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佛经的内容。
带有佛经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夏
[相关解释]
1.一个夏季。 2.僧徒以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静修之期,谓之一夏。佛经中称为安居。见《翻译名义集.众善行法安居》。
1.一个夏季。 2.僧徒以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静修之期,谓之一夏。佛经中称为安居。见《翻译名义集.众善行法安居》。
一雨
[相关解释]
1.一场雨。 2.佛经常以"一雨"喻教法;佛说一味之法,众生随机缘而有差别,如草木之于雨。
1.一场雨。 2.佛经常以"一雨"喻教法;佛说一味之法,众生随机缘而有差别,如草木之于雨。
七佛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释迦牟尼及其先出世的六佛。即过去劫中三佛毗婆尸﹑尸弃﹑毗舍浮和现在劫中四佛拘留孙﹑拘那含﹑迦叶和释迦牟尼。诸经中名号微异,系转译之讹。见《七佛经》﹑《法苑珠林》卷八。
1.佛教语。谓释迦牟尼及其先出世的六佛。即过去劫中三佛毗婆尸﹑尸弃﹑毗舍浮和现在劫中四佛拘留孙﹑拘那含﹑迦叶和释迦牟尼。诸经中名号微异,系转译之讹。见《七佛经》﹑《法苑珠林》卷八。
七宝
[相关解释]
1.佛教语。七种珍宝。佛经中说法不一,如《法华经》以金﹑银﹑琉璃﹑砗磲﹑码磟﹑真珠﹑玫瑰为七宝;《无量寿经》以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为七宝;《大阿弥陀经》以黄金﹑白银﹑水晶﹑瑠璃﹑珊瑚﹑琥珀﹑砗磲为七宝;《恒水经》以白银﹑黄金﹑珊瑚﹑白珠﹑砗磲﹑明月珠﹑摩尼珠为七宝。 2.佛教语。七种王者之宝。《轮王七宝经》"其王出时有七宝现∥等为七?所谓轮宝﹑象宝﹑马宝﹑主藏臣宝﹑主兵臣宝﹑摩尼宝﹑女宝。如是七宝随王出现。" 3.泛指多种宝物。 4.用以形容用多种宝物装饰的器物。 5.比喻卓异杰出
1.佛教语。七种珍宝。佛经中说法不一,如《法华经》以金﹑银﹑琉璃﹑砗磲﹑码磟﹑真珠﹑玫瑰为七宝;《无量寿经》以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为七宝;《大阿弥陀经》以黄金﹑白银﹑水晶﹑瑠璃﹑珊瑚﹑琥珀﹑砗磲为七宝;《恒水经》以白银﹑黄金﹑珊瑚﹑白珠﹑砗磲﹑明月珠﹑摩尼珠为七宝。 2.佛教语。七种王者之宝。《轮王七宝经》"其王出时有七宝现∥等为七?所谓轮宝﹑象宝﹑马宝﹑主藏臣宝﹑主兵臣宝﹑摩尼宝﹑女宝。如是七宝随王出现。" 3.泛指多种宝物。 4.用以形容用多种宝物装饰的器物。 5.比喻卓异杰出
万劫
[相关解释]
1.亦作"万劫"。佛经称世界从生成到毁灭的过程为一劫,万劫犹万世,形容时间极长。 2.种种灾难;许多灾难。
1.亦作"万劫"。佛经称世界从生成到毁灭的过程为一劫,万劫犹万世,形容时间极长。 2.种种灾难;许多灾难。
上士
[相关解释]
1.道德高尚的人。 2.古代官阶之一。其地位次于下大夫,高于中士。《周礼.天官.序官》"宰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孙诒让正义"凡诸官上士,《王制》谓之元士,又谓之适士,中﹑下士又谓之官师。"《孟子.万章下》"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秦以后亦有袭用古制﹐以上士﹑中士﹑下士为官秩者。 3.佛经中对菩萨的称呼。 4.军衔,军士的最高一级。
1.道德高尚的人。 2.古代官阶之一。其地位次于下大夫,高于中士。《周礼.天官.序官》"宰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孙诒让正义"凡诸官上士,《王制》谓之元士,又谓之适士,中﹑下士又谓之官师。"《孟子.万章下》"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秦以后亦有袭用古制﹐以上士﹑中士﹑下士为官秩者。 3.佛经中对菩萨的称呼。 4.军衔,军士的最高一级。
不动明王
[相关解释]
1.梵名摩诃毗卢遮那(mah?vairocana)。佛教密宗菩萨名。佛经中说他奉大日如来教令,作忿怒状,能够降伏一切邪魔。
1.梵名摩诃毗卢遮那(mah?vairocana)。佛教密宗菩萨名。佛经中说他奉大日如来教令,作忿怒状,能够降伏一切邪魔。
中千世界
[相关解释]
