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教案

时间:
分享

《司马光》教案(集合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司马光》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司马光》教案(集合15篇)

《司马光》教案1

  设计理念:

  体现“情趣”教学理念,将学习过程进入认知与情感的和谐统一的轨道,让语文学习更具生机与活力。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都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形象感受,把学生带入故事之中,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发展思维。

  设计特色:

  以学习汉字及语言文字为重点,运用形象有趣的教学手段和情景教学法,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培养学生自我救护的意识。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教师:今天,我们要去认识一位朋友。他生活在古时候,离现在有一千多年了,他的名字叫“司马光”。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重点指导“司”的笔顺、结构。

  2教师采访学生:你姓什么呀?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司马”是复姓。

  你还知道哪些复姓呀?

  3齐读课题,注意词的节奏:司马——光

  (设计意图:在揭示课题时,落实好一个生字的教学,既是解题的需要,同时也结合介绍了人物的生活背景。在创设语言环境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语言,丰富了学生对姓氏的认识。)

  二、初读故事。

  1自由读故事,遇到生字,结合拼音多读几遍。标好自然段。

  2同桌俩人互相认识课文后的生字,拿笔把对方有困难的字圈起来。想想用什么识字方法记住这些难认的字。俩人交流识字方法。

  3教师了解学情后,课件出示本课生字。针对学生普遍难认的字进行重点指导。鼓励学生采用联想法、熟字加减偏旁的方法识字。

  如:砸——拿着石头砸装了毛巾的箱子(三框儿)。

  破——小心石头割破皮。

  4回到文中再把课文读一读,争取读流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充分发挥孩子互帮互助互动的作用,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和能力,最后达到熟能成诵的目的'。教师的指导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分段导读。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这一段,要求读流利。

  (2)指名读第一句话:“有一回,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读完后,问“他指谁?”要求学生把名字放进句子里读一读。

  (3)指名读第二句话:“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教师点击课件(三幅山的图片)问:这是假山吗?为什么呀?引导学生图文对照认识“假山”。再把这个词读几遍。最后向学生介绍“假”的另一个读音“放假”。

  (4)指导个性化朗读。

  预设:生1读第二句话。

  教师:水缸不够大呀。

  生2读第二句话。

  教师:老师听出来了,你的水缸很大。但是水缸里的水没满。

  生3读第二句话。

  教师:不错!你的水缸最大,里面的水也很多。我们大家一起来试试,比比谁的水缸大,谁的水多。

  生齐读这一句。

  (设计意图:文字永远应该生动地活在故事里。教师通过换词练习、直观理解词语,使学生轻松地学习语言。遵循孩子的年龄特点,用儿童化的评价引领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品出朗读的韵味。)

  2学习第三至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这三个自然段,要求读流利。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有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

  教师板书“一不小心”,齐读。

  点击课件:一个小女孩蹦蹦跳跳地向前跑,忽然被石头拌倒;一个小男孩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咬着舌头了;奶奶洗碗时,一个碗掉到地上摔破了。

  学生看完场景后后用“一不小心”说话。

  读一读这一段,把“一不小心”的感觉送到句子中去。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活生生的生活中丰富语言、发展语言、理解语言。)

  (3)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教师板书:慌、哭、叫、喊、跑

  预设:学生自由朗读。

  教师(观察后):你读得好。眉头皱起来了。你为什么这样啊?(学生1:我心里很急。)你们再读,我听听你们急不急。

  教师问学生2:有人掉到水里了,你为啥哭啊?

  学生2:我害怕,担心他被淹死了。

  教师:老师来听听谁最急,最害怕。(指名读。)

  (4)联系第四自然段“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进行语言训练。

  教师:有个小朋友掉到水缸里了,你会叫什么?

  生1:……

  教师:你不急啊!我不信有人掉水里了。

  生2:……

  教师:你声音太小了。碰到危险要大声呼救啊!

  生2:……

  教师:你看到了你爸爸(妈妈),你怎么说?

  生3:……

  教师:你们都叫吧喊吧。

  全班齐读第四自然段。

  (设计意图:适时将口语交际训练落实到阅读教学中,不但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随机应变能力,而且拓宽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而达到“有感情地读”的目的。)

  (5)指导读第五自然段: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几把缸砸破了。

  教师出示“举、砸”让学生做动作。

  联系上文,让学生说说怎么知道司马光没有慌。(他不哭,不叫喊,不跑,想办法救人)

  指名读,引导学生自己评价:你的石头够不够大;你砸缸时用劲了没有;你砸缸砸得快不快。

  (设计意图:动作表演理解词语简单而直观;联系上文理解下文,交给学生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引领学生进行评价,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四、拓展练习,发展思维

  指导读最后一段。点击课件:出现几个不同的人物——得救的孩子、惊慌的小伙伴、得救孩子的爸爸等围观的人对司马光说着什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色夸奖司马光。

  如果你是那个得救的孩子,会说什么?

  如果你是那个吓坏了的伙伴,你会说什么?

  如果你是得救孩子的爸爸,你会对自己的孩子说什么?会对司马光说什么?

  ……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创设一个具体生动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让学生改变角色,走进教材,充当故事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地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

  第二课时

  一、读整篇课文。

  二、讨论交流:假如旁边没有石头,你想个什么办法来救那个孩子?

  三、点击课件:一栋楼房失火,一户人家设法自救的场面。引导学生明白自救的重要及方法。

  ——碰到危险要大喊。

  ——碰到危险要赶快叫人帮忙。

  ——碰到危险别慌,赶紧想办法。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关注新闻,适当拓展,把文本上升到关爱生命的高度,依托文本,超越文本。)

  四、练习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师扮演爸爸妈妈等多种角色。学生讲完故事后,教师评价:我的好儿子,你讲得真好!

  (设计意图:游戏是孩子的权利。让语文课变成游戏的课堂,使孩子热爱语文。)

  五、学写生字。

  1指导“别、到、那、都、吓、叫”的笔顺规则。

  2教师范写“别、到”,强调在田字格的位置。注意这两个字的字型是左宽右窄。学生书空、描红、临帖。

  3学生观察“那、都”,指导写好双耳刀。学生观察字型和占格,描红、临帖。

  4学生说说怎样写好“吓、叫”。描红、临帖。

  六、把《司马光》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电教手段运用说明:

  这是一年级的一篇课文。在运用电教手段时,我本着“一切手段是教学的辅助”的原则,充分考虑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立足文本,立足学生学习的需要,立足提高教学效率。整个教学设计只安排了五处电教手段:第一处电教手段的运用旨在提高教学效率,节省板书的时间;第二处电教手段的运用是为了运用直观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第三处电教手段的运用则是创设一个可视、可闻、可感的生动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语言;第四处电教手段的运用旨在将学生带入情景,将心比心,激活思维,训练语言;最后一处电教手段的运用目的在于利用网上的新闻视屏资源,提升文本的主题。

《司马光》教案2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能读准多音字“得”的另一个读音(de)。

  2.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花园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的词句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思路:

  《司马光》是本单元最后一篇看图学文。课文中的图是一幅单幅图,学生不了解故事内容是不易看懂的。因此在教学时可先启发学生看图。在简介故事内容后再提出几个问题,如: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讲图画上的故事的。

  在学生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再带领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学习课文。先学习第一部分(一至三自然段),让学生知道“古时候”是很久以前。这一部分重点讲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借助图画和课文弄清缸在假山的什么地方,以及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缸。然后启发学生想想这个小朋友是怎么掉进缸里的?掉进缸里如不及时救出会出现什么情况?让学生弄清事情的起因及当时的'危急情况。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四至六自然段)。让学生通过认真读课文,找出“有的……有的……”及“哭、喊、跑、叫、找”等动词,想象当时玩耍的小朋友着急的心情,动作忙乱的情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看图后再仔细读第五自然段课文,说说司马光是如何砸缸的。读完第六自然段,小朋友得救了。还可启发学生想想除了砸缸外还可用什么办法救那个小朋友?

