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26 查到相关平津的内容。
带有平津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大战役
[相关解释]
1.指解放战争中的三个大战役,即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1.指解放战争中的三个大战役,即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三馆
[相关解释]
1.汉武帝时,丞相公孙弘开钦贤﹑翘材﹑接士三馆,收罗人材。《西京杂记》卷四"平津侯(公孙弘)自以布衣为宰相,乃开东合,营客馆,以招天下士。其一曰钦贤馆,以待大贤;次曰翘材贤,以待大才;次曰接士馆,以待国士。" 2.唐有弘文(亦称昭文)﹑集贤﹑史馆三馆,负责藏书﹑校书﹑修史等事项。宋因之,三馆合一,并在崇文院中。 3.宋设广文﹑大学﹑律学三馆,以为教育士子的机构。见《宋史.选举志三》。
1.汉武帝时,丞相公孙弘开钦贤﹑翘材﹑接士三馆,收罗人材。《西京杂记》卷四"平津侯(公孙弘)自以布衣为宰相,乃开东合,营客馆,以招天下士。其一曰钦贤馆,以待大贤;次曰翘材贤,以待大才;次曰接士馆,以待国士。" 2.唐有弘文(亦称昭文)﹑集贤﹑史馆三馆,负责藏书﹑校书﹑修史等事项。宋因之,三馆合一,并在崇文院中。 3.宋设广文﹑大学﹑律学三馆,以为教育士子的机构。见《宋史.选举志三》。
严徐
[相关解释]
1.严安﹑徐乐的并称『武帝时二人上书言事,皆拜郎中。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2.泛指有才识之士。
1.严安﹑徐乐的并称『武帝时二人上书言事,皆拜郎中。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2.泛指有才识之士。
八关
[相关解释]
1.指八个关口。(1)指汉末为镇压黄巾起义特设的八关都尉所辖的八关。《后汉书.灵帝纪》"﹝中平元年﹞,置八关都尉官。"李贤注"八关谓函谷﹑广城﹑伊阙﹑大谷﹑辳辕﹑旋门﹑小平津﹑孟津也。"(2)指明末腾越州西南边境内的八关。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云南巡抚陈用宾筑﹐名为神护﹑万仞﹑巨石﹑铜壁﹑铁壁﹑虎踞﹑天马﹑汉龙。关址距当时边界或数十里或百余里不等。清季中英勘定滇缅边界﹐虎踞﹑天马﹑汉龙三关划属缅甸。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九》"八关自其西北斜抵东南。西四关属蛮哈守备,自西北而东南一曰神护
1.指八个关口。(1)指汉末为镇压黄巾起义特设的八关都尉所辖的八关。《后汉书.灵帝纪》"﹝中平元年﹞,置八关都尉官。"李贤注"八关谓函谷﹑广城﹑伊阙﹑大谷﹑辳辕﹑旋门﹑小平津﹑孟津也。"(2)指明末腾越州西南边境内的八关。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云南巡抚陈用宾筑﹐名为神护﹑万仞﹑巨石﹑铜壁﹑铁壁﹑虎踞﹑天马﹑汉龙。关址距当时边界或数十里或百余里不等。清季中英勘定滇缅边界﹐虎踞﹑天马﹑汉龙三关划属缅甸。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九》"八关自其西北斜抵东南。西四关属蛮哈守备,自西北而东南一曰神护
卢沟桥事变
[相关解释]
亦称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借口在演习中失踪一名士兵,要求进宛平城搜查,遭中国守军拒绝,日军当夜即炮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抵抗。8日,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号召全民族抗战。11日,日本增兵十万,分二路进攻北平(今北京)和天津,至30日平津相继陷落。这次事变成为中国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的开始。
亦称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借口在演习中失踪一名士兵,要求进宛平城搜查,遭中国守军拒绝,日军当夜即炮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抵抗。8日,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号召全民族抗战。11日,日本增兵十万,分二路进攻北平(今北京)和天津,至30日平津相继陷落。这次事变成为中国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的开始。
双龙
[相关解释]
1.两条龙。 2.称誉同时著名的两个人﹐多指兄弟。著名的有东汉许虔﹑许邵﹐南朝梁谢举﹑谢览﹐柳惔﹑柳悦﹐唐乌承玼﹑乌承恩等。 3.相传晋代张华见斗﹑牛二星之间常有紫气﹐推知豫章丰城有宝剑。张华派雷焕到丰城﹐掘狱屋基﹐得宝剑二把。张华和雷焕各得其一◇张华被诛﹐其剑顿失。雷焕卒﹐雷焕之子持剑行经延平津﹐仅于腰间跃出堕水。使人下水取剑﹐不见剑﹐但见两龙各长数丈﹐蟠萦有文章◇以"双龙"用为宝剑之典。