1.佛家语。佛经谓合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合一千个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参见"三千大千世界"。
1.佛家语。佛经谓合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合一千个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参见"三千大千世界"。
书经
[相关解释]
1.即《尚书》。儒家经典之一。 2.抄写佛经。
1.即《尚书》。儒家经典之一。 2.抄写佛经。
交年节
[相关解释]
1.宋代以十二月二十四日为交年节。谓旧年和新年在这一天交接。民间皆焚钱纸,诵道佛经咒,以送故迎新。见宋陈元靓《岁时广记.交年节》引吕原明《岁时杂记》。亦省称"交年"。 2.泛指新旧岁交替之际。
1.宋代以十二月二十四日为交年节。谓旧年和新年在这一天交接。民间皆焚钱纸,诵道佛经咒,以送故迎新。见宋陈元靓《岁时广记.交年节》引吕原明《岁时杂记》。亦省称"交年"。 2.泛指新旧岁交替之际。
亿劫
[相关解释]
1.谓极长久的时间。佛经言天地的形成到毁灭为一劫。
1.谓极长久的时间。佛经言天地的形成到毁灭为一劫。
伊兰
[相关解释]
1.草花名。有臭气的恶草。佛经中多以伊兰比喻烦,以旃檀木的香味比喻菩提。 2.草花名。赛兰香的别称。 3.国名。伊朗的异译。
1.草花名。有臭气的恶草。佛经中多以伊兰比喻烦,以旃檀木的香味比喻菩提。 2.草花名。赛兰香的别称。 3.国名。伊朗的异译。
优填
[相关解释]
1.即阿育王。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国王。曾大力推广佛教,建筑塔寺。传布佛经。 2.借指古印度。
1.即阿育王。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国王。曾大力推广佛教,建筑塔寺。传布佛经。 2.借指古印度。
传法院
[相关解释]
1.宋代翻译佛经的机构。太平兴国五年于太平兴国寺大殿西建译经院,八年改为传法院。参阅宋高承《事物纪原.库务职局》﹑《宋会要辑稿.道释.传法院》。
1.宋代翻译佛经的机构。太平兴国五年于太平兴国寺大殿西建译经院,八年改为传法院。参阅宋高承《事物纪原.库务职局》﹑《宋会要辑稿.道释.传法院》。
伪经
[相关解释]
1.今文学家对古文经的贬称。今文学家认为古文经都是刘歆所伪造,故称。 2.伪造的佛经。如《大周刊定众经目录》附有《刊定伪经目录》。
1.今文学家对古文经的贬称。今文学家认为古文经都是刘歆所伪造,故称。 2.伪造的佛经。如《大周刊定众经目录》附有《刊定伪经目录》。
伽陀
[相关解释]
1.亦作"伽他"。梵语g?th?的译音。偈。佛经中的赞颂之词。伽陀为十二部经之一,亦译句颂﹑孤起颂﹑不重颂。参阅《翻译名义集·十二分教》。 2.梵语阿伽陀agada的译音略语。良药;解毒剂。
1.亦作"伽他"。梵语g?th?的译音。偈。佛经中的赞颂之词。伽陀为十二部经之一,亦译句颂﹑孤起颂﹑不重颂。参阅《翻译名义集·十二分教》。 2.梵语阿伽陀agada的译音略语。良药;解毒剂。
佉经
[相关解释]
1.指印度佛经。
1.指印度佛经。
佛偈
[相关解释]
1.佛经中的颂词。多用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以至多言为句,四句合为一偈。
1.佛经中的颂词。多用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以至多言为句,四句合为一偈。
佛塔
[相关解释]
1.佛教建筑形式。简称塔。俗称宝塔,亦称浮屠。最初用于供奉佛骨,后亦用于供奉佛像,收藏佛经或保存僧人遗体。
1.佛教建筑形式。简称塔。俗称宝塔,亦称浮屠。最初用于供奉佛骨,后亦用于供奉佛像,收藏佛经或保存僧人遗体。
佛曲
[相关解释]
1.古代佛寺讲经前后所吟唱的乐曲,咒,偈﹑吟﹑赞杂用,用以宣传佛经的教义。其后演变为讲唱文学,变文旧亦混称为佛曲。
1.古代佛寺讲经前后所吟唱的乐曲,咒,偈﹑吟﹑赞杂用,用以宣传佛经的教义。其后演变为讲唱文学,变文旧亦混称为佛曲。
佛法僧
[相关解释]
1.佛家语。佛经称佛﹑法﹑僧为三宝。参见"三宝"。 2.鸟纲,佛法僧科,佛法僧属各种的通称。旧亦称同科的三宝鸟为佛法僧。我国有蓝胸佛法僧和棕胸佛法僧,分布在新疆西部和四川﹑云南一带。
1.佛家语。佛经称佛﹑法﹑僧为三宝。参见"三宝"。 2.鸟纲,佛法僧科,佛法僧属各种的通称。旧亦称同科的三宝鸟为佛法僧。我国有蓝胸佛法僧和棕胸佛法僧,分布在新疆西部和四川﹑云南一带。
佛眼
[相关解释]
