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34 查到相关音韵学的内容。
带有音韵学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全浊 [相关解释]
1.音韵学用语。指发音时声带振动的塞音﹑擦音﹑塞擦音。如"三十六字母"中的并﹑定﹑群﹑邪﹑禅﹑从﹑床等声母均是全浊声母。
全清 [相关解释]
1.音韵学用语。指发音时不送气﹑声带不振动。如"三十六字母"中的帮﹑非﹑端﹑知﹑见等声母均是全清声母。
内声 [相关解释]
1.音韵学术语。指撮口之声和齐齿之声。
内转 [相关解释]
1.地方官上调中央政府任职称"内转"。 2.音韵学术语。凡没有独立二等韵的韵摄叫做内转。宋元以来将切韵音系的韵部分为十六摄,其中通﹑止﹑遇﹑果﹑宕﹑曾﹑流﹑深八摄为内转。
半舌音 [相关解释]
1.音韵学上"七音"之一。即舌尖中边音。如"三十六字母"中之来(╫)[l]母。
协句 [相关解释]
1.即协韵。音韵学用语。
协用 [相关解释]
1.谓正确使用。 2.即协韵。音韵学用语。
古韵 [相关解释]
1.指先秦汉语音韵。东汉时郑玄言古今音异。北周沉重作《毛诗音义》,书佚,仅见于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诗.邶风下》。宋吴棫发明叶韵之说,元戴侗﹑明焦竑陈第等人力辨其非。宋郑庠辨析古韵为六部,嗣后研究不断深入,分部日趋精密。如章炳麟分古韵为二十三部,黄侃分为二十八部。王力考定《诗经》时代古韵为二十九部《楚辞》时代为三十部。参阅王力《汉语音韵学》和《音韵学初步》。 2.泛指古汉语(上古﹑中古)音韵。
同调 [相关解释]
1.音调相同,比喻有相同的志趣或主张。 2.喻指志趣或主张一致的人。 3.音韵学术语。谓声调相同。
同部 [相关解释]
1.谓汉字同一部首。 2.音韵学术语。上古音中以同韵之字为同部。 3.同一部落。
周德清 [相关解释]
元代音韵学家∨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生平不详。1324年作《中原音韵》,为元代重要曲学著作,按照当时北曲的实际用韵,建立了新的韵部,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四呼 [相关解释]
1.音韵学名词『语音韵学家依据口﹑唇的形态将韵母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类,合称四呼。四呼之名,始见于清潘耒《类音》。现代汉语语音学则是依据韵母的韵头或韵腹来确定四呼的。参见"等呼"﹑"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
声纽 [相关解释]
1.音韵学术语。即声母『字音节开头的辅音。参见"声母"。
声韵学 [相关解释]
1.研究语音系统和语音演变的科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部门。又称音韵学。
外声 [相关解释]
1.音韵学术语。指开口呼和合口呼。
字母 [相关解释]
1.音韵学术语。声母的代表字,简称"母"。 2.拼音文字或注音符号的最小书写单位。
对转 [相关解释]
1.旧指官吏不按秩递升而直接越级迁调。 2.音韵学术语。古音学上指主要元音相同的阴声﹑阳声﹑入声之间的相互转变。清代学者孔广森将入声归入阴声﹐首先明确提出"阴阳对转"的理论。多数学者则主张入声分立。"对转"说的提出﹐为正确解释古代韵文的异部通押和训诂学上的通假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如《诗.大雅.抑》六章的"子"(阴声)﹑"承"(阳声)为韵﹐八章的"则"(入声)﹑"子"为韵﹐即因对转而得通押。又如《仪礼.士虞礼》"中月而秜。"郑玄注"古文禅或为导。"《汉书.高帝纪上》"令趋销印。"颜师古注"趋读曰促。""
