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9 查到相关骈文的内容。
带有骈文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上梁文 [相关解释]
1.文体名。建屋上梁时用以表示颂祝的一种骈文。北魏温子升有《阊阖门上梁祝文》,宋王应麟谓为上梁文之始。见《困学纪闻.杂识》。
与陈伯之书 [相关解释]
骈文篇名。南朝梁丘迟作。陈伯之是投降北魏的梁将,梁军北伐时,作者替梁军主帅写信招降陈伯之。信中陈说归降与否的利害关系,宣扬梁朝的宽宏,最后用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故国景物打动对方,尤为后人传诵。陈接信后,即率部复归梁朝。
今体 [相关解释]
1.文章﹑诗歌﹑书法都有今体,以别于古体。(1)指骈俪文体。《梁书.庚肩吾传》"远则扬﹑马﹑曹﹑王,近则潘﹑陆﹑颜﹑谢,而观其遣辞用心,子不相似。若以今文为是,则古文为非;若昔贤可称,则今体宜弃。"《旧唐书.李商隐传》"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第十章二"所谓'今体',就是指的四六骈文。"(2)指唐代的律诗。参见"今体诗"。(3)指楷书书体。《法书要录》卷三引唐虞世南《书旨述》"俯于众美,会滋简易,制成今体,乃穷奥旨。"
俪事 [相关解释]
1.属对之事。指写作骈文。
六朝文 [相关解释]
1.指晋﹑宋﹑齐﹑梁﹑陈﹑隋六朝文体。这个时期文章专尚骈俪﹐讲究词藻﹐拘于声韵﹐带有形式主义倾向﹐直至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等人﹐大力倡导古文运动﹐才扭转这种文风。参见"骈文"。
古文 [相关解释]
①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②汉代通行隶书,因此把秦以前的字体叫做古文,特指许慎《说文解字》里的古文。
古文观止 [相关解释]
总集名。清代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编选。十二卷。收录先秦至明代散文、骈文作品二百二十二篇,在民间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吴祭酒 [相关解释]
1.指吴伟业。诗人,明亡入清,康熙时为国子监祭酒。 2.指吴锡麒。清乾隆进士,工诗词,并以骈文著名,官至国子监祭酒。
四六 [相关解释]
1.文体名。骈文的一体。因以四字六字为对偶,故名。骈文以四六对偶者,形成于南朝,盛行于唐宋。唐以来,格式完全定型,遂称"四六",也称四六文或四六体。
四六体 [相关解释]
1.骈文的一体。详"四六"。
四六文 [相关解释]
文体名。骈文的一体。形成于南朝,盛行于唐宋。全篇多以四字六字相间为句,世称骈四俪六。遣词华丽,多用典故,讲求句式对仗工整。
对仗 [相关解释]
(律诗、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
滕王阁序 [相关解释]
骈文篇名。唐代王勃作。相传是作者在南下探父途中,路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参加都督阎伯屿举办的盛宴时所作。文中描绘了宴会的盛况和滕王阁周围的景观,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文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等名句,历来为人传诵。
陈维崧(1625-1682) [相关解释]
清代文学家。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今属江苏)人。康熙年间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参与编修《明史》。词作风格豪放。又善诗和骈文。有《湖海楼诗集》、《湖海楼文集》、《迦陵词》。
骈体 [相关解释]
1.即骈文。
骈文 [相关解释]
文体名。与散文相对。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以双句(即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工整,声律谐美,藻饰华丽,多用典故。句式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者,称四六文,为骈文中的一体。
骈词 [相关解释]
1.犹骈文。
骈赋 [相关解释]
1.指汉代以后向骈文方向发展的赋。
骊体 [相关解释]
1.骈体。骈文。骊,通"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