1.佛经所说五眼之一。佛为觉者,觉者之眼称佛眼。谓能洞察一切,具有超凡的眼力。 2.喻指以慈悲为怀﹑宽以待人者之眼。参见"佛眼相看","佛眼佛心"。
1.佛经所说五眼之一。佛为觉者,觉者之眼称佛眼。谓能洞察一切,具有超凡的眼力。 2.喻指以慈悲为怀﹑宽以待人者之眼。参见"佛眼相看","佛眼佛心"。
佛经
[相关解释]
佛教的经典。也叫释典。参看〖释藏 〗。
佛教的经典。也叫释典。参看〖释藏 〗。
作梵
[相关解释]
1.诵经。梵,指佛经。
1.诵经。梵,指佛经。
僧陀
[相关解释]
1.指佛经。
1.指佛经。
六天
[相关解释]
1.汉代纬书﹐附会五帝传说和《史记.天官书》太微宫内有五星曰五帝座之文﹐谓天帝有六﹐即天皇大帝与五方之帝﹐是谓"六天"。 2.谓人死后所居之六天宫。 3.道教谓上天分为六。 4.佛经有欲界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须焰摩天(又称夜摩天)﹑兜率陀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见《楞严经》卷八。
1.汉代纬书﹐附会五帝传说和《史记.天官书》太微宫内有五星曰五帝座之文﹐谓天帝有六﹐即天皇大帝与五方之帝﹐是谓"六天"。 2.谓人死后所居之六天宫。 3.道教谓上天分为六。 4.佛经有欲界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须焰摩天(又称夜摩天)﹑兜率陀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见《楞严经》卷八。
六铢衣
[相关解释]
1.佛经称忉利天衣重六铢﹐谓其轻而薄。见《长阿含经.世纪经.忉利天品》◇称佛﹑仙之衣为"六铢衣"。 2.常借指妇女所着轻薄的纱衣。
1.佛经称忉利天衣重六铢﹐谓其轻而薄。见《长阿含经.世纪经.忉利天品》◇称佛﹑仙之衣为"六铢衣"。 2.常借指妇女所着轻薄的纱衣。
共命鸟
[相关解释]
1.梵语"耆婆耆婆迦"(jīvajīvaka)义译。又译作"命命鸟"或"生生鸟"。佛经所称的雪山神鸟﹐一身两头﹐人面禽形﹐自鸣其名◇世诗文亦常从"共命"二字取义用之。
1.梵语"耆婆耆婆迦"(jīvajīvaka)义译。又译作"命命鸟"或"生生鸟"。佛经所称的雪山神鸟﹐一身两头﹐人面禽形﹐自鸣其名◇世诗文亦常从"共命"二字取义用之。
内典
[相关解释]
1.佛教徒称佛经为内典。
1.佛教徒称佛经为内典。
内外
[相关解释]
1.内部和外部;里面和外面。 2.指皇后六宫和朝廷卿大夫。 3.指朝廷和地方。 4.指战时的后方和前方。 5.自身和外物。 6.内心和外表。 7.指修身和行事。 8.指女子和男子。 9.泛指男女尊卑长幼。 10.犹上下,左右。表示概数。 11.内典和外典,佛教徒称佛经和佛经以外的典籍。
1.内部和外部;里面和外面。 2.指皇后六宫和朝廷卿大夫。 3.指朝廷和地方。 4.指战时的后方和前方。 5.自身和外物。 6.内心和外表。 7.指修身和行事。 8.指女子和男子。 9.泛指男女尊卑长幼。 10.犹上下,左右。表示概数。 11.内典和外典,佛教徒称佛经和佛经以外的典籍。
内范
[相关解释]
1.指佛经。 2.闺范;妇德。 3.浇铸金属器物的内模。
1.指佛经。 2.闺范;妇德。 3.浇铸金属器物的内模。
写经
[相关解释]
1.抄写佛教经典。 2.指抄写的佛经。
1.抄写佛教经典。 2.指抄写的佛经。
千佛名经
[相关解释]
1.本为佛经名◇借指登科名榜。以登科喻成佛。
1.本为佛经名◇借指登科名榜。以登科喻成佛。
卢至
[相关解释]
1.[梵rucika]佛名。即楼至佛,意为爱乐。佛教谓贤劫千佛中最后一佛。 2.佛经中的人名。相传有卢至长者,贪财吝啬,后受佛指点,弃财皈依,因缘成佛。见《卢至长者因缘经》。明徐复祚撰《一文钱》杂剧即据此敷演而成。
1.[梵rucika]佛名。即楼至佛,意为爱乐。佛教谓贤劫千佛中最后一佛。 2.佛经中的人名。相传有卢至长者,贪财吝啬,后受佛指点,弃财皈依,因缘成佛。见《卢至长者因缘经》。明徐复祚撰《一文钱》杂剧即据此敷演而成。
印施
[相关解释]
1.谓刻印佛经,广为布施。
1.谓刻印佛经,广为布施。
印经院
[相关解释]
1.印造佛经的机构。
1.印造佛经的机构。
双译
[相关解释]
1.谓佛经重译。
1.谓佛经重译。
取经
[相关解释]
1.指佛教僧侣到印度求取佛经原本。 2.比喻向先进的地区﹑单位或人物吸取经验。
1.指佛教僧侣到印度求取佛经原本。 2.比喻向先进的地区﹑单位或人物吸取经验。
句偈
[相关解释]
1.佛经唱词的句子。
1.佛经唱词的句子。
叶书
[相关解释]
1.用树叶写的书信。 2.贝叶书的简称。古代印度人常用贝多罗树的叶书写佛经,故佛经亦称"叶书"。
