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86 查到相关小学的内容。
带有小学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径 [相关解释]
①一条小路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②副词。径直;一直一径往东走去|他一径做着小学教师。
七始 [相关解释]
1.古代乐论,以十二律中的黄钟﹑林钟﹑太簇为天地人之始;姑洗﹑蕤宾﹑南吕﹑应钟为春夏秋冬之始,合称"七始"。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律历.七始》。 2.作为乐曲名。
七王 [相关解释]
1.指七国。 2.指汉景帝时吴﹑楚﹑赵﹑胶西﹑济南﹑菑川﹑胶东等七个叛乱的诸侯王。 3.南宋追封高宗时抗金诸将韩世忠为蕲王﹑刘安世为鄜王﹑张俊为循王﹑岳飞为鄂王﹑杨存中为和王﹑吴玠为涪王﹑吴璾为信王,合称七王。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名臣下.七王》。
三儒 [相关解释]
1.指汉代的董仲舒﹑公孙弘﹑儿宽。《汉书.循吏传序》"唯江都相董仲舒﹑内史公孙弘﹑儿宽,居官可纪。三人皆儒者,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一说,指汉代的董仲舒﹑刘向﹑扬雄。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名臣下.三名儒》。
三变 [相关解释]
1.三种变化。指君子三变。《论语.子张》"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2.三种变化。指天运三变。《史记.天官书》"夫天运三十岁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载大变,三大变一纪。" 3.三种变化。指周公三变于文王时能子,于成王幼时能武,于成王壮时能臣。见《韩诗外传》卷七。 4.三种变化。指古诗三变。远古至汉魏为一变,晋宋至唐初为一变,盛唐以后又一变。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艺文.诗三变》。 5.三种变化。《新唐书.文艺传序》"唐有天下三百年,文章无虑三变。"指唐初王勃﹑杨炯为一变,玄宗时张说
三臣 [相关解释]
1.古指三公﹑三卿等。 2.泛指重臣。 3.春秋鲁之仲孙﹑叔孙﹑季孙氏称"三臣"。 4.指卫之仲叔圉﹑祝鮠﹑王孙贾。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名臣上.卫三臣》。 5.指南宋末抗元殉节的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
下庠 [相关解释]
1.古代小学。
东胶西序 [相关解释]
1.《礼记·王制》"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郑玄注"东序﹑东胶亦大学,在国中王宫之东……西序在西郊。"东胶﹑西序本为夏周之小学﹑大学,后用以泛指兴教化﹑养耆老的场所。
两台 [相关解释]
1.指唐武则天时肃政台(即御史台)的左右两台。左台知百司﹑监军旅,右台察州县﹑省风俗。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职官.两台》。 2.藩台和臬台的合称。指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承宣布政使和提刑按察使。
两等小学堂 [相关解释]
1.清末设小学堂,分初等和高等,合并设立者称两等小学堂。初等七岁入学,修业五年,后改四年,高等修业四年。辛亥革命后,学堂改称学校。
两级师范学堂 [相关解释]
1.清末创办的含有初级和优级两级的师范学校。初级培养小学堂教员,修业五年。附设简易科,修业一年或半年。优级培养初级师范学堂和中学堂的教员与管理员,修业公共科一年,本科三年。辛亥革命后初级师范学堂改为师范学校,优级师范学堂改为高等师范学校。
中华学习机 [相关解释]
中国研制成的微型计算机。以6502微处理器作为中央处理机,并配有汉字系统和其他软件。与appleⅱ计算机系统兼容。适于中、小学生及家庭使用。
中国民主促进会 [相关解释]
简称民进”。中国的民主党派之一。1945年成立。主要由中小学教育界和文化出版界的知识分子组成。参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参政党之一。
