皐,泽也。言身隐而名著也。"郑玄笺"皐,泽中水溢出所为坎,自外数至九,喻深远也∽在中鸣焉,而野闻其鸣声……喻贤者虽隐居,人咸知之。"陆德明释文"《韩诗》云九皐,九折之泽。"汉桓宽《盐铁论.西域》"茫悯若行九皋,未知所止。"《晋书.文苑传.赵至》"徘徊九皋之内,慷慨九阜之颠,进无所由,退无所据。"《镜花缘》第四十回"九皋有路招云鹤,三匝无枝泣夜乌。"后亦用为称美隐士或贤人的典实。 3.指鹤。 4.九
1.亦作"九皋"。亦作"九皋"。 2.曲折深远的沼泽。《诗.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皐,声闻于野。"毛传"皐,泽也。言身隐而名著也。"郑玄笺"皐,泽中水溢出所为坎,自外数至九,喻深远也∽在中鸣焉,而野闻其鸣声……喻贤者虽隐居,人咸知之。"陆德明释文"《韩诗》云九皐,九折之泽。"汉桓宽《盐铁论.西域》"茫悯若行九皋,未知所止。"《晋书.文苑传.赵至》"徘徊九皋之内,慷慨九阜之颠,进无所由,退无所据。"《镜花缘》第四十回"九皋有路招云鹤,三匝无枝泣夜乌。"后亦用为称美隐士或贤人的典实。 3.指鹤。 4.九
于阗
[相关解释]
1.亦作"于竗"。 2.古西域国名,在今新疆和田一带。
1.亦作"于竗"。 2.古西域国名,在今新疆和田一带。
于阗采花
[相关解释]
1.古西域乐曲名。唐李白乐府有《于阗采花》,萧士趕题解引《乐录》"《于阗采花》者,蕃胡四曲之一。"
1.古西域乐曲名。唐李白乐府有《于阗采花》,萧士趕题解引《乐录》"《于阗采花》者,蕃胡四曲之一。"
五旦
[相关解释]
1.古代西域曲调的五韵。 2.犹言五更。
1.古代西域曲调的五韵。 2.犹言五更。
亟墨
[相关解释]
1.古西域国名。在今新疆温宿阿克苏一带。
1.古西域国名。在今新疆温宿阿克苏一带。
仙茅
[相关解释]
1.亦作"僲茅"。 2.植物名。原生西域,粗细有筋,或如笔管,有节文理。唐开元元年婆罗门僧进此药,因又名婆罗门参。分布于我国东南至西南部。根﹑茎可入药。
1.亦作"僲茅"。 2.植物名。原生西域,粗细有筋,或如笔管,有节文理。唐开元元年婆罗门僧进此药,因又名婆罗门参。分布于我国东南至西南部。根﹑茎可入药。
佉沙
[相关解释]
1.古西域国名。即疏勒。
1.古西域国名。即疏勒。
僧伽
[相关解释]
1.梵语的译音。意为大众。原指出家佛教徒四人以上组成的团体,后单个和尚也称"僧伽"。简称为僧。 2.梵语。狮子。 3.国名。指今斯里兰卡。旧称狮子国。 4.人名。为西域名僧,俗姓何,龙朔初入唐,于泗州建寺,后居荐福寺。世称其为观音大士化身。 5.借指观音大士或其塑像。
1.梵语的译音。意为大众。原指出家佛教徒四人以上组成的团体,后单个和尚也称"僧伽"。简称为僧。 2.梵语。狮子。 3.国名。指今斯里兰卡。旧称狮子国。 4.人名。为西域名僧,俗姓何,龙朔初入唐,于泗州建寺,后居荐福寺。世称其为观音大士化身。 5.借指观音大士或其塑像。
八声甘州
[相关解释]
1.词牌名。又叫《甘州》﹑《潇潇雨》。双调平韵﹐九十五至九十八字﹐共有七体。本唐时教坊大曲名﹐来自西域﹐后用为词牌。 2.曲牌名。南北曲均有此曲牌﹐属仙吕宫。北曲字数﹑格律与词牌字句不同﹐用在套曲中。南曲又有二一与词牌同﹐用作引子;一与词牌不同﹐而与北曲略同,用作过曲。
1.词牌名。又叫《甘州》﹑《潇潇雨》。双调平韵﹐九十五至九十八字﹐共有七体。本唐时教坊大曲名﹐来自西域﹐后用为词牌。 2.曲牌名。南北曲均有此曲牌﹐属仙吕宫。北曲字数﹑格律与词牌字句不同﹐用在套曲中。南曲又有二一与词牌同﹐用作引子;一与词牌不同﹐而与北曲略同,用作过曲。
六夷
[相关解释]
1.古指东夷﹑西南夷﹑西羌﹑西域﹑南匈奴﹑乌桓鲜卑等各族◇泛指外族。
1.古指东夷﹑西南夷﹑西羌﹑西域﹑南匈奴﹑乌桓鲜卑等各族◇泛指外族。
共禀
[相关解释]
1.谓同受节度。《汉书.西域传上.大月氏国》"大夏本无大君长﹐城邑往往置小长﹐民弱畏战﹐故月氏徙来﹐皆臣畜之﹐共禀汉使者。"颜师古注"同受节度也。"一说﹐共﹐同"供";禀为廪给之义﹐故"共禀"谓供给粮食。参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汉书二一.共禀》。
1.谓同受节度。《汉书.西域传上.大月氏国》"大夏本无大君长﹐城邑往往置小长﹐民弱畏战﹐故月氏徙来﹐皆臣畜之﹐共禀汉使者。"颜师古注"同受节度也。"一说﹐共﹐同"供";禀为廪给之义﹐故"共禀"谓供给粮食。参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汉书二一.共禀》。
劫国
[相关解释]
1.汉西域诸国之一。
1.汉西域诸国之一。
单桓
[相关解释]
1.汉西域国名。地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汉西域国名。地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南道
[相关解释]
1.指南方。 2.南面或南方的道路。 3.专指古代中原地区对西域交通的主要道路南北二道中的南道。
1.指南方。 2.南面或南方的道路。 3.专指古代中原地区对西域交通的主要道路南北二道中的南道。
