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平行四边形教案范文集锦八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平行四边形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平行四边形教案 篇1
教学建议
1。重点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
重点分析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涉及平行四边形元素的各方面,同时它又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联系,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否为平行四边形是利用平行四边形性质解决其他问题的基础,所以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是本节的重点.
2。难点 灵活运用判定定理证明平行四边形
难点分析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较多,综合性较强,能灵活的运用判定定理证明平行四边形,是本节的难点.
3。关于平行四边形判定的教法建议
本节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重点是四个判定定理,这也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1.教科书首先指出,用定义可以判定平行四边形.然后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的逆命题出发,来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因此在开始的教学引入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尽可能利用形式多样的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能很快参与进来.
2.素质教育的主旨是发挥学生的主体因素,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本章重点中前三个判定定理的顺序与它的性质定理相对应,因此在讲授新课时,建议采用实验式教学模式或探索式教学模式:在证明每个判定定理时,由学生自己去判断命题成立与否,并根据过去所学知识去验证自己的结论,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这样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自己去实验,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在动手动脑中得到的结论会更深刻――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较多,综合性较强,能灵活的运用判定定理证明平行四边形,是本节的难点.因此在例题讲解时,建议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根据题目中具体条件结合图形引导学生根据分析法解题程序从条件或结论出发,由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灵活掌握熟练应用各种判定定理会有帮助.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训练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各条判定定理,并能灵活地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及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有关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教案-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系列
1。复习旧知识: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哪位同学能叙述一下。(答对者记分,答错的另点同学补充)
2。小实验:有一块平行四喧形的玻璃片,假如不小心碰碎了解部分(如图所示),同学们想想看,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重新画出来?
(让学生思考讨论,再各自画图,画好后互相交流画法,教师巡回检查,初中数学教案《数学教案-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对个别差生稍加点拨,最后请学生回答画图方法) 学生可能想到的画法有:⑴ 分别过A、C作DC、DA的平行线,两平行线相交于B; ⑵过C作DA的平行线,再在这平行线上截取CB=DA,连结BA;⑶ 分别以A、C为圆心,以DC、DA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B,连结AB、CB。
还有一种一法,学生不易想到,即由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特性,引导学生得出 连结AC,取AC的中点O,再连结DO,并延长DO至B,使BO=DO,连结AB、CD。
二、引入新课
上面作出的四边形是否都是平行四边形呢?请同学们猜一猜。生答后师指出这就是今天所要不得 研究的问题“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板书课题)。
三、尝试议练
1。要判定我们刚才画出的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应当加以证明。第一种画法,由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可知,它是平行四边形(定义可作性质也可作判定)。
2。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二种画法,这就是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一(翻开课本看它的文字叙述)。请想想,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究竟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呢?这里已知是什么?求证是什么?请写出。
自学课本上的证明过程,看后提问:这个证明题不作辅助线行不行?为什么?(因为要证平行线,一般要证两角相等,或互补,要证两角相等,一般要证全等三角形,而这里没有三角形,要连一对角线才有三角形)
3。再看第三种画法,在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情况下是不是平行四边形?教师写出已知、求证,请两位学生上台证明,其余在课堂练习本上做。(注意考虑要不要添辅助线)
完成证明后提问哪些学生是用判定定理一落千丈证明的?哪些是用定义证明的?(解题后思考)
四、变式练习
1。再看看第四种画法,可知,已各条件是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一平分,这种情况下它是不平行四边形?
阅读课本上的判定定理之后,要求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求证最简便?(应该用判定定理一) 2。变式题
⑴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为什么?(练习第1题)(口述证明,不要示书面证明)(问要不要添辅助线?)
⑵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教师补充)
⑶一组对边相等,一组对家相等及一组对边相等,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在草稿纸上画图思考,然后回答不是平行四边形。因为边角不能证全等三角形)
⑷自学课本例1思考:此例证明中,什么地方用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什么地方用“判定”定理?
观察下图:
平行四边形ABCD中,<A、<C的平行线分别交对边于E和F,求证:AE=FC(怎样证最简便?)
五、课堂小结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平行四这形的判定有哪些方法?试列举之。
2。这些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中最基本的是哪一条?
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有什么关系?同一个证明题中应注意什么地方用判定,什么地方性质?
