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语音的内容。
带有语音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十六字母 [相关解释]
1.宋代汉语语音三十六个声母的代表字,初由唐末守温定为三十个字母,宋代等韵学家又增非﹑敷﹑奉﹑微﹑床﹑娘六母,合称"三十六字母"。
不兰奚 [相关解释]
1.蒙语音译词。亦译作"孛兰奚"﹑"阑遗"﹑"拦遗"。元代规定奴隶背主逃亡,由官府拘收,称"不兰奚"。如主人认领,仍交归原主。
不送气 [相关解释]
1.语音学上指发辅音时没有显着的气流出来。
中州韵 [相关解释]
1.我国许多戏曲剧种在唱曲和念白时使用的一种字音标准。根据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卓从之《中州乐府音韵类编》等书所载,中州韵有阴平﹑阳平﹑上﹑去四声而无入声,字音归为十九韵类。最早使用中州韵的是元代的北曲。元明以来许多剧种都继承了这个字音传统,但又都参酌本地语音加以变化发展。目前表现在舞台上的共同特征已不甚明显,大致还共同遵守着某些读音咬字的方法,在念白中还保留着一种抑扬顿挫﹑节奏感特别鲜明的声调。一般称这种用中州韵的念白为"韵白"或"上韵",以区别于用本地方言的念白,如"京白"﹑"苏白"等。
中气不足 [相关解释]
指中焦之气不足,脾胃功能衰弱的病理现象。中医认为中气”对食物消化、身体营养均有重要作用。常由饮食失调、过劳伤脾而引起。表现为少气懒言、语音低微、神倦乏力等。
云都赤 [相关解释]
1.蒙古语音译。意为带刀的人,元代用以名皇帝的侍卫官。
亦都护 [相关解释]
1.突厥语音译。我国古代高昌回鹘等突厥语诸部首领的称号,意为"幸福之主"或"神圣陛下"。一说,借用汉语官名"都护"加词首元音"亦"而成。
京腔 [相关解释]
指北京语音。
今音 [相关解释]
①现代的语音。②指以《切韵》、《广韵》等韵书为代表的隋唐音,跟以《诗经》押韵、《说文》谐声等为代表的‘古音’(周秦音)区别。
令音 [相关解释]
1.和善的语音。 2.善言,美好的言辞。
伊哩乌卢 [相关解释]
1.象声词。拟含糊的语音。
侬音 [相关解释]
1.指吴越一带的语音。
修多罗 [相关解释]
1.梵语音译,指佛教经典。也写作"修妬路"﹑"素怛囕"﹑"苏怛啰"﹑"修单兰多"。
傒语 [相关解释]
1.南朝人讥称江西九江﹑豫章一带人的语音。
儿化 [相关解释]
汉语普通话和某些方言中的一种语音现象,就是后缀‘儿’字不自成音节,而和前头的音节合在一起,使前一音节的韵母成为卷舌韵母。例如‘花儿’的发音是huār,不是huā’ér。
兀卒 [相关解释]
1.党项语音译。西夏国主的自称。
元音 [相关解释]
1.纯正而完美的声音。常用以指诗歌。 2.音素的一类。声带颤动,气流在口腔的通路上不受到阻碍而发出的声音。如普通话语音的a﹑o﹑e﹑i﹑u等。亦称"母音"。
兜率天 [相关解释]
1.亦称"兜术天"。 2.梵语音译。佛教谓天分许多层,第四层叫兜率天。它的内院是弥勒菩萨的净土,外院是天上众生所居之处。
共同语 [相关解释]
1.部落或民族内部共同用来交际的语言。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基础方言通常是政治﹑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的方言。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切韵 [相关解释]
1.犹反切。 2.为韵书名。依反切发声以分音,收声以分韵,故曰切韵。隋陆法言等撰,对后世影响很大。现存残本,为研究中古汉语语音重要资料。
刘宝全(1868-1942) [相关解释]
京韵大鼓演员。原名毅民,河北深县(今深州)人。初在农村说唱木板大鼓,后到天津,先后师从宋五、胡十、霍明亮。从其他曲种和戏曲艺术中吸取养料,依照北京语音创造了京韵大鼓。嗓音宏亮清脆,唱腔丰富多变,世称刘派”。代表作有《长坂坡》、《大西厢》等。
北音 [相关解释]
1.北方的乐音。 2.泛指北面的声音。 3.北方的语音。
半元音 [相关解释]
语音学上指擦音中气流较弱,摩擦较小,介于元音跟辅音之间的音,如普通话yīn·wei(因为)中的‘y’和‘w’。
南腔北调 [相关解释]