县度
[相关解释]
1.汉时西域山名。其山溪谷不通,以绳索悬缒而过,故名。
1.汉时西域山名。其山溪谷不通,以绳索悬缒而过,故名。
古胡
[相关解释]
1.指佛像。因佛为西域胡人,故称。
1.指佛像。因佛为西域胡人,故称。
只履
[相关解释]
1.一只芒鞋。《五灯会元.东土祖师.初祖菩提达摩祖师》﹕"﹝达摩﹞端居而逝……葬熊耳山。起塔于定林寺◇三岁﹐魏宋云奉使西域回﹐遇祖于葱岭﹐见乎携只履﹐翩翩独逝。云问﹕'师何往?'祖曰﹕'西天去!'"后以"只履"为僧人送行或追悼亡僧之典。
1.一只芒鞋。《五灯会元.东土祖师.初祖菩提达摩祖师》﹕"﹝达摩﹞端居而逝……葬熊耳山。起塔于定林寺◇三岁﹐魏宋云奉使西域回﹐遇祖于葱岭﹐见乎携只履﹐翩翩独逝。云问﹕'师何往?'祖曰﹕'西天去!'"后以"只履"为僧人送行或追悼亡僧之典。
右地
[相关解释]
1.西部地区。对"左地"而言。 2.特指西域。 3.犹要地。
1.西部地区。对"左地"而言。 2.特指西域。 3.犹要地。
吐蕃
[相关解释]
1.公元七至九世纪,我国古代藏族所建政权。据有今西藏地区全部,盛时辖有青藏高原诸部,势力达到西域﹑河陇地区。其赞普松赞干布﹑弃隶缩赞先后与唐文成公主﹑金成公主联姻,与唐经济文化联系至为密切。吐蕃政权崩荔,宋﹑元﹑明史籍仍习惯沿称青藏高原及当地土著族为吐蕃,一作吐番。元中统间改称乌斯藏。
1.公元七至九世纪,我国古代藏族所建政权。据有今西藏地区全部,盛时辖有青藏高原诸部,势力达到西域﹑河陇地区。其赞普松赞干布﹑弃隶缩赞先后与唐文成公主﹑金成公主联姻,与唐经济文化联系至为密切。吐蕃政权崩荔,宋﹑元﹑明史籍仍习惯沿称青藏高原及当地土著族为吐蕃,一作吐番。元中统间改称乌斯藏。
嚈哒
[相关解释]
1.古代西域国名。为大月氏的后裔,一说为高车的别种。五世纪中分布于今阿姆河之南。东罗马史家称之为"白匈奴"。建都拔底延城。势力曾达到康居﹑安息﹑疏勒﹑于阗等国。北魏太安以后,每遣使节至北魏◇为突厥木杆可汗所破,部落分散。参阅《魏书.西域传.嚈哒》。
1.古代西域国名。为大月氏的后裔,一说为高车的别种。五世纪中分布于今阿姆河之南。东罗马史家称之为"白匈奴"。建都拔底延城。势力曾达到康居﹑安息﹑疏勒﹑于阗等国。北魏太安以后,每遣使节至北魏◇为突厥木杆可汗所破,部落分散。参阅《魏书.西域传.嚈哒》。
墨山
[相关解释]
1.汉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参见"三十六国"。
1.汉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参见"三十六国"。
天可汗
[相关解释]
1.唐代西北各族君长对唐太宗的尊称。我国古代西北各族君长称可汗﹐为对太宗表示拥戴。故尊之为"天可汗"。唐王朝给西北各族君长的玺书对太宗亦沿用此称。唐柳宗元《唐铙歌鼓吹曲.高昌》"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咸称天子神,往古不得俱。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宋王溥《唐会要.杂录》"贞观四年,诸蕃君长诣阙,请太宗为天可汗。乃下制,令后玺书赐西域北荒之君长,皆称皇帝天可汗。"后亦为西北各族对中国皇帝的尊称。
1.唐代西北各族君长对唐太宗的尊称。我国古代西北各族君长称可汗﹐为对太宗表示拥戴。故尊之为"天可汗"。唐王朝给西北各族君长的玺书对太宗亦沿用此称。唐柳宗元《唐铙歌鼓吹曲.高昌》"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咸称天子神,往古不得俱。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宋王溥《唐会要.杂录》"贞观四年,诸蕃君长诣阙,请太宗为天可汗。乃下制,令后玺书赐西域北荒之君长,皆称皇帝天可汗。"后亦为西北各族对中国皇帝的尊称。
天马行空
[相关解释]
天马汉武帝时从西域获得的神马。神马奔驰如腾空飞行。比喻诗文、书法等豪放不拘,超凡不群诗文有天马行空之气势|笔势豪放,犹如天马行空。
天马汉武帝时从西域获得的神马。神马奔驰如腾空飞行。比喻诗文、书法等豪放不拘,超凡不群诗文有天马行空之气势|笔势豪放,犹如天马行空。
妙乐
[相关解释]
1.古印度俗语的意泽。古代西印度国名。见唐玄奘《大唐西域记·苏剌侘国》。
1.古印度俗语的意泽。古代西印度国名。见唐玄奘《大唐西域记·苏剌侘国》。
姑墨
[相关解释]
1.汉代西域国名。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温宿﹑阿克苏一带。 2.三国时属魏,附于龟兹。《魏书.西域传》作"姑默"。唐时为跋禄迦国,一名亟墨,属龟兹都护府。
1.汉代西域国名。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温宿﹑阿克苏一带。 2.三国时属魏,附于龟兹。《魏书.西域传》作"姑默"。唐时为跋禄迦国,一名亟墨,属龟兹都护府。
姑师
[相关解释]
1.古代西域国名。即车师。
1.古代西域国名。即车师。
