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49 查到相关儒者的内容。
带有儒者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儒
[相关解释]
1.指汉代的董仲舒﹑公孙弘﹑儿宽。《汉书.循吏传序》"唯江都相董仲舒﹑内史公孙弘﹑儿宽,居官可纪。三人皆儒者,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一说,指汉代的董仲舒﹑刘向﹑扬雄。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名臣下.三名儒》。
1.指汉代的董仲舒﹑公孙弘﹑儿宽。《汉书.循吏传序》"唯江都相董仲舒﹑内史公孙弘﹑儿宽,居官可纪。三人皆儒者,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一说,指汉代的董仲舒﹑刘向﹑扬雄。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名臣下.三名儒》。
三足乌
[相关解释]
1.古代传说中的神鸟。为西王母取食之鸟。 2.古代传说中的神鸟。祥瑞之鸟。 3.古代传说中的神鸟。日中之三足鸟『王充《论衡.说日》"儒者曰日中有三足乌﹐月中有兔﹑蟾蜍。"《艺文类聚》卷一百引《黄帝占书》"日中三足乌见者﹐大旱赤地。"后因以指日。
1.古代传说中的神鸟。为西王母取食之鸟。 2.古代传说中的神鸟。祥瑞之鸟。 3.古代传说中的神鸟。日中之三足鸟『王充《论衡.说日》"儒者曰日中有三足乌﹐月中有兔﹑蟾蜍。"《艺文类聚》卷一百引《黄帝占书》"日中三足乌见者﹐大旱赤地。"后因以指日。
不露圭角
[相关解释]
1.《礼记.儒行》"毁方而瓦合"汉郑玄注"去己之大圭角,下与众小人合也。"孔颖达疏"圭角谓圭之锋铓有楞角。言儒者身恒方正,若物有圭角;不欲异众过甚,去其大圭角,言犹有小圭角也。"后因以"不露圭角"谓深沉不露锋芒。
1.《礼记.儒行》"毁方而瓦合"汉郑玄注"去己之大圭角,下与众小人合也。"孔颖达疏"圭角谓圭之锋铓有楞角。言儒者身恒方正,若物有圭角;不欲异众过甚,去其大圭角,言犹有小圭角也。"后因以"不露圭角"谓深沉不露锋芒。
丘门
[相关解释]
1.孔门。指孔丘的门下。 2.泛指儒者之门。
1.孔门。指孔丘的门下。 2.泛指儒者之门。
五经扫地
[相关解释]
1.谓丧尽儒者尊严。唐祝钦明博通五经,为国子祭酒,而阿附冀用。一日中宗与群臣宴,钦明作《八风舞》,其体肥丑,据地摇头睆目,左右顾盼,令人不堪,卢藏用叹曰"是举五经扫地矣!"事见《新唐书.祝钦明传》。
1.谓丧尽儒者尊严。唐祝钦明博通五经,为国子祭酒,而阿附冀用。一日中宗与群臣宴,钦明作《八风舞》,其体肥丑,据地摇头睆目,左右顾盼,令人不堪,卢藏用叹曰"是举五经扫地矣!"事见《新唐书.祝钦明传》。
儒宗
[相关解释]
1.儒者的宗师『以后亦泛指为读书人所宗仰的学者。
1.儒者的宗师『以后亦泛指为读书人所宗仰的学者。
儒席
[相关解释]
1.儒者席上。犹今言知识界。
1.儒者席上。犹今言知识界。
儒效
[相关解释]
1.儒者的作用;儒学的效用。《荀子》有《儒效篇》。
1.儒者的作用;儒学的效用。《荀子》有《儒效篇》。
儒服
[相关解释]
1.古代儒者的服饰。 2.泛指读书人的服装。 3.谓作为儒生。
1.古代儒者的服饰。 2.泛指读书人的服装。 3.谓作为儒生。
儒素
[相关解释]
1.儒者的素质,谓符合儒家思想的品格德行。 2.宿儒,名儒。 3.泛指儒士。 4.儒术,儒学。 5.指读书人家。 6.儒雅质朴。
1.儒者的素质,谓符合儒家思想的品格德行。 2.宿儒,名儒。 3.泛指儒士。 4.儒术,儒学。 5.指读书人家。 6.儒雅质朴。
儒者
[相关解释]
1.尊崇儒学﹑通习儒家经书的人『以后泛指一般读书人。
1.尊崇儒学﹑通习儒家经书的人『以后泛指一般读书人。
先儒
[相关解释]
1.先世儒者;已去世的儒者。
1.先世儒者;已去世的儒者。
内省
[相关解释]
①反省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②儒家提倡的道德修养方法之一。自我内心的省察,即自身反省,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有不对的地方。但有些儒者认为内省即是把内心存在的善心扩充开来。
①反省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②儒家提倡的道德修养方法之一。自我内心的省察,即自身反省,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有不对的地方。但有些儒者认为内省即是把内心存在的善心扩充开来。
