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教案

时间:
分享

《回乡偶书》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回乡偶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回乡偶书》教案

《回乡偶书》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

  师:刚才有个小朋友一脸兴奋地告诉我,本周六他想邀请几个小朋友到他家和他一起过周末。看来,这个小朋友是想干什么呀?

  生:请客。

  师:他想邀请小朋友到他家去──

  生:做客。

  师: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请客”、“做客”、“客人”都有一个──“客”字。对,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

  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写。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客”。

  二、初读古诗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个“客”字,先认真听一听这首诗的朗读,注意诗中生字的读音。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

  2、自读全诗,巡视指导。

  3、检查自读,加强识字:抽生读诗,其余听读,评价,正音。

  4、利用媒体资源中的认识作者部分,简介作者。

  5、师: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谁能说一下诗题的意思?

  提示:

  《回乡偶书》的“偶书”,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三、领悟诗意

  1、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

  生:“笑问客从何处来”。

  2、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

  师:同学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老师再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这个“客”是“客”吗?

  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

  出示媒体资源中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生自读诗歌,勾画。

  4、指名回答刚才的问题:

  例:

  ⑴ 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他当作“客”了。

  ⑵ 在插图中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客”,因为他骑着马,马驮了一大包行李,这也是那些小孩认为他是“客”的原因。

  ⑶ 他不是客。这首诗是贺知章写自己的回乡经历,他三十六岁外出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告老还乡,你们看第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这个意思。

  ⑷ 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

  5、师:是呀!诗人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八十五岁才回来,整整五十年哪!多少个日日夜夜啊!诗人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可因为公务繁忙、交通不便就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今,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想了多少年,梦了多少年,家乡的一切还如我想像中的一样吗?大家一起来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生读诗句。

  6、师:能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指名答,例:我小时候离开家乡,年纪大了回来;两鬓的头发已经疏落了,但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

  7、师:面对“鬓毛衰”的作者,“儿童”是怎样的呢?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8、师:理解诗句的意思吗?同桌相互说说。

  同桌练说。

  师:谁愿意来交流交流?

  指名回答,例:村里的小孩见了我把我当作远方来的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

  四、感悟诗情

  1、师: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遇到询问自己从哪里来的儿童,请你想象一下,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

  生说感受。

  2、师:是啊,岁月在少年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皱纹,日子给乌黑的头发染上了白霜。漂泊在外的游子已不再是从前的模样,家乡的人与事每天也在变幻,但唯一不改的是游子的那颗回家的心,唯一不变的是对家乡深深的爱。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深深的爱、浓浓的情再次朗诵全诗。

  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师适时指导语气和节奏: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提示: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的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首行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朗读时,可以把语速放慢一点。

  次行“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的乡土之情。朗读时,可以突出语音语调的变化。“无改”读得昂扬一点,“衰”读得起伏一些。

  三、四行“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彩,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朗读时,可以读出儿童般的天真浪漫来。

  4、背诵诗歌,积累语言:指名、分组背、齐诵。

  五、指导书写

  利用媒体资源中的学一学部分,指导书写生字。

  六、拓展延伸

  1、师: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出示,师诵读: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2、生自由读诗。

  七、表演诗歌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与同伴合作演一演。

  学生分角色试练表演。

  八、自选作业

  1、选择最喜欢的一句或两句诗,给诗配画,并试着将组内的作品组合成表现整首诗的连环画;

  2、对诗歌进行故事续编:贺知章回乡后感受如何?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事?

  3、课外阅读贺知章的诗作或其他表现热爱家乡的诗作。

  板书设计

  回 乡 偶 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教案2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低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低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老年回到家乡后,感到时光飞逝而写下的一首古诗。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是这样做的:导入时,我给学生看了几张生活中的实物照片,请同学们用自己知道的古诗来描述,由此唤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魅力。接着,我给学生读诗的目标是:读准字音。通过各种读诗方式,指导学生把诗词的字音读准,中间插入认读字卡的环节,帮助学生把字音读准。然后,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理解诗意。在指导学生弄懂诗意时,我提供给学生三种弄懂自己不明白的诗意的三种方法:可以边读诗边看插图,再思考;可以和参考书;还可以求助自己小组里的同学和老师。学生可以通过自读和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诗的意思。再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我加入配乐诗朗诵的环节,进一步指导学生感悟作者当时的情怀,感受诗句韵律的优美。最后,我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作业,巩固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和体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本课的四个学会字。

  认识一个会认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诵读课文。

  3、体验作者重归故里的情感;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CAI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中运用古诗,导入新课:

  1、播放课件,图片:西塞山前飞白鹭;几只游水的白鹅;一处壮观的瀑布;一棵高大的柳树。

  师:“大家能用学过的诗句来描绘我们看到的景象吗?”(生背诵相关古诗诗句)

  师小结:一句简单的诗句就可以描绘出我们看到的景象,我们的生活中会经常用到它们。

  2、读题;“偶”字注音;再读。

  3、板题、释题:回乡偶书(回到家乡,偶然遇到一件事,心中有些感想,就把它写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说诗句,让古诗走向生活,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古诗,明白学习古诗的作用、意义,感受古诗的魅力。

  二、初读古诗,读准生字词。

  1、自由地大声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生划出生字,师出示字卡。“同学们看看这些字词读准了没有?”

  指名读——小老师带读——齐读

  3、指名读字;师:“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4、同桌互相读全诗:听一听字音读准了没有?