媠羌
[相关解释]
1.汉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若羌县境。
1.汉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若羌县境。
定远
[相关解释]
1.东汉班超立功西域,封定远侯◇人称为班定远。定远为其省称。
1.东汉班超立功西域,封定远侯◇人称为班定远。定远为其省称。
定远侯
[相关解释]
1.东汉班超的封号。班超早年家贫,为官佣书,尝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闲乎?"后奉使西域,立功,封定远侯。事见《后汉书.班超传》。唐王昌龄《箜篌引》"何用班超定远侯,史臣书之得已不?"后亦喻称驻守或出使西北边疆地区的使者﹑大臣等。
1.东汉班超的封号。班超早年家贫,为官佣书,尝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闲乎?"后奉使西域,立功,封定远侯。事见《后汉书.班超传》。唐王昌龄《箜篌引》"何用班超定远侯,史臣书之得已不?"后亦喻称驻守或出使西北边疆地区的使者﹑大臣等。
宛马
[相关解释]
1.古代西域大宛所产的名马◇亦泛指北地所产好马。
1.古代西域大宛所产的名马◇亦泛指北地所产好马。
寻源使
[相关解释]
1.汉武帝派遣张骞等出使西域﹐寻黄河源头﹐后人称之为寻源使。事见《汉书.张骞传》。
1.汉武帝派遣张骞等出使西域﹐寻黄河源头﹐后人称之为寻源使。事见《汉书.张骞传》。
小月氏
[相关解释]
1.古族名『文帝初年﹐月氏的一部分人没有西迁﹐进入南山﹐与羌人杂居﹐称小月氏『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定西河地﹐小月氏出山﹐与汉人杂居。共有七个大种﹐分布在湟中及令居﹐称"湟中月氏胡"。另有数百户在张掖﹐称"义从胡"。 2.古西域国名。公元五世纪前期﹐大月氏贵霜国王寄多罗南侵北天竺﹐占领五国﹐命其子在干陀罗为王﹐都富楼沙(今巴基斯坦白沙瓦)﹐称小月氏国。五世纪后期被嚈哒所灭。
1.古族名『文帝初年﹐月氏的一部分人没有西迁﹐进入南山﹐与羌人杂居﹐称小月氏『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定西河地﹐小月氏出山﹐与汉人杂居。共有七个大种﹐分布在湟中及令居﹐称"湟中月氏胡"。另有数百户在张掖﹐称"义从胡"。 2.古西域国名。公元五世纪前期﹐大月氏贵霜国王寄多罗南侵北天竺﹐占领五国﹐命其子在干陀罗为王﹐都富楼沙(今巴基斯坦白沙瓦)﹐称小月氏国。五世纪后期被嚈哒所灭。
小王
[相关解释]
1.年轻受封为王者。 2.受封为王者的谦称。 3.指三国魏王弼。 4.指晋代书法家王献之。 5.汉时西域康居国封爵名。 6.复姓。春秋晋有小王桃甲。见《左传.定公十四年》。
1.年轻受封为王者。 2.受封为王者的谦称。 3.指三国魏王弼。 4.指晋代书法家王献之。 5.汉时西域康居国封爵名。 6.复姓。春秋晋有小王桃甲。见《左传.定公十四年》。
干闼婆
[相关解释]
1.梵语gandharva的译音,亦译作"健闼缚"﹑"犍闼婆"。佛经中经常提到的"天龙八部"中的一类乐神。 2.古代西域对乐人的美称。 3.指海市蜃楼。
1.梵语gandharva的译音,亦译作"健闼缚"﹑"犍闼婆"。佛经中经常提到的"天龙八部"中的一类乐神。 2.古代西域对乐人的美称。 3.指海市蜃楼。
干陀罗
[相关解释]
1.亦作"干陀"。亦作"干陀啰"。 2.西域古国名。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其国在北印度境,东西千馀里,南北八百馀里。在古代艺术﹑建筑史上,享有盛名。 3.香树名。其汁可染褐色,故亦用以称褐色。
1.亦作"干陀"。亦作"干陀啰"。 2.西域古国名。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其国在北印度境,东西千馀里,南北八百馀里。在古代艺术﹑建筑史上,享有盛名。 3.香树名。其汁可染褐色,故亦用以称褐色。
府丞
[相关解释]
1.太守的属官。 2.汉代西域各国王室的行政首长。 3.明代顺天﹑应天二府,清代顺天﹑奉天二府皆置府丞,为府尹副职。又明代詹事府﹑清代宗人府等亦有府丞。
1.太守的属官。 2.汉代西域各国王室的行政首长。 3.明代顺天﹑应天二府,清代顺天﹑奉天二府皆置府丞,为府尹副职。又明代詹事府﹑清代宗人府等亦有府丞。
府镇
[相关解释]
1.唐代在西域设都护府﹑都督府及四镇(龟兹﹑于阗﹑碎叶﹑疏勒)。泛称府镇。
1.唐代在西域设都护府﹑都督府及四镇(龟兹﹑于阗﹑碎叶﹑疏勒)。泛称府镇。
康居
[相关解释]