摄音 [相关解释]
1.音韵学名词。以一字音为代表﹐把收音相同的字与此字归为一类﹐称摄音或摄。分摄之法﹐肇端于宋司马光《切韵指掌图》所分之二十图及宋郑樵《通志.七音略》﹑《韵镜》之四十三图﹐但无摄音之名﹐每类亦无标目之字。元刘鉴《切韵指南》始分十六摄。《康熙字典》卷首所引之《字母切韵要法》则分十二摄。方言不同,师承各异。
旁纽 [相关解释]
1.古代音韵学术语。与"正纽"相对。谓声母相同﹑韵母相近而声调不一的字。参见"正纽"。 2.旧诗八病之一。
旁转 [相关解释]
1.犹运转。 2.音韵学名词。谓古韵阴﹑阳﹑入三类韵部的字在本类内跟邻近各韵部的相互转变。
洪细 [相关解释]
1.大小。 2.音韵学名词¢音和细音的合称。
洪音 [相关解释]
1.音韵学术语。发音时口腔共鸣空隙较大的音。宋元等韵学家分韵母为开口﹑合口两类,每类又分一﹑二﹑三﹑四四等,一﹑二等都没有介音,发音时口腔共鸣空隙较大,故称洪音。自明清等韵学家改开﹑合各四等为开﹑齐﹑合﹑撮四呼以后,也有人称开口呼为开口洪音,齐齿呼为开口细音,合口呼为合口洪音,撮口呼为合口细音。
牙音 [相关解释]
1.汉语音韵学上"七音"之一。即舌根音。如"三十六字母"中之见﹑溪﹑群﹑疑四母。
语文学 [相关解释]
1.偏重从文献和书面语的角度研究语言文字的学科。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校勘学等。广义的语言学也包括语文学。
通转 [相关解释]
1.音韵学名词。古音学上指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三者之间及各自的韵转现象。凡主要元音不变,仅韵尾发生变化的称对转;而阴声韵和阴声韵﹑阳声韵和阳声韵﹑入声韵和入声韵之间的相互变化称旁转。
重唇音 [相关解释]
1.音韵学术语。即"双唇塞音"和"双唇鼻音"。上下唇紧闭或接触以节制外出之气息而成。如"三十六字母"中之帮(b)[p]﹑滂(p)[p']﹑并[b]﹑明(m)[m]四母。
阳声 [相关解释]
1.古代指音律上属于阳性的六律。 2.指清扬之声。阳﹐通"扬"。 3.音韵学术语。也称附声韵。同"阴声"相对。凡韵母以鼻音m﹑n﹑ng为韵尾的﹐音韵学上称为阳声。如坚﹑光等。
阳韵 [相关解释]
1.音韵学名词。音韵学家根据古韵母的性质﹐把字音分成三类﹕韵尾是b﹑d﹑g的叫入声﹔韵尾是m﹑n﹑ng的叫阳韵﹔入声和阳韵以外的字叫阴韵。阳韵和阴韵的字调各有平声﹑上声﹑去声三类。
阴声 [相关解释]
1.古代以清浊高下将声音分成阴阳二类。声音浊而低的称阴声。 2.音韵学术语。同"阳声"相对。指韵尾是元音或没有韵尾的韵母。
阴调 [相关解释]
1.音韵学术语。阴平﹑阴上﹑阴去﹑阴入的总称。与"阳调"相对。参见"阳调"。
阴韵 [相关解释]
1.宋以前韵书﹐皆沿用《切韵》﹐分为二百零六部。宋淳佑间平水人刘渊增修《礼部韵略》﹐归并同用各韵为一百七部﹔元初阴时夫撰《韵府群玉》﹐又并为一百六部。元以来诗韵多沿用之﹐通称平水韵﹐也称"阴韵"。 2.音韵学家根据古韵母的性质﹐把字音分成三类﹕韵尾是b﹑d﹑g的叫入声﹔韵尾是m﹑n﹑ng的叫"阳韵"﹔入声和阳韵以外的叫"阴韵"。
音学 [相关解释]
1.音韵学的旧称。
音韵学 [相关解释]
1.语言学的一个部门,研究语音结构和语音演变。也称声韵学。
韵学 [相关解释]
1.即音韵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