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39 查到相关颛顼的内容。
带有颛顼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七历
[相关解释]
1.指古代《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三统历》七种历法。
1.指古代《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三统历》七种历法。
三凶
[相关解释]
1.三个凶顽的人。指帝鸿氏(黄帝)之子髈兜,少皞氏之子共工,颛顼氏之子鲧。见《左传.文公十八年》。
1.三个凶顽的人。指帝鸿氏(黄帝)之子髈兜,少皞氏之子共工,颛顼氏之子鲧。见《左传.文公十八年》。
五家
[相关解释]
1.五户。古代以为户籍编制的基层单位。周代以五家为一比,春秋时齐国管仲以五家为一轨。 2.指黄帝﹑高阳﹑高辛﹑唐尧﹑虞舜五帝。 3.指黄帝﹑颛顼﹑夏﹑殷﹑周五代的历法。 4.指传《春秋》的左氏﹑公羊氏﹑谷梁氏﹑邹氏﹑夹氏五人。 5.指治《春秋谷梁传》的尹更始﹑刘向﹑周庆﹑丁姓﹑王彦五人。 6.谓五行家。 7.指北周﹑北齐﹑南朝梁﹑南朝陈﹑隋五朝。 8.今文经学家指唐﹑虞﹑夏﹑殷﹑周五代。
1.五户。古代以为户籍编制的基层单位。周代以五家为一比,春秋时齐国管仲以五家为一轨。 2.指黄帝﹑高阳﹑高辛﹑唐尧﹑虞舜五帝。 3.指黄帝﹑颛顼﹑夏﹑殷﹑周五代的历法。 4.指传《春秋》的左氏﹑公羊氏﹑谷梁氏﹑邹氏﹑夹氏五人。 5.指治《春秋谷梁传》的尹更始﹑刘向﹑周庆﹑丁姓﹑王彦五人。 6.谓五行家。 7.指北周﹑北齐﹑南朝梁﹑南朝陈﹑隋五朝。 8.今文经学家指唐﹑虞﹑夏﹑殷﹑周五代。
五泰
[相关解释]
1.谓五帝。《荀子·赋》"请占之五泰。"杨倞注"五泰﹐五帝也。五帝少昊﹑颛顼﹑高辛﹑唐﹑虞。"宋王安石《英德殿上梁文》"先皇帝道该五泰﹐德贯二仪。"一说为神巫之名。见刘师培《荀子补释》。
1.谓五帝。《荀子·赋》"请占之五泰。"杨倞注"五泰﹐五帝也。五帝少昊﹑颛顼﹑高辛﹑唐﹑虞。"宋王安石《英德殿上梁文》"先皇帝道该五泰﹐德贯二仪。"一说为神巫之名。见刘师培《荀子补释》。
五茎
[相关解释]
1.相传为颛顼时乐歌名。 2.犹五形。
1.相传为颛顼时乐歌名。 2.犹五形。
亥正
[相关解释]
1.颛顼历正月,即周历十二月或夏历十月。
1.颛顼历正月,即周历十二月或夏历十月。
六五
[相关解释]
1.《易》卦爻位名。六﹐谓阴爻;五﹐第五爻。六五指卦象自下而上的第五爻为阴爻。 2.谓六王(夏启﹑商汤﹑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周穆王)和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1.《易》卦爻位名。六﹐谓阴爻;五﹐第五爻。六五指卦象自下而上的第五爻为阴爻。 2.谓六王(夏启﹑商汤﹑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周穆王)和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六英
[相关解释]
1.古乐名。相传为帝喾或颛顼之乐。 2.亦作"六霙"。雪花。
1.古乐名。相传为帝喾或颛顼之乐。 2.亦作"六霙"。雪花。
六茎
[相关解释]
1.古乐名。传为颛顼所作。
1.古乐名。传为颛顼所作。
六莹
[相关解释]
1.古乐名。相传为帝喾或颛顼所作。
1.古乐名。相传为帝喾或颛顼所作。
共工
[相关解释]
1.古代传说中的天神﹐与颛顼争为帝﹐有头触不周山的故事。 2.古史传说人物。为尧臣﹐和歡兜﹑三苗﹑鲧并称为"四凶"﹐被流放于幽州。 3.古代官名。工官。本谓供百工之职﹐后为官名。 4.古代官名『代少府的属官。王莽时又改少府为"共工"。
1.古代传说中的天神﹐与颛顼争为帝﹐有头触不周山的故事。 2.古史传说人物。为尧臣﹐和歡兜﹑三苗﹑鲧并称为"四凶"﹐被流放于幽州。 3.古代官名。工官。本谓供百工之职﹐后为官名。 4.古代官名『代少府的属官。王莽时又改少府为"共工"。