  5、指名读,生评议。及时表扬。

  设计意图:交给学生读的目的,让学生读有所获。

  三、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品词析句。

  1、说说哪些词的意思你不懂,师作上记号。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呢?(生自由说)

  3、师帮助归纳:老师给大家三条求助方法:

  1〕看课文插图,用心思考;

  2〕查学习古诗的工具书;

  3〕求助学习古诗的高手或者求助教室里的老师。

  4、生开始自主学习,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学习。

  5、指名说说自己的收获,比比谁知道的最多。重点词句教师板书。

  乡音:家乡的口音,方言。

  无改:没有改变。鬓毛:鬓角的头发。

  相识:互相认识。何处:什么地方,哪里。

  6、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诗的意思。

  7、老师与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师:年少的时候,我背着行囊离开了家乡,来到千里之外的京城求学,可这一走就是几十年呀,今天再回到思念已久的家乡时,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了。来到了村口,看到了一群孩子,他们乐呵呵地围着我问长问短,有的说:“老爷爷,您找谁呀?”有的问:“老爷爷,您从哪儿来呀?”我笑着看他们,不知道该说什么,他们哪里知道,眼前的这位老人就是他们爷爷辈的自家人呀。我不禁感叹时间过得太快了,很多事都发生了改变,心里有了很多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

  8、老师说的跟同学们讲的有什么不一样呢?(老师用自己的话,把古诗说成了一个故事。)

  9、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古诗的方法,逐步领会诗句意思,其中的三种“求助方法”还能帮助学生阅读其它古诗。特别是老师把编成一个浅显易懂的故事,让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更浓。

  四、自读感悟,体验作者的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1、想想作者贺知章此时的心情。

  师过渡:是呀,作者小的时候离开家乡,年纪大了才回来,家乡的孩子见了他都不认识,我们怎样能读出作者内心的感慨呢?

  2、生自由练习。

  3、指名读,生评议。(师提示,为了表达情感,我们还可以加上动作。)

  4、生再试读。可以站起来,自由加动作。

  5、指名配乐朗诵。(放课件:配画配音古筝曲《高山流水》)

  6、全班起立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通过古诗压韵和古筝音韵的结合,帮助学生感悟诗句的语言美。

  五、学写本课生字。

  1、师指导书写“乡、改”;

  师范写“乡”,生仔细观察。想想它和我们学过的哪个部首有些相似。

  师范写“改”,生分析其字形。

  2、生描红书写。

  六、布置作业;

  师:这首古诗学得不错,今天你们想做什么样的作业呢?生各抒己见,师帮助归纳。

  1、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背诵古诗,画一张《回乡偶书》的画;

  3、背诵古诗,把《回乡偶书》编成故事讲给其他人听。

  师: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明天老师等待着你们的精彩作品。

  设计意图:作业的自主选择,学生的兴趣很浓,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长处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通过读诗、背诗所获的体验来描绘古诗中的场景,来描述古诗所讲述的故事,还可以通过课堂上背诵练习,字词书写练习来完成“默写古诗”这一更高的要求。

  教学反思:

  《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先生写的一首诗,是唐诗中的极品,它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告老还乡时,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画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教学时,要使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感悟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在授课之前,对自己的教学有一个整体的构思和设计,在设计上一步步修改,最终形成自己的教案。本节课,我认为做的好的地方有如下几点:

  一、识字和写字相结合

  低年级主要还是识字写字。因此课上一定要展示出自己的识字和写字教学。写字教学我放在了题目里来处理。在引入课题《回乡偶书》时就将“偶”字教写了,先利用多媒体让孩子观察,再让孩子自己说,教师范写,学生描红,评议改动,扎实地完成写字教学,这一环节的进行是第一次尝试,孩子们觉得比较新颖,学的也十分认真,写出来的字自然也很漂亮。识字则通过由词到字、由难到易的顺序认识,降低难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交流识字方法来巩固识字。

  二、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有感情、有节奏朗读,读中悟情。

  古诗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不然起不到效果。因此,我先让孩子学会生字,在理解了词意,再通过同桌互说的方式让他们自己感知古诗大意,最后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层层递进,读的越来越好。在学完之后进行配乐朗读,更能起到烘托感情的作用。最后还播放《回乡偶书》儿歌让学生欣赏,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会了这首古诗。

  不足之处:对时间的把握不够准确,最后拓展没有给学生展示出来,这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注意。

《回乡偶书》教案3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学习贺知章写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2、板书课题、解题。

  二、学习《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和背景。

  那么谁来介绍一下这首的作者?

  2、齐读、指名读。考虑: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3、借助课文注释和自学诗句,记下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同学自学讨论}

  4、同学们学得真起劲,那么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一首诗,高不高兴?那么放学回家后把这首诗给家长讲一讲好不好?

  (1)分角色试练扮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扮演。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生谈)

  5、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能不能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6、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7、《回乡偶书》描绘了诗人告老返乡不被相认的情景,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身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演。

  (1)在小组内进行编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演出,师生评议。

  8、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9、感情朗读、想象情景。

  三、安排作业。(任选一题)

  1. 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2. 编故事。

  反思:

  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小朋友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同学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扮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和耐人寻味的情感,都会深深地印到同学的脑海里。

  爱扮演是同学的天性。同学要扮演,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扮演过程。因此,课堂扮演能促进同学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同学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

《回乡偶书》教案4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㈠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首古诗叫《咏柳》,你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课件)

  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

  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他是诗人贺知章,他以写七绝为见长。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

  4、据题质疑:

  ⑴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⑵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副板书,并梳理归纳)

  ㈡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⒈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⒉检查反馈:(课件)

  ⑴①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②齐读生字新词。

  ⑵①指名读诗②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

  ③分组读诗④齐读古诗

  ㈢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⒈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少小、老大、乡音、无改、鬓毛衰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意思(板书:少小、老大、音无改、鬓毛衰)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4)师归纳,生质疑:

  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

  生1: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

  生2:这时他的心情如何?