  朗读应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重点句、段,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反复体会。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简要介绍司马光——姓司马,名光,是北宋时期的人,离现在有900多年,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学家。

  2.设置悬念:今天我们就是要讲一讲司马光小时候救人的故事,他是怎么救人的,为什么要救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指导看图,初步了解图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

  2.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图画上的故事的。

  1.提出初读要求:

  (1)读准每个字音。

  (2)画出本课的生字。

  2.说说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读讲一至三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出示生字卡片“古时候”,帮助学生理解“古时候”就是很久以前。

  (3)让学生说说,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这篇课文要写谁的事情。

  (4)回到课题,是以人物的名字作为课题的。

  2.第二自然段。

  (1)第二段有几句话,这两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借助图画学习第2句话,弄清缸与假山的位置,看清缸是一口大缸,强调是装满了水的大水缸。

  卡片出示: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3.第三自然段。

  (1)自读课文,思考:

  ①那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

  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出现什么情况?

  (2)学生回答思考题后,教师略作小结,为突出司马光遇事不慌,聪明果敢作好铺垫。

  第二课时

  一、学习四至六自然段课文。

  1.第四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讨论:从哪里看出别的小朋友都慌了?

  (3)出示卡片: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4)在学生读文想象后,让学生表演第4段的内容。

  (5)小结:别的小朋友心里着急,动作忙乱,司马光表现怎么样呢?

  2.第五自然段。

  (1)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用笔画出司马光砸缸的动作。

  (2)出示卡片: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3)讨论:

  ①司马光没有慌,他是怎样做的呢?

  ②“举起”与“拿起”作比较,“举起”说明什么?

  ③指名让学生表演“使劲砸”的动作。

  ④“几下子”告诉了我们什么?

  (4)再引导学生看图,讨论:

  ①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

  ②能用别的办法救出那个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吗?

  (5)小结: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件事可看出他是个遇事不慌、聪明、果敢的孩子。

  3.第六自然段。

  (1)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得(dé)”的读音。

  (2)让学生代得救的小朋友向司马光说一句感谢的话。

  二、朗读四至六自然段课文。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

  1.指名朗读。

  2.看图复述故事。

  3.让学生说说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完成课后作业

  第2题。

  1.卡片出示两组句子:

  (1)他跟几个小朋友玩。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2)司马光砸缸。司马光用(石头)砸缸。

  2.要求学生找出每组的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1)第1组的第2句写明在什么地方玩,并体会表示地点的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2)第2组的第2句写清楚了司马光用什么东西砸水缸。

  三、指导学生识记字形并书写。

  1.让学生自己说说如何识记本课的10个生字。

  2.指导书写。

  “候”注意右上不要写成“工”字。

  “孩”右半边的笔顺是“亠

  亥”。

  “回”是大口套小口,注意大口的最后封口。

  “朋”由两个“月”组成。

  “跑”“足字旁”,右边是书包的“包”。

《司马光》教案3

  通过《司马光砸缸》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还要教育学生遇到事情要像司马光那样开动脑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识记8个要求会写的字,认识14个要求会认的字,掌握两个部首“足字旁”、“石字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3、感受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时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4、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

  明白砸缸救人事情的前因后果,感受司马光沉着、勇敢、果断的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学生或老师简要介绍司马光——姓司马,名光。学习“司”字,字谜:这个同学真马虎,“同”字丢掉一小竖。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人,离现在有九百多的年,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学家。

  2、设置悬念:今天我们要讲一讲司马光小时候救人的故事,为什么要救人,又是怎么救人的呢?

  二、指导看图,初步了解图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

  2、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展开图上画的故事的。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准字音。

  2、提出初读要求:

  (1)读准每个字音。

  (2)画出本课的生字。

  3、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识记生字。

  1、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从前”是什么意思?

  (3)在这一自然段,发生了什么事?

  (4)思考:那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出现什么情况?

  2、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讨论:从哪里看出小朋友都慌了?还可能有什么样子的'?

  (3)相机学习“叫”“跑”,请学生列举其他带有“足字旁”字,说说它们都与什么有关。

  (4)小结:别的小朋友慌了,动作忙辞职,司马光表现怎样呢?

  3、第三自然段。

  (1)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画出描写司马光砸缸动作的句子。

  (2)出示句子:司马光没有跑。他拿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讨论:

  司马光没有跑,他是怎样做的?

  指名让学生表演“使劲砸”的动作。

  “几下子”告诉了我们什么?

  (3)再引导学生看图,讨论:

  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

  能用别的办法救出那个掉进缸中的小朋友吗?

  (4)相机学习“使、劲、砸、破”。学习“石字旁”,说一说带有“石字旁”的字有哪些?都与什么有关?

  (5)结果怎样了呢?

  (6)学习“出”、“终”、“于”、“救”。

  (7)通过这件事,你能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8)让学生代表得救的孩子向司马光说一句感谢的话。

  五、朗读课文

  六、课后作业

  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第二课时

  一、总结全文

  1、指名朗读。

  2、复述课文。

  3、让学生说一说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复习字词

  1、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2、完成课后活动——连线。

  3、完成课后活动二,涂色。

  4、完成课后活动三,读词语。

  三、指导书写。

  司:注意第一笔先写“横折勾”

  跑:注意“足字旁”的写法。

  出:注意笔顺

  四、课后作业。书写生字。

  拓展阅读:《司马光砸缸》课文

  从前有个人叫司马光。他小时候,常跟小朋友们在花园里玩儿。花园里有一座假山,假山旁边有一口大缸。有一回,有个小朋友在假山上玩儿,不小心掉到大水缸里了。

  小朋友们都慌了,有的叫着喊着跑了,有的跑去找大人。

  司马光没有跑。他拿起一块石头,使劲儿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缸里的水流出来,掉在缸里的小朋友终于得救了。

《司马光》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司马光临危不慌、砸缸救人的故事,激发学生向司马光学习遇事镇静、机智过人的情感;

  2)学习本课10个生字和一些词语,认识走(走字底);

  3)学习并会用谁和谁干什么的句式说话;

  4)能根据语言内容读出情感,背诵课文。

  教学用具:生字卡片、投影片、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今天我们又要学习课文了,先请你们看课题:22.司马光(齐读)

  2)(介绍司马光)司马光是900多年前一个很有名的人物,他姓司马,名光,司马是复姓。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生思考: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什么事?