1.两条龙。 2.称誉同时著名的两个人﹐多指兄弟。著名的有东汉许虔﹑许邵﹐南朝梁谢举﹑谢览﹐柳惔﹑柳悦﹐唐乌承玼﹑乌承恩等。 3.相传晋代张华见斗﹑牛二星之间常有紫气﹐推知豫章丰城有宝剑。张华派雷焕到丰城﹐掘狱屋基﹐得宝剑二把。张华和雷焕各得其一◇张华被诛﹐其剑顿失。雷焕卒﹐雷焕之子持剑行经延平津﹐仅于腰间跃出堕水。使人下水取剑﹐不见剑﹐但见两龙各长数丈﹐蟠萦有文章◇以"双龙"用为宝剑之典。
孙弘
[相关解释]
1.即公孙弘。字季,西汉菑川人。少时为狱吏,年四十余始治《春秋公羊传》,以熟悉文法吏治,被武帝任为丞相,封平津侯。
1.即公孙弘。字季,西汉菑川人。少时为狱吏,年四十余始治《春秋公羊传》,以熟悉文法吏治,被武帝任为丞相,封平津侯。
小平津
[相关解释]
1.在今河南省孟津县东北黄河上。东汉灵帝时于此设关﹐为河南八关之一。
1.在今河南省孟津县东北黄河上。东汉灵帝时于此设关﹐为河南八关之一。
平津
[相关解释]
1.坦途;大道。 2.古地名『时为平津邑,武帝封丞相公孙弘为平津侯,即此◇多用为典,亦以泛指丞相等高级官僚。 3.旧时北平(今北京﹑天津)的并称。
1.坦途;大道。 2.古地名『时为平津邑,武帝封丞相公孙弘为平津侯,即此◇多用为典,亦以泛指丞相等高级官僚。 3.旧时北平(今北京﹑天津)的并称。
平津邸
[相关解释]
1.见"平津馆"。
1.见"平津馆"。
平津阁
[相关解释]
1.见"平津馆"。
1.见"平津馆"。
平津馆
[相关解释]
1.亦作"平津邸"﹑"平津阁"『公孙弘为丞相,封平津侯,起客馆,开东阁,招请士人◇因以"平津馆"等称高级官僚延纳宾客的处所。 2.清孙星衍任山东督粮道时,治所即在公孙弘所封平津故地,因名其书斋为平津馆,所刊丛书名《平津馆丛书》。
1.亦作"平津邸"﹑"平津阁"『公孙弘为丞相,封平津侯,起客馆,开东阁,招请士人◇因以"平津馆"等称高级官僚延纳宾客的处所。 2.清孙星衍任山东督粮道时,治所即在公孙弘所封平津故地,因名其书斋为平津馆,所刊丛书名《平津馆丛书》。
延平津
[相关解释]
1.古代津渡名。晋时属延平县(今福建省南平市东南),故称。据《晋书.张华传》载,丰城令雷焕得龙泉﹑太阿两剑,以其一与张华◇华被诛,剑即失其所在。雷焕死,其子持剑行经延平津,仅跃出堕水。使人入水取之,但见两龙蟠萦,波浪惊沸。剑亦从此亡去。
1.古代津渡名。晋时属延平县(今福建省南平市东南),故称。据《晋书.张华传》载,丰城令雷焕得龙泉﹑太阿两剑,以其一与张华◇华被诛,剑即失其所在。雷焕死,其子持剑行经延平津,仅跃出堕水。使人入水取之,但见两龙蟠萦,波浪惊沸。剑亦从此亡去。
延津
[相关解释]
1.即延平津。相传晋时龙泉﹑太阿两剑分离后于此会合化龙而去。 2.借指别后重逢之地。
1.即延平津。相传晋时龙泉﹑太阿两剑分离后于此会合化龙而去。 2.借指别后重逢之地。
张自忠(1891-1940)
[相关解释]
国民党抗日名将。山东临清人。1916年起在冯玉祥部任职。1933年参加长城抗战。曾任察哈尔省政府主席、天津市市长。七七事变后代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北平市市长。平津陷落后去南京。1938年参加徐州会战,在临沂大胜日军板垣师团。同年任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1940年5月在湖北宜城壮烈殉国。
国民党抗日名将。山东临清人。1916年起在冯玉祥部任职。1933年参加长城抗战。曾任察哈尔省政府主席、天津市市长。七七事变后代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北平市市长。平津陷落后去南京。1938年参加徐州会战,在临沂大胜日军板垣师团。同年任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1940年5月在湖北宜城壮烈殉国。
戒门
[相关解释]
1.《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主父偃﹞数之曰'始吾贫时,昆弟不我衣食,宾客不我内门;今吾相齐,诸君迎我或千里。吾与诸君絶矣,毋复入偃之门!'"后用"戒门"作为富贵骄人的典故。
1.《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主父偃﹞数之曰'始吾贫时,昆弟不我衣食,宾客不我内门;今吾相齐,诸君迎我或千里。吾与诸君絶矣,毋复入偃之门!'"后用"戒门"作为富贵骄人的典故。
杨朔(1913-1968)
[相关解释]
散文家,小说家。山东蓬莱人。1938年到延安,曾深入华北根据地采访。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期间任新华社特派记者,参加过平津战役。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协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帕米尔高原的流脉》,中篇小说《红石山》,散文集《东风第一枝》、《生命泉》等。有《杨朔文集》。
散文家,小说家。山东蓬莱人。1938年到延安,曾深入华北根据地采访。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期间任新华社特派记者,参加过平津战役。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协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帕米尔高原的流脉》,中篇小说《红石山》,散文集《东风第一枝》、《生命泉》等。有《杨朔文集》。
