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从南极寄来的信》教案
《一封从南极寄来的信》教案1
《一封从南极寄来的信》教案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10个生字,了解“极昼、毛骨悚然、苔藓、残骸”等词语的意思,掌握1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南极的季节变化、气候特点、植物生长等知识,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4、学习掌握书信的一般格式。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掌握书信的一般格式
2、在阅读中品析作者的语言,读出自己的感悟。
预习要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给生字生词注音、注释。
2、理解“极昼、毛骨悚然、苔藓、残骸”等词语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南极的季节变化、气候特点、植物生长等知识,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4、学习掌握书信的一般格式
5、记录在阅读课文时产生的疑难问题。
课堂探究案
一、探究交流
问题一
课文讲了关于南极的那些内容?
解决步骤
读课文,围绕课文内容讨论、交流。
(知识要点)
明确:南极的季节变化、气候特点、植物生长。
问题二
读了这封信,你有哪些感受?。
解决步骤
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谈感受、收获。
二、课后拓展
1、了解书信书写的一般格式
2、假如你是齐彭涛的朋友,请你给他写一封回信吧,可以询问其它的一些关于南极的问题,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收获或生活。
课堂检测案
一、独立完成作业:积累词句
1、这种黄绿色的地衣长得极慢,有的品种长一厘米需要一千年。 2、我们长城站周围,苔藓长得非常茂盛,远远望去,一片翠绿,给这孤寂的大地增添了几分生机,也为这银白世界平添了几分色彩。
二、亲子作业:家长和学识一起听写生字、词语(家长也写)一同学写会带来好的效果
课后作业:
语文实践:
1、给齐涛写一封回信。注意书信的格式。
2、预习24课。
板书设计:
一封从南极寄来的信
南极的季节——两季:极夜的冬季,极昼的夏季
南极的'气候——常刮风,风大,常有暴雪
南极的情况 南极的植物——两种:地衣、苔藓
南极的生活——寂寞、单调、充实
南极的工作——繁忙
《一封从南极寄来的信》教案2
文本细读:
《一封从南极寄来的信》这篇课文以书信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在南极的所见、所闻,写出了自己的亲身感受。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在学习前两篇课文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边读边想的好习惯。
文章结构层次清楚,语言亲切自然。文章在结构上有着明显的特点,那就是首尾两段互相呼应,形成对照。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南极的季节变化、气候特点、植物生长等知识,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2.知识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10个生字,了解“极昼、毛骨悚然、苔藓、残骸”等词语的意思,掌握1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能力目标:学习掌握书信的一般格式。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认读本课10个生字,掌握1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南极的季节变化、气候特点、植物生长等知识,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学习掌握书信的一般格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封从南极寄来的信》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你们想去南极看一看吗?(出示课件)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去近距离地了解南极。
二、自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借助字典或联系句子理解有关词语,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合作学习,交流评析。
1.学生再次默读课文。
阅读提示:
⑴课文讲了关于南极的哪些内容呢?
⑵读了这封来信,“南极”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感受和别人一起分享?
⑴南极是独特的,它“一年分两季,即极夜的冬季和极昼的夏季……虽然没有太阳,午夜的天也是朦朦胧胧的。”
⑵南极是恐怖的,“这里经常刮风……听了让人毛骨悚然。”
⑶南极是一片孤寂的大地,是一个银白色的世界,但也有几分生机、几分色彩,“在这里,常见的植物有两种……给这孤寂的大地增添了几分生机,也为这银白世界平添了几分色彩。”
⑷南极吸引着一些国家的科学家进行科学考察,“长城站所在的费尔德斯半岛……专业人员还进行学术或业务交流。”
⑸南极环境恶劣、荒凉,在这里的生活寂寞、单调,但来这里的工作人员繁忙的工作着、思考着,“说实话……也许每片碎木的背后,都记录着一个探险者的故事。”
四、学习书信的写法。
一是掌握书信的基本格式,书信一般由六部分组成:
(1)称呼(2)问候语(3)正文(4)祝愿的语言(5)署名(6)写信日期
二是要把自己想说的话题一个一个写清楚,语言要写得自然、明白。
五、作业。
假如你是齐澎涛的朋友,请你给他写封回信吧,可以询问其他一些关于南极的问题,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收获或生活。
教师在课前准备一些南极的图片、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南极的气候、地理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阅读提示展开个性化的思考,并进行个性化的朗读练习。让学生谈各自的不同的感受,并按自己的感受来朗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