内省(-xǐng)
[相关解释]
①反省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②儒家提倡的道德修养方法之一。自我内心的省察,即自身反省,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有不对的地方。但有些儒者认为内省即是把内心存在的善心扩充开来。
①反省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②儒家提倡的道德修养方法之一。自我内心的省察,即自身反省,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有不对的地方。但有些儒者认为内省即是把内心存在的善心扩充开来。
叔相
[相关解释]
1.汉初儒者叔孙通,曾为秦博士『朝初建,他杂采古礼和秦制,同诸儒生共立朝仪。
1.汉初儒者叔孙通,曾为秦博士『朝初建,他杂采古礼和秦制,同诸儒生共立朝仪。
名儒
[相关解释]
1.著名的儒者。
1.著名的儒者。
君子儒
[相关解释]
1.君子式的儒者。儒,为古代学者的通称。
1.君子式的儒者。儒,为古代学者的通称。
圜冠
[相关解释]
1.儒者戴的圆形帽子。也叫鹬冠。
1.儒者戴的圆形帽子。也叫鹬冠。
圣儒
[相关解释]
1.慕圣人之道﹐有儒者之德。
1.慕圣人之道﹐有儒者之德。
宋儒
[相关解释]
1.宋代的儒者。一般指宋代理学家二程﹑朱熹等。
1.宋代的儒者。一般指宋代理学家二程﹑朱熹等。
小人儒
[相关解释]
1.指追求名望的儒者。一说指无远大见识﹐只追求眼前小功利的儒者。
1.指追求名望的儒者。一说指无远大见识﹐只追求眼前小功利的儒者。
小儒
[相关解释]
1.指勉力矫性而有得的儒者。 2.浅陋的儒者。 3.旧时文人谦称自己。
1.指勉力矫性而有得的儒者。 2.浅陋的儒者。 3.旧时文人谦称自己。
师儒
[相关解释]
1.古代指教官或学官。 2.指儒者﹑经师。
1.古代指教官或学官。 2.指儒者﹑经师。
席珍
[相关解释]
1.亦称"席上珍"。 2.《礼记.儒行》"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坐席上的珍宝。比喻儒者美善的才学。
1.亦称"席上珍"。 2.《礼记.儒行》"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坐席上的珍宝。比喻儒者美善的才学。
庸儒
[相关解释]
1.平庸的儒者。
1.平庸的儒者。
散儒
[相关解释]
1.不遵礼法﹑不自检束的儒生。 2.平庸的儒者。
1.不遵礼法﹑不自检束的儒生。 2.平庸的儒者。
文儒
[相关解释]
1.指儒者中从事撰述的人。 2.指讲求礼乐教化的儒生。 3.文士。
1.指儒者中从事撰述的人。 2.指讲求礼乐教化的儒生。 3.文士。
方领
[相关解释]
1.方形衣领。 2.因以指儒者或儒者之服。
1.方形衣领。 2.因以指儒者或儒者之服。
旧生
[相关解释]
1.犹先儒。生﹐古时为儒者之称。
1.犹先儒。生﹐古时为儒者之称。
时师
[相关解释]
1.当代的儒者。
1.当代的儒者。
曲辨
[相关解释]
1.周详地治理。《荀子.王霸》"儒者为之不然﹐必将曲辨。"梁启雄释"曲﹐周也……《说文》'辨﹐治也。'"一说﹐谓尽量辨明是非÷懿行曰辨﹐古"辩"字。王先谦曰虞王本作"辩"。见杨柳桥《荀子诂释》。 2.同"曲辩"。
1.周详地治理。《荀子.王霸》"儒者为之不然﹐必将曲辨。"梁启雄释"曲﹐周也……《说文》'辨﹐治也。'"一说﹐谓尽量辨明是非÷懿行曰辨﹐古"辩"字。王先谦曰虞王本作"辩"。见杨柳桥《荀子诂释》。 2.同"曲辩"。
盛服先生
[相关解释]
1.指儒者。以其戴儒冠,着儒服,衣冠齐整,故称。
1.指儒者。以其戴儒冠,着儒服,衣冠齐整,故称。
真儒
[相关解释]
1.真正的儒者。犹大儒。
1.真正的儒者。犹大儒。
章甫
[相关解释]
1.亦作"章父"。 2.商代的一种冠。 3.称儒者之冠。 4.指仕宦。
1.亦作"章父"。 2.商代的一种冠。 3.称儒者之冠。 4.指仕宦。
章甫缝掖
[相关解释]
1.指儒者或儒家学说。
1.指儒者或儒家学说。
耆儒硕德
[相关解释]
1.年高德劭的儒者。
1.年高德劭的儒者。
舑儒
[相关解释]
1.清瘦的儒者‖有隐居不仕之意。语本《汉书.司马相如传下》"相如以为列仙之儒居山泽间﹐形容甚舑﹐此非帝王之仙意也。"
1.清瘦的儒者‖有隐居不仕之意。语本《汉书.司马相如传下》"相如以为列仙之儒居山泽间﹐形容甚舑﹐此非帝王之仙意也。"
衿裾
[相关解释]
1.青衿为儒者所服,因以借指文人学士。 2.像衿裾之于衣服一样地扼其要,概其全。
1.青衿为儒者所服,因以借指文人学士。 2.像衿裾之于衣服一样地扼其要,概其全。