1.古西域国名。东界乌孙,西达奄蔡,南接大月氏,东南临大宛,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王都卑阗城。北部是游牧区,南部是农业区。南部城市较多,有五小王分治『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康居王迎匈奴郅支单于居康居东部合力对抗乌孙。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西域都护甘延寿﹑副校尉陈汤率军入康居,击杀郅支单于。东汉时,栗弋﹑严﹑奄蔡均为康居属国。晋武帝泰始中(公元265-274),遣使献善马,南北朝时,役属于嚈哒。 2.唐羁縻都督府名。永徽时在康国置,故地在今苏联乌兹别克撒马尔罕城。约公元八世纪中叶后,
1.古西域国名。东界乌孙,西达奄蔡,南接大月氏,东南临大宛,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王都卑阗城。北部是游牧区,南部是农业区。南部城市较多,有五小王分治『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康居王迎匈奴郅支单于居康居东部合力对抗乌孙。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西域都护甘延寿﹑副校尉陈汤率军入康居,击杀郅支单于。东汉时,栗弋﹑严﹑奄蔡均为康居属国。晋武帝泰始中(公元265-274),遣使献善马,南北朝时,役属于嚈哒。 2.唐羁縻都督府名。永徽时在康国置,故地在今苏联乌兹别克撒马尔罕城。约公元八世纪中叶后,
康昆仑
[相关解释]
唐代琵琶家。西域康国(今中亚撒马尔罕一带)人。少时即习琵琶,曾有长安第一手”之称。贞元年间一次琵琶竞技中遇琵琶高手段善本,即拜请为师,尽得其艺。
唐代琵琶家。西域康国(今中亚撒马尔罕一带)人。少时即习琵琶,曾有长安第一手”之称。贞元年间一次琵琶竞技中遇琵琶高手段善本,即拜请为师,尽得其艺。
张骞(?-前114)
[相关解释]
西汉外交家『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封博望侯。奉汉武帝命,先后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出使大月氏,相约共同夹击匈奴。从公元前138年出发到前126年归国,历经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地,途中被匈奴扣留十一年。前119年又奉命出使乌孙,并派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地。加强了中原和西域少数民族的联系,发展了汉朝与中亚各地的交往。
西汉外交家『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封博望侯。奉汉武帝命,先后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出使大月氏,相约共同夹击匈奴。从公元前138年出发到前126年归国,历经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地,途中被匈奴扣留十一年。前119年又奉命出使乌孙,并派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地。加强了中原和西域少数民族的联系,发展了汉朝与中亚各地的交往。
弱水
[相关解释]
1.古水名。由于水道水浅或当地人民不习惯造船而不通舟楫,只用皮筏济渡的,古人往往认为是水弱不能载舟,因称弱水。故古时所称弱水者甚多。(1)《书.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又"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上源指今甘肃山丹河,下游即山丹河与甘州河合流后的黑河,入内蒙古境后,称额济纳河。(2)《山海经.西山经》"劳山,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指今陕西北部洛水上游某支流。(3)《山海经.大荒西经》"﹝昆仑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渊。"《史记.大宛列传》"安息长老传闻条支有弱水西王母。"《后汉书.西域传.
1.古水名。由于水道水浅或当地人民不习惯造船而不通舟楫,只用皮筏济渡的,古人往往认为是水弱不能载舟,因称弱水。故古时所称弱水者甚多。(1)《书.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又"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上源指今甘肃山丹河,下游即山丹河与甘州河合流后的黑河,入内蒙古境后,称额济纳河。(2)《山海经.西山经》"劳山,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指今陕西北部洛水上游某支流。(3)《山海经.大荒西经》"﹝昆仑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渊。"《史记.大宛列传》"安息长老传闻条支有弱水西王母。"《后汉书.西域传.