匣剑
[相关解释]
1.亦作"匣剑"。 2.匣中的宝剑。 3.喻指被埋没的人才。(1)典出《晋书.张华传》。前蜀韦庄《冬日长安感志寄献虢州崔郎中二十韵》"未知匣轿时跃,但恐铅刀不再铦。"参见"丰城剑"。(2)典出晋王嘉《拾遗记.颛顼》。梁启超《雷庵行》"先生匣剑时一鸣,龙啸天空秋水薄。"参见"匣里龙吟" 4.把宝剑藏在匣里。亦指带剑。
1.亦作"匣剑"。 2.匣中的宝剑。 3.喻指被埋没的人才。(1)典出《晋书.张华传》。前蜀韦庄《冬日长安感志寄献虢州崔郎中二十韵》"未知匣轿时跃,但恐铅刀不再铦。"参见"丰城剑"。(2)典出晋王嘉《拾遗记.颛顼》。梁启超《雷庵行》"先生匣剑时一鸣,龙啸天空秋水薄。"参见"匣里龙吟" 4.把宝剑藏在匣里。亦指带剑。
匣里龙吟
[相关解释]
1.晋王嘉《拾遗记.颛顼》"﹝颛顼﹞有曳影之剑,腾空而舒,若四方有兵,此剑则飞起指其方,则克伐;未用之时,常于匣里,如龙虎之吟。"本指剑的神通,后常比喻人虽在野,而名声远闻于外。
1.晋王嘉《拾遗记.颛顼》"﹝颛顼﹞有曳影之剑,腾空而舒,若四方有兵,此剑则飞起指其方,则克伐;未用之时,常于匣里,如龙虎之吟。"本指剑的神通,后常比喻人虽在野,而名声远闻于外。
台骀
[相关解释]
1.相传上古金天氏少皞的后代昧﹐生允格﹑台骀。台骀承袭祖业﹐为水官之长﹐疏通汾洮二水﹐帝颛顼嘉其功﹐封之于汾川﹐后世遂以为汾水之神。见《左传.昭公元年》『王充《论衡.别通》作"台台"。
1.相传上古金天氏少皞的后代昧﹐生允格﹑台骀。台骀承袭祖业﹐为水官之长﹐疏通汾洮二水﹐帝颛顼嘉其功﹐封之于汾川﹐后世遂以为汾水之神。见《左传.昭公元年》『王充《论衡.别通》作"台台"。
嚚杌
[相关解释]
1.愚顽痴呆。语本《左传.文公十八年》"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嚚,傲很明德,以乱天常,天下之民谓之'梼杌'。"
1.愚顽痴呆。语本《左传.文公十八年》"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嚚,傲很明德,以乱天常,天下之民谓之'梼杌'。"
四圣
[相关解释]
1.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2.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尧﹑舜﹑禹﹑汤。 3.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伏羲﹑轩辕(黄帝)﹑高辛(帝喾)﹑禹。 4.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周公﹑太公﹑召公﹑史佚。《大戴礼记.保傅》载,成王中立而听朝,周公常立于前,太公常立于左,召公常立于右,史佚常立于后。"四圣维之,是以虑无失计,而举无过事。" 5.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唐代肃宗﹑代宗﹑德宗﹑顺宗。 6.医家称黄帝﹑岐伯﹑秦越人(扁鹊)﹑张机为"四圣"。清黄元御着医书有《四圣心源》﹑《四圣悬枢》等,见《清史
1.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2.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尧﹑舜﹑禹﹑汤。 3.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伏羲﹑轩辕(黄帝)﹑高辛(帝喾)﹑禹。 4.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周公﹑太公﹑召公﹑史佚。《大戴礼记.保傅》载,成王中立而听朝,周公常立于前,太公常立于左,召公常立于右,史佚常立于后。"四圣维之,是以虑无失计,而举无过事。" 5.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唐代肃宗﹑代宗﹑德宗﹑顺宗。 6.医家称黄帝﹑岐伯﹑秦越人(扁鹊)﹑张机为"四圣"。清黄元御着医书有《四圣心源》﹑《四圣悬枢》等,见《清史