  (以上问题让其他生来回答)

  (5)师:看来同学们不仅会读,还会思考。那么你们能“从乡音无改”与“鬓毛衰”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什么?

  (6)指导朗读: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已。现在谁能用读出作者此时的喜悦心情?(指名读、齐读)

  (7)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⒉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

  (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2)学生运用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行诗的?

  生:(试说:我是抓住……。师补充口头提问:客在这里指谁?[结合看图]何处是什么意思?谁再来说说?)

  师:幻想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

  生:(略)

  师: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

  谁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情?

  (3)指导朗读古诗

  3、串讲诗意,体会情感:

  ⑴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

  (指名讲,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⑵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思乡)

  ⑶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⑷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4、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出示课件,师诵读: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㈣表演想象,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学得真起劲,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与同伴合作演一演。(提示:如果你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自己的家乡,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你当时看到的、听到的和你想象中的一样吗?)

  1、(1)分角色试练表演。(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⑶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生谈)

  2、齐背古诗,并边背边想象情景。

  ㈤示范指导,培养习惯

  1、让生找出本诗的生字,并看看要怎么正确书写。

  2、出示课件中的生字书写顺序,师边讲解。

  3、学生试写(每个生字各写2个),师巡视,生写后互检。

  三、自主选择,培养能力。(任选一题)

  师: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我们都完成了,现在我们到作业超市去逛逛,然后你们选拔自己喜欢的题目作为课后的练习题。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3、自编故事,再与伙伴交流。

《回乡偶书》教案5

  教学目标:

  1、认识“偶、鬓、音、衰、客、何”6个生字,会写“音、客、何”三个生字。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领悟诗意,能够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田字格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兴导入

  1、猜字谜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字谜吗?(喜欢)那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象形字,想请大家猜一猜,看看能不能猜出来(出示象形字的课件)

  (学生看课件猜出“客”字)

  师:对,是“客”字(出示),小朋友们的眼睛真会发现。现在我们一起把这个“客”字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出示“客”的课件)学生跟课件书空。

  师: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个“客”字,这首是:(学生说课题)(板书《回乡偶书》)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字谜引入,感悟汉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2、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现在我想请孩子们自由朗读一下这首诗,注意要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认得的字借助下面的小精灵来帮助读准,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开始。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出示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再读古诗,初步感悟诗境。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境

  1、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藏有一个“客”字,你们找到它了吗?

  生:“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你真会发现。请同学们来读读这句诗。(课件出示这句诗)(学生读)

  师:(出示插图)孩子们为什么会笑着问作者呢?我想跟大家一起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场景,我是贺知章,你们会怎么问我呢?会问什么呢?

  生:老爷爷,您从哪里来呀?您是干什么的?您来这里是找人吗?

  ……(三个学生,师适时点评。如称呼不对,要引导学生;用了 “请问”一词,表扬有礼貌)

  师:孩子们真会动脑筋,知道当时孩子们会这么问,是什么原因吗?(是因为不认识他)请用诗句回答(“儿童相见不相识”)出示诗句,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诗。(读诗句)

  师:从这两句诗来看,贺知章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当作“客”了,从哪里看出他是“客”呢?请看插图(出示插图)。

  生:学生仔细观察图。

  师:那他是不是“客”呢?从那句诗可以读出来?

  生:不是客,因为我从诗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看出,他并不是客,是小的时候离开家乡,年老了才回到家乡。

  师:请把你们的理解放进诗句中去,一起读读这两句诗。(出示这两句诗的图)

  2、品读诗句,分享感受。

  师:为什么诗人年小的时候离开家乡,要等到年老的时候才回家乡呢?

  生:我知道,因为那时候交通非常不便,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他回家不容易呢?(出示插图)

  生:骑马。

  师:是呀,科学技术给我们现代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可诗人的年代就不同了,出门不是靠走路就是骑马,经过跋山涉水,回家一次确实不容易。可是那么艰难,作者还是要回老家啊,你体会到了什么?(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板书)

  师:我们怎么读才能突出诗人回乡不容易呀?学生再次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设计理念:紧扣“客”字,切入理解诗句,从后到前,更好地理解“回”的含义。创设情境,借助插图,直观地引导学生理解后两行诗句的意思。]

  3、个性朗读,深化理解。

  师:通过以上分析,我们都知道原来这个让孩子们看成是“客”的人其实不是“客”,而是久居他乡的游子回家了,所以题目中不是“来”而是“回”(板书),让我们加上对“回”字的感受,再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生:有感情地读诗句。

  师:五十年了,许多事情都已经改变了,难怪家乡的小孩子会把我当做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诗中哪两句说的是这个意思。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好,我们一起读读全诗。

  师:同学们,我们跟着诗人贺知章一起思念家乡,那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诗背一背呢?(分组背诵,一起背诵)