牛斗
[相关解释]
1.指牛宿和斗宿。传说吴灭晋兴之际,牛斗间常有紫气。雷焕告诉尚书张华,说是宝剑之气上冲于天,在豫东丰城。张华派雷为丰城令,得两剑,一名龙泉,一名太阿,两人各持其一。张华被诛后,失所持剑◇雷焕子持剑过延平津,剑入水,但见两龙各长数丈,光采照人。见《晋书.张华传》◇常用以为典。
1.指牛宿和斗宿。传说吴灭晋兴之际,牛斗间常有紫气。雷焕告诉尚书张华,说是宝剑之气上冲于天,在豫东丰城。张华派雷为丰城令,得两剑,一名龙泉,一名太阿,两人各持其一。张华被诛后,失所持剑◇雷焕子持剑过延平津,剑入水,但见两龙各长数丈,光采照人。见《晋书.张华传》◇常用以为典。
相见恨晩
[相关解释]
1.只恨相见得太晩。形容一见如故,意气极其相投。语本《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天子召见三人,谓曰'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晩也。'"
1.只恨相见得太晩。形容一见如故,意气极其相投。语本《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天子召见三人,谓曰'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晩也。'"
第四野战军
[相关解释]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之一。由抗日战争时期进入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及东北抗日联军发展而成。1945年10月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1946年1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1948年1月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8月整编为东北野战军,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政委。1949年3月改为第四野战军。曾举行辽沈战役,参与发动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东北全境和华北、中南、华南广大地区。1950年4月,第四野战军番号被撤销,并入中南军区。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之一。由抗日战争时期进入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及东北抗日联军发展而成。1945年10月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1946年1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1948年1月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8月整编为东北野战军,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政委。1949年3月改为第四野战军。曾举行辽沈战役,参与发动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东北全境和华北、中南、华南广大地区。1950年4月,第四野战军番号被撤销,并入中南军区。
罗荣桓(1902-1963)
[相关解释]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南衡山南湾村(今属衡东)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政委、第一军团政治部主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委、东北野战军政委、第四野战军第一政委。参与领导建立东北解放区,并参与指挥辽沈、平津等战役。建国后,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兼总干部部部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南衡山南湾村(今属衡东)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政委、第一军团政治部主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委、东北野战军政委、第四野战军第一政委。参与领导建立东北解放区,并参与指挥辽沈、平津等战役。建国后,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兼总干部部部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萧劲光(1903-1989)
