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7 查到相关韵书的内容。
带有韵书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上下平
[相关解释]
1.《切韵》﹑《广韵》﹑《集韵》等韵书按平﹑上﹑去﹑入四声编排,上﹑去﹑入各为一卷,平声因字多,又分为上平声和下平声两卷,简称"上下平"。参阅清陈澧《切韵考》。
1.《切韵》﹑《广韵》﹑《集韵》等韵书按平﹑上﹑去﹑入四声编排,上﹑去﹑入各为一卷,平声因字多,又分为上平声和下平声两卷,简称"上下平"。参阅清陈澧《切韵考》。
上平
[相关解释]
1.旧时书牍中遇尊称之词时,另行抬写,与上行齐平,谓之上平。 2.《切韵》﹑《广韵》﹑《集韵》等韵书,因平声字多,分为上﹑下两卷,称上卷为上平,称下卷为下平。 3.汉语平声字的声调分为阴平和阳平两种。称阴平为上平,阳平为下平。
1.旧时书牍中遇尊称之词时,另行抬写,与上行齐平,谓之上平。 2.《切韵》﹑《广韵》﹑《集韵》等韵书,因平声字多,分为上﹑下两卷,称上卷为上平,称下卷为下平。 3.汉语平声字的声调分为阴平和阳平两种。称阴平为上平,阳平为下平。
今音
[相关解释]
①现代的语音。②指以《切韵》、《广韵》等韵书为代表的隋唐音,跟以《诗经》押韵、《说文》谐声等为代表的‘古音’(周秦音)区别。
①现代的语音。②指以《切韵》、《广韵》等韵书为代表的隋唐音,跟以《诗经》押韵、《说文》谐声等为代表的‘古音’(周秦音)区别。
今韵
[相关解释]
1.南朝齐梁以来的韵书,分四声的都称为今韵。
1.南朝齐梁以来的韵书,分四声的都称为今韵。
切音
[相关解释]
1.汉语注音的一种传统方法。唐以前韵书皆称反,唐元度撰《九经字样》时,因藩镇不靖,讳反而言切,宋人遂沿称切∠称反切。即用两字拼切给另一字注音。
1.汉语注音的一种传统方法。唐以前韵书皆称反,唐元度撰《九经字样》时,因藩镇不靖,讳反而言切,宋人遂沿称切∠称反切。即用两字拼切给另一字注音。
切韵
[相关解释]
1.犹反切。 2.为韵书名。依反切发声以分音,收声以分韵,故曰切韵。隋陆法言等撰,对后世影响很大。现存残本,为研究中古汉语语音重要资料。
1.犹反切。 2.为韵书名。依反切发声以分音,收声以分韵,故曰切韵。隋陆法言等撰,对后世影响很大。现存残本,为研究中古汉语语音重要资料。
宽韵
[相关解释]
1.韵书中字数多的韵部。
1.韵书中字数多的韵部。
平水韵
[相关解释]
1.原为金代官韵书,供科举考试之用。平水是旧平阳府城(今山西临汾市)的别称,因该韵书刊行于此,故名。有两种一种将宋代《礼部韵略》注明同用之韵悉数并合,又原不同用的上声"迥"﹑"拯"及去声"径"﹑"征",亦各并为一部,共一百零六韵上﹑下平各十五韵,上声廿九,去声三十,入声十七。其韵目见于金王文郁《平水新刊礼部韵略》﹑张天锡《草书韵会》及宋末阴时夫《韵府群玉》,为后来作近体诗者押韵的依据。又一种分为一百零七韵,上声"迥"﹑"拯"不并,为宋末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所本。刘书不传,其韵目见于元初熊忠《古今韵会举
1.原为金代官韵书,供科举考试之用。平水是旧平阳府城(今山西临汾市)的别称,因该韵书刊行于此,故名。有两种一种将宋代《礼部韵略》注明同用之韵悉数并合,又原不同用的上声"迥"﹑"拯"及去声"径"﹑"征",亦各并为一部,共一百零六韵上﹑下平各十五韵,上声廿九,去声三十,入声十七。其韵目见于金王文郁《平水新刊礼部韵略》﹑张天锡《草书韵会》及宋末阴时夫《韵府群玉》,为后来作近体诗者押韵的依据。又一种分为一百零七韵,上声"迥"﹑"拯"不并,为宋末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所本。刘书不传,其韵目见于元初熊忠《古今韵会举
狭韵