1.用树叶写的书信。 2.贝叶书的简称。古代印度人常用贝多罗树的叶书写佛经,故佛经亦称"叶书"。
吃十方
[相关解释]
1.亦作"吃十方"。 2.佛经称八方上下为十方⊥尚靠信徒布施,四处化缘度日,故称"吃十方"。
1.亦作"吃十方"。 2.佛经称八方上下为十方⊥尚靠信徒布施,四处化缘度日,故称"吃十方"。
品名
[相关解释]
1.指佛经篇目的名称。 2.泛指物品的名称。
1.指佛经篇目的名称。 2.泛指物品的名称。
唯我独尊
[相关解释]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降生时,遍观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朗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意思是推崇无所不在、彻底解脱的大我”◇依字面转化,谓妄自尊大,认为只有自己最了不起抱着唯我独尊的态度,就不可能赢得友谊和成功。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降生时,遍观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朗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意思是推崇无所不在、彻底解脱的大我”◇依字面转化,谓妄自尊大,认为只有自己最了不起抱着唯我独尊的态度,就不可能赢得友谊和成功。
四句
[相关解释]
1.指近体诗中的绝句。因一首四句,故称。 2.指佛经中的偈。因四句合为一偈,故称。
1.指近体诗中的绝句。因一首四句,故称。 2.指佛经中的偈。因四句合为一偈,故称。
四大洲
[相关解释]
1.古印度传说,谓须弥山四方咸海中有四大洲,为人类居住的地区。其说为佛教所采用,传来中国后,因佛经译本不一,洲名也各不相同。通称为东胜身洲(亦作东毗提诃洲﹑东拂于逮洲),南赡部洲(亦作南阎浮提洲),西牛货洲(亦作西瞿陀尼洲﹑西瞿耶尼洲),北俱卢洲(亦作北郁单越洲)。
1.古印度传说,谓须弥山四方咸海中有四大洲,为人类居住的地区。其说为佛教所采用,传来中国后,因佛经译本不一,洲名也各不相同。通称为东胜身洲(亦作东毗提诃洲﹑东拂于逮洲),南赡部洲(亦作南阎浮提洲),西牛货洲(亦作西瞿陀尼洲﹑西瞿耶尼洲),北俱卢洲(亦作北郁单越洲)。
四天王
[相关解释]
1.佛经称帝释的外将,分别居于须弥山四埵,各护一方,因亦称护世四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名多罗咤),身白色,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名毗瑠璃),身青色,执宝剑;西方广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身红色,执羂索;北方多闻天王(名毗沙门),身绿色,执宝叉。旧时寺庙山门两旁多塑四天王像,身形高大,面目狰狞,又称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参阅《法苑珠林》卷五三﹑《三界诸天会名》﹑《经律异相》卷一《四天王》。
1.佛经称帝释的外将,分别居于须弥山四埵,各护一方,因亦称护世四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名多罗咤),身白色,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名毗瑠璃),身青色,执宝剑;西方广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身红色,执羂索;北方多闻天王(名毗沙门),身绿色,执宝叉。旧时寺庙山门两旁多塑四天王像,身形高大,面目狰狞,又称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参阅《法苑珠林》卷五三﹑《三界诸天会名》﹑《经律异相》卷一《四天王》。
四门
[相关解释]
1.指明堂四方的门。 2.学校名,即四门学。 3.佛经有释迦牟尼(净饭王太子)出四门受天帝感化而出家修道的传说。 4.武术名词。使刀弄棍或打拳的一种架势。
1.指明堂四方的门。 2.学校名,即四门学。 3.佛经有释迦牟尼(净饭王太子)出四门受天帝感化而出家修道的传说。 4.武术名词。使刀弄棍或打拳的一种架势。
外书
[相关解释]
1.佛教徒称佛经以外的书籍为外书。
1.佛教徒称佛经以外的书籍为外书。
外学
[相关解释]
1.指太学以外的学校。 2.东汉儒生以"六经"为外学。 3.佛教指佛经以外的典籍为外学。