  2)通过交流,概括出课文讲了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朗读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数数课文有几个小节,标上小节号。

  4)用手势告诉老师,课文有几小节?(指名分节读课文)

  5)用引读法学习第一小节。

  ①从前,有个孩子叫什么?

  ②什么时候,有个孩子叫什么?

  6)在投影片上找出谁是司马光。

  讲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第二小节。

  ①指名读课文。(想想:他是谁?)

  ②比较句子:一天,他和小朋友们在花园里玩。

  司马光和小朋友们在花园里玩。

  两句话的意思一样吗?为什么课文第二小节要用 他而不用司马光?

  ③出示练习。

  一个小朋友掉到_______里去了。

  学习掉(动作演示)缸(看图介绍)。

  ④小朋友掉到水缸里了,焦急吗?用焦急的语气读一读。

  ⑤齐读第一、二小节。

  (2)学习第三、四小结。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

  a.找出小朋友慌了的句子,用____划出来,找出小朋友表现的句子,用------划出来。

  b.看这个练习,想想该怎么填?

  ________都慌了。司马光_________一块石头,使劲________那口缸,缸_______了。

  ②交流从小朋友们慌了的句子中圈出的表示动作的词语。

  板书:小朋友们都慌了,叫、喊、跑、找,学习喊。(分析字形)

  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怎么叫,怎么喊?(试着喊、叫)

  ③读出小朋友慌了的语气,读第三小节。

  ④小朋友们都慌了,如果你在场,你会想什么办法救掉在缸里的小朋友?(简要板书)

  ⑤司马光怎么做,找出动词,标出△。

  板书:司马光没有慌 拿起 使劲砸

  学习起(析字形,动作演示)砸(动作演示,书空)使劲(找同义词:用力)

  ⑥用镇定的语气读课文第四小节。

  ⑦同桌对读第三、四小节(男女生对读),试着背背。

  2)学习第五小节。

  ①指名读课文,想想:司马光使劲砸缸,结果怎样?

  ②交流,学习流(看投影片)。

  ③用轻松愉快的语气朗读课文第五小节。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评价想法,概括全文

  1)四人小组讨论:你们想的方法和司马光的方法,哪种好,为什么?

  2)学习课文,你知道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第二课时(略)】

  【附板书】:

  22 司马光

  小朋友们都慌了,叫、喊、跑、找

  司马光没有慌 拿起 使劲砸

  【附对本课教学的说明】

  《司马光》是一篇讲读课文。司马光是900多年前的一个人物。在备课时,我首先考虑的是让学生有兴趣地学,能在有限的40分钟内,学到知识,掌握一些识字的方法,有获得知识后的愉悦体验。

  一、引导学生乐学。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自己参与才能获得认知与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愉悦情境,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体性,使学生乐于学习。

  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很陌生的,有些学生连大缸也没见过,课文语言比较简练抽象。在导入教学时,我用复合投影片让学生比较形象地理解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出众智慧和意义所在。那么课文中又是怎样具体描述的呢?这样就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产生了学习课文的需要。

  课文第三小节写了小朋友都慌了,叫着,有的跑去找大人。这一节内容如果由教师讲解,学生就会觉得平淡,提不起劲。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怎么叫?怎么喊?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一个个边做动作边喊叫。喊叫的过程中,学生也在学习语言,而接下去的评价喊叫是否合理的过程,更是一种对语言的理解、运用、表达的过程。这样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理解了喊、叫的意思,而全体学生都参与了喊叫和评价,也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原则。

  二、指导学生会学。

  学生在一堂课上的所得,并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更应该是素质的提高,学会学习的方法和形成能力。

  课文第二小节有一句话:一天,他和小朋友在花园里玩。我让学生先读读、想想,比较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吗?为什么课文中用他而不用司马光。学生通过读,明白两句话是一样的,用他就避免了重复。这中间还用了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读下文,这是一种读书学习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掌握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又如课文第三、四小节分别写了小朋友慌了和司马光没有慌的表现。如果由教师一味讲解,学生就会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索然无味。我让学生先读读这两节,讲讲读懂了什么?再读读课文,用_____划出小朋友的表现,再用-------划出司马光的表现,然后思考下面这个填空题:( )都慌了。司马光( )一块石头,使劲( )那口缸。通过这样的读读、划划、讲讲、填填,使学生学习、内化了课文语言,学会了读懂课文的方法。通过对小朋友和司马光不同表现的比较,激发学生学习司马光临危不慌的愿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乐趣。

  三、让学生有利于发展地学。

  学会课堂上所教的知识,这不是学生学习的终结,也不是课堂教学的终结。课堂教学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要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

  在学习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方法前,我先请学生讲讲他们救小朋友的方法。有的说推缸倒水救人,有的说用绳子把落水的小朋友拉上来,也有的说用抽水机将缸里的水抽调,还有的说打110报警电话学生的这些想法有的不合理,有的不符合当时情况,但学生都通过自己的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发展了思维。学完课文后,我再请学生比较自己的想法,发展了思维。学完课文后,我再请学生比较自己的想法与司马光的做法哪一个更适合当时的情况。这样,训练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一种发展。

《司马光》教案5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2、 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指导学习两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听说过司马光的故事吗?司马光小时候很聪明,有一次司马光和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司马光举石砸缸救出了小伙伴。你们想读这个故事吗?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注意读准"司、光"。

  二、整体感知

  1、 放课文录音。学生看课文中的.字。

  2、 自由练习读,标出自然段,把觉得难读的字画出来。

  3、 学生质疑。

  4、 初识生字。

  三、再读课文。

  1、 自由练读,比一比哪些同学能把课文通顺,读流利。

  2、 指名读,评议中多功能指出学生的优点。,再评不足。

  3、 全班齐读。

  四、认记生字

  1、 抽生字卡开火车认读。

  2、 交流。

  五、学习第1自然段。

  1、 出示多媒体课件:小朋友掉进水缸前的情景。

  2、 观察画面,想一想:花园里除了几个小朋友在玩,还有些什么?

  3、 课文是怎么写的呢?画的旁边出示名子: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有一只 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4、 自由读读这一句,试试能不能背下来。

  5、 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

  6、 学生评读。

  六、教师范写。学生练习写,教师巡回检查,纠正写字姿势。

  七、教学后记:学生会将园和圆混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第2.3自然段。

  2、 指导写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党性朗读第1自然段。

  2、 过渡:正当这些小朋友在花园里玩得高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 出示课件:小朋友掉进水缸的情景。

  2、 说一说:这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大水缸的?掉进大水缸会发生什么情况?

  3、 在情况危急时,司马光和其他小朋友各是怎么做的?自由读第2.3自然 段。

  4、 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5、 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6、 评读。

  7、 讨论:司马光用砸缸的办法救出了小朋友。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救小 朋友吗?

