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8 查到相关避讳的内容。
带有避讳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临文不讳
[相关解释]
1.谓作文时﹐不须避讳。
1.谓作文时﹐不须避讳。
侍中
[相关解释]
1.古代职官名。秦始置,两汉沿置,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与闻朝政,逐渐变为亲信贵重之职。晋以后,曾相当于宰相。隋因避讳改称纳言,又称侍内。唐复称,为门下省长官,乃宰相之职。北宋犹存其名,南宋废。
1.古代职官名。秦始置,两汉沿置,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与闻朝政,逐渐变为亲信贵重之职。晋以后,曾相当于宰相。隋因避讳改称纳言,又称侍内。唐复称,为门下省长官,乃宰相之职。北宋犹存其名,南宋废。
偏讳
[相关解释]
1.名字有两个字的,偏举其中的一个字,也要避讳,称"偏讳"。
1.名字有两个字的,偏举其中的一个字,也要避讳,称"偏讳"。
兽口
[相关解释]
1.虎口。喻危境。因避讳而改。 2.兽形香炉出烟之口。
1.虎口。喻危境。因避讳而改。 2.兽形香炉出烟之口。
兽吻
[相关解释]
1.虎口。喻危境。因避讳而改。 2.门环饰。
1.虎口。喻危境。因避讳而改。 2.门环饰。
兽子
[相关解释]
1.虎子。因避讳而改。便壶。 2.虎子。因避讳而改。乳虎。
1.虎子。因避讳而改。便壶。 2.虎子。因避讳而改。乳虎。
兽符
[相关解释]
1.虎符。因避讳而改。
1.虎符。因避讳而改。
原年
[相关解释]
1.明太祖克元,建立明王朝,洪武中,因避讳,"元"字多改为"原"。"元年"改称"原年"。
1.明太祖克元,建立明王朝,洪武中,因避讳,"元"字多改为"原"。"元年"改称"原年"。
山讳
[相关解释]
1.因避讳而不直称山名。语出《国语.晋语九》"范献子聘于鲁,问具山﹑敖山﹑鲁人以其乡对。献子曰'不为具敖乎?'对曰'先君献武之讳也。'献子归,徧戒其所知曰'人不可以不学。吾适鲁而名其二讳,为笑焉,唯不学也。'"韦昭注"献,伯禽之曾孙,微公之子献公具。武,献公之庶子武公敖。"
1.因避讳而不直称山名。语出《国语.晋语九》"范献子聘于鲁,问具山﹑敖山﹑鲁人以其乡对。献子曰'不为具敖乎?'对曰'先君献武之讳也。'献子归,徧戒其所知曰'人不可以不学。吾适鲁而名其二讳,为笑焉,唯不学也。'"韦昭注"献,伯禽之曾孙,微公之子献公具。武,献公之庶子武公敖。"
州都
[相关解释]
1.州大中正的别称。三国魏曹丕时行九品中正制,郡置中正,州置大中正,掌管地方盐官吏事宜。隋时避讳,改大中正为州都,常以重臣兼任,如炀帝为晋王时,即曾任州都。开皇后罢九品中正制,改行科举,州都遂废。
1.州大中正的别称。三国魏曹丕时行九品中正制,郡置中正,州置大中正,掌管地方盐官吏事宜。隋时避讳,改大中正为州都,常以重臣兼任,如炀帝为晋王时,即曾任州都。开皇后罢九品中正制,改行科举,州都遂废。
某甲
[相关解释]
1.称人的代词。多用于避讳﹑设言或失名等。 2.自称之代词。
1.称人的代词。多用于避讳﹑设言或失名等。 2.自称之代词。
皮里阳秋
[相关解释]
也作皮里春秋”。深藏在内心而不讲出来的评论。阳秋即《春秋》,借指评论。相传孔子写《春秋》,寓含褒贬而不直言。晋简文帝母煮名阿春,晋人避讳,以阳”代春”。
也作皮里春秋”。深藏在内心而不讲出来的评论。阳秋即《春秋》,借指评论。相传孔子写《春秋》,寓含褒贬而不直言。晋简文帝母煮名阿春,晋人避讳,以阳”代春”。
缺画
[相关解释]
1.文字缺漏笔画。 2.旧时避讳字往往有意缺其笔画﹐亦名"缺画"。 3.指金石文字笔画的缺损。
1.文字缺漏笔画。 2.旧时避讳字往往有意缺其笔画﹐亦名"缺画"。 3.指金石文字笔画的缺损。
貔武
[相关解释]
1.貔虎。唐高祖李渊之祖名虎,唐代因避讳改"虎"为"武"。比喻勇猛的将士。
1.貔虎。唐高祖李渊之祖名虎,唐代因避讳改"虎"为"武"。比喻勇猛的将士。
走水
[相关解释]
1.流水。 2.泅水。 3.走水路。指乘船离开。 4.经手银钱出入,管帐。 5.避讳语。指失火。 6.比喻走漏消息。 7.方言。指帏帐帘幕上方装饰的短横幅。亦指轿子四周的风帘。 8.方言。犹言跑单帮。
1.流水。 2.泅水。 3.走水路。指乘船离开。 4.经手银钱出入,管帐。 5.避讳语。指失火。 6.比喻走漏消息。 7.方言。指帏帐帘幕上方装饰的短横幅。亦指轿子四周的风帘。 8.方言。犹言跑单帮。
避忌
[相关解释]
避讳(bì·hui)。
避讳(bì·hui)。
避讳
[相关解释]
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叫做避讳。
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叫做避讳。
阳秋
[相关解释]
即《春秋》,记历史的书。晋简文帝母叫郑阿春,为避讳,遂改春秋”为阳秋”。
即《春秋》,记历史的书。晋简文帝母叫郑阿春,为避讳,遂改春秋”为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