总极
[相关解释]
1.指葱岭。古代对今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天山西段的统称『代属西域都护统辖。总,通"葱"。
1.指葱岭。古代对今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天山西段的统称『代属西域都护统辖。总,通"葱"。
戊己校尉
[相关解释]
1.汉代官名。掌管西域屯田事务。
1.汉代官名。掌管西域屯田事务。
戎毡
[相关解释]
1.西域出产的用鸟兽细毛制的毡子。
1.西域出产的用鸟兽细毛制的毡子。
扑挑
[相关解释]
1.古代西域国名。其地望与对音所说不一﹐尚无定论。
1.古代西域国名。其地望与对音所说不一﹐尚无定论。
扑桃
[相关解释]
1.古代西域国名。参见"朴挑"。
1.古代西域国名。参见"朴挑"。
抔羇
[相关解释]
1.汉西域国名。
1.汉西域国名。
投下
[相关解释]
1.元朝诸王﹑驸马﹑勋臣所属的人户。源于辽,蒙古语称爱马。元太祖建蒙古国,将被征服民分赐给诸弟﹑诸子﹑驸马﹑功臣;他们用兵中原和西域,又将俘虏带回草原,作为各自的私属,形成若干投下。投下人平时向领主纳赋服役,战时由领主率领出外作战。由于中原人不适应草原的生产和生活,投下领主又将俘虏寄留于各州县,派人管理。元朝陆续专设官府。无论是漠南北﹑中原﹑江南的人户,凡属某领主所有者,通称某投下或某位下,由领主世袭继承。漠南北投下事由领主自理;中原投下事由朝廷派官治理,由领主派达鲁花赤监收应纳五户丝(即每五户应向领主缴
1.元朝诸王﹑驸马﹑勋臣所属的人户。源于辽,蒙古语称爱马。元太祖建蒙古国,将被征服民分赐给诸弟﹑诸子﹑驸马﹑功臣;他们用兵中原和西域,又将俘虏带回草原,作为各自的私属,形成若干投下。投下人平时向领主纳赋服役,战时由领主率领出外作战。由于中原人不适应草原的生产和生活,投下领主又将俘虏寄留于各州县,派人管理。元朝陆续专设官府。无论是漠南北﹑中原﹑江南的人户,凡属某领主所有者,通称某投下或某位下,由领主世袭继承。漠南北投下事由领主自理;中原投下事由朝廷派官治理,由领主派达鲁花赤监收应纳五户丝(即每五户应向领主缴
护密
[相关解释]
1.古代西域国名。即《后汉书》之休密。今阿富汗东北境之瓦汉(wakhan)。
1.古代西域国名。即《后汉书》之休密。今阿富汗东北境之瓦汉(wakhan)。
拘弥
[相关解释]
1.古代西域诸城国之一。故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田县克里雅河以东。
1.古代西域诸城国之一。故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田县克里雅河以东。
拘弭
[相关解释]
1.即拘弥。古代西域诸城国之一。
1.即拘弥。古代西域诸城国之一。
拨头
[相关解释]
1.唐代一种戴假面具的乐舞﹐来自西域。又名拔头﹑钵头。
1.唐代一种戴假面具的乐舞﹐来自西域。又名拔头﹑钵头。
捐毒
[相关解释]
1.汉西域国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境。
1.汉西域国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境。
昙摩
[相关解释]
1.梵语dharma的译音,亦译"达摩"﹑"达磨"﹑"昙无"等。意为法,佛法。佛门僧人常以"昙摩"﹑"昙无"等为其名之组成部分。如南朝梁慧皎《高僧传》中之昙摩难提(意译法喜)﹑昙无竭(意译法勇)即是。 2.名僧昙摩罗的省称。又名昙摩迦罗,意译法时。西域乌场国人,通晓诸经。北魏嘉平时来华,在洛阳建法云寺,传习戒律,为京师僧俗所宗仰。
1.梵语dharma的译音,亦译"达摩"﹑"达磨"﹑"昙无"等。意为法,佛法。佛门僧人常以"昙摩"﹑"昙无"等为其名之组成部分。如南朝梁慧皎《高僧传》中之昙摩难提(意译法喜)﹑昙无竭(意译法勇)即是。 2.名僧昙摩罗的省称。又名昙摩迦罗,意译法时。西域乌场国人,通晓诸经。北魏嘉平时来华,在洛阳建法云寺,传习戒律,为京师僧俗所宗仰。
昭武
[相关解释]
1.谓致力于武备。 2.显扬武威。 3.古舞名。 4.隋唐时的政权名。在今中亚阿姆﹑锡尔两河流域,有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戎地﹑史,均为康居之后。其先康王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至两河流域,子孙繁衍,分王九国,并以昭武为姓,示不忘本,总称昭武九姓。参阅《隋书.西域传.康国》。
1.谓致力于武备。 2.显扬武威。 3.古舞名。 4.隋唐时的政权名。在今中亚阿姆﹑锡尔两河流域,有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戎地﹑史,均为康居之后。其先康王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至两河流域,子孙繁衍,分王九国,并以昭武为姓,示不忘本,总称昭武九姓。参阅《隋书.西域传.康国》。
曲女城
[相关解释]