  三、指导写字。

  四、教学后记:学生发挥想像到的办法去救小朋友。

《司马光》教案6

  教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能借助课文插图学习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会书写要求写的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一)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你们知道司马光吗?谁知道?给大家讲一讲好吗?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材料说一说)

  2、(出示司马光人物头像)师介绍:司马光是900多年前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他姓司马,名光,司马是复姓。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

  板书课题:司马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多媒体课件和课文朗读的录音,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

  2、提问: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什么事?(学生概括故事)

  3、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一读。

  ③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4、师检查读文情况。

  ①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②出示生字,学生交流识记方法,开火车认读。

  ③分段读课文,集体评议、订正。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引读第一小节。

  (2)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3)古时候是什么时候?从图上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是古时候?

  (出示课文插图,学生看图回答)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读,标一标有几句话。

  (2)指名读,想一想:他指的是谁?

  (3)出示句子,比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他跟几个小朋友玩。

  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4)花园里有什么?(自由读。)

  (5)这是一口怎样的水缸?(看图)缸里的水多不多?从课文中措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学习课文第三、四段。

  (1)这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由读第三段。

  (2)看见一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了,别的小朋友怎么样?(指导用着急的语气读第四段。)

  (学生练读、评读)

  了?慌了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读,用──画出小朋友表现的'句子,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4、学习课文第五段。

  (1)司马光是怎么做的?(自由读)

  (2)出示句子:哪句话好?为什么?(学生读句子,比较异同)

  他拿起一块石头,砸那口缸,砸破了。

  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3)在句子中找出表示动作的词,标出△。

  (4)把自己当成司马光,边读边做动作。

  5、学习课文第六段。

  (1)指名读,想想结果怎样?

  (2)用轻松愉快的语气读一读。

  6、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自己读,指名读)

  四、总结全文

  1、谈收获:你喜欢司马光吗?为什么?从这个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

  2、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想什么办法救人?

  板书设计:

  小朋友 司马光

  慌了 没有慌

  哭 叫 喊 跑 举 使劲砸

  第二课时

  一、巩固识字

  1、问答对唱:学生分两小队,老师进行指挥。先由师唱什么字竖心旁?谁猜对了谁就走。唱完,每排第一名同学接着唱,对答老师慌字是个竖心旁,我猜对了我就走,回答完毕回到座位。

  2、读一读数量词:一座假山、一口水缸、一块石头、一个小朋友。

  二、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引导学生观察,找出规律。(要写的六个字都是左右结构,横排两个字都有相同的偏旁。)

  2、师范写,学生观察,练写。重点指导写好双耳旁。

  3、展示、评议。

  三、背诵课文

  1、指名看图叙述故事。

  2、同桌合作背诵。

  3、自由背,喜欢背哪部分就背哪部分。

  4、指名背诵全文。

  四、实践活动

  1、积累词汇:

  (1)找出课文表示数量的词。谁还能说几个这样的词语?自由说。

  (2)口头扩展词语,如:司司机、公司用慌、假、别、吓、块、救口头组词。分小组讨论、积累,再大组比赛,指定时间内,看哪组组的词最多。

  2、创新故事会:学生交流有关司马光的故事。

  编辑短评:教案中的教学方法符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便于教师借鉴和操作,有些教法和问题设计得巧妙,有利于拓展教师设计教学的思路。

《司马光》教案7

  课题:音乐欣赏《司马光砸缸》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选择打击乐器和探索自然音源为故事的情节配音响。

  2、参与歌曲《司马光砸缸》的欣赏和表演过程,表现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

  3、寓故事于思想教育之中,使学生懂得遇到以外的事情要冷静、机智、勇敢。

  教学重点:学生用打击乐器为故事情节配音响

  教学难点:学生边听歌曲,边用自己认为合适的乐器和演奏方法为故事的不同情节配音响。

  教学准备:

  A教具:CAI课件,歌曲CD,场景布置,打击乐器(三角铁一个、木鱼一个、沙锤一对、铃鼓两个、镲一对、钹一对、小鼓两个、大鼓一个)呼啦圈8个,皮球一个,丝巾一条。

  B学具:学生一人一张各种颜色的A4纸

  教学环节:

  主要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听故事

  1、导入故事:出示司马光画像,简要介绍司马光姓司马,名光,是北宋时期的人,离现在有900多年,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学家。今天我们就是要讲一讲司马光小时候救人的故事,他是怎么救人的,为什么要救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看动画,初听叙事歌曲《司马光砸缸》

  从听觉上欣赏叙事歌曲《司马光砸缸》,了解司马光砸缸救人的过程

  说故事

  1、讨论:A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为了救人)

  2、为什么大家都夸司马光是聪明勇敢的好孩子?

  3、我们应该向司马光学习什么?

  让学生简单地讲述故事《司马光砸缸》

  展开讨论,懂得要向司马光学习什么,能简单复述“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从语言的角度体验和表现故事的情节。

  配音响

  1、看书上的画面,听叙事歌曲《司马光砸缸》

  2、同学们喜欢捉迷藏吗?请学生上台捉迷藏[捉迷藏]

  A、请学生用动作和表情表现自己的高兴的心情

  B、用一种乐器表现捉迷藏时的高兴。

  3、那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掉到水中时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扑通扑通]

  A、学生用人声模仿这种声音

  B、选五名学生上台自由选择一种乐器,自己决定演奏方法来表现人掉到水缸中的声音。

  4、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出现什么情况?这时候大家着急吗?他们在干什么呢?[怎么办]

  A、学生用动作表现一下大家着急地想办法。

  B、用你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发出表示紧张的声音

  C、选五名同学上台自由选择一种乐器表现大家很紧张和着急。

  D、其他同学用自己身边可以利用的东西表现紧张的气氛。

  5、司马光表有没有慌?他是怎样做的呢?

  A、指名让学生表演“使劲砸”的动作。

  B、大家一起表演砸的动作。

  6、砸缸时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A、让学生上台选择一种乐器表现砸缸的声音。

  B、其他同学用人声表现砸缸的声音。

  7、缸被他砸破了没有呢?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没有?

  A、学生用人声、手中道具表现水流下来的声音。

  B、学生自由选择用乐器表现水哗哗地流的声音。

  8、小孩得救了吗?大家高兴吗?

  选五名学生上台自由选择一种乐器,自己决定演奏方法来表现大家高兴的心情。

  9、请部分学生上台,边听歌曲,边用自己认为合适的乐器和演奏方法为故事的不同情节配音响。台下学生可用自己身边可以利用的东西进行配音。

  按歌曲中故事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情绪要求,选择合适的乐器和演奏方法为故事的'不同情节配音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能力。

  演故事

  1、请部分同学通过协商和自选角色、自选道具的方法进行即兴表演

  2、配合歌曲进行合作。

  3、加上乐器组的音响效果合作表演《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通过协商和自选角色的方法进行即兴表演,主要注重学生共同合作协商进行创作、参与音乐的过程。

  想故事

  1、想一想,讨论:还能用别的办法救出那个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吗?