  4、指导书写:“客、何”,观察、书写、展评。

  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有三个字宝宝想请大家把它的名字写一写。(出示图片)提醒大家:客:点要写在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何:竖钩起笔处不要在横的末端。音:突出中间主笔横。

  【设计理念:按照我校上学期精品研究中“随文识字”的做法去落实,使识字与阅读相结合。并严格落实新课标关于学生课堂要写字10分钟的要求,改变“满堂说”的课堂,让学生不仅掌握生字的写法,还养成书写的好习惯。】

  四、读中悟情,多元吟诵,古诗新唱

  1、读中悟情。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已经理解了诗意,但是没有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韵味。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有节奏地朗读,可以吟诵,可以踏歌,可以表演读……(学生自由体会读)

  学生自由朗读后个别表演读(老师点评中鼓励学生,并告诉其余学生这是什么读法。)

  2、欣赏“古诗新唱”。

  师:古诗不仅仅是吟诵,还能编成一首动听的歌曲呢!想听吗?现在我就带着小朋友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出示图片)

  【设计理念:落实个性朗读,老师不要限制学生一定要学生感情朗读,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还引入古诗新唱的方式,真正做到“创意地教古诗,快乐地学古诗”。】

  五、拓展延伸,升华诗情

  1.就在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唐代贺知章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分享了大家对这首诗的感悟。其实,他还写了另外一首表达自己回乡后的情感的诗,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课件,欣赏《回乡偶书》之二)

  2、热爱家乡这一千古不变的情怀,还体现在许多的古诗佳作中。我们熟悉的还有――生:李白的《静夜思》,生:张继的《枫桥夜泊》……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喜欢哪首就把哪首背诵下来。

  【设计理念:一节课学习一首古诗的容量是很小的,所以拓展相关作者的诗歌和同类型的诗歌,并让学生有选择地背诵记忆,让那个拓展不会流于形式。】

  六、全文总结

  师: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不管你身在何处,都时刻想念自己的家乡,让我们把贺知章的思乡之情记在心中。(齐背)

  七、布置作业

  把《回乡偶书》编成一个故事讲给爸爸和妈妈听。

  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客? 回!

  (思念家乡)

《回乡偶书》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2、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首古诗叫《咏柳》,你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课件)

  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

  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他是诗人贺知章,他以写七绝为见长。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

  4、据题质疑:

  (1)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2)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副板书,并梳理归纳)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1、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2、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3、检查反馈:(课件)

  (1)①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

  ②齐读生字新词。

  (2)①指名读诗。

  ②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

  ③分组读诗。

  ④齐读古诗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少小、老大、乡音、无改、鬓毛衰。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意思(板书:少小、老大、音无改、鬓毛衰)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4)师归纳,生质疑:

  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

  生1: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

  生2:这时他的心情如何?

  (5)师:看来同学们不仅会读,还会思考。那么你们能“从乡音无改”与“鬓毛衰”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什么?

  (6)指导朗读: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已。现在谁能用读出作者此时的喜悦心情?(指名读、齐读)

  (7)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

  (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2)学生运用自学,再集体交流

  ①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行诗的?

  ②生:(试说:我是抓住……。师补充口头提问:客在这里指谁?[结合看图]何处是什么意思?谁再来说说?)

  ③师:幻想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

  ④生:(略)

  ⑤师: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

  ⑥谁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情?

  (3)指导朗读古诗。

  3、串讲诗意,体会情感:

  (1)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指名讲,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2)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思乡)

  (3)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4)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4、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出示课件,师诵读: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四)表演想象,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学得真起劲,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与同伴合作演一演。

  提示:如果你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自己的家乡,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你当时看到的、听到的和你想象中的一样吗?

  1、分角色试练表演。

  (1)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

  (2)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生谈)

  2、齐背古诗,并边背边想象情景。

  (五)示范指导,培养习惯。

  1、让生找出本诗的生字,并看看要怎么正确书写。

  2、出示课件中的生字书写顺序,师边讲解。

  3、学生试写(每个生字各写2个),师巡视,生写后互检。

  (六)自主选择,培养能力。(任选一题)

  师: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我们都完成了,现在我们到作业超市去逛逛,然后你们选拔自己喜欢的题目作为课后的练习题。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3、自编故事,再与伙伴交流。

  六、反思:

  1、渗透学法:从扶到半扶,学会自学。

  2、创设情境:激发想像,融入诗境。

  3、开发课程:立足课程,拓展延伸。

  4、理解表演:引导合作,再现诗意。

  5、尊重个性: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

  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都会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表演过程。因此,课堂表演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

《回乡偶书》教案7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学习贺知章写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2、板书课题、解题。

  二、学习《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及背景。

  那么谁来介绍一下这首的作者?

  2、齐读、指名读。思考: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3、借助课文注释及自学诗句,记下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学生自学讨论}

  4、同学们学得真起劲,那么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一首诗,高不高兴?那么放学回家后把这首诗给父母讲一讲好不好?

  (1)分角色试练表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生谈)

  5、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能不能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6、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7、《回乡偶书》描绘了诗人告老返乡不被相认的情景,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演。

  (1)在小组内进行编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演出,师生评议。

  8、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9、感情朗读、想象情景。

  三、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2。编故事。

  反思:

  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都会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表演过程。因此,课堂表演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

《回乡偶书》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2个字,会写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

  2、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在读、想、演中理解诗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热爱家乡。

  重点难点: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在读、想、演中理解诗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背诗导入

  1、同学们,你们会背哪些诗了呢?