1.古印度著名古都。为戒日王都城。梵名羯若鞠阇(kany?kubja或k?nyakabja)。晋法显《佛国记》作羪饶夷城。今名卡瑙季,位于恒河与卡里河合流处。佛教传说故事,国王梵授有百女,仪貌妍雅,时有大树仙人往见王求婚,除稚女外,皆不应聘,仙人恼怒,恶咒九十九女,悉令腰曲形毁﹐毕世无婚。其后诸女果背伛,因更名王城为曲女城。参阅唐玄奘《大唐西域记·羯若鞠阇国》﹑宋法云《翻译名义集·羯若鞠阇》。
1.古印度著名古都。为戒日王都城。梵名羯若鞠阇(kany?kubja或k?nyakabja)。晋法显《佛国记》作羪饶夷城。今名卡瑙季,位于恒河与卡里河合流处。佛教传说故事,国王梵授有百女,仪貌妍雅,时有大树仙人往见王求婚,除稚女外,皆不应聘,仙人恼怒,恶咒九十九女,悉令腰曲形毁﹐毕世无婚。其后诸女果背伛,因更名王城为曲女城。参阅唐玄奘《大唐西域记·羯若鞠阇国》﹑宋法云《翻译名义集·羯若鞠阇》。
曳瑟知林
[相关解释]
1.义译"杖林"。曳瑟知,梵语音译,义云"杖"。佛教故事,传说有婆罗门不信释迦身长丈六,乃以丈六竹杖量佛身。婆罗门将杖端增长,佛身亦随长,不可穷究,乃投杖而去,后遂生根成林。见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按,唐慧立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四称此林为"杖林",即今之jeshtiban。
1.义译"杖林"。曳瑟知,梵语音译,义云"杖"。佛教故事,传说有婆罗门不信释迦身长丈六,乃以丈六竹杖量佛身。婆罗门将杖端增长,佛身亦随长,不可穷究,乃投杖而去,后遂生根成林。见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按,唐慧立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四称此林为"杖林",即今之jeshtiban。
月支藤
[相关解释]
1.葡萄的别称。葡萄原产于欧洲和亚洲西部﹐经西域传入中原﹐故称。
1.葡萄的别称。葡萄原产于欧洲和亚洲西部﹐经西域传入中原﹐故称。
月氏
[相关解释]
1.亦作"月支"。 2.古族名﹐曾于西域建月氏国。其族先游牧于敦煌﹑祁连间『文帝前元三至四年时﹐遭匈奴攻击﹐西迁塞种故地(今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及其迤西一带)。西迁的月氏人称大月氏﹐少数没有西迁的人入南山(今祁连山)﹐与羌人杂居﹐称小月氏。 3.近代亦借指西方侵略者。
1.亦作"月支"。 2.古族名﹐曾于西域建月氏国。其族先游牧于敦煌﹑祁连间『文帝前元三至四年时﹐遭匈奴攻击﹐西迁塞种故地(今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及其迤西一带)。西迁的月氏人称大月氏﹐少数没有西迁的人入南山(今祁连山)﹐与羌人杂居﹐称小月氏。 3.近代亦借指西方侵略者。
望衍
[相关解释]
1.古祭名。犹望祀﹐惟礼有详略不同。 2.西域地名。即今阿富汗喀布尔西北之巴米安。
1.古祭名。犹望祀﹐惟礼有详略不同。 2.西域地名。即今阿富汗喀布尔西北之巴米安。
杖林
[相关解释]
1.梵语"泄瑟知林"的义译。据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佛陀伐那山及杖林》载"﹝泄瑟知林﹞林竹修劲,被山弥谷。其先有婆罗门,闻释迦佛身长丈六,常怀疑惑,未之信也。乃以丈六竹杖,欲量佛身,恒于杖端出过丈六,如是增高,莫能穷实。遂投杖而去,因植根焉。"后即成林,称"泄瑟知林",即杖林。
1.梵语"泄瑟知林"的义译。据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佛陀伐那山及杖林》载"﹝泄瑟知林﹞林竹修劲,被山弥谷。其先有婆罗门,闻释迦佛身长丈六,常怀疑惑,未之信也。乃以丈六竹杖,欲量佛身,恒于杖端出过丈六,如是增高,莫能穷实。遂投杖而去,因植根焉。"后即成林,称"泄瑟知林",即杖林。
条支
[相关解释]
1.亦作"条枝"。 2.古西域国名。约在今伊拉克境内。 3.唐代西域地名。在今苏联吉尔吉斯和哈萨克一带。唐设条枝都督府。
1.亦作"条枝"。 2.古西域国名。约在今伊拉克境内。 3.唐代西域地名。在今苏联吉尔吉斯和哈萨克一带。唐设条枝都督府。
枕席过师
[相关解释]
1.《汉书·赵充国传》"治湟陿中道桥,令可至鲜水,以制西域,信威千里,从枕席上过师。"颜师古注引郑氏曰"桥成军行安易,若于枕席上过也。"后因以"枕席过师"形容行军道路极其平坦安稳。
1.《汉书·赵充国传》"治湟陿中道桥,令可至鲜水,以制西域,信威千里,从枕席上过师。"颜师古注引郑氏曰"桥成军行安易,若于枕席上过也。"后因以"枕席过师"形容行军道路极其平坦安稳。
柰园
[相关解释]
1.亦作"柰苑"。《维摩诘经·佛国品》"闻如是,一时佛游于维耶离奈氏树园,与大比丘众俱。"奈氏树园,一本作"庵罗树园。"奈,同"柰"◇因用以称佛寺。唐王勃《八仙径》劐诗"柰园欣八正,松岩访九仙。"唐张说《鄎国长公主神道碑》"抚视遗孤,将守《柏舟》之誓;志其剃落,永从柰苑之游。"《说郛》卷七五引宋王子韶《鸡跖集》"昔西域国有柰树生果,果生有一女子,王收为妃,女乃以苑地施佛为伽蓝,故曰柰苑。"一说。因洛阳白马寺有柰林而得名。参见"柰林"。 2.亦作"?园"。种植柰树之园。