1.指太学以外的学校。 2.东汉儒生以"六经"为外学。 3.佛教指佛经以外的典籍为外学。
外集
[相关解释]
1.正集(传世的定本)以外的文稿汇编,多为后人编集遗缺﹑伪作或次要作品而成。 2.僧人以佛经为内学,故以所作诗文为外集。参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全室外集九卷续集》。 3.道家尊道学而薄事功,故以所作议政之文为外集。参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三鱼堂文集十二卷外集六卷附录一卷》。
1.正集(传世的定本)以外的文稿汇编,多为后人编集遗缺﹑伪作或次要作品而成。 2.僧人以佛经为内学,故以所作诗文为外集。参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全室外集九卷续集》。 3.道家尊道学而薄事功,故以所作议政之文为外集。参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三鱼堂文集十二卷外集六卷附录一卷》。
大房山
[相关解释]
在北京市西南房山区。有上方山、石经山等高峰。上方山海拔880米,山势陡峻,古柏苍郁,有七十二庵、九洞十二峰之胜。石经山刻藏有隋代至清初各代佛经一千多种,共有一万四千多块。山中有上方寺、云水洞、云居寺塔及唐、辽石塔多座。为京郊游览胜地。
在北京市西南房山区。有上方山、石经山等高峰。上方山海拔880米,山势陡峻,古柏苍郁,有七十二庵、九洞十二峰之胜。石经山刻藏有隋代至清初各代佛经一千多种,共有一万四千多块。山中有上方寺、云水洞、云居寺塔及唐、辽石塔多座。为京郊游览胜地。
天女散花
[相关解释]
佛经中故事。谓以天女散花测试菩萨和声闻弟子的道行◇常用以形容大雪纷飞的景象鹅毛大雪像天女散花般飘下来。
佛经中故事。谓以天女散花测试菩萨和声闻弟子的道行◇常用以形容大雪纷飞的景象鹅毛大雪像天女散花般飘下来。
奈苑
[相关解释]
1.原指佛经中的奈园。《维摩诘经.佛国品》"一时佛游于维耶离奈氏树园﹐与大比丘众俱。"据《柰女经》﹐维耶离国梵志园中植奈树﹐树生一女﹐梵志收养﹐长大后颜色端正﹐天下无双;佛至其国﹐奈女率弟子五百出迎﹐佛与诸比丘乃到奈女园﹐具为说本原功德◇因称寺院为奈苑。
1.原指佛经中的奈园。《维摩诘经.佛国品》"一时佛游于维耶离奈氏树园﹐与大比丘众俱。"据《柰女经》﹐维耶离国梵志园中植奈树﹐树生一女﹐梵志收养﹐长大后颜色端正﹐天下无双;佛至其国﹐奈女率弟子五百出迎﹐佛与诸比丘乃到奈女园﹐具为说本原功德◇因称寺院为奈苑。
如是我闻
[相关解释]
1.佛经开卷语。传说释迦牟尼灭后,弟子们汇集他的言论,因阿难为佛侍者,所闻最多,就推他宣唱佛说,他以"如是我闻"开场,意为我闻佛如此说。"如是",指经中的内容;"我闻",指阿难亲自听闻。着此一句,以昭信实。见《佛地经论》卷一。 2.犹言听得这样说。
1.佛经开卷语。传说释迦牟尼灭后,弟子们汇集他的言论,因阿难为佛侍者,所闻最多,就推他宣唱佛说,他以"如是我闻"开场,意为我闻佛如此说。"如是",指经中的内容;"我闻",指阿难亲自听闻。着此一句,以昭信实。见《佛地经论》卷一。 2.犹言听得这样说。
宝性
[相关解释]
1.保全天性。 2.佛教语。即如来藏。真金在粪秽中,其性不变;如来藏性在众生烦恼中,不失真如清净之性,故谓宝性。佛经《究竟一乘宝性论》(省称《宝性论》)之名本此。
1.保全天性。 2.佛教语。即如来藏。真金在粪秽中,其性不变;如来藏性在众生烦恼中,不失真如清净之性,故谓宝性。佛经《究竟一乘宝性论》(省称《宝性论》)之名本此。
尊经
[相关解释]
1.对佛经或道经的敬称。 2.尊崇经典。经﹐指儒家经典。
1.对佛经或道经的敬称。 2.尊崇经典。经﹐指儒家经典。
小经
[相关解释]
1.卷数少的经书。唐宋依经书内容或文字多少﹐分大﹑中﹑小三级。因时因事所指不同。 2.佛经名。净土门三部经中后秦鸠摩罗什译的《佛说阿弥陀经》之别称。又名"四纸经"。
1.卷数少的经书。唐宋依经书内容或文字多少﹐分大﹑中﹑小三级。因时因事所指不同。 2.佛经名。净土门三部经中后秦鸠摩罗什译的《佛说阿弥陀经》之别称。又名"四纸经"。
干闼婆
[相关解释]
1.梵语gandharva的译音,亦译作"健闼缚"﹑"犍闼婆"。佛经中经常提到的"天龙八部"中的一类乐神。 2.古代西域对乐人的美称。 3.指海市蜃楼。
1.梵语gandharva的译音,亦译作"健闼缚"﹑"犍闼婆"。佛经中经常提到的"天龙八部"中的一类乐神。 2.古代西域对乐人的美称。 3.指海市蜃楼。
忍辱草
[相关解释]
1.佛经中说雪山有草,名为忍辱,牛羊食之,则成醍醐。见《涅盘经》卷二七引《师子吼菩萨》。亦省作"忍草"。
1.佛经中说雪山有草,名为忍辱,牛羊食之,则成醍醐。见《涅盘经》卷二七引《师子吼菩萨》。亦省作"忍草"。