指人说话夹杂南北方言,语音不纯他说话南腔北调,我听起来很费劲。
卫拉特 [相关解释]
1.清代对西部蒙古各部的总称。"卫拉特"乃蒙语音译,为部落之意。元代称斡亦剌,明称瓦剌,清曰厄鲁特,也称额尔特﹑卫拉特◇分裂为四部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
口音 [相关解释]
发音时软腭上升,阻住鼻腔的通道,气流专从口腔出来的叫做口音,对鼻音(口腔不通气,鼻腔通气)和鼻化元音(口腔鼻腔都通气)而言。普通话语音中m,n、ng三个是鼻音,ng尾韵儿化以后前面的元音变成鼻化元音,其余都是口音,如ɑ,e,o,b,p,f等。
古音 [相关解释]
①泛指古代的语音。②专指周秦时期的语音。参见〖今音〗。
古韵 [相关解释]
1.指先秦汉语音韵。东汉时郑玄言古今音异。北周沉重作《毛诗音义》,书佚,仅见于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诗.邶风下》。宋吴棫发明叶韵之说,元戴侗﹑明焦竑陈第等人力辨其非。宋郑庠辨析古韵为六部,嗣后研究不断深入,分部日趋精密。如章炳麟分古韵为二十三部,黄侃分为二十八部。王力考定《诗经》时代古韵为二十九部《楚辞》时代为三十部。参阅王力《汉语音韵学》和《音韵学初步》。 2.泛指古汉语(上古﹑中古)音韵。
合元音 [相关解释]
1.旧时语音学上指开口度较小,发音时舌位比较高的几个元音。
同音词 [相关解释]
1.语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如"惊奇"和"旌旗","功课"和"攻克","食油"和"石油"等。
吐气 [相关解释]
1.发出声气。 2.呼出气。 3.舒发受压抑之气;发泄怨气。 4.散发元气。 5.显现生机。 6.散发烟气。 7.语音学上指送气。
吚嚘 [相关解释]
1.象声词。形容语音不清晰。
吴侬软语 [相关解释]
1.亦作"吴侬娇语"。 2.形容操吴方言的人语音轻清柔美。
吴音 [相关解释]
1.吴地的语音;吴语。 2.吴地的音乐。
哈达(hǎ-) [相关解释]
藏语音译。一种象征纯洁、吉祥的丝巾。藏、蒙古等族交际礼仪用品。有致敬和祝祷的含义。相传元朝时由内地传入西藏。一般为白色,五彩哈达为珍贵礼品。
响音 [相关解释]
1.语音学上指元音(如a﹑e﹑o)和乐音成分占优势的辅音(如m,n,l)。有时专指乐音成分占优势的辅音。
嗲声嗲气 [相关解释]
1.形容撒娇的声音和样子。 2.形容语音的绵软柔细。
四呼 [相关解释]
1.音韵学名词『语音韵学家依据口﹑唇的形态将韵母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类,合称四呼。四呼之名,始见于清潘耒《类音》。现代汉语语音学则是依据韵母的韵头或韵腹来确定四呼的。参见"等呼"﹑"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
塔塔米 [相关解释]
1.日语音译词。日本人铺在房间内的有一定规格的草制垫席。可用它计算房间的面积。
塞思黑 [相关解释]
1.满语音译。旧说是猪的意思。但按《五体清文鉴》及《清文总汇》,与"塞思黑"音近的满语词意为讨人厌或可厌之人。旧说不可信。
塞音 [相关解释]
1.亦称"爆发音"。亦称"破裂音"。 2.气流通路紧闭然后突然开启而发出的辅音,如普通话语音的b﹑p﹑d﹑t﹑g﹑k。
声化 [相关解释]
1.声威教化。 2.语音学名词。即清音的浊音化。语音中的清音﹐有时受邻近元音或浊音的影响而变为浊音。如普通话"好的"hǎode快读时"的"的声母被前面的元音同化而由清音[t]变为浊音[d]。
声迹 [相关解释]
1.亦作"声迹"。 2.声望与事迹。 3.犹言音讯行踪。 4.指用录音机或语音学仪器记录下来的声音。
声韵学 [相关解释]
1.研究语音系统和语音演变的科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部门。又称音韵学。
大杜鹃 [相关解释]
又称郭公”、布谷鸟”。脊椎动物。鸟纲,杜鹃科。体长33~35厘米。身体暗灰色,腹部有黑色横纹。其叫声很像语音布谷”,因而又叫布谷鸟”。不自营巢。夏时几遍布全国。
如雷灌耳 [相关解释]
1.亦作"如雷贯耳"。 2.形容声音大(多指语音)。 3.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寒林 [相关解释]