中学 [相关解释]
①亦称旧学”。与西学”相对。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特指以伦常名教”为核心的中国封建主义传统文化。②实施中等普通教育的学校。中国一般分为初中、高中两级。分别招收小学毕业生、初中毕业生或有同等学力人员。有的实行六年制,以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分段;有的实行五年制,以初中三年、高中二年分段或不分段。
中师 [相关解释]
1.中等师范学校的省称。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或四年,毕业后担任小学教师。
九种 [相关解释]
1.指《易》﹑《书》﹑《诗》﹑《春秋》﹑《礼》﹑《乐》﹑《论语》﹑《孝经》及小学(其名目说法不一,此据《汉书.艺文志》)等九种儒家经典。
九经 [相关解释]
1.九条南北向的大道。 2.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九项准则。 3.九部儒家经典。名目相传不一。《汉书.艺文志》指《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及小学。陆德明《经典释文录》指《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孝经》﹑《论语》。《初学记》卷二一所引九经,与《经典释文》略异,有《左传》﹑《公羊》﹑《谷梁》,无《春秋》﹑《孝经》﹑《论语》。
乡村女教师 [相关解释]
苏联故事片。苏联儿童电影制片厂1947年摄制。斯米尔诺娃编剧,顿斯科伊导演,玛列斯卡娅主演。十月革命前夕,女中学生瓦尔瓦拉志愿离开大城市到农村任小学教师。她承受了爱人因参加革命而被捕的痛苦,忠诚于教育事业。卫国战争后,参战学生纷纷回来,向老师棕。
二俊 [相关解释]
1.指同时以才名见称的两人。(1)指晋陆机﹑陆云。《晋书.陆机传》"太康末,与弟云俱入洛,造太常张华。华素重其名,如旧相识。曰'伐吴之役,利获二俊。'"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岳﹑湛曜联璧之华,机﹑云标二俊之采。"清吴伟业《九峰诗.厍公山》"三分旧数江东望,二俊终非马上才。"(2)指宋王曾﹑刘筠。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名类下.二俊》"陈恕领春官,以文正(王曾)为举首;岁中拔子仪(刘筠)于常选。云'吾得二俊,名世才也。'"
二部制 [相关解释]
中小学把学生分成两部轮流在校上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五爱教育 [相关解释]
中国各级各类学校以五爱为内容的思想品德教育。尤其是在小学中,五爱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五雅 [相关解释]
1.五种古代小学训诂书的合称。明毕效钦汇刻《尔雅》﹑《释名》﹑《广雅》﹑《埤雅》﹑《尔雅翼》五部小学训诂书,称为"五雅";明郎奎金易《尔雅翼》为《小尔雅》,改称《释名》为《逸雅》,亦名《五雅》。
八及 [相关解释]
1.东汉士大夫互相标榜﹐称有贤德﹑有影响的八人为"八及"。及﹐谓能引导他人追随众所宗仰之贤人。说有二(1)指张俭﹑岑晊﹑刘表﹑陈翔﹑孔昱﹑苑康﹑檀敷﹑翟超八人。晋陶潜《圣贤群辅录》及宋王应麟《小学绀珠》有范滂﹐无翟超。(2)指朱楷﹑田盘﹑疏耽﹑薛敦﹑宋布﹑唐龙﹑嬴咨﹑宣褒八人。并见《后汉书.党锢传序》。
八科 [相关解释]
1.封建时代科举取士的八种科目。唐代取士科目甚多﹐有秀才﹑明经﹑开元礼﹑三传﹑史﹑进士﹑明法﹑书学﹑算学及童子等科。《旧唐书·文苑传中·员半千》"上元初﹐应八科举﹐授武陟尉。"八科﹐即指诸科中的八种。宋初以九经﹑五经﹑开宝通礼﹑三礼﹑三传﹑三史﹑学究、明法为讲武殿复试八科。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制度》。
六学 [相关解释]
1.指六艺或六经。 2.谓周代的小学﹑东学﹑南学﹑西学﹑北学﹑太学。见《大戴礼记.保傅》。 3.唐国子监设六馆﹐亦称"六学"。
六科 [相关解释]
1.唐宋时科举取士的六种科目。唐六科为明经﹑进士﹑秀才﹑明法﹑明书﹑明算。唐刘肃《大唐新语.厘革》"隋炀帝改置明(经)﹑进(士)二科。国家因隋制,增置秀才﹑明法﹑明字﹑明算,并前为六科。"宋景德天圣时﹐其六科为一﹑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二﹑博达坟典﹐明于教化;三﹑才识兼茂﹐明于体用;四﹑详明政理﹐可使从政;五﹑识洞韬略﹐运筹决胜;六﹑军谋宏远﹐材任边寄。绍兴年间﹐又以文章典雅﹑节操方正﹑法理该通﹑节用爱民﹑刚方岂弟﹑智勇绝伦为六科。参阅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制度.六科》。 2.明清官制设有六科给事中﹐简称