恒河沙数
[相关解释]
形容数量极多,像恒河里的沙子一样(原是佛经里的话,恒河是印度的大河)。
形容数量极多,像恒河里的沙子一样(原是佛经里的话,恒河是印度的大河)。
慈恩寺
[相关解释]
1.唐代寺院名。旧寺在陕西长安东南曲江北,宋时已毁,仅存雁塔(大雁塔)。今寺为近代新建,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李治(高宗)为太子时,就隋无漏寺旧址为母文德皇后追福所建,故名慈恩寺。唐玄奘自印度学佛归国,曾住此从事佛经翻译工作达八年之久,并倡议在寺旁建雁塔,用以收藏从印度带回的经像。寺在全盛时有十馀院,室一千八百九十七,僧三百人。自神龙始,进士登科,皇帝均赐宴曲江上,题名雁塔。雁塔今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之一。参阅宋王溥《唐会要.寺》。
1.唐代寺院名。旧寺在陕西长安东南曲江北,宋时已毁,仅存雁塔(大雁塔)。今寺为近代新建,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李治(高宗)为太子时,就隋无漏寺旧址为母文德皇后追福所建,故名慈恩寺。唐玄奘自印度学佛归国,曾住此从事佛经翻译工作达八年之久,并倡议在寺旁建雁塔,用以收藏从印度带回的经像。寺在全盛时有十馀院,室一千八百九十七,僧三百人。自神龙始,进士登科,皇帝均赐宴曲江上,题名雁塔。雁塔今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之一。参阅宋王溥《唐会要.寺》。
慧典
[相关解释]
1.指佛经。
1.指佛经。
慧叶
[相关解释]
1.即贝叶。指佛经。
1.即贝叶。指佛经。
折慢幢
[相关解释]
1.谓使傲慢者折伏。慢幢,形容极为傲慢。言慢心高举,犹如幢之高耸。幢,刻着佛经的石柱。唐僧法达膜祖师慧能时,头不着地。祖师斥之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并说一偈云"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事见《景德传灯录.法达禅师》。
1.谓使傲慢者折伏。慢幢,形容极为傲慢。言慢心高举,犹如幢之高耸。幢,刻着佛经的石柱。唐僧法达膜祖师慧能时,头不着地。祖师斥之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并说一偈云"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事见《景德传灯录.法达禅师》。
摩瞭罗伽
[相关解释]
1.[梵语mahoraga]人身蛇首的乐神。在佛经中常以护法神的身份出现。
1.[梵语mahoraga]人身蛇首的乐神。在佛经中常以护法神的身份出现。
摩罗
[相关解释]
1.百合的别名。 2.鳄鱼。 3.梵语m?ra的译音。即魔。意为扰乱﹐障碍。佛经中原指欲界第六天的魔王波旬◇泛指一切障道之法。
1.百合的别名。 2.鳄鱼。 3.梵语m?ra的译音。即魔。意为扰乱﹐障碍。佛经中原指欲界第六天的魔王波旬◇泛指一切障道之法。
支许
[相关解释]
1.晋高僧支遁和高士许询的并称。两人友善,皆善谈佛经与玄理。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支道林﹑许掾诸人共在会稽王斋头,支为法师,许为都讲,支通一义,四坐莫不厌心;许送一难,众人莫不抃舞,但共嗟咏二家之美,不辩其理之所在。"后以喻僧人和文士的交谊。
1.晋高僧支遁和高士许询的并称。两人友善,皆善谈佛经与玄理。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支道林﹑许掾诸人共在会稽王斋头,支为法师,许为都讲,支通一义,四坐莫不厌心;许送一难,众人莫不抃舞,但共嗟咏二家之美,不辩其理之所在。"后以喻僧人和文士的交谊。
支郎
[相关解释]
1.称汉末﹑三国时僧人支谦。月支国人,于东汉末迁居吴地,从吴孙权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到孙亮建兴二年(公元253年),译出《大明度无极经》等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为著名的佛经翻译家。其人细长黑瘦,眼多白而睛黄,除博通梵籍外,于世间技艺亦多所精究,时人谚曰"支郎眼中黄,形躯虽小是智囊。"参阅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魏吴录》﹑宋道诚《释氏要览·称谓》。 2.指晋代高僧支遁。 3.泛称僧人。