[相关解释]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南长沙人。1921年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六师党代表,参加北伐战争◇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政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八路军留守兵团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十二兵团司令员兼政委。曾参加辽沈、平津、渡江等战役。建国后,任海军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中共第八至十一届中央委员。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南长沙人。1921年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六师党代表,参加北伐战争◇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政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八路军留守兵团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十二兵团司令员兼政委。曾参加辽沈、平津、渡江等战役。建国后,任海军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中共第八至十一届中央委员。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谭政(1906-1988)
[相关解释]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南湘乡人。1927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组织部部长、八路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第四野战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曾参与领导辽沈、平津战役中的政治工作。建国后,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国防部副部长、中央书记处书记。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南湘乡人。1927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组织部部长、八路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第四野战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曾参与领导辽沈、平津战役中的政治工作。建国后,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国防部副部长、中央书记处书记。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辽沈战役
[相关解释]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条件已经成熟。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制定的作战方针,东北解放军在林彪、罗荣桓指挥下,于1948年9月12日发起了辽沈战役。这次战役历时五十二天,解放军歼敌四十七万人,解放了东北全境,并为解放平津和华北准备了前提条件。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条件已经成熟。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制定的作战方针,东北解放军在林彪、罗荣桓指挥下,于1948年9月12日发起了辽沈战役。这次战役历时五十二天,解放军歼敌四十七万人,解放了东北全境,并为解放平津和华北准备了前提条件。
途遥日暮
[相关解释]
1.犹言日暮途穷。比喻到了走投无路的或衰亡的境地。语本《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
1.犹言日暮途穷。比喻到了走投无路的或衰亡的境地。语本《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
遗剑
[相关解释]
1.亦作"遗剑"。 2.谓遗失宝剑。 3.指遗失的剑。 4.晋张华观天象,言丰城有剑,补雷焕为丰城令以寻剑。雷掘地得两剑,以一遗华。华以为剑当有二,他日终当合◇华死,剑失所在。雷死,子持剑过延平津,仅跃入水,但见二龙各长数丈,光彩照水。见《晋书.张华传》◇遂以"遗剑"指此典实。 5.指死者遗留下来的剑。
1.亦作"遗剑"。 2.谓遗失宝剑。 3.指遗失的剑。 4.晋张华观天象,言丰城有剑,补雷焕为丰城令以寻剑。雷掘地得两剑,以一遗华。华以为剑当有二,他日终当合◇华死,剑失所在。雷死,子持剑过延平津,仅跃入水,但见二龙各长数丈,光彩照水。见《晋书.张华传》◇遂以"遗剑"指此典实。 5.指死者遗留下来的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