  2、课件依次展示《村居》、《所见》、《咏柳》诗歌的图片。

  师:今天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幅图,你能用学过的或自己积累的诗句来描绘看到的景象吗?

  3、师:小朋友们看,几句简单的诗句就可以描绘出我们看到的景象,这就是诗歌的神奇之处。那你们知道咏柳的作者是谁吗?(生:贺知章)

  5、师:小朋友们真聪明,今天我们来学习由贺知章写的另一首诗歌,题目叫—《回乡偶书》(课件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学法指导

  学习一首古诗,我们要过四关,这四关分别是:我会认、我会解、我会读、我会想。同学们,你们能和老师一起顺利过关吗?

  第一关:我会认

  师: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翻到115页,自由地大声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然后去找一找树叶。

  师:老师发现你们读得可认真了,接下来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比比谁的字音读得准。

  师:好了是吗?那陈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了,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能把字音读准了。(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谁愿意来试试?(2个)下面我请一位小老师来带领大家读,谁行?(1个)我们一起来准确地读一读。

  第二关:我会解

  1、解题:你会扩词吗?我们来扩词!

  回:回家回来回到乡:家乡故乡乡土

  偶:偶然偶尔偶遇书:读书书写书信

  连起来就是:回到家乡偶尔写下这首诗。

  2、第一句:离:离开回:回来

  整句句意:年轻时离开家乡,年纪大了才回来!

  第二句:音:声音口音改:改变

  整句诗意:我的口音没有改变,但是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了!

  第三句:识:认识

  村里的儿童已经不认识我了

  第四句:客:客人何:哪里

  笑着问我是从哪儿来的。

  第三关:我会读

  指导读好升降调、重音、长音

  第四关:我会想

  师:请再读读这句诗,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客”是谁?贺知章。“客”从哪里来?板书“何来”“客”来做什么?)

  师: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提了不少好问题。老师也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诗句里的“客”也就是贺知章是指从外地来这里做客的客人的吗?(板书“客?”)请你们仔细地读读诗歌,也可以观察一下插图,找找答案吧。(生自读诗歌,观察插图。)

  师:心中有答案了吗?谁来说说看?(生交流:贺知章不是做客的客人。)你从诗歌的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生:他从小离开了家乡,到老了才回来。)(少小、老大变红)(生:乡音无改……)

  师:贺知章爷爷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外地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回到家乡,整整五十年哪!他时时刻刻都在想念家乡的亲人,盼望着可以早日回家乡看看,

  每当他看见天上的明月圆了,他会默默的吟诵起李白的静夜思——(生齐诵)

  每当遇见故乡的故人时,他想问问家里的近况,可最终,他只是像王维一样,问了问窗前的寒梅——(生齐诵王维的《杂诗》)

  现在终于盼到这一天了,

  当他走在回乡的路上时,他说——少小离家老大回

  当他从镜湖看见自己斑白的两鬓时,他说——乡音无改鬓毛衰

  当他看见村里的孩童时,他说——儿童相见不相识

  当孩子们把他当做客人时,他说——笑问客从何处来?

  三、拓展训练

  师:其实,贺知章回到家乡后,面对熟悉的情景,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的是第一首,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第二首,相信你们会有新的感受。指名读——齐读

  (出示诗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配乐朗诵)

《回乡偶书》教案9

  设计理念:

  崔峦先生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叶老也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基于此,本课在导读时紧紧抓住一个“客”和关键词“何来”,“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思接千载,围绕“客”字做文章:是“客”吗?“客”从何而“来”?不是“客”!“客”为何“回”来?既触发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又落实了诗歌语言的训练点,从而让学生在反复涵咏品味诗歌语言中悟诗情、品诗意,并将这些感受内化成丰富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诗中的5个生字,会写“客、何、音”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紧扣识字教学,巧妙抓住“客”作为切入点,结合“何来”一词扩展开来,让学生思如泉涌,想象万千,再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读诗、悟诗中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调动体验,激趣引入

  1、读题:回乡偶书

  2、作者:小朋友们,我们常说,要了解他的诗歌,首先要知道他这个人。

  课前搜集的资料展示,何老师也搜集了我们来看一看,你了解了什么,请小朋友们自由读一读。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空。)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帮它找个朋友,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客”。

  二、找准切入,读诗悟诗

  1、自读全诗,巡视指导: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个“客”字,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不认得的字借助下面的小树叶的帮助来读准。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开始!

  2、检查自读,加强识字

  偶、鬓、衰、客、何、(很干脆,好听,非常好听,真喜欢,真喜欢你读的翘舌音)

  3、抽生读诗,其余听读,评价,正音。去掉拼音读。

  4、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

  生:“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

  师:我们一起写“何来”,在“客”后板书:何来?

  5、师:孩子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老师再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这个“客”是“客”吗?(反思:当孩子们没法来问出教师想要得到的答案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主动权,来向孩子们提问)(师在田字格中的“客”下加一个实心圆点,旁打一个问号。)回答了这个问题,其它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生自读诗歌,勾画。)

  三、品读诗句,分享感受

  1、生: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他当作“客”了。

  师:你在诗歌中找到了答案,真会动脑筋!那你来读一读后两句诗吧!