刘渊(?-310) [相关解释]
十六国时汉国的建立者,匈奴族。冒顿单于的后裔。以自己是汉朝皇帝的外孙为由,自称姓刘。从小学习儒家经典和《孙子兵法》。公元304年在山西起兵反晋,称大单于,后改称汉王。308年称汉帝,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
初等小学 [相关解释]
1.见"初级小学"。
初等教育 [相关解释]
也称基础教育”。对受教育者实施最初阶段的教育。在中国,对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为小学,对青年、成人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为工农速成初等学校、业余初等学型识字学校,施以相当于小学程度的教育。
十八学士 [相关解释]
1.唐太宗开文学馆,命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薛收(收卒,刘孝孙补入)﹑褚亮﹑姚思廉﹑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勖十八人并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令阎立本绘象褚亮题赞∨《十八学士写真图》。参阅《旧唐书.褚亮传》。 2.唐玄宗开元年间,以张说﹑徐坚﹑贺知章﹑赵冬曦﹑冯朝隐﹑康子元﹑侯行果﹑韦述﹑敬会真﹑赵玄默﹑毋煚﹑吕向﹑咸弇业﹑李子钊﹑东方颢﹑陆去泰﹑余钦﹑孙季良十八人为学士,命董萼绘象。参阅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名臣》﹑元白琫《湛渊静语》卷二。
叶圣陶(1894-1988) [相关解释]
作家,教育家。原名绍钧,江苏苏州人。曾任中小学教师。1921年参与组织文学研究会◇任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编辑,曾主编《中学生》、《小说月报》等杂志及中小学语文教材。1931年参与组织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抗战斯间在大学任教。建国后曾任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进中央主席。著有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多收了三五斗》,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有《叶圣陶集》。
吴浊流(1900-1976) [相关解释]
作家。祖籍广东蕉岭,生于台湾新竹。曾任小学教员◇任《日日新报》、《台湾新报》、《新生报》、《民报》记者。1949年起在机器工业同业公会任职。著有长篇小说《亚细亚的孤儿》,短篇小说集《疮疤集》、《泥泞》及诗集《风雨窗前》等。有《吴浊流全集》。
四品乐 [相关解释]
1.汉代大予乐﹑周《颂》雅乐﹑黄门鼓吹乐﹑短箫铙歌乐的合称。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制度.四品乐》。
四术 [相关解释]
1.诗﹑书﹑礼﹑乐四种经术。 2.治国的四种方法。《尸子.治天下》"治天下有四术。一曰忠爱,二曰无私,三曰用贤,四曰度量。"一说指忠爱﹑无私﹑用贤﹑简能。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治道.四术》。 3.指四方的通道。
四正 [相关解释]
1.古代贵族行射礼时举正爵以献宾客﹑国君﹑卿﹑大夫。 2.封建社会中的四种纲纪。《礼记.孔子闲居》"天无二日,士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后人以此为四正。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人伦.四正》。 3.指君﹑臣﹑父﹑子之道。 4.四个正卦。即《周易》八卦中的坎﹑离﹑震﹑兑。或用以分主四时坎主冬,离主夏,震主春,兑主秋;或用以分主四方坎主北,离主南,震主东,兑主西。 5.健全;没有缺陷。
四科 [相关解释]