1.亦作"柰苑"。《维摩诘经·佛国品》"闻如是,一时佛游于维耶离奈氏树园,与大比丘众俱。"奈氏树园,一本作"庵罗树园。"奈,同"柰"◇因用以称佛寺。唐王勃《八仙径》劐诗"柰园欣八正,松岩访九仙。"唐张说《鄎国长公主神道碑》"抚视遗孤,将守《柏舟》之誓;志其剃落,永从柰苑之游。"《说郛》卷七五引宋王子韶《鸡跖集》"昔西域国有柰树生果,果生有一女子,王收为妃,女乃以苑地施佛为伽蓝,故曰柰苑。"一说。因洛阳白马寺有柰林而得名。参见"柰林"。 2.亦作"?园"。种植柰树之园。
桃槐
[相关解释]
1.汉代西域国名。
1.汉代西域国名。
椎髻
[相关解释]
1.亦作"椎结"。 2.一撮之髻,其形如椎。《史记.货殖列传》"程郑,山东迁虏也,亦冶铸,贾椎髻之民,富埒卓氏,俱居临邛。"《汉书.李陵传》"两人皆胡服椎结。"颜师古注"结读曰髻,一撮之髻,其形如椎。"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婆罗痆斯国》"或断发,或椎髻,露形无服,涂身以灰,精勤苦行,求出生死。"郭沫若《女神.湘累》"老翁一人,银发椎髻,白须髯,袒上身。"借指椎髻之人或其所居之区。 3.汉梁鸿妻孟光"椎髻,着布衣",愿与"梁鸿"俱隐◇遂以"椎髻"形容为妻贤良,衣饰简朴,与夫共志。
1.亦作"椎结"。 2.一撮之髻,其形如椎。《史记.货殖列传》"程郑,山东迁虏也,亦冶铸,贾椎髻之民,富埒卓氏,俱居临邛。"《汉书.李陵传》"两人皆胡服椎结。"颜师古注"结读曰髻,一撮之髻,其形如椎。"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婆罗痆斯国》"或断发,或椎髻,露形无服,涂身以灰,精勤苦行,求出生死。"郭沫若《女神.湘累》"老翁一人,银发椎髻,白须髯,袒上身。"借指椎髻之人或其所居之区。 3.汉梁鸿妻孟光"椎髻,着布衣",愿与"梁鸿"俱隐◇遂以"椎髻"形容为妻贤良,衣饰简朴,与夫共志。
横吹曲
[相关解释]
1.乐府歌曲名『张骞通使西域,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更造新曲二十八解,作为军中乐,马上演奏。原为乘舆的武乐,东汉以给边地将军。魏晋以后,二十八解已亡。现存歌词,均系魏晋以后文人作品。参阅晋崔豹《古今注·音乐》﹑《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一·横吹曲题解》。
1.乐府歌曲名『张骞通使西域,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更造新曲二十八解,作为军中乐,马上演奏。原为乘舆的武乐,东汉以给边地将军。魏晋以后,二十八解已亡。现存歌词,均系魏晋以后文人作品。参阅晋崔豹《古今注·音乐》﹑《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一·横吹曲题解》。
檐卜
[相关解释]
1.植物名。产西域﹐花甚香。
1.植物名。产西域﹐花甚香。
池灰
[相关解释]
1.《三辅黄图.池沼》"武帝初穿池得黑土。帝问东方朔,东方朔曰'西域胡人知。'乃问胡人,胡人曰'劫烧之余灰也。'"后因以"池灰"指兵火毁坏后的残迹。
1.《三辅黄图.池沼》"武帝初穿池得黑土。帝问东方朔,东方朔曰'西域胡人知。'乃问胡人,胡人曰'劫烧之余灰也。'"后因以"池灰"指兵火毁坏后的残迹。
泗州和尚
[相关解释]
1.唐西域高僧僧伽大师,曾在泗州临淮县建造寺院,人称泗州和尚。中宗时迎入长安,景龙四年卒,归葬临淮。
1.唐西域高僧僧伽大师,曾在泗州临淮县建造寺院,人称泗州和尚。中宗时迎入长安,景龙四年卒,归葬临淮。
波剌斯
[相关解释]
1.即萨桑王朝统治下的波斯。参阅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波剌斯等三国》。
1.即萨桑王朝统治下的波斯。参阅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波剌斯等三国》。
泼寒胡戏
[相关解释]
1.古代西域的一种乐舞。每年十一月严寒时,由勇壮少年裸体结队而舞,鼓乐伴奏,观者以水泼之。
1.古代西域的一种乐舞。每年十一月严寒时,由勇壮少年裸体结队而舞,鼓乐伴奏,观者以水泼之。
洒海剌
[相关解释]
1.古代西域所产的一种毛织物。
1.古代西域所产的一种毛织物。
海西
[相关解释]
1.古大秦国,即罗马帝国。 2.指西域一带或位于我国西方的国家。
1.古大秦国,即罗马帝国。 2.指西域一带或位于我国西方的国家。
渠勒
[相关解释]
1.汉西域诸国之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洛浦县境。
1.汉西域诸国之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洛浦县境。
渠犂
[相关解释]
1.亦作"渠黎"。 2.汉西域诸国之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东南﹑尉犁县西北。