平行四边形教案 篇2
《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教案分析
备课时间:20xx年9月5日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教材第12~16页例1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类,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能判断一个由线段围成的图形是几边形,能按要求围出或剪出多边形。
2、使学生经历从实际中抽象出图形,以及观察、实践操作等数学活动,进一步感受分类的思想,积累学习平面图形的初步经验;体会不同图形边数的特点,发展相应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逐步形成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
能根据要求把一个多边形分成不同的图形或者是数图形的`个数。
教具或学具准备:
师生每人准备小棒若干根,钉子板1个,四边形纸片2张,正方形纸片1张,剪刀1把。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
1.回顾已知图形。
今天,老师带大家到有趣的“图形王国”去游一游、看一看。(出示如下图形)请看,这里有一些我们学过的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1)让学生明确第(1)题的要求。
出示两张四边形纸片,让学生想想怎样剪成两个三角形,怎样剪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
学生操作剪图形,教师巡视。
(2)让学生明确第(2)题的要求。
出示正方形纸片,要求学生想想怎样可以剪下一个三角形。
学生操作剪下一个三角形。
展示交流:你是怎样剪的?剩下的部分是什么图形?
6、做“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找一找、数一数,能找到几个就找几个;然后交流自己找到了几个四边形。
四、总结评价
交流:今天我们又去了图形王国,你有哪些新收获?你是怎样学习这些知识的?
五、布置作业
《补充习题》第 页。
板书设计:
课后笔记:
平行四边形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运用类比的方法,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2.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另一种判定方法,并学会简单运用.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行四边行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在有关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
2.在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平行四边形判别条件的探索,培养学生面对挑战,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式 教具 三角尺
教学重点 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的探究、运用.
教学难点 对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的探究以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的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复习引入:
问题1:
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2.判定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有哪些?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第二环节 探索活动
活动:
工具:两对长度分别相等的木条。
动手:能否在平面内用这四根笔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思考1.1:你能说明你所摆出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
已知:四边形ABCD中,AD=BC,AB=CD. 试说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思考1.2:以上活动事实,能用文字语言表达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学具动手操作、观察,完成探究活动1,共同得到:
(1)只有将两两相等的木条分别作为四边形的两组对边才能得到平行四边形.
(2)通过观察、实验、猜想到: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学生在拼四边形时,能否将相等两木条作为四边形的对边;
(2)转动四边形,改变它的形状的过程中,能否观察得到在此过程中它始终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3)学生能否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得出正确的证明思路.
第三环节 巩固练习
例1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1=∠2,∠3=∠4.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例2 如图所示,AC=BD=16,AB=CD=EF=15,CE=DF=9,图中有哪些互相平行的线段?
随堂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一组对边平行且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
(2)两组对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
(3)一组对边平行且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
(4)一组对边平行,一组邻角互补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
2.有两条边相等,并且另外的两条边也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3.如图所示,四个全等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大的三角形,找出图中所有的平行四边形,并说明理由.
4.如图:AD是ΔABC的边BC边上的中线.
(1)画图:延长AD到点E,使DE=AD,连接BE,CE;
(2)判断四边形ABE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第四环节 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主要围绕下列几个问题:
(1)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有哪几种?
(2)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出平行四边形的这几种判定方法的,这样的探索过程对你有什么启发?
(3)平行四边形判定的应用 集备意见 个案补充
平行四边形教案 篇4
一、创设情境,呈现真实
师: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已经学过关于长方形的哪些知识?(出示长方形,并且让学生回忆有关它的周长和面积的知识)
师:今天我们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里有两个图形,请大家先测量有关数据,再计算它们的面积。(图略)
生活动后汇报如下:
长方形的长6厘米,宽4厘米,长方形的面积=6×4=24平方厘米
(1)平行四边形底6厘米,另一条底4厘米,它的面积=6×4=24平方厘米
(2)平行四边形底6厘米,高3厘米,它的面积=6×3=18平方厘米
二、否定错误猜想
1、师:计算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家有几种不同的想法,可以肯定其中必定有错误。请大家看清楚,每种猜想的意思,然后作出判断。
你觉得哪种更合理?能不能举个例子,证明哪种是错误的。
生:我觉得可以用底乘底来计算。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如果把一条底边拉直,就变成了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底。
师:这位同学想到了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征。大家觉得有道理吗?
生:老师,我不同意这样的想法,按照他的.说法,如果把这个平行四边形压扁,它的面积难道还是24平方厘米吗?
2、师:(演示平行四边形变形的过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平行四边形在变形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始终没变?