1.称汉末﹑三国时僧人支谦。月支国人,于东汉末迁居吴地,从吴孙权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到孙亮建兴二年(公元253年),译出《大明度无极经》等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为著名的佛经翻译家。其人细长黑瘦,眼多白而睛黄,除博通梵籍外,于世间技艺亦多所精究,时人谚曰"支郎眼中黄,形躯虽小是智囊。"参阅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魏吴录》﹑宋道诚《释氏要览·称谓》。 2.指晋代高僧支遁。 3.泛称僧人。
散花天女
[相关解释]
1.佛经故事里的人物。语本《维摩经.观众生品》"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天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花散诸菩萨大弟子上,花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着不堕"。
1.佛经故事里的人物。语本《维摩经.观众生品》"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天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花散诸菩萨大弟子上,花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着不堕"。
敦煌变文集
[相关解释]
今人王重民等编。八卷。前三卷为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四至六卷为佛经故事,卷七为押座文和其他短文,卷八为《搜神记》和《孝子传》。系根据一百八十七种敦煌写本整理而成,共包括八十七种作品。是研究敦煌变文的重要参考书。
今人王重民等编。八卷。前三卷为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四至六卷为佛经故事,卷七为押座文和其他短文,卷八为《搜神记》和《孝子传》。系根据一百八十七种敦煌写本整理而成,共包括八十七种作品。是研究敦煌变文的重要参考书。
无生篇
[相关解释]
1.指佛经。
1.指佛经。
无量劫
[相关解释]
1.佛教谓计数不尽的时节。佛经言天地从生成至毁灭为一劫。
1.佛教谓计数不尽的时节。佛经言天地从生成至毁灭为一劫。
无量塔
[相关解释]
1.佛教语。指阿育王塔。佛经说阿育王大兴佛事,到处建立寺塔,曾为佛舍利造八万四千塔,布于各地,以推广佛教。
1.佛教语。指阿育王塔。佛经说阿育王大兴佛事,到处建立寺塔,曾为佛舍利造八万四千塔,布于各地,以推广佛教。
月光童子
[相关解释]
1.佛经中人名。其父申日为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长者﹐信外道﹐作火坑欲害佛﹐月光童子谏之不听◇佛至﹐现大神力变火坑为七宝紫绀池﹐中生莲花大如车轮。父自悔责而皈依佛法。佛言童子来世当生秦国为圣君﹐受经法﹐兴道化。见《月光童子经》﹑《申日经》﹑《法苑珠林》卷九六。亦省称"月光"﹑"月光子"。
1.佛经中人名。其父申日为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长者﹐信外道﹐作火坑欲害佛﹐月光童子谏之不听◇佛至﹐现大神力变火坑为七宝紫绀池﹐中生莲花大如车轮。父自悔责而皈依佛法。佛言童子来世当生秦国为圣君﹐受经法﹐兴道化。见《月光童子经》﹑《申日经》﹑《法苑珠林》卷九六。亦省称"月光"﹑"月光子"。
月天子
[相关解释]
1.省称"月天"。 2.月宫的天子。佛经谓为大势至菩萨的化身。
1.省称"月天"。 2.月宫的天子。佛经谓为大势至菩萨的化身。
杂经
[相关解释]
1.隋智果所分佛经三大类别中之一类。
1.隋智果所分佛经三大类别中之一类。
极乐
[相关解释]
1.尽情娱乐。 2.非常快乐。 3.指极乐世界。 4.借指佛经。
1.尽情娱乐。 2.非常快乐。 3.指极乐世界。 4.借指佛经。
极乐世界
[相关解释]
佛经中指阿弥陀佛所居住的国土。佛教徒认为居住在这个地方,就可获得光明、清净和快乐,摆脱人间一切烦恼。也叫西天。
佛经中指阿弥陀佛所居住的国土。佛教徒认为居住在这个地方,就可获得光明、清净和快乐,摆脱人间一切烦恼。也叫西天。
梁皇忏
[相关解释]
1.佛教书《慈悲道场忏法》的别称。相传梁武帝初为雍州刺史时,夫人郗氏性酷妒,病死。梁武帝即位后夜梦郗氏化为蟒。为了替郗氏忏悔罪业,乃集录佛经语句,作成忏法十卷,因称《梁皇忏》◇为佛家常用的超度忏法。