  生:在插图中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客”,因为他骑着马,马驮了一大包行李,这也是那些小孩认为他是“客”的原因。

  师:真了不起,你能结合诗歌和插图找答案,学习就应该这样!我建议同学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个爱思考会观察的孩子。大家也把明亮的眼睛看向插图吧!聪明的孩子,你来读一读后两句诗,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谁想反驳他的意见?或者说谁有补充?

  生:不对不对!他不是客。我查过资料,这首诗是贺知章写自己的回乡经历,他三十六岁外出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告老还乡,你们看第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这个意思。

  师:真棒!把你的理解送进去读一读这句诗。生读。

  生:我还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

  乡音:家乡的口音,方言,比如说你是杭州人,那么你的乡音就是杭州话比如你是温州人,那么你的乡音就是温州话

  师:乡音的“乡”就是――(生:故乡、家乡的“乡”)你的家乡是――浙江省杭州市…如果将来你离开了家乡,你会想念家乡吗?(会!)

  我来采访几名孩子,你为什么会想家长?

  王丽珺:我去了日本几天,没过几天,我就想杭州的菜了。

  师:是的呀,家乡的菜让你思念家乡了。

  2、 师: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回”,你们明白了吗?

  生:因为他思念家乡;

  生:想回来看一看家乡的人;

  生:他想吃一吃家乡口味的饭菜;

  师:真应了那句“亲不亲,故乡人;甜不甜,家乡水”呀!(随机板书:想家乡!)带着这种心情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语速稍快。)

  生:我想问一下,为什么诗人想念家乡,却要等五十年才回来?(这个问题如果孩子们不提出来,老师也可以补充)

  生:我知道,那时候交通非常不便,要是像现在这样发达,诗人肯定会回去不知多少次了。(师生一起笑起来。)

  生:我爸爸在外地工作,我们都非常想念他。爸爸几乎每天都要给我们打电话,也会经常抽空回来看我们。

  生:虽然我爸爸也在外地,但我还是能经常看见他,我可以在网上通过摄像头和爸爸视频聊天!(大家都笑了。)

  师:是呀!科学技术给我们现代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可诗人的年代就不同了。诗人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八十五岁才回来,整整五十年哪!(小朋友们现在几岁,等50年后你再回到杭州,那得发生多大的变化啊)多少个日日夜夜啊!诗人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可因为公务繁忙、交通不便就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今,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想了多少年,梦了多少年,家乡的一切还如我想像中的一样吗?

  大家一起来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诗句,读得较好,“老大”一词拖得较长。)

  3、如果你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自己爸爸妈妈的身边,请你想象一下,你当时的心情会怎么样?

  生:我现在能理解贺知章爷爷的苦恼了,他虽然日夜思念家乡却几十年没有机会回乡解除思乡之苦。

  生:所以虽然诗人已经很老很老,头发也被风霜染白了,却怎么也改变不了他的一口乡音,因为他时刻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

  “激动,高兴”随机板书,

  你能读出激动的感情吗?谁来评价一下,你能比他读得更激动吗?(用教师的评价语来引导孩子一步一步走入情感的深入)

  请你带着这样的理解读一读。

  请你把这样的感情送进去读一读。

  师:好!让我们再次吟诵――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摇头晃脑地读起来,“无改”拉得较长,声音上扬。)

  师小结:原来这个看似“客”的人其实――(生:并不是客!)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来”了!而是离乡多年的游子――(生:“回”到这里了!)不是“来”而是――(生:“回”呀!)师:不是“来”――(生:而是“回”呀!)再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有滋有味地读起来,“回”字咬得特别重。)

  4、 回归全诗:五十年了,许多的事情都已经改变了,难怪家乡的小孩子会把我当做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

  诗中哪两句说的是这个意思。(自然而然地引导出下面两句诗歌)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里的儿童有一个表情,小朋友们来圈一圈?

  这个笑问能不能改为请问客从何处来?

  小朋友们,现在何老师就是那位老爷爷,请你也笑着来问问我吧。(运用角色替换的方式,小朋友们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孩子们争着抢着要来问我,其实,师傅说,在这个环节,我就可以运用诗歌的意思,教师的评价语潜移默化地来引导孩子理解诗歌)

  老爷爷,您几岁啊?(我今年80有5了)

  老爷爷,您从哪儿来呀?(我年轻的时候离开家乡,到了现在才回来)

  师:好,我们一起读全诗。

  四、个性朗读,深化理解

  师:有人说一首好诗就是一首动听的歌曲,那么这首诗究竟是欢快的歌曲,还是忧伤的歌曲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放进诗中,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

  生:我认为盼了几十年终于回家了,应该高兴才是。所以我要这样读,生以欢快的语调读诗。师引导同学们以欢快的语调一起读一遍诗。

  生:诗人终于回家乡了,家乡的儿童是那样热情好客,诗人一定感到非常亲切。我想这样读,生以愉悦舒畅的语调读。

  生:我想用忧伤的语调来读。诗人回家时已经八十五岁了,家乡的许多事都改变了,当年的朋友大都已经去世了,还被家乡的小孩子当做客人,所以我想诗人的心里一定会有些伤感。生读诗。

  师:认为他说得有理的跟他一起读全诗。(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更加到位一点,把孩子们的情感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大家觉得他读得欢快吗?也可以追问孩子,为什么你要这样读?为什么你这句诗要重读?)

  师:大家读得真好!能读出自己的感悟就是读懂了诗,读出了诗的韵味。看着大家读得这样投入,我也想读一读,愿意给我这个机会吗?(生笑:愿意!)