帝丘
[相关解释]
1.古地名。在今河南濮阳县西南,相传为颛顼都城。公元前六二九年卫成公自楚丘迁都于此。战国时名濮阳,秦置濮阳县。 2.指帝王建都的地方。
1.古地名。在今河南濮阳县西南,相传为颛顼都城。公元前六二九年卫成公自楚丘迁都于此。战国时名濮阳,秦置濮阳县。 2.指帝王建都的地方。
彭祖
[相关解释]
中国传说人物。姓砻铿,颛顼玄孙。殷王任为大夫,他托病不问政事。自夏代至殷末,活七百六十七岁(一说八百余岁),旧时视为长寿的象征。
中国传说人物。姓砻铿,颛顼玄孙。殷王任为大夫,他托病不问政事。自夏代至殷末,活七百六十七岁(一说八百余岁),旧时视为长寿的象征。
时帝
[相关解释]
1.指春帝太皞﹑夏帝炎帝﹑秋帝少皞﹑冬帝颛顼及中央帝黄帝。
1.指春帝太皞﹑夏帝炎帝﹑秋帝少皞﹑冬帝颛顼及中央帝黄帝。
昌仆
[相关解释]
1.人名。相传为昌意之妃,颛顼之母。
1.人名。相传为昌意之妃,颛顼之母。
水帝
[相关解释]
1.指颛顼。我国古代传说中五帝之一。颛顼以水德王﹐死后祀为北方水德之帝﹐故称。
1.指颛顼。我国古代传说中五帝之一。颛顼以水德王﹐死后祀为北方水德之帝﹐故称。
水帝子
[相关解释]
1.水帝颛顼之子。相传死后为疫鬼。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六"昔颛顼氏有三子﹐死而为疫鬼一居江水﹐为疟鬼;一居若水﹐为魍魉鬼;一居人宫室﹐善惊人小儿﹐为小鬼。"
1.水帝颛顼之子。相传死后为疫鬼。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六"昔颛顼氏有三子﹐死而为疫鬼一居江水﹐为疟鬼;一居若水﹐为魍魉鬼;一居人宫室﹐善惊人小儿﹐为小鬼。"
渌图
[相关解释]
1.传说中的人名。颛顼之师。
1.传说中的人名。颛顼之师。
玄帝
[相关解释]
1.北方之帝,即颛顼。 2.指夏禹。禹有治水功,水色黑,故称玄帝。 3.指道教所奉的真武帝。
1.北方之帝,即颛顼。 2.指夏禹。禹有治水功,水色黑,故称玄帝。 3.指道教所奉的真武帝。
禄图
[相关解释]
1.上古人名,相传为颛顼师。
1.上古人名,相传为颛顼师。
英茎
[相关解释]
1.《汉书.礼乐志》"昔黄帝作《咸池》,颛顼作《六茎》,帝喾作《五英》,尧作《大章》,舜作《招》,禹作《夏》,汤作《瀋》。"后以《英》《茎》泛指古代的雅乐。
1.《汉书.礼乐志》"昔黄帝作《咸池》,颛顼作《六茎》,帝喾作《五英》,尧作《大章》,舜作《招》,禹作《夏》,汤作《瀋》。"后以《英》《茎》泛指古代的雅乐。
轩顼
[相关解释]
1.传说中的古代帝王轩辕和颛顼的并称。
1.传说中的古代帝王轩辕和颛顼的并称。
送穷
[相关解释]
1.旧时驱送穷鬼的一种习俗。其时日多有不同(1)以正月晦日为送穷日。唐韩愈《送穷文》李翘注"予尝见《文宗备问》云'颛顼高辛时,宫中生一子,不着完衣,宫中号为穷子。其后正月晦死,宫中葬之,相谓曰'今日送却穷子。'自尔相承送之。"唐姚合《晦日送穷》诗之一"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2)以正月二十九日为送穷日。《岁时广记·月晦》引《图经》"池阳风俗,以正月二十九日为穷九日,扫除屋室尘秽,投之水中,谓之'送穷'。"(3)以正月初六为送穷日。《岁时广记·人日》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人日前
1.旧时驱送穷鬼的一种习俗。其时日多有不同(1)以正月晦日为送穷日。唐韩愈《送穷文》李翘注"予尝见《文宗备问》云'颛顼高辛时,宫中生一子,不着完衣,宫中号为穷子。其后正月晦死,宫中葬之,相谓曰'今日送却穷子。'自尔相承送之。"唐姚合《晦日送穷》诗之一"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2)以正月二十九日为送穷日。《岁时广记·月晦》引《图经》"池阳风俗,以正月二十九日为穷九日,扫除屋室尘秽,投之水中,谓之'送穷'。"(3)以正月初六为送穷日。《岁时广记·人日》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人日前