1.孔门四种科目。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2.南朝宋东观设置的四门学科。指儒学﹑玄学﹑文学﹑史学。 3.汉代举士的四种科目。 4.指汉代以德行举士的四条标准。 5.唐高宗时举荐人才的四条标准。即孝悌力行﹑经史儒术﹑藻思词锋﹑廉平强直。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制度.四科》。 6.人品四等。即容悦之凡臣﹑社稷之臣﹑天民﹑大人。《孟子.尽心上》"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7.诗文的四种形式。即奏议
四类 [相关解释]
1.古祭名。指古代天子在四郊祭祀天神。 2.指五色﹑五声﹑五臭﹑五味。见《尹文子.大道上》。 3.指经﹑史﹑子﹑集。见《新唐书.艺文志序》。 4.指年表﹑官阀﹑政迹﹑凡例。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艺文.四类》。
四絶 [相关解释]
1.传称四种高超的技艺或难得的事物。(1)南朝陈洪偃貌﹑义﹑诗﹑书号为"四絶"。见唐道宣《续高僧传》卷七。(2)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郎馀令》"余令善画,唐秘书省内落星石,薛稷画鹤,贺知章草书,余令凤,相传为四絶。"(3)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文儒》"庆历中,滕子京谪守巴陵,治最为天下第一。政成,重修岳阳楼。属范文正公为记,词极清丽,苏子美书石,邵餸篆额,亦皆一时精笔,世谓之'四絶'云。"(4)指《诗经》﹑《楚辞》﹑草书﹑画。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名臣下.四绝》。 2.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日。详
四赋 [相关解释]
1.指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哀二世赋》﹑《大人赋》。 2.指汉扬雄的《甘泉赋》﹑《河东赋》﹑《校猎赋》﹑《长杨赋》。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艺文.四赋》。按,《校猎赋》一名《羽猎赋》。
四辅 [相关解释]
1.官名。相传古代天子身边的四个辅佐。《书.洛诰》有"四辅"之称。《益稷》有四邻,《史记.夏本纪》作"四辅"。至《尚书大传》﹑贾谊《新书》始有疑﹑承﹑辅﹑弼(《新书》作道﹑弼﹑辅﹑承)为"四辅"之说,皆出于秦汉间人的依托。至王莽托古改制,置四辅以配三公,又为其子置师疑﹑傅承﹑阿辅﹑保拂(弼)之官。明太祖曾置春﹑夏﹑秋﹑冬官,也叫"四辅"。参阅清全祖望《经史问答.三礼问目答全藻问》。 2.国都附近的州郡。唐开元中以近畿之州为四辅,即同﹑华﹑岐﹑蒲四州。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地理类.四辅》。宋崇宁间所置四辅
四部书 [相关解释]
1.中国古代书籍统分为四大类,故称。晋荀勖将群书分为四部六艺﹑小学为甲部;诸子﹑兵书﹑术数为乙部;历史记载和杂着为丙部;诗赋﹑图赞﹑《汲冢书》为丁部。东晋李充加以调整,以五经为甲部,历史记载为乙部,诸子为丙部,诗赋为丁部。隋唐以后沿用此种分法,称为经﹑史﹑子﹑集◇亦用以泛指群书。
四镇 [相关解释]
1.四座大山。镇,一方的主要山岳。 2.镇守四方的四将军『晋之世,有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各一人,称为四镇。见《文献通考.职官十三》。 3.北魏以碻磝﹑滑台﹑洛阳﹑虎牢为河南四镇。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地理.河南四镇》。 4.唐代称朔方﹑泾原﹑陇右﹑河东四节度为四镇。见《新唐书.陆贽传》。又以龟兹﹑于阗﹑疏勒﹑碎叶为西境四镇。见《新唐书.王孝杰传》。
四门学 [相关解释]
1.古代学校名。北魏正始四年创立四门小学,初设于京师四门,后与太学同在一处。唐代四门学为大学,隶国子监,传授儒家经典,性质与国子学﹑太学同,惟学生家庭出身品级较低。隋代及北宋亦设四门学,存在时间很短。元以后废。参阅《新唐书.选举志上》。
地学夏令营 [相关解释]
中小学生利用暑期进行的地学科技活动。主要内容是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与探索。以野外活动为主,常涉及山、川、湖、海、石洞、矿产等知识,和旅游联系较密切,是深受中小学生喜爱的科学普及活动。