生:我发现平行四边形在变形过程中,面积边了,而两条边的长度始终不变。所以用“底乘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错误的。
师:在平行四边形变形过程中,随着面积的变化,什么也同时发生了变化?(再次演示长方形渐变成平行四边形。)
生:(兴奋地)高!
师:现在,你觉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
生:我觉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高有很大的关系。
3、师:用什么办法可以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呢?
生:把平行四边形多出来的三角形剪下来,补到另一边,看出长方形大,平行四边形小。
师:变成长方形后,面积大小变了没有?
生:没有
师:那么要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怎么办?
生:要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所以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是6乘3来计算,而不是6乘4。
生:6是长方形的长,也是平行四边形的底,3是拼成后的长方形的宽,也是平行四边形的高,所以第二种猜想是正确的。
师:这位同学把“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个问题转化成了“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利用旧知识解决了新问题。
三、归纳计算方法
师: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剪拼成长方形呢?请同学们任意拿一个平行四边形,想一想,怎样可以把它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进行课件演示,出现几种拼法(略)
师:这几种剪拼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都是先沿着平行四边形底边上的高剪开,再拼成一个长方形。
生:在剪拼过程中,图形的形状变了,面积不变。
师: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用“底乘高”来计算?
生:因为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高。
师:这个平行四边形公式是不是适用于所有的平行四边形呢?为什么?
生:对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只要沿着底边上的高剪开,一定都可以拼成长方形,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我们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表示底,用h表示高,那么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用字母表示为S=ah。
四、反思探究过程
师:今天我们遇到了一个什么新问题?我们是怎样解决的?有什么收获?
平行四边形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87~88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自主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渗透转化思想。
2.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思想。
教学准备:
课件,一个框架式可以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教具,为学生准备一张底为6 cm、高为4 cm的平行四边形纸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游戏。面积比大小:你能很快比较出下面每组图中阴影部分面积的大小吗?
你怎么知道它们的面积一样大的?(反馈重点:①数方格;②转化成长方形。)
2.(出示平行四边形)这个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关于平行四边形,大家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3.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谁能说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指的是哪部分呢?
【设计意图】转化的思想是推导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指导思想,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通过面积比大小的游戏,让学生意识到不仅可以通过数方格来比较图形的大小,还可以通过剪拼转化成熟悉的图形进行大小比较,既富有趣味性,又能为新知的探究做好铺垫。
二、新知探究
(一)合理猜想
1.确实,由四条边围成的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那么同学们猜想一下,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会怎么计算?并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1:邻边相乘;
预设2:底边乘高。
2.同桌互相说一说,你同意哪一种猜想?理由是什么?
3.反馈想法。
预设1: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邻边。把平行四边形拉一拉就可以变成长方形。
预设2:用底边乘高来计算。可以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再计算面积。
(二)验证猜想
同学们都想到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来计算,那么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哪种方法更合理呢?
1.邻边相乘的想法
教师:就让我们先来研究一下拉的方法。(出示教具)请看,我们再次慢慢地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仔细观察拉动前后什么没有变,什么发生了变化?
学生:边的长短没变,高和面积变了。
教师追问:周长变了吗?面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能在图上更直观地表示出来吗?
教师:现在谁能说说这种拉的方法合理吗?为什么?
教师小结:是的,在拉动前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不相等。用底乘邻边算出的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而是拉动后的长方形的面积。所以用拉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正确的。
【设计意图】利用教具进行操作对比,让学生通过观察自觉修正自己的想法。
2.底边乘高的想法
(1)数格子验证
教师:这里的一些不是整格的怎么数?
学生:可以通过拼一拼,变成整格的再数。
教师:拼一拼后,就变成了什么形状?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所以面积是多少?
(2)剪拼验证
教师:谁来展示你是如何进行剪接的?
学生:沿高剪下,补到另一边,拼成长方形。
教师:拼成的是一个怎样的长方形?(长6 cm,宽4 cm)
那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怎么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4 cm2)。
【设计意图】让学生大胆提出假设,并让学生自主思考通过数格子、剪拼等实践操作进行验证。在操作反馈中,让他们在和同学、老师的交流过程中,展示自己的想法,完善自己的思考,对于知识的获取是很有益处的。
(三)公式推导
教师:仔细观察, 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相当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中的哪两部分?
学生: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教师:那么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么计算呢?