  师:如果我是贺知章,我会这样想:我离别家乡几十年,想了家乡几十年,在他乡做了几十年的客人,今天我终于得偿夙愿回到自己的家乡了,但家乡却早已不是记忆中的家乡了,还令我想不到的是家乡的那些小孩子却说我是客人,他们这些天真无邪的黄口小儿哪里知道我这个八旬老人对家乡的一片深情?啊!想到这里,怎不让我百感交集,感慨万端啊!师以感慨、惆怅的语气读诗。

  6、背诵诗歌,积累语言:指名、分组背、齐诵。

  五、拓展阅读,加深感悟

  就在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唐代贺知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分享了大家对这首诗的感悟。其实,热爱家乡这一千古不变的情怀,还体现在许多的古诗佳作中。我们熟悉的有――生:李白的《静夜思》。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回乡偶书》教案10

  教学目的:

  1、 会认“偶、鬓、衰”3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重点难点:

  诵读古诗,感受诗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复习:我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古诗就是一块富有魅力的瑰宝。同学们,瞧瞧看,这首著名的《咏柳》还记得吗?我们一起背一背。这首诗的作者就是著名的唐代诗人——贺知章。

  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他的另一首古诗,请大家手书空,和我一起来写诗题。正音。

  3、这首诗就是诗人80多岁回到家乡后偶然写下来的,齐读课题。

  4、到底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诗歌去细细品读。

  二、 初读古诗

  1、 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检查生字

  3、 检查词语:鬓毛衰 乡音 相见 相识

  4、 词语读得这么好,相信古诗一定能读得更流利,自己试一试。

  5、 节奏读

  (1)标出节奏,指名读。

  (2)齐读

  (3)教师示范,讲方法:一行一行地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三、 品读第一句

  过渡:让我们先看看第一行。

  1、 点生读

  2、 师问:少小是什么意思?读。

  3、 在这行诗中有一个词的意思和它相反,谁找到了?你来读。

  4、 介绍背景:贺知章十几岁就离开了家乡,80多岁才回到故乡,此时他会是什么心情?

  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还有谁来读?

  5、 为什么贺知章要时隔70多年才能回到家乡?是的啊,由于种种原因,思念家乡的贺知章却不能回家,他的内心多么的心酸啊,教师范读。

  6、 此时的他,百感交集,一起读。

  7、 几十年过去了,他的样貌会发生了什么变化?但是什么没有改变?(乡音)请你读第二行,点评。教师点评:由于深深地眷念这爱自己的家乡,他无法忘记那一口家乡话。齐读。

  8、 从离家到回家,他一直都牵挂着自己的家乡。齐读第一句。

  四、 品读第二句

  1、过渡:年近老迈的贺知章终于回到了家乡,走在这乡间路上,一切都那么熟悉,看看图,他碰见了谁?(小孩)自由读第二句,听听他们会说些什么?

  2、孩子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位老爷爷,自然是不认识的。面对这远道而来的客人,他们会怎么问?

  3、感情指导读“笑问”“何处来”

  4、教师引读:天真的孩子笑着问诗人的一句话,却让诗人感慨万分,自己明明是土生土长的家乡人,却被孩子们当成了客人,这一个客字让他多么的无奈呀!教师读。点生读。 他分明是回家,却被当成了来做客的外乡人,他多么的难过呀!点生读。

  5、 齐读:诗人在外漂泊多年,一直想着家乡,却被大家当成了客人,他内心真不是滋味。

  (齐读)

  五、 背诵

  1、 自由练习背诵。

  2、 配乐背诵。

  六、 拓展:《回乡偶书》(二)

  板书设计:

  古诗诵读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 老大回 又

  乡音未改 鬓毛衰 悲

  相见 不相识 又

  客 何处来 喜

《回乡偶书》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2个字,会写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

  2、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在读、想、演中理解诗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热爱家乡。

  重点难点:

  大概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背诗导入。

  1、同学们,你们会背哪些诗了呢?我们来回顾一下

  2、课件依次展示《村居》、《静夜思》、《杂诗》诗歌的图片。 师:同学们上面的每幅图体现了哪首诗呢? 第一幅图体现的让全班来回答,后两幅请两生答。

  3、师:,几句简单的诗句就可以描绘出我们看到的景象,这就是诗歌的神奇之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新的诗歌(板书)请生齐读课题。

  4、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啊?(生答)那你们知道关于贺知章的资料吗?请生答。师补充

  师:请小朋友们自由地大声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然后去查查它的字音。

  师:好了是吗?那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了,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能把字音读准了。(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谁愿意来试试?(2个)下面我请一位小老师来带领大家读,谁行?(1个) 我们一起来准确地读一读。(生字偶、鬓、衰、客、何)

  师:嗯,同学们真棒,把生字词的音都读准了。接下来呢老师要请几个勇敢的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诗,谁来?请生来读。(听生的生字词读对了吗)兼师点评读错的。

  师:刚才那几位同学都读好了,我们其他同学也不会输给他们吧!现在让我们全班齐读一遍吧!(赞生读得响亮)

  二、教生字词。

  师:同学们,我们把课文读完了,请看上大屏幕。(出示要写的字)我们这节课要学会写这三个字。这三个字你们觉得哪个字难写呢?(生答偶)