1.称秋冬的林木。 2.梵语音译。弃尸之处。
尼师坛 [相关解释]
1.亦作"尼师但那"。 2.梵语音译。佛教徒所说六物之一。即随坐衣。衣上所附布料可作坐具或卧具。
布库 [相关解释]
1.满语音译词,意译为"撩脚",一种徒手相扑的游戏,犹今之摔跤。
录音机 [相关解释]
录制语音和音乐的装置。声波通过传声器转变为电信号,再进一步转换为磁场、机械位移或光的变化,并记录在相应录音材料上。
必阇赤 [相关解释]
1.蒙古语音译。元代官名,掌管文书等事。亦译作"必彻彻"﹑"必赤赤"。
拼音文字 [相关解释]
1.用符号(字母)来表示语音的文字。
普通话 [相关解释]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曲韵 [相关解释]
1.戏曲﹑曲艺在唱曲和念白时使用的字音标准。我国各地剧种﹑曲种在读音﹑咬字﹑归韵﹑四声调值等方面都有一定规律,大致均以当地语音为标准,但在表演一些反映古代生活题材的剧目﹑曲目时,则酌用中州韵。
曳瑟知林 [相关解释]
1.义译"杖林"。曳瑟知,梵语音译,义云"杖"。佛教故事,传说有婆罗门不信释迦身长丈六,乃以丈六竹杖量佛身。婆罗门将杖端增长,佛身亦随长,不可穷究,乃投杖而去,后遂生根成林。见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按,唐慧立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四称此林为"杖林",即今之jeshtiban。
标准音 [相关解释]
标准语的语音,一般都采用占优势的地点方言的语音系统,例如北京语音是汉语普通话的标准音。
正音 [相关解释]
1.纯正的乐声;雅正的乐声。 2.指雅正之诗什。 3.标准语音。 4.字的本音。区别于借读音和转读音。 5.矫正语音。
正音法 [相关解释]
1.也叫"读音法"。共同语读音的规范。消除异读,确定每个字的读音。现代汉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浊音 [相关解释]
1.语音学名词。辅音的一类。发音时,气流受阻,同时振动声带而发出乐音。一般用以指重而混浊的声音。
滇剧 [相关解释]
戏曲剧种。流行于云南汉族居住区。是兼唱丝弦腔、襄阳腔、胡琴腔以及杂调小曲的多声腔剧种。丝弦腔源于秦腔,襄阳腔源于汉剧,胡琴腔即二黄。三种声腔于清代中叶传入云南后,吸收当地民间曲调和语音,约于道光年间形成滇剧。剧目有《闯宫》、《牛皋指旨》、《借亲配》等。
牙克西 [相关解释]
1.维吾尔语音译词。顶好。
牙音 [相关解释]
1.汉语音韵学上"七音"之一。即舌根音。如"三十六字母"中之见﹑溪﹑群﹑疑四母。
珠申 [相关解释]
1.满语音译。即女真﹑女直,亦即后之满族。
电子邮件 [相关解释]
又称电子信箱”。利用存储转发方式为用户提供信函、文件、数字和图文传真、图像信息、数字化语音等信息交换的传递业务。系统为用户分配一块存储空间,即信箱,可加密。用户可在不同地点、任意时间,利用终端使用自己的信箱,灵活方便。
疾言 [相关解释]
1.急遽地说话。 2.指轻率而不合理的话。 3.急促的语音。
米罕 [相关解释]
1.亦作"米哈"。 2.蒙古语音译词。肉。
粤语 [相关解释]
1.汉语方言之一。分布于广东中部和西南部﹑广西东南部,以广州话为代表。语音特点是古见母字一律读舌根音,唇齿音与舌根音不分,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不分;韵母没有韵头,辅音韵尾有鼻音和塞音两套;声调有九个。词汇和语法也同普通话存在差异。
纳石失 [相关解释]
1.蒙古语音译。元代贵族用的一种金锦,由金线织成。
胯子 [相关解释]
1.犹侉子。指口音与本地语音不同的人。本为不礼貌的称呼﹐有时亦含亲昵意﹐谓歌唱者音色与众不同﹐自成一派。
莺语 [相关解释]
1.莺的啼鸣声。 2.形容悦耳的语音或歌声。
言制 [相关解释]
1.指语音语调。言﹐通"音"。
词义 [相关解释]
1.文辞﹑言词的义理。 2.文词和义理。 3.语言学术语。指词的语音形式所表达的意义﹐包括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译音 [相关解释]
1.把一种语言的语词用另一种语言中跟它发音相同或近似的语音表示出来。
语种 [相关解释]