外舍 [相关解释]
1.在外住宿。 2.外戚。 3.古以小学为外舍。
大小学士 [相关解释]
1.指明沈度及弟粲。沈度﹑沈粲皆善书﹐同官翰林﹐时号"大小学士"。见《明史.文苑传二.沈度》。
字学 [相关解释]
1.小学,文字学。 2.关于书法的学问。
学区 [相关解释]
1.学术领域。 2.根据中﹑小学分布情况所划分的管理区,目的是便于学生上学和对学校的业务领导。
学员 [相关解释]
1.一般指在高等学校﹑中等学校﹑小学以外的学校或训练班等学习的人。
学生思想品德评定 [相关解释]
也称操行评定”。指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所作的评价。在中国,由中小学班主任担任,一学期或一学年评定一次,一般只写评语,不评等级。
完全小学 [相关解释]
1.指设有初级和高级两部的小学。
完小 [相关解释]
1.见"完全小学"。
小学 [相关解释]
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中国小学入学年龄为六周岁,学习年限为六年。
小学堂 [相关解释]
1.清末采用欧美方式设立的初级学校。初称小学堂﹐后改称小学校﹐犹今之小学。
小学子 [相关解释]
1.见"小学生"。
小学生 [相关解释]
1.旧指在国子监童科和民间蒙馆﹑私塾读书的学生﹐今指在小学读书的学生。 2.比喻对某方面要从头学起的人。多用作自谦之词。
小教 [相关解释]
1.小学教师﹑小学教育的简称。
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 [相关解释]
(少shào)在业余、课余对少年儿童进行系统体育运动训练的学校。分普通和重点两种,前者的学生分散在普通中小学上学,课余时间集中到业余体育学校训练;后者的学生集中住宿,在一起进行文化学习和训练。
左学 [相关解释]
1.相传殷代的小学,西周为国学之一种。一说右学﹑左学皆太学,同在城郊,实为一学,但有楹东﹑楹西之分。《礼记.王制》"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郑玄注"左学﹐小学也。"唐李华《含元殿赋》"盖左学之遗制﹐协前王之讲德。"后用以泛称学校。
年级 [相关解释]
1.学校中依据学生修业年限分学生为若干级谓之年级。如我国现行学制一般规定小学修业年限为六年,学校中就编为六个年级。学生入学第一学年为一年级,第二学年升入二年级,余类推。同一年级学生人数多者,再分成若干班,中小学一般分五十人为一班。
张元济(1867-1959) [相关解释]
出版家。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清光绪进士。曾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因参与维新变法,戊戌政变后被革职。1901年起主持商务印书馆工作。曾主持编辑中国第一部小学教科书《最新初小国文教科书》。著有《校史随笔》、《涵芬楼烬余书录》等。
手工 [相关解释]
1.工匠。 2.手艺。 3.靠手的技能做出的工作。 4.用手操作。 5.旧时中小学课程之一◇改称劳作或劳技。
早期教育 [相关解释]
广义指从人初生到小学以前阶段的教育,狭义主要指上述阶段的早期学习。一些国家出现提前开始学习读、写、算,提前开始正式教育的探讨和实验。但另有人主张早期教育应重在发展智力。还有人认为早期教育应向前延伸到出生以前的母亲怀孕期的胎教。家庭教育对早期教育有重大影响。
普小 [相关解释]
1.普通小学。
最后一课 [相关解释]
短篇小说。法国都德作于1873年。以普法战争后普鲁士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法文课时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受,表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
杨沫(1914-1995) [相关解释]
小说家〓南湘阴人。女。早年任小学教员、书店店员。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晋察冀日报》、《人民日报》编辑。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协北京分会副主席。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东方欲晓》,短篇小说集《红红的山丹花》等。
架得住 [相关解释]
〈方〉禁得住;受得住有的小学给学生留的家庭作业太多,孩子怎能~?