[相关解释]
1.韵书中字数少的韵部。
1.韵书中字数少的韵部。
老罴当道
[相关解释]
1.《北史.王罴传》载王罴除华州刺史﹐"尝修州城未毕﹐梯在城外。神武遣韩轨﹑司马子如从河东宵济袭罴﹐罴不觉。比晓﹐轨众已乘梯入城。罴尚卧未起﹐闻合外汹汹声﹐便袒身露髻徒跣﹐持一白棒﹐大呼而出﹐谓曰'老罴当道卧﹐貉子那得过!'敌见﹐惊退。"按﹐宋王安石《辄次公辟韵书公戏语申之以助发一笑》诗"老罴岂得长高卧﹐雏凤仍闻已间生。"即用此典◇亦喻猛将坐镇要冲。亦作"老熊当道"。
1.《北史.王罴传》载王罴除华州刺史﹐"尝修州城未毕﹐梯在城外。神武遣韩轨﹑司马子如从河东宵济袭罴﹐罴不觉。比晓﹐轨众已乘梯入城。罴尚卧未起﹐闻合外汹汹声﹐便袒身露髻徒跣﹐持一白棒﹐大呼而出﹐谓曰'老罴当道卧﹐貉子那得过!'敌见﹐惊退。"按﹐宋王安石《辄次公辟韵书公戏语申之以助发一笑》诗"老罴岂得长高卧﹐雏凤仍闻已间生。"即用此典◇亦喻猛将坐镇要冲。亦作"老熊当道"。
词韵
[相关解释]
1.指谈吐。 2.词致气韵。 3.填词所押的韵或填词所依据的韵书。
1.指谈吐。 2.词致气韵。 3.填词所押的韵或填词所依据的韵书。
诗韵
[相关解释]
1.诗的韵。 2.诗词用韵所依据的韵书。宋以后通用《平水韵》﹐平﹑上﹑去﹑入四声共106韵。
1.诗的韵。 2.诗词用韵所依据的韵书。宋以后通用《平水韵》﹐平﹑上﹑去﹑入四声共106韵。
阴韵
[相关解释]
1.宋以前韵书﹐皆沿用《切韵》﹐分为二百零六部。宋淳佑间平水人刘渊增修《礼部韵略》﹐归并同用各韵为一百七部﹔元初阴时夫撰《韵府群玉》﹐又并为一百六部。元以来诗韵多沿用之﹐通称平水韵﹐也称"阴韵"。 2.音韵学家根据古韵母的性质﹐把字音分成三类﹕韵尾是b﹑d﹑g的叫入声﹔韵尾是m﹑n﹑ng的叫"阳韵"﹔入声和阳韵以外的叫"阴韵"。
1.宋以前韵书﹐皆沿用《切韵》﹐分为二百零六部。宋淳佑间平水人刘渊增修《礼部韵略》﹐归并同用各韵为一百七部﹔元初阴时夫撰《韵府群玉》﹐又并为一百六部。元以来诗韵多沿用之﹐通称平水韵﹐也称"阴韵"。 2.音韵学家根据古韵母的性质﹐把字音分成三类﹕韵尾是b﹑d﹑g的叫入声﹔韵尾是m﹑n﹑ng的叫"阳韵"﹔入声和阳韵以外的叫"阴韵"。
韵书
[相关解释]
1.分韵编排的字典。为写作诗﹑赋﹑词﹑曲者检索韵字之用。现存韵书,大都先分四声,再分韵部。凡同声调﹑同韵的字为一部,取其中一个字为标目,用反切注音。最早的韵书是三国魏李登《声类》﹑晋吕静《韵集》,久已亡佚。隋陆法言《切韵》,原书亦不传。宋陈彭年等着《广韵》,分韵太繁,不便应试作诗之用。金人始并为一百零六韵,即后来所谓"平水韵"。元﹑明﹑清以来,文人作诗﹐都以"平水韵"为标准,沿用至今。
1.分韵编排的字典。为写作诗﹑赋﹑词﹑曲者检索韵字之用。现存韵书,大都先分四声,再分韵部。凡同声调﹑同韵的字为一部,取其中一个字为标目,用反切注音。最早的韵书是三国魏李登《声类》﹑晋吕静《韵集》,久已亡佚。隋陆法言《切韵》,原书亦不传。宋陈彭年等着《广韵》,分韵太繁,不便应试作诗之用。金人始并为一百零六韵,即后来所谓"平水韵"。元﹑明﹑清以来,文人作诗﹐都以"平水韵"为标准,沿用至今。
韵目
[相关解释]
1.韵书中韵部的标目。如诗韵上平声的一东﹑二冬﹑三江﹑四支等。
1.韵书中韵部的标目。如诗韵上平声的一东﹑二冬﹑三江﹑四支等。
韵类
[相关解释]
1.指韵母的类别。古代韵书的单位"韵",一个韵可再分为一至几个韵类。
1.指韵母的类别。古代韵书的单位"韵",一个韵可再分为一至几个韵类。
韵部
[相关解释]
1.韵书中把同韵的字归在一起成为一部。如《广韵》分韵为二百零六部,《平水韵》分为一百零六部,《中原音韵》分为十九部。
1.韵书中把同韵的字归在一起成为一部。如《广韵》分韵为二百零六部,《平水韵》分为一百零六部,《中原音韵》分为十九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