襧衣博带
[相关解释]
1.亦作"褒衣博带"。亦作"裒衣博带"。 2.宽衣大带。古代儒者的装束。
1.亦作"褒衣博带"。亦作"裒衣博带"。 2.宽衣大带。古代儒者的装束。
诗书发冢
[相关解释]
1.喻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伪君子作风。语本《庄子.外物》﹕"儒以诗礼发冢。"郭象注﹕"诗礼者﹐先王之陈迹也﹐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故夫儒者乃有用之为奸﹐则迹不足恃也。"成玄英疏﹕"是以田恒资仁义以窃齐﹐儒生诵诗礼以发冢﹐由是观之﹐圣迹不足赖。"
1.喻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伪君子作风。语本《庄子.外物》﹕"儒以诗礼发冢。"郭象注﹕"诗礼者﹐先王之陈迹也﹐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故夫儒者乃有用之为奸﹐则迹不足恃也。"成玄英疏﹕"是以田恒资仁义以窃齐﹐儒生诵诗礼以发冢﹐由是观之﹐圣迹不足赖。"
诗云子曰
[相关解释]
1.《诗经》所说和孔子所言。二者均为历代儒者遵奉的信条。因用以泛指儒家言论或经典著作。
1.《诗经》所说和孔子所言。二者均为历代儒者遵奉的信条。因用以泛指儒家言论或经典著作。
赤统
[相关解释]
1.汉代儒者创为三统说,谓周朝以子月(农历十一月)为岁首,以赤色为上色,称赤统。
1.汉代儒者创为三统说,谓周朝以子月(农历十一月)为岁首,以赤色为上色,称赤统。
进贤冠
[相关解释]
1.古时朝见皇帝的一种礼帽。原为儒者所戴,唐时百官皆戴用。
1.古时朝见皇帝的一种礼帽。原为儒者所戴,唐时百官皆戴用。
醇儒
[相关解释]
1.学识精粹纯正的儒者。
1.学识精粹纯正的儒者。
重席
[相关解释]
1.层叠的坐席。古人席地而坐,以坐席层叠的多少表示身分的高低。 2.《后汉书.儒林传上.戴凭》载戴凭解经不穷,"遂重坐五十余席"◇用以借指学问渊博的儒者。
1.层叠的坐席。古人席地而坐,以坐席层叠的多少表示身分的高低。 2.《后汉书.儒林传上.戴凭》载戴凭解经不穷,"遂重坐五十余席"◇用以借指学问渊博的儒者。
雅儒
[相关解释]
1.有雅德的儒者。与俗儒相对。
1.有雅德的儒者。与俗儒相对。
霸儒
[相关解释]
1.强横有势的儒者。
1.强横有势的儒者。
马帐
[相关解释]
1.《后汉书.马融传》"融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善鼓琴,好吹笛,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居宇器服,多存侈饰。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入其室者。"后因以"马帐"指通儒的书斋或儒者传业授徒之所。
1.《后汉书.马融传》"融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善鼓琴,好吹笛,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居宇器服,多存侈饰。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入其室者。"后因以"马帐"指通儒的书斋或儒者传业授徒之所。
鸱吓
[相关解释]
1.《庄子.秋水》"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鷕,子知之乎?夫鹓鷕,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鷕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汉桓宽《盐铁论.毁学》"今公卿以其富贵笑儒者,为之常行,得无若太山鸱吓鹓鷕乎?"后世即以"鸱吓"比喻恐人夺取己物而发出的怒声。
1.《庄子.秋水》"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鷕,子知之乎?夫鹓鷕,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鷕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汉桓宽《盐铁论.毁学》"今公卿以其富贵笑儒者,为之常行,得无若太山鸱吓鹓鷕乎?"后世即以"鸱吓"比喻恐人夺取己物而发出的怒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