1.语言按语音﹑词汇和语法特征﹑性质的不同而划分的种类。
语言 [相关解释]
人类特有的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一定的体系。语言有口语和书面形式。
语言识别 [相关解释]
能把语言和语声转换成可进行处理的信息的过程。广泛应用在语音邮件、语声开锁以及未来计算机输入等方面。
语误 [相关解释]
1.语音不准。 2.语言谬误。
语转 [相关解释]
1.语音转变。
语音 [相关解释]
1.说话的口音。 2.读书或说话的声音。
语音学 [相关解释]
1.研究人类语言声音的科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部分。可分为﹕(1)普通语音学。研究人类语言中各种声音的构成﹐音与音的结合和相互之间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声调﹑语调﹑轻重音等现象﹔(2)历史语音学。研究某种语言各个历史时期的语音演变及其发展的规律﹔(3)描写语音学。研究某种语言在一定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特殊的现象﹔(4)实验语音学。利用实验仪器﹐分析研究语音的物理现象和生理现象﹔(5)应用语音学。
诺尔 [相关解释]
1.蒙古语音译词。通译作淖尔〓泊。多用于地名。
诺颜 [相关解释]
1.蒙古语音译词。犹君﹐领主。
谢安吟 [相关解释]
1.一种音色重浊的吟咏。语本《世说新语.雅量》﹕"﹝桓温﹞欲诛谢安﹑王坦之……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寛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刘孝标注引南朝宋明帝《文章志》﹕"安能作洛下书生咏﹐而少有鼻疾﹐语音浊◇名流多斅其咏﹐弗能及﹐手掩鼻而吟焉。"
赤瓦不剌海 [相关解释]
1.女真语音译词。詈词。犹言该打的,该死的。
跑调 [相关解释]
1.走调。指唱戏﹑唱歌﹑演奏乐器不合调子。 2.指语音不合声调标准。
转音 [相关解释]
1.指声或韵变转的语音。
轻声 [相关解释]
1.低声。 2.汉语有些词里的音节或句子里的词的音,念得又轻又短,叫做"轻声",也叫"轻音"。轻声现象跟前后语音环境﹑音的高低﹑长短和音质都有一定关系,跟语法也有密切关系,有时还有辨别词义的作用。如普通语中的"了﹑着﹑的"等虚词和做后缀的"子﹑头"等字都念轻声。有些双音词的第二字也念轻声,如"梦卜"的"卜","地方"的"方"。
辞调 [相关解释]
1.诗文的声韵。 2.语音。
边音 [相关解释]
口腔中间通路阻塞,气流从舌头的边上通过而发出的辅音。如普通话语音的l。
送气 [相关解释]
1.语音学上指发辅音时有明显的气流出来叫送气。如汉语普通话语音的p﹑t﹑k﹑q﹑c﹑ch。没有明显气流出来叫不送气。如b﹑d﹑g﹑j﹑z﹑zh。
释文 [相关解释]
1.放下书卷。 2.解释词语音﹑义的文字。唐陆德明有《经典释文》。 3.指以楷书考释篆﹑隶﹑草﹑行等书体。
铁里温 [相关解释]
1.蒙古语音译词。首﹐头。
阿其那 [相关解释]
1.满语音译。旧说是狗的意思。
阿毗昙 [相关解释]
1.佛教论律经三藏梵语音译的合称。亦偏指论藏。
雅言 [相关解释]
①正确合理的意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②古指通行地区语音为准的共同语,与各地方言相对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音值 [相关解释]
1.指人们实际发出或听见的语音,对音位而言。
音品 [相关解释]
1.即音色。参见"音色"。 2.音位的变体。语音中的一个音位,由于它在词里所处的位置不同,或与前后音位的组合关系不同,发音时会出现一些不尽相同的音,这种不同的音称为某一音位的音品。
音标 [相关解释]
1.语音学上用来记录语音的符号,如国际音标。
音译 [相关解释]
1.犹消息;情报。 2.把一种语言的语词用另一种语言中与它发音相同或近似的语音表示出来。
音韵学 [相关解释]
1.语言学的一个部门,研究语音结构和语音演变。也称声韵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