  2、动脑筋,回答问题:

  (1)在教室里,你的同学不小心摔伤了,而且出了血,你发现后首先应该要:

  A、马上去找到老师和同学,让大家来帮助他。

  B、马上打电话给受伤的同学的爸爸妈妈让他们快来学校。

  (2)你去游乐场玩,突然发现自己没有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了,你首先应该要:

  A、马上找到游乐场的保安叔叔请求帮助。

  B、自己一个人在游乐场到处找爸爸妈妈。

《司马光》教案8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遇事不慌,善于动脑筋,教育学生遇事要像司马光一样

  沉着机智。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第四段理解司马光遇事时与别的小朋友反应不同,说明他是个爱动脑筋机智聪明的孩子。

  教学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3、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生字、词

  二、过度激趣,整体感知

  1、司马光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能写在课本里让我们大家学习呢?

  2、听读课文录音,注意良好的听读姿势、听读习惯的培养,特别要学生注意课文标点,听好停顿的地方。

  4、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长句子。

  三、突出重点,教学课文

  1、司马光生活的年代离我们现在很远很远了,课文第一段用了一个什么词表示(古时候)。

  2、指名读第二段: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危险事?那个小朋友怎么会掉进缸里去的?如果不及时救出来,将会怎样?谁能读出危险的感觉。

  3、别的小朋友都慌了,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4、通过读第四、五自然段,司马光和别的`小朋友有什么不同?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四、引导学生讨论:

  1、别的小朋友的做法好不好?为什么?

  2、司马光做的对不对?司马光能及时想到用大石头砸破缸,使水流出,让水离开人。这个方法在当时巧妙而适用,这与他遇事爱动脑筋是分不开的。

  3、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救那个孩子?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爱动脑筋,再讲讲方法的利弊。

  4、教育学生遇事要像司马光一样沉着机智。

  五、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六、教师总结。

《司马光》教案9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11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教育学生要像司马光那样遇事不慌,积极开动脑筋,想办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识写生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具准备和辅助活动:投影、生字卡片。

  主要板书:

  20、司马光

  没有慌 —→ 搬石砸缸 —→ 缸破人出

  遇事不慌 —→ 积极动脑 —→ 决问题

  作业安排和设计:

  课内:抄写字词、填空、看拼音写汉字、组词、练习说话。

  课外: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

  1、 板书课题:司马光

  2、 告诉学生“司马”是复姓,“光”是名。司马光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大文学家,大史学家。本课介绍的是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二、 范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

  1、 范读课文。

  2、 思考:本课写的是司马光小时侯的什么事?

  三、看图答问,出示生字新词

  1、 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的事?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古时候)

  2、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花园是个什么样儿?(出示:有座、一口、水缸)

  3、 图上画了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这时候发生了什么事?

  4、 那个小孩掉进缸里,其他的孩子和司马光各有什么表现?(出示:都、找大人、砸、那口缸、哭、喊、使劲、救)

  四、 教学生字词

  1、 自学生字词。要求看板书,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想想词义。

  2、 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a. 指名读,读后讨论:哪些字音容易读错。

  b. 去拼音读。

  c. 开火车读卡片上的生字。

  (2)检查字形。

  a. 指名说说哪些字可以用数笔画的方法记忆。

  b. 指名说说哪些字可以用熟部件的方法记忆。

  c. 师生共同分析“候、都”的字形。

  (3)要求学生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读,想想词义。

  五、 作业

  1、 抄写生字。

  2、 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 试读课文

  1、 指名分段读课文。

  2、 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二、 讲读课文

  1、 讲读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指名说说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3)用自己的话说说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有关人物。

  (4)指名看图说说水缸,假山的位置。

  (5)再指名说说水缸的样子。

  (6)指名朗读。叙述的语气。

  2、 讲读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

  (2)那个小朋友怎么会掉进缸里的?他会遇到哪些危险?为什么?

  (3)看图说说“别的小朋友”指的是哪些小朋友。从哪里看出他们慌了,他们可能会喊什么?

  (4)指导朗读。

  要用紧张的语气读、指名读、齐读。

  3、 讲读第三段。

  (1)看图。

  掉进水缸里的小朋友非常危险,其他的孩子都慌了,司马光这时候会怎么想?(启发想象,练习说话)

  (2)指名读课文。

  (3)用“——”把写司马光的句子画下来,再读一读。

  (4)从哪些地方看出司马光没有慌?

  (5)比较句子。

  a. 他搬起一块大石头。

  b. 他搬起一块石头。

  指名读句子,说说有什么不同。司马光为什么要搬“大”石头?从这里你可以看出司马光怎么样?

  a. 司马光杂那口缸。

  b. 司马光使劲砸那口缸。

  指名读句子。你觉得哪句话好?“使劲”写出了什么?表现了司马光怎么样?

  (6)司马光的方法行吗?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7)指导朗读。

  速度稍慢,第一句要有力,第二句要放松。

  三、 总结课文

  1、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说说司马光是个怎么样的孩子,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什么。

  四、 作业

  填空:

  别的( )( )( )都慌了,( )( )哭,( )( )喊,( )( )( )跑去( )( )( )。( )( )( )没有慌,他搬起一块( )( )( )使劲砸( )( )( )。

  第三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 抽读生字。

  2、 在正确的读音下画“——”。

  时(si shi)找(zhao zao)座(zhuo zuo)砸(za zha)

  二、 练词说话

  1、 看图复述故事。

  同桌练说,小组练说,各组选一个代表到前面来说。

  2、 用词练习说话。

  (1)不小心

  (2)有的……有的……有的……

  三、 课堂练习

  1、 看拼音写词语。

  gu shi hou yi hou jin dou lai le zhao da ren

  2.组词区别。

  古( )时( )候( )

  石( )村( )后( )

  那( )缸( )找( )

  都( )红( )我( )

《司马光》教案10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教育学生要像司马光那样,遇事不慌,积极开动脑筋,解决问题。

  3、指导说话“有的……有的……还有的……”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词语,指名读,师生评议,齐读词语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出示提示)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其他小朋友,司马光,最后。

  [低年级小朋友的概括能力不强,教师给予适当的提示,学生说得较有条理。]

  过渡: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这个故事。

  二、细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小节:

  1、自读,想想第一小节告诉了我们些什么?

  2、指名读,交流,相机理解个别词语,朗读句子:

  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古时候:距离现在很远的时候,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是发生在距离现在近一千年前。)、地点(花园里)、人物(司马光和小朋友们)

  提示,比较这两种说法,哪一种好。

  花园里有一座假山,假山远处有一口水缸,缸里有水。

  花园里有一座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师:是啊,小朋友们在这里玩真是太危险了。

  [第一自然段给我们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存在的隐患。但发现这些内容要让学生归纳出来有些困难,站起来的小朋友都是读文中的句子。经过思考,修改如下:每个故事都有它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故事是由什么引起的)、经过(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和结果,读读第一小节,告诉了我们这里的哪些内容?]