教师:如果我们用
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
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用
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用
来表示。
(四)回顾总结
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谁能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的?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让学生发现转化前后图形之间的相同点之后,沟通两个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顺利地把新知转化为旧知,从而顺利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练习巩固
(一)基础练习
1.完成练习十九第1题。
(1)请学生计算,并进行订正。
(2)反馈小结:在计算时,可以先写出面积公式,再进行计算。
2.完成练习十九第2题。
(1)请学生计算,并进行反馈。
(2)反馈侧重:最后一小题引导学生注意找准相对应的底和高。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补充练习。
【设计意图】教材本身就提供了多层次的练习,教师在这里进行合理选择,通过基础题、变化题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所需要的条件,巩固所学的知识。
(二)拓展提升
一块平行四边形木板,底是4 cm ,高是3 cm 。它的面积是多少?
1.引导学生算出它的面积;
2.请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这样的平行四边形;
3.教师:像这样的平行四边形你能画出多少个?(无数个)它们的面积相等吗?说说你的理由。
4.教师小结:是的,像这样的平行四边形剪拼之后都可以转化成一个长4 cm,宽3 cm 的长方形,它们的面积都相等。由此,可以得到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相等。
5.思考: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一定等底等高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从已知条件求面积到根据条件画图形,让学生在画图反馈的过程中感受到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既提升了所学知识,又关注了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四、总结提示
教师:回忆一下,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总结:我们用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种转化的思想对于我们的数学学习很重要。
【设计意图】在本节课的最后,教师通过回忆帮学生把本节课得到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也利用转化的思想对图形的面积进行自主探索。
平行四边形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平行四边形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也是 “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它在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这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平行四边形的图案,还包括其性质在生产、生活各领域的实际应用.
本节课既是平行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等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也是后续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知识的坚实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还为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提供了新的方法和依据,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
另外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移、旋转知识的基础上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能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以及探索、体验数学思维规律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相关概念和性质,培养学生初步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思考: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解决问题:学生亲自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有关概念和性质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探索成功后的快乐.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其性质.
难点:运用平移、旋转的图形变换思想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4.教材处理:
基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真正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我将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内化、整合.
首先,打破了原教材的知识结构,构建成一个新的教学体系,分为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应用这样两部分,本节课是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样安排能很好地体现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然后,将教材中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活动完全开放,给学生充分探索的时间与空间,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力图构建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平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实践的探索者、知识的构建者、愉快的收获者.
最后,把一道命题证明的练习题改编成实验操作型问题.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教具制作成模型,让图形动起来.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在图形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去发现其中不变的关系,从而发现图形的性质.
总之,教材处理力求在深挖概念内涵;拓展性质外延;深化练习效用的过程中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的.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在教法上体现教师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实现认识上与态度上的跨越;在学法上突出学生的“探索发现”,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去创造.利用多媒体、自制教具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实效性.
平行四边形教案 篇7
【学习目标】:1.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有关概念及性质(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
【回顾与思考】:
活动一:
准备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将它们相等的一组边重合,得到一个四边形.
(1)你得到了怎样的四边形?与同伴交流一下
(2)观察拼出的这样一个四边形,这个四边形的对边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
(3)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 连成的线段叫做对角线
如图,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记作” ”
活动二:(1)观察你所拼的平行四边形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相等的角?为什么?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
几何语言: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已知)
∴AB= ,BC= ( )
∠A = ,∠B = ( )
【知识应用】:
1. □ABCD中,AB=3,BC=5,则AD= CD= 。
2. □ABCD中,∠B=60°,则∠A= ,∠C= ,∠D= 。
3. 如图: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1)边AB、BC的长度
(2)求∠D、∠C度数。
【当堂反馈(小测)】:
1.已知□ABCD中,∠B=70°,则∠A=______,∠C=______,∠D=______.
2.在□ABCD中,∠A +∠C =270°,则∠B=______,∠C=______.;
3.在□ABCD中,AB=3,BC=4,则□ABCD的周长等于_______.
4.平行四边形的周长等于56 cm,两邻边长的比为3∶1,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较长的边长为_______.