  师:同学们,偶字是什么结构的字呢(生答)师在黑板上写

  一遍叫生观察,在说笔顺,再让生数书空写。最后请一个同学上黑板写(赞扬)最后让学生用本子写。

  三、师教生朗读技巧并背诵。

  师:同学们真聪明,另外两个字都会写了!接下来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

  师:同学们都读 得很认真,并且读得很大声,但是有一点不足的是同学们读得不够有感情。(师范读,生读)赞扬生,再请男生读,女生读,第几组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都快赶超老师了。接下来老师给你们五分钟的时间读一读诗歌把它背下来。(生读背)

  师:(拍手表暂停)有哪位同学背出来了呢?请几位同学来背,师点评并赞扬,最后,说:“现在我要请大胆的同学都站起来背一背。(学生都纷纷站起来背)夸赞生的勇敢。

  四、让学生说一说对诗歌的理解。

  师:“同学们,我们都把这首诗背出来了,那大家在想一想这首诗说了什么呢?(让生思考)

  师:“同学们都想好了吗?那谁来说一说呢?请生来说一说对这首诗的理解。(赞扬生真棒)

  师:同学们都知道了,诗歌里说有一个人很小就离开了家乡,到了很老才回来,那老师给你们提一个问题:这个人是谁呢?你们怎么知道的呢?(生思考)

  师:谁来?这个人是谁?

  生:“(某个)是贺知章本人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说出了诗人从小离开家乡。

  师:“真棒!”大家表扬他。

  师:“那老师还有个疑问,那客又是谁啊?

  生:是贺知章本人。生答

  师;同学们可真棒啊,都回答出了老师的问题。这首诗就是写贺知章爷爷自己,他三十多岁外出做官,八十多岁才回来,回到家乡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诗。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在全班诵读一遍这首诗,去感受贺知章爷爷的思想感情吧!”

  生读。

  五、课后作业。

  要求会写的字一个写一行。

  六、板书。

  回乡偶书

  偶 客?贺知章

《回乡偶书》教案12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一、交流资料

  1、背背课前收集到的李白的诗歌。

  a) 李白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学生简介李白的生平)教师补充(课件)

  李白后人称他为诗仙。一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今天咱们学习其中的一首,请大家齐读诗题《赠汪伦》。

  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二、学习古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1、按自学提示自学古诗:出示[课件三]

  ①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

  ②结合资料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③提出不懂的地方.

  2.组内交流

  3、检查自学情况:

  ①纠正字音: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②找出难记的字,交流识记方法。潭字:学生边说记忆方法,教师

  边板书,并用红色笔提醒大家注意潭字右上部是两个竖,而不是西。

  ③了解诗意: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其他同学纠正或补充。

  ④质疑解答,重点理解深千尺、踏歌声和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深千尺:夸张,说明桃花潭的水很深。

  踏歌:一边用脚打节拍,一边唱歌。(哪个同学愿意到前面表演,帮助学生理解?老师:有一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你们愿意帮我解决吗?桃花潭水深与汪伦送我的情谊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

  师小结:我明白了,这是用水深比喻情深(板书:水深--情深),是啊!纵然桃花潭的水再深,也比不上汪伦与李白的情谊深啊!让我们通过读来表达他们之间那种浓浓的深情。

  自由朗读--指名读--评读--再指读--齐读--师生轮读

  1、配乐背诵出示[课件四]

  2、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听的歌。此时此刻你就是李白,此时你就站在船头,让我们把对好友的深情尽情表达出来吧!(生边看图边自由朗读--指读--评读)

  3、哪些同学可以背诵?(指名背诵--会背的齐背)

  三、扩展学习

  1、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以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现在老师为你们提供了3首,供你们自学欣赏,请你选择其中一首,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习。.

  2、教师提供古诗学习方法和6首送别诗,学生任选一首自学:《送元二使安西》、《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别董大》

  3、汇报学习成果(或朗读、或背诵、或说诗意、或讲故事)

  四、引导课外练习

  这节课先交流到这里,语文课外活动时再继续展示同学们的学习成果。

  作业 :

  背诵诗仙的诗,能够向家长讲述诗仙的故事。

  背诵诗仙的诗,能够在同学之间相互之间传说诗仙的故事。

《回乡偶书》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时间:1课时

  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

  2、揭示课题:《回乡偶书》

  二、初读感知

  1、范读《回乡偶书》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有困难找同学或老师帮忙。

  3、认读生字:客 何

  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并用它们组词。

  4、说说你在预习中知道了什么?

  5、质疑并适时解疑。

  6、看图说说《回乡偶书》这首诗的大意。

  7、我会说:

  贺知章小时侯离开自己的家乡,直到老了才回来。在乡间小路上碰上了一群孩子,孩子们 地问:“

   。”

  三、朗读感悟

  1、创设情境: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身边,你的心情会怎样?

  2、指导感情朗读(师范读、指名读、生自读、 小组读、展示读)

  (第一句:语速稍慢,读出诗人离乡之久。第二句:“无改”读得昂扬一些,“衰”读得起伏一些,读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热爱之情。第三、四句:语速稍快,读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惊奇。)

  3、背诵这首古诗,看谁先背下来。

  四、实践活动

  1、借助课文插图和诗句进行想象,小组合作表演《回乡偶书》。

  2、师生评价表演情况

  五、指导写字:音 客 何

  先观察字的特点,再描红、临写,最后评一评。

  六、拓展活动

  课外阅读古诗,开一次古诗朗诵会 。

226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