  过渡:司马光和小朋友一起在花园里玩,他们玩得可开心了,可你们知

  道吗?玩着玩着竟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二)学习第二小节

  1、读读第二小节,说说发生了什么事情。

  (学生交流,指出事情是: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水缸里。)

  2、这是一只怎样的水缸?(指名说,强调“在假山下面”,“大”,“装满水”)一位小朋友掉进这装满水的大水缸里,他可能会遇到什么危险呢?(指名交流)

  [再让学生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水缸”是为了让学生再次进入到情境,感受掉入水缸的小朋友的危险。]

  3、是啊,这时的情况十分危险,真是“千钧一发”(出示词语,领读)突然发生这们的意外,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

  4、小朋友在这种情况下,心里害怕极了,吓得一点主意也没有,这句话中有一个字最能说明小朋友此时的心情,哪个字?(点:慌)你还从这句话中哪些词看出小朋友“慌”了?(点:哭喊跑)

  (1)他们会怎么喊呢?

  (2)小朋友们有的都急哭了,有的大喊救命,还有的跑去找大人来帮忙,急坏了的小朋友还可能会怎么做呢?(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话。)

  (3)小朋友们真是急啊,你们看到这们的情景心里急吗?那你们一定能读好这一小节。(自由读,指名,男,女,齐。)

  过渡:此时,有一个小朋友的表现与大家完全不同,他是谁呀?司马光有没有逃走?有没有害怕?师:他非常冷静,镇定,他是怎么做的'?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

  1、读读第三小节,把写司马光动作的词圈出来。

  2、指名说说司马光是怎么做的。

  3、比较句子:

  司马光没有慌,他拿起一块大石头,砸那口缸。

  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

  [低年级学生要他们独立找出一句话里的重点字词,比较困难,把重点字词点出来,通过对比,学生比较容易感受到重点字词的作用。]

  4、谁能把这句话读好?

  (1)指名。

  (2)谁愿意上来学学司马光砸缸的样子?

  (3)一起读好这句话

  5、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小朋友们,你们此时的心情怎样?

  五、总结全文

  1、小朋友被救了,我们也松了一口气,可多亏了司马光了,谁来夸夸司马光?

  2、司马光在这种十分危急,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一点也不慌,我们可以用这几个成语来形容(出示:“临危不惧、从容不迫、方寸不乱”领读)在这么危急的时刻他想出砸缸救人的好办法,我们也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这时的司马光,(出示:“多谋善断”领读)。

  3、小朋友,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还会想出什么办法救这个小朋友?看谁的办法比司马光更棒?

  4、总结:司马光的办法在当时的紧急情况下是最好最有效的,让我们再一起来夸夸司马光。(齐读全文。)

  [“多谋善断”这个词语是指“很有智谋,又善于决断。”课堂上小朋友们想到的办法,可能司马光在当时也想到了,这是他的有智谋,但这些办法中用石块砸缸在当时是最好最有效的,司马光善于决断,总结下来,司马光是个“多谋善断”的人。可以看出重点是在办法的好坏、是否有效上,所以我觉得还是应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办法,在对比中突显司马光的“多谋善断”。修改如下:

  小朋友,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还会想出什么办法救这个小朋友?看谁的办法比司马光更棒?

  总结:司马光的办法在当时的紧急情况下是最好最有效的,在这么危急的时刻他想出砸缸救人的好办法,我们也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这时的司马光,(出示:“多谋善断”领读)]

《司马光》教案11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文言文具有语言简练的特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言文是怎样叙述《司马光救友》这个小故事的。老师还要告诉你们学习文言文的诀窍,就是古人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现在老师先读一读,请同学们注意听。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悟大意

  1. 请同学把课文试读一次,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请画出来与同桌交流。

  2. 大家在读好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并读给同桌听。

  3. 教师抽查学生读文情况,学生评议。

  三、看注释,自解句意文意

  1. 自读自悟。读一句,看这句有关词语的注释,把注释的意思放到句子里,揣摩句子的'意思,这样读懂每一句话,自己弄不懂的记下来,留待小组合作学习时提出与同学研讨。

  2. 小组合作学习。各自汇报对每句话的理解,一句一句相互研讨,说句子意思,弄不懂的语句记下来,留待向全班同学或老师请教。

  3. 全班交流。

  ①各组推荐代表说每句话的意思,互相评议,每句意思的说法不求完全一致,但求主要意思不错。学生说不准,教师应予以点拨。

  ②各组提出疑难问题,同学讨论,教师点拨。

  ③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全文大意。

  四、朗读课文,感悟人物

  1、我们读了几遍课文,应该逐渐开始认识司马光小朋友了,你能说说在课文里司马光做了什么事吗?(先同桌小声交流,再全班交流。)

  (1)自己读读,根据句子的意思学做司马光的动作。(光持石击瓮破之)

  (2)讨论:你学着司马光做了什么动作?(师走到学生中,询问了解学情。)

  (3)情景感悟:请一学生上台做做。

  ①你做这样的动作能帮助自己理解“持”“击”的意思吗?②通过朗读体会,让学生提建议怎样把这两个动作做得再好些。(如要举双手,要对准了,要用力等。)

  (4)司马光持石击瓮时,心里怎么想?

  (5)继续探寻司马光的心理,感受一下砸缸之前司马光在想什么。

  (6)小结:原来砸缸不是目的,救人才是目的。司马光的这口缸砸得好!

  (7)了解结果,引读“水迸,儿得活”。

  2、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引导动脑筋想办法。)

  3、从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件事上,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小朋友?你想对他说什么话?

  五、品读,读出理解和韵味

  1. 自己练习朗读,把对词句的理解读出来。“与群儿戏于庭”要读出欢快的语气;“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要读出着急的语气;“光持石击瓮破之”要读出沉着的语气,敬佩的语气;“水迸,儿得活”要读出高兴的语气。

  2. 指名读。评议是否读出文句的情感、韵味。

  3. 齐读,读出语气和韵味。

  六、拓展延伸

  由于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会想办法,所以后来他成了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写下了著名的《资治通鉴》。同学们想进一步了解司马光的话,课后就再去找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读吧。

  矛盾

《司马光》教案12

  教材分析:这篇小文言文很简短,仅用30个字就清楚地介绍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第一句话介绍了一个惊险的场景,第二句话用了连续的动词表现出了司马光的冷静和机智。课文虽然是文言文,但文中用词与现代文有很多一致的地方,因此读和理解起来不是很困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但由于本文的文体特点,还是要以朗读读为主。在理解词意上练习边读边想。

  学情分析: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在读和理解上可能会有些无从下手,但生活中也有过一些积累,如国学诵读当中接触过一些这样的句子,所以也不会太陌生。教师可以采用图文对照、结合注释、查找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感受文言文与现代文的相同之处,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司、跃”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看注释等方法了解古文的意思。

  4、通过诵读课文,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黑板。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积累,初识文言文。