5.已知,如图,□ABCD中,∠A=70°,AD=5 cm,求∠B,∠C,∠D的度数及BC的长度。
6.已知,如图,□ABCD中,∠CAD=20°,∠D=50°,求∠B,∠BCD的度数
【巩固提升】:
1、已知□ABCD中,∠B=70°,则∠A =______,∠D =______。
2、在□ABCD中,AB=3,BC=4,则□ABCD的周长等于_______。
3、在□ABCD中,已知BC=8,周长等于24, 则CD=_______。
4、 在□ABCD中,∠A=65°,则∠D的度数是 ( )
A. 105° B. 115° C. 125° D. 65°
5、在□ABCD中,∠B比∠A大20°,则∠D的度数是 ( )
A. 80° B. 90° C. 100° D. 110°
6、一个四边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依次如下选项,其中是平行四边形的是( )
A、88°,108°,88°B、88°,104°,108°
C、88°,92°,88° D、88°,92°,92°
7、□ABCD中,∠A:∠B:∠C:∠D的值可以是( )
A、1:2:3:4 B 、1:2:2:1 C、2:2:1:1 D、 2:1:2:1
8、已知,如图,□ABCD中,∠A=65°,AD=6 cm,求∠B,∠C,∠D的度数及BC的长度。
9、如图,□ABCD中,∠ABC的平分线交AD于E,若∠AEB=20°,求∠D的度数
10.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它的四条边中哪些线段可以通过平移而互相得到?
平行四边形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有关概念和性质的过程,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2.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能简单应用;
3.在探索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索。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实践探索,直观感知(5分钟,动手实践、探索、感知,学生进一步探索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明确了平行四边形的本质特征。)
1.小组活动一
内容:
问题1: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剪刀、彩纸或白纸一张。将一张纸对折,剪下两张叠放的三角形纸片,将它们相等的一边重合,得到一个四边形。
(1)你拼出了怎样的'四边形?与同桌交流一下;
(2)给出小明拼出的四边形,它们的对边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说说你的理由,请用简捷的语言刻画这个图形的特征。
2.小组活动二
内容:生活中常见到平行四边形的实例有什么呢?你能举例说明吗?
第二环节探索归纳、合作交流(5分钟,学生动手、动嘴,全班交流)
小组活动3:
用一张半透明的纸复制你刚才画的平行四边形,并将复制后的四边形绕一个顶点旋转180°,你能平移该纸片,使它与你画的平行四边形重合吗?由此你能得到哪些结论?四边形的对边、对角分别有什么关系?能用别的方法验证你的结论吗?
(1)让学生动手操作、复制、旋转、观察、分析;
(2)学生交流、议论;
(3)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实践的过程。
第三环节推理论证、感悟升华(10分钟,学生通过说理,由直观感受上升到理性分析,在操作层面感知的基础上提升,并了解图形具有的数学本质。)
实践探索内容
(1)通过剪纸,拼纸片,及旋转,可以观察到平行四边行的对角线把它分成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可以通过推理来证明这个结论,如图连结AC。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D//BC,AB//CD
∴∠1=∠2,∠3=∠4
∴△ABC和△CDA中
∠2=∠1
AC=CA
∠3=∠4
∴△ABC≌△CDA(ASA)
∴AB=DC,AD=CB,∠D=∠B
又∵∠1=∠2
∠3=∠4
∴∠1+∠3=∠2+∠4
即∠BAD=∠DCB
第四环节应用巩固深化提高(10分钟,通过议一议,练一练,学生进一步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进行简单合情推理,体现性质的应用,同时从不同角度平移、旋转等再一次认识平行四边形的本质特征。)
1.活动内容:
(1)议一议:如果已知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内角度数,能确定其它三个内角的度数吗?
A(学生思考、议论)
B总结归纳:可以确定其它三个内角的度数。
由平行四边形对边分边平行得到邻角互补;又由于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由此已知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内角的度数,可以确定其它三个角度数。
(2)练一练(P99随堂练习)
练1如图: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1)求∠ADC、∠BCD度数
(2)边AB、BC的度数、长度。
练2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1)它的四条边中哪些线段可以通过平移相到得到?
(2)设对角线AC、BD交于O;AO与OC、BO与OD有何关系?说说理由。
归纳: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第五环节评价反思概括总结(8分钟,学生踊跃谈感受和收获)
活动内容
师生相互交流、反思、总结。
(1)经历了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探索,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给自己一个评价。
(2)在与同伴合作交流中练表现,优秀方面有哪些?你看到同伴哪些优点?
(3)本节学习到了什么?(知识上、方法上)
考一考:
1.ABCD中,∠B=60°,则∠A=,∠C=,∠D=。
2.ABCD中,∠A比∠B大20°,则∠C=。
3.ABCD中,AB=3,BC=5,则AD=CD=。
4.ABCD中,周长为40cm,△ABC周长为25,则对角线AC=()cm。
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4.1
A组(学优生)1、2
B组(中等生)1、2
C组(后三分之一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