1.佛教书《慈悲道场忏法》的别称。相传梁武帝初为雍州刺史时,夫人郗氏性酷妒,病死。梁武帝即位后夜梦郗氏化为蟒。为了替郗氏忏悔罪业,乃集录佛经语句,作成忏法十卷,因称《梁皇忏》◇为佛家常用的超度忏法。
毗沙门天王
[相关解释]
1.佛教语。梵语的译音。佛经所说四天王之一。又名多闻天王。俗称托塔天王。佛教中为护法的天神。我国唐宋时敕诸府﹑州﹑军建"天王堂"奉祀之。
1.佛教语。梵语的译音。佛经所说四天王之一。又名多闻天王。俗称托塔天王。佛教中为护法的天神。我国唐宋时敕诸府﹑州﹑军建"天王堂"奉祀之。
水月观音
[相关解释]
1.佛经谓观音菩萨有三十三个不同形象的法身,画作观水中月影状的称水月观音。见《法华经.普门品》◇用以喻人物仪容清俊秀逸。
1.佛经谓观音菩萨有三十三个不同形象的法身,画作观水中月影状的称水月观音。见《法华经.普门品》◇用以喻人物仪容清俊秀逸。
浄名
[相关解释]
1.毘摩罗诘(vimalakīrti)佛的别称。亦指毗摩罗诘佛像。 2.佛经名。《维摩诘经》的异称。
1.毘摩罗诘(vimalakīrti)佛的别称。亦指毗摩罗诘佛像。 2.佛经名。《维摩诘经》的异称。
润文官
[相关解释]
1.为翻译的佛经修饰文字的官员。宋置。
1.为翻译的佛经修饰文字的官员。宋置。
清乐
[相关解释]
1.即清商乐。 2.指清雅的音乐。 3.佛经偈颂和笙笛唱之,谓之佛曲,亦称清乐。
1.即清商乐。 2.指清雅的音乐。 3.佛经偈颂和笙笛唱之,谓之佛曲,亦称清乐。
演梵
[相关解释]
1.讲解佛经。
1.讲解佛经。
演经
[相关解释]
1.讲解佛经。
1.讲解佛经。
演说
[相关解释]
①根据原意论述解说演说佛经|皆为一一演说,咸究其根本。②面向听众发表意见,说明事理竞选演说|就职演说|练习演说。
①根据原意论述解说演说佛经|皆为一一演说,咸究其根本。②面向听众发表意见,说明事理竞选演说|就职演说|练习演说。
火风
[相关解释]
1.炎热的风。比喻恶劣的人际关系。 2.佛经所说"四大"中的火和风。
1.炎热的风。比喻恶劣的人际关系。 2.佛经所说"四大"中的火和风。
燃灯佛
[相关解释]
1.梵语的意译。过去世诸佛之一。佛经说他生时周身光明如灯,故名。
1.梵语的意译。过去世诸佛之一。佛经说他生时周身光明如灯,故名。
珠寳
[相关解释]
1.原为佛经上所说转轮圣王的七种"王宝"之一,即神珠宝。武则天好佛,自称"金轮圣神皇帝",亦置"珠宝"等于宫廷。见《翻译名义集》卷三。 2.珍珠宝石。 3.喻指珠子菊。 4.喻指高贵的事物,高尚的思想。
1.原为佛经上所说转轮圣王的七种"王宝"之一,即神珠宝。武则天好佛,自称"金轮圣神皇帝",亦置"珠宝"等于宫廷。见《翻译名义集》卷三。 2.珍珠宝石。 3.喻指珠子菊。 4.喻指高贵的事物,高尚的思想。
琼书
[相关解释]
1.美称出家人的诗文。 2.指佛经﹑道书。
1.美称出家人的诗文。 2.指佛经﹑道书。
琼笥
[相关解释]
1.玉饰的书箱。多指佛经﹑道书。
1.玉饰的书箱。多指佛经﹑道书。
瞻部
[相关解释]
1.即赡部洲。佛经传说四大部洲之一。
1.即赡部洲。佛经传说四大部洲之一。
硬黄
[相关解释]
1.纸名。以黄檗和蜡涂染,质坚韧而莹彻透明,便于法帖墨迹的响拓双钩。又因色黄利于久藏而多用以抄写佛经。
1.纸名。以黄檗和蜡涂染,质坚韧而莹彻透明,便于法帖墨迹的响拓双钩。又因色黄利于久藏而多用以抄写佛经。
祇夜
[相关解释]
1.梵文g?ya的音译。意为讽诵,指在佛经经文后用作讽诵的偈语,多为诗歌﹑韵文。
1.梵文g?ya的音译。意为讽诵,指在佛经经文后用作讽诵的偈语,多为诗歌﹑韵文。
祥河辍水
[相关解释]
1.佛经中谓佛以身断急川,普济众生。
1.佛经中谓佛以身断急川,普济众生。
禅河
[相关解释]
1.亦称熙连禅河﹑希尼河﹑阿恃多伐底河。古印度之河名。佛教对此河名颇多异说。或译有金河,或译无胜河,无定称。佛经中传说佛在涅盘前曾入此河沐浴◇因以谓修习禅定的境界。
1.亦称熙连禅河﹑希尼河﹑阿恃多伐底河。古印度之河名。佛教对此河名颇多异说。或译有金河,或译无胜河,无定称。佛经中传说佛在涅盘前曾入此河沐浴◇因以谓修习禅定的境界。
禅经
[相关解释]
1.佛经。唐白居易有《读禅经》诗。
1.佛经。唐白居易有《读禅经》诗。
离恨天
[相关解释]
1.佛经谓须弥山正中有一天﹐四方各有八天﹐共三十三天。民间传说﹕三十三天中﹐最高者是离恨天◇比喻男女生离﹐抱恨终身的境地。
1.佛经谓须弥山正中有一天﹐四方各有八天﹐共三十三天。民间传说﹕三十三天中﹐最高者是离恨天◇比喻男女生离﹐抱恨终身的境地。
竺书
[相关解释]
1.佛书﹐佛经。
1.佛书﹐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