  我们在以前积累过一些句子,下面老师说前半句,同学们说后半句。

  师:有志者……学生接:事竟成。

  师:人之初……学生:性本善

  师:玉不琢……学生:不成器。

  师:人不学……学生:不知义

  二、揭示课题,认识复姓。

  1、同学们,刚才我们积累的句子都是出自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完整的文言文──司马光(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指导书写“司”。说说书写司字时要注意什么?笔顺:先外后里,先写横折钩,再写横,横起笔要略往外一点。最后写口。教师犯些

  3、认识复姓“司马”。

  (课件出示百家姓节选)

  “万俟司马

  上官欧阳

  夏侯诸葛

  闻人东方”

  像这样由两个及以上的汉字组成的姓氏叫复姓。你听过哪些有这样姓氏的名字。(学生说)

  4、介绍司马光,复姓司马,名光。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它最有名的著作是《资治通鉴》。

  5、(出示图片学生)猜一猜这个故事,学生简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三、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说一说读古文的感受。

  指导多音字“没”(mo)的读音。指导用“没”组词,“沉没、淹没”,体会“足跌没水中”在这里的意思。

  指点:文言文中没有轻声,“儿”读二声。

  (课件出示“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儿得活”)齐读句子。

  说一说“儿”在句中的意思,小孩子。(板书:群儿一儿)

  2、学生自读,体验文言文的节奏与意韵。

  3、指名展示读。(逐步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逻辑停顿。)相机评价。重点指导朗读:“足跌没水中”“光持石击瓮破之”

  方法提示:读文言文不但要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读出它的节奏来,这样才有古文的韵味。

  4、齐读课文。

  四、研读全文,感知课文大意。

  师:学习文言文光会读,还不行,还要弄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才行。

  你们觉得可用哪些好方法来读懂文言文呢?(看注释、查字典等)那这篇课文到底讲了司马光的什么事呢?我们试着用这些方法来读读课文。

  1、理解“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于水中。”

  (1)、默读第一句话,想一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提示;可以先把句中每个词的意思弄懂,再连起来说说整句话的意思。

  群儿,戏,联系已有经验猜想意思。于,教师讲解。庭,可以结合注释意思是“庭院”。

  “瓮”可结合文中图片和注释来理解,指的是口小肚大的陶罐。

  (2)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学生交流。

  (3)指名读。齐读。

  小结:刚才理解这句话,你都了哪些方法?

  2、理解“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一儿“足跌没于水中”,危险至极,群儿是怎么做的?

  尝试用刚才学到的方法理解第二句话。

  众,指的是谁?边板书“众”,边指导书写。

  皆,是什么意思?结合注释。

  弃,是什么意思?结合放弃、抛弃来理解。(板书:弃)指导书写“弃”。

  (2)、司马光怎么做的?读一读“光持石击瓮”,是一下就击破了吗?用动作演示一下。理解“持”,用手拿,所以是提手旁。(板书:持石击瓮)

  (3)、结果怎样?齐读“破之”,“水迸”,“儿得活”。联系下文和图片,理解“迸”的意思。

  (4)齐读。

  师:在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司马光?

  预设:机智的司马光。再读:“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善于动脑的司马光。再读:“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3、朗读全文。

  文章大意我们都知道了,下面让我们一起再来朗读这篇课文。

  (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再次朗读,在节奏和停顿的把握上会更准确,更能体会到文言文的意韵。)

  五、整体感知,熟读成诵。

  游戏:两个同学分别讲这个故事,一个用白话文,一个用文言文。

  过渡:古人用了短短的2句话就告诉了我们一个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司马光的`沉着冷静、善于思考,老师觉得,像这们的文章,我们应该把它给背诵下来。背诵的技巧——熟读成诵。

  1、齐读,试背。

  2、指名读或背。

  3、比赛背诵。

  第二课时

  一、指名背诵课文。

  二、感受司马光。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说一说你眼中的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1、学生交流。

  2、提供拓展资料《司马光山中斩杀蟒蛇》。边读边思考,你对司马光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小结:这样的司马光着实令人敬佩,让我们通过表演再来重现当时的情景,感受司马光的沉着和机智。

  三、角色表演。

  建议小组分工:一人旁白,一人饰演司马光,一人饰演落水者,其他小组成员为群儿。

  1、小组试演,教师相机指导。

  2、小组展示。

  3、评价。

  (再次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四、指导书写“庭、登、跌、持”。

  1、说一说生字的间架结构,观察各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师范写,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

《司马光》教案1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慌”的意思。

  3、通读课文,了解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体会其沉着冷静、机智救人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司”“爬”两个生字,能有感情朗读课文。

  2、了解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体会其沉着冷静机智救人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班级来了一位小英雄(出示图片司马光)。你们看,他穿的衣服和我们不同,他是古时候的人,他是谁(一起说)注意读准“司”司是平舌音,我们一起读好它,而且啊它还是我们的生字呢,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同”字少一竖)用儿歌记住:同字左边藏起来就是司。板书课题。

  2、知道了他的名字,我们来看看司马光自我介绍吧!

  出示课件:司马光资料语文老师姓一个字郑,而他姓两个叫司马,司马是复姓。

  再齐读课题,注意词的节奏:司马 —— 光

  3、司马光生活在古代,他不能来和我们见面,如果我们想要认识他,和他交上朋友,让我们走进他,看看他是怎样的小英雄。

  请打开书本,听课文录音,思考一下课文到底说一个什么故事?

  (听完录音,表扬听得认真的小朋友)

  二、检查生字词

  过渡:下面我来检查一下小朋友们的预习情况。下面的生字谁敢来挑战一下。

  我会读:(红字显示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去掉拼音读

  司马光 假山 水缸

  别人 慌张 吓哭了

  叫着 一块 使劲

  砸缸 破了 得救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大家生字都掌握了,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吧。

  1、出示图片,请小朋友观察图片,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呢?指名说。

  出示: 一天,他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你们玩的时候心情会怎样啊?(说一下“他”是指司马光)

  2、你瞧,孩子们你躲我藏玩的多开心啊。谁来开心地读一读。

  3、读的真开心呢,那我们再来看看,花园里还有什么呢?(出示图片)

  你感觉这个水缸怎么样?和我们小 朋友的个子比一比呢?它不仅大还怎么样啊?我请小朋友来读一读。(真大啊)

  出示:花园里有座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谁能通过朗读把这口水缸的大和满表达出来呢?(1 个)

  4、看到这个假山你想干嘛?(爬上去)

  随文识字:我们经常说什么爬啊,手和脚都巴在地上,动物的手与脚又称为爪子,所以我们用个儿歌来记住它:伸长爪,翘尾巴,顺着地面爬呀爬。

  有一个小朋友和你有相同的想法,他爬上来假山,但是结果怎样?

  出示:有个小朋友爬上了假山,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

  5、有个小朋友 “ 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 ” 。那么别的小朋友们都怎样了?(都慌了) 别的小朋友为什么都慌了?( 小朋友有着生命危险)

  (1 )什么叫“慌”呀?你瞧这个“慌”字。(出示)是一个(竖心旁)的字。说明(和心理活动)有关。想想看,你在场,心情怎么样?