沈心工(1870-1947) [相关解释]
音乐教育家。上海市人。1902年赴日本,在中国留学生中举办音乐讲习班”。次年回国,在南洋公学附属小学任教。曾采用外国歌曲曲调填配新词,用作中小学生和学前儿童的唱歌教材。编有《学校唱歌集》、《民国唱歌集》和《心工唱歌集》等。
流生 [相关解释]
1.一般指非正常原因导致失学的中小学生。
爱的教育 [相关解释]
意大利亚米契斯著。1886年出版。分十卷。全书以日记的形式,描述一个小学生安利柯的学型家庭生活,颂扬爱国主义的思想,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和师生之间、儿童之间的友爱。
狂流 [相关解释]
中国故事片。明星影片公司1933年摄制。夏衍编剧,程步高导演,胡蝶、龚稼农、夏佩珍主演。30年代初期,长江发大水,小镇傅庄告急,财主傅柏仁侵吞修堤捐款,携眷逃往汉口。小学教师刘铁生率乡民动用傅家囤积的木材抢险,保住傅庄。傅柏仁回乡诬陷铁生,被突然袭来的狂流卷走。
破败 [相关解释]
①破灭败亡国家破败,亲人死亡,千愁万恨,集于一身。②破落衰败破败荒凉的家,只剩下一个伶仃孤苦的小女孩。③破旧败坏;残破村里唯一的小学校的校舍早已破败不堪。
简易师范 [相关解释]
1.相当于初中程度的师范学校。主要培养小学师资。
级任 [相关解释]
中小学校里设过的负责管理一个班级的教师~老师。
级长 [相关解释]
1.旧时中小学校里负责一个班级工作的学生。
经史子集 [相关解释]
我国传统的图书分类法,把所有图书划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称为四部。经部包括儒家经传和小学方面的书。史部包括各种历史书,也包括地理书。子部包括诸子百家的著作。集部包括诗、文、词、赋等。
肇允 [相关解释]
1.《诗.周颂.小毖》"肇允彼桃虫,拚飞维鸟。"郑玄笺"肇,始;允,信也。"后遂以"肇允"为始信之意。南朝宋谢瞻《于安城答灵运》诗"肇允虽同规,翻飞各异?。"南朝梁任昿《刘先生夫人墓志铭》"籍甚二门,风流远尚。肇允才淑,阃德斯谅。"唐刘禹锡《复荆门县记》"其肇允经营,实王孙昌夔居荆以表之,命行名建而缔构之弗暇。"一说,肇为发语词。参阅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肇为语首词证》。
胶庠 [相关解释]
1.周代学校名。周时胶为大学﹐庠为小学◇世通称学校为"胶庠"。语本《礼记.王制》"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
西序 [相关解释]
1.夏代小学名。 2.古代宫室的西厢。
诂经精舍 [相关解释]
1.清代书院。在浙江杭州西湖孤山。嘉庆八年﹐阮元任浙江巡抚时创建﹐教学内容为经史疑义及小学﹑天文﹑地理﹑算法等。同治间﹐上海亦设诂经精舍﹐光绪初并入求志书院。
赵树理(1906-1970) [相关解释]
小说家。山西沁水人。曾任小学教员。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剧团团长、报刊编辑。建国后历任中国作协理事、中国曲协主席、《曲艺》主编。著有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长篇小说《三里湾》等。有《赵树理文集》。
迟桂花 [相关解释]
短篇小说。郁达夫作。1932年发表。出身书香门第的翁则生曾留学日本,踌躇满志◇家道中落,自己又患病辍学、婚姻受挫,从此在老家静心养病。恢复健康后,他当了小学教师,又娶了媳妇⊥睦的家庭和秀美的环境治愈了他心灵的创伤。
郊学 [相关解释]
1.周代设在远郊百里之内的小学。
附小 [相关解释]
附属小学的简称。
陈伯吹(1906-1997) [相关解释]
儿童文学家。江苏宝山(今属上海市)人。曾主编《小学生》、《小朋友》等刊物。建国后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作协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少儿出版社副社长、编审。著有童话《阿丽思小姐》、小说《飞虎队与野猪队》等,译有外国童话多种。
高级小学 [相关解释]
我国实施过的后一阶段的初等教育的学校。简称高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