1.亦作"渠黎"。 2.汉西域诸国之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东南﹑尉犁县西北。
温那沙
[相关解释]
1.古西域国名。
1.古西域国名。
渴盘陁国
[相关解释]
1.西域古国『代为蒲犁国。即今之塔什库尔干。
1.西域古国『代为蒲犁国。即今之塔什库尔干。
漂沙
[相关解释]
1.汉代西域西夜国之别名。
1.汉代西域西夜国之别名。
漕国
[相关解释]
1.西域古国名。约在今苏联中亚撒马尔罕西北。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一作"劫布呾那",当为kapūt?n(gubdan)/kebud对音。
1.西域古国名。约在今苏联中亚撒马尔罕西北。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一作"劫布呾那",当为kapūt?n(gubdan)/kebud对音。
灵麻
[相关解释]
1.俗名芝麻。相传汉时由西域传入﹐故又名胡麻。
1.俗名芝麻。相传汉时由西域传入﹐故又名胡麻。
焉耆
[相关解释]
1.古西域国名。又作乌耆﹑乌缠﹑阿耆尼。国都在员渠城(今新疆焉耆西南四十里城市附近)。居民务农﹑捕鱼﹑畜牧。有文字,语言属印欧语系。初属匈奴,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后属汉西域都护府。西汉末又属匈奴。东汉永元六年(公元94年)班超破匈奴,又内属。唐初附西突厥。
1.古西域国名。又作乌耆﹑乌缠﹑阿耆尼。国都在员渠城(今新疆焉耆西南四十里城市附近)。居民务农﹑捕鱼﹑畜牧。有文字,语言属印欧语系。初属匈奴,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后属汉西域都护府。西汉末又属匈奴。东汉永元六年(公元94年)班超破匈奴,又内属。唐初附西突厥。
照夜白
[相关解释]
1.骏马名。产于古代西域,雪白而高大。
1.骏马名。产于古代西域,雪白而高大。
燕颔
[相关解释]
1.形容相貌威武。颔,下巴。 2.东汉名将班超自幼即有立功异域之志。相士说他"燕颔虎颈",有封"万里侯"之相◇奉命出使西域三十一年,陆续平定各地贵族的变乱,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见《后汉书.班超传》◇以"燕颔"为封侯之相。 3.指武将;勇士。
1.形容相貌威武。颔,下巴。 2.东汉名将班超自幼即有立功异域之志。相士说他"燕颔虎颈",有封"万里侯"之相◇奉命出使西域三十一年,陆续平定各地贵族的变乱,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见《后汉书.班超传》◇以"燕颔"为封侯之相。 3.指武将;勇士。
狯胡
[相关解释]
1.西域国名。
1.西域国名。
玄奘(602-664)
[相关解释]
唐代佛教学者、旅行家、翻译家。俗称唐僧。原姓陈,名fd6a#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十三岁出家。公元629年从长安出发,经凉州出玉门关西行赴印度。初在那烂陀寺受学,后又游学印度各地,精通佛教经、律、论三藏。645年回国,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又记旅行途中见闻,撰成《大唐西域记》。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小说,即从他的故事发展而来。
唐代佛教学者、旅行家、翻译家。俗称唐僧。原姓陈,名fd6a#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十三岁出家。公元629年从长安出发,经凉州出玉门关西行赴印度。初在那烂陀寺受学,后又游学印度各地,精通佛教经、律、论三藏。645年回国,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又记旅行途中见闻,撰成《大唐西域记》。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小说,即从他的故事发展而来。
珊瑚网
[相关解释]
1.捞取珊瑚的铁网。语本《新唐书·西域传下·拂萮》"海中有珊瑚洲,海人乘大舶,堕铁网水底。珊瑚初生盘石上,白如菌,一岁而黄,三岁赤,枝格交错,高三四尺。铁发其根,系网舶上,绞而出之,失时不取即腐。"引申指收罗珍品或人才的措施。
1.捞取珊瑚的铁网。语本《新唐书·西域传下·拂萮》"海中有珊瑚洲,海人乘大舶,堕铁网水底。珊瑚初生盘石上,白如菌,一岁而黄,三岁赤,枝格交错,高三四尺。铁发其根,系网舶上,绞而出之,失时不取即腐。"引申指收罗珍品或人才的措施。
甘陈
[相关解释]
1.汉甘延寿和陈汤的并称『建昭三年,西域都护骑都尉甘延寿,副校尉陈汤,合谋击斩匈奴郅支单于,因功封延寿为义成侯,赐汤爵关内侯。见《汉书》本传。
1.汉甘延寿和陈汤的并称『建昭三年,西域都护骑都尉甘延寿,副校尉陈汤,合谋击斩匈奴郅支单于,因功封延寿为义成侯,赐汤爵关内侯。见《汉书》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