  (为什么会这么担心啊?因为情况紧急。)

  (2 )看图边读边思考:别的小朋友“ 慌” 成了什么样子了。

  是的,你看这个小朋友他(摸着脑袋,不知道该什么办),他慌了;这个小朋友他(吓得都哭了),他慌了;那这个小朋友(他喊着去找大人),他也慌了;他、他、他,他们都慌了你们说的和课文一样呢,出示课文(出示有的~~ 有的~~ 还有的~~ )

  我会说:练习“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

  同学们,想想当时的场景,孩子们都慌了,谁能用朗读,把你的感受传递给我们?

  你为什么读得这么急?你在担心什么?

  过渡:缸里的`孩子危在旦夕,其他小朋友都慌成一片,但是司马光又是怎么样的呢?他想出了什么办法?

  (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

  (1 ) 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石头很重,司马光很费力气。

  (2 )指名读第一句。

  你能学这他的动作来读一读吗?

  5、结果怎么样呢?

  谁来读读?你读,你读,全班读。

  6、孩子得救了,这时孩子的父母和其他家长还要那四个小伙伴过来了,他们会对司马光说什么呢?

  7、孩子得救了,如果你就在司马光的旁边,你会怎么夸夸他?

  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来夸夸司马光吧!一起读读第三段。

  8、最后让我们捧起书本,用朗读来把这个故事呈现出来。男生读第一节,女生读第二节,第三节我们一起读。

  四、指导生字词

  过渡:小朋友们课文读的真好,我想下面的这些生字对于你们来说也很简单了,那我们就来摘下苹果吧。

  1、游戏,摘苹果

  2、指导生字:出示司。司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右上包围左下,写这个字要注一和口要伸出外面一点点。教师范写。

  出示爬。左右结构,第一笔平撇,第二笔直撇,张开幅度不能打,与竖靠得很近,捺张开的角度稍大,以便托住巴字。儿歌:伸长爪,翘尾巴,顺着地面爬呀爬。

  五、板书设计:

  没有慌

  司马光────举石头砸缸救人

  想办法

《司马光》教案14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课文中的两个故事。

  4.能联系实际,说说学习课文的体会。

  教学准备

  1.教师:课件。

  2.学生:搜集有关司马光的资料。

  教材简析

  本课安排了两篇浅显的文言文:一篇是《司马光救友》,另一篇是《矛盾》,都是孩子们很熟悉的故事。

  《司马光救友》通过司马光砸缸救友的故事,赞颂了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的品质;《矛盾》通过一个既卖矛又卖盾的人自相矛盾的语言,讽刺了生活中的这种现象,告诫人们说话做事不要前后矛盾。这两则文言文,篇幅短小精悍,内容浅显易懂,叙述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因为学生是初次接触文言文,教学前,应让孩子们知道: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悠久的民族文化,有传统的民族美德,有浩如烟海的'文化艺术瑰宝。古代的很多东西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学习一点浅显的文言文,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学时,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先认认真真读课文,多读几遍,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再对照注解,试着读懂每一句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最后说说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

  建议本课教学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一、司马光救友

  1.词语解释。

  戏:游戏。于:在。瓮:一种盛东西的陶器,腹部较大,这里指陶制大水缸。没:淹没,沉下去。皆:都。弃:放弃,扔掉。持:拿。击:打,敲打。迸:向外溅出或喷射。

  2.重点内容提示。

  “与群儿戏于庭”中的“戏于庭”与现在的表述方式有明显的区别,要引导学生体会;“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通过其他小孩和司马光行为的对比,突出了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的品质。

  3.全文大意。

  司马光七岁时,与一群小孩子在院子里游戏,一个孩子爬到水缸上去玩,一不小心失足掉进缸中淹着了,其他的小孩子都吓得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着石头把水缸砸破,水流出来了,小孩得救了。

《司马光》教案15

  俄国历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有这样一句名言:“会思考的人思想急速转弯,不会思考的人则晕头转向。”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碰上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遇到突发事件,害怕、紧张、焦急、慌乱,这些都可以理解。然而,机智、灵活地分析、解决所出现的难题,则令人称赞。

  本课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他和几个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遇到这样的突发情况,司马光急中生智,举起大石头,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本文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朗读课文,我们能体会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能从课文插图中学习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

  生字卡、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揭题激趣

  1、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板书司马光)

  2、认读生字“司”。齐读课题。

  3、简介司马光。

  二、整体感知,认识生字

  1、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看插图或多媒体课件,整体感知。

  2、学生自由、轻声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3、小黑板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学生自由读,抽读检查。

  4、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三、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司马光在花园里遇到了什么事?

  2、指导朗读2.3自然段:

  这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放映幻灯片1:仿课文插图,是小朋友掉进水缸前的画面。)大家观察一下这幅图画,说说除了有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花园里还有些什么?请同学看图上的这些小朋友,说说他们在做什么 ?

  ⑴ 引导看图(或用多媒体演示当时的.情形)。

  ⑵ 自由朗读,体会课文中小朋友的心情。

  ⑶ 指名读第3自然段,感受情况的紧急。

  3、小伙伴们是怎么做的?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

  4、大家试着做做司马光的动作,体会“举”、“砸”。

  指导朗读。比较“别的小朋友”和“司马光”的不同表现,边读边体会。

  老师引读:有个小朋友……掉进了大水缸。别的小伙伴——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呢?……最后……。

  四、课后思考,拓展思维

  大家看黑板上的图画。司马光用石头砸缸的办法救出小朋友,如果当时我们小朋友在场,你能想出比司马光更好的办法吗?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你们部肯动脑筋,也能想出很多好办法。但大家看看

  图画,画面上有你们刚才说的绳子、盆吗?水缸又高又大,小朋友们推得动吗?

  (学生仔细观察图画,陷入沉思。)

  师:司马光当时想:只要让水流出来,小朋友就会得救。怎样让水流出来呢?──砸破水缸;于是他救出了小伙伴。大家思考一下,能否从司马光的办法中得到启发,想出更好的办法。

  第二课时

  一、讨论交流

  司马光沉着机智救出了小伙伴。你能想出别的办法救出那个小朋友吗?看谁的办法最好。

  1、学生自己想办法。

  2、分组交流,推选出好的办法到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适时评议办法的优点和不足。也可以与司马光的办法比一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了解在当时的情况下,什么办法是最好的)

  4、再次朗读课文,并说说司马光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二、识记生字,积累词汇

  1、复习生字读音。(出示卡片,认读生字)

  2、鼓励学生用生字组成词语,(积累词汇,巩固识字)教师给予肯定或指正。

  3、采取小组竞赛、词语接龙等形式.完成“读读说说”的练习。

  三、朗读背诵,积累巩固

  1、自由朗读课文,练习背厢。

  2、根据故事发展的顺序,教师引导背诵。

  四、指导生字书写

  1、认读“别”、“到”等6个字。

  2、引导观察这六个字,都是左右结构要注意口字旁、立刀旁、双耳的书写位置。

  3、学生描红,书写生字。

  4、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评议。

224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