重黎
[相关解释]
1.重与黎,为羲和二氏之祖先。 2.亦作"重蔾"。指颛顼高阳氏之后,为帝喾高辛氏火正。
1.重与黎,为羲和二氏之祖先。 2.亦作"重蔾"。指颛顼高阳氏之后,为帝喾高辛氏火正。
阿女
[相关解释]
1.传说中古代帝王颛顼的母亲。 2.女儿。
1.传说中古代帝王颛顼的母亲。 2.女儿。
顼冥
[相关解释]
1.水帝颛顼和水神玄冥的并称。语本《礼记.月令》"﹝孟冬之月﹞其帝颛顼,其神玄冥。"郑玄注"此黑精之君﹐水官之臣﹐自古以来着德立功者也。颛顼﹐高阳氏也;玄冥﹐少曍氏之子﹐曰修曰熙﹐为水官。"孙希旦集解"愚谓颛顼﹐在天水德之帝也。高阳氏以水德王﹐其号亦曰颛顼﹐祭水帝则以配食焉。玄冥﹐在地水行之神。修及熙为水正﹐其官亦曰'玄冥'﹐祭水神则以配食焉。"
1.水帝颛顼和水神玄冥的并称。语本《礼记.月令》"﹝孟冬之月﹞其帝颛顼,其神玄冥。"郑玄注"此黑精之君﹐水官之臣﹐自古以来着德立功者也。颛顼﹐高阳氏也;玄冥﹐少曍氏之子﹐曰修曰熙﹐为水官。"孙希旦集解"愚谓颛顼﹐在天水德之帝也。高阳氏以水德王﹐其号亦曰颛顼﹐祭水帝则以配食焉。玄冥﹐在地水行之神。修及熙为水正﹐其官亦曰'玄冥'﹐祭水神则以配食焉。"
颛帝历
[相关解释]
1.即颛顼历。
1.即颛顼历。
颛顼
[相关解释]
远古传说中的帝王∨高阳氏。
远古传说中的帝王∨高阳氏。
颛顼之虚
[相关解释]
1.二十八宿中虚宿的别名。
1.二十八宿中虚宿的别名。
颛顼历
[相关解释]
1.历法名。我国古六历之一。"颛顼历"在周末已经制定,秦统一后颁行全国﹐以十月为岁首。自秦始皇二十六年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共行一百十七年。
1.历法名。我国古六历之一。"颛顼历"在周末已经制定,秦统一后颁行全国﹐以十月为岁首。自秦始皇二十六年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共行一百十七年。
颛顼术
[相关解释]
1.即颛顼历。
1.即颛顼历。
鲋鱼
[相关解释]
1.即鲫鱼。 2.山名。在今河南省清丰县顿丘故城西北。一名高阳山,又名青冢山。传说帝颛顼高阳氏葬于此山之阳。
1.即鲫鱼。 2.山名。在今河南省清丰县顿丘故城西北。一名高阳山,又名青冢山。传说帝颛顼高阳氏葬于此山之阳。
鸣剑
[相关解释]
1.晋王嘉《拾遗记.颛顼》"﹝颛顼﹞有曳影之剑,腾空而舒,若四方有兵,此剑则飞起指其方,则克伐,未用之时﹐常于匣里,如龙虎之吟。"因用"鸣剑"指良剑。 2.抚剑。
1.晋王嘉《拾遗记.颛顼》"﹝颛顼﹞有曳影之剑,腾空而舒,若四方有兵,此剑则飞起指其方,则克伐,未用之时﹐常于匣里,如龙虎之吟。"因用"鸣剑"指良剑。 2.抚剑。
龙车
[相关解释]
1.《初学记》卷一引《淮南子》"爰止羲和,爰息六螭,是谓悬车。"注"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后因以"龙车"指日车。 2.《艺文类聚》卷七一引汉应劭《汉仪》"天子法驾,所乘曰金根车,驾六龙。"后因以"龙车"指天子的车驾。 3.《大戴礼记.五帝德》"﹝颛顼﹞乘龙而至四海。"后因以"龙车"为神仙所乘车。
1.《初学记》卷一引《淮南子》"爰止羲和,爰息六螭,是谓悬车。"注"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后因以"龙车"指日车。 2.《艺文类聚》卷七一引汉应劭《汉仪》"天子法驾,所乘曰金根车,驾六龙。"后因以"龙车"指天子的车驾。 3.《大戴礼记.五帝德》"﹝颛顼﹞乘龙而至四海。"后因以"龙车"为神仙所乘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