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而上的内容。
带有而上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点论 [相关解释]
毛泽东对形而上学片面性的通俗说法。体现了形而上学只看到事物的一面,看不到事物另一面的僵化特征。
三千九万 [相关解释]
1.极言高远。喻飞黄腾达。语本《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三患 [相关解释]
1.指多子有多惧之患,富有多事之患,寿有多辱之患。《庄子·天地》"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封人曰'……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三患莫至,身常无殃﹐则何辱之有!'"宋苏轼《黄河》诗"帝假一源神禹迹,世流三患梗尧乡。"一说﹐指病﹑老﹑死三种祸患。 2.指君子所忧之三事不得闻﹑不得学﹑不能行。 3.指富贵所招致的三种祸害。
上下 [相关解释]
①职位、辈分较高的人和较低的人君臣上下|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和上下尊卑等列。②高处与低处;上面与下面。有时具体指天、地,山、泽上下未形,何由考之|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③犹言增减从其爵而上下之。④表示程度的高低,事物的优劣不相上下。⑤犹言古今篇章博举,通于上下。⑥犹言前后上下文|上下要相联,首尾要相应。⑦犹言左右,表示约数一斤上下|五十岁上下。
上征 [相关解释]
1.上升。 2.引申为向前发展。 3.谓溯流而上。 4.指春秋时吴﹑越﹑楚诸国征伐中原各诸侯国。
上水船 [相关解释]
1.逆流而上的船。 2.比喻文思迟钝。
下等 [相关解释]
1.据《周礼》,天子有事会诸侯,则在郊外筑坛以发布政事。坛之阶有三层,分为上中下三等。由地而上,其第一层为下等,乃位次之低者。 2.等级低的;地位卑下的。 3.指低级庸俗,不高雅。
东坑 [相关解释]
1.犹东岗。《汉书·扬雄传上》"陈众车于东坑兮,肆玉轪而下驰;漂龙渊而还九垠兮,窥地底而上回。"颜师古注"坑,大阜也,读与冈同。"一说指东海。见《文选》李善注引如淳说。
乌号 [相关解释]
1.《淮南子.原道训》"射者抜乌号之弓,弯棋卫之箭。"高诱注"乌号,桑柘,其材坚劲,乌峙其上,及其将飞,枝必桡下,劲能复巢,乌随之,乌不敢飞,号呼其上。伐其枝以为弓,因曰乌号之弓也。一说黄帝铸鼎于荆山鼎湖,得道而仙,乘龙而上,其臣援弓射龙,欲下黄帝,不能也。乌,于也;号,呼也。于是抱弓而号。因名其弓为乌号之弓也。"后以"乌号"指良弓。 2.表示对死者哀悼。 3.称人死亡的敬辞。
九二 [相关解释]
1.《易》卦爻位名。九,谓阳爻;二,第二爻,指卦象自下而上第二位。《易.干》"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象》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孔颖达疏"此以人事言之﹐用龙德在田似圣人已出在世﹐道德恩施能普遍也。"后因以"九二"喻君德广被。
仰秣 [相关解释]
1.谓马听见美妙的音乐,竟反常地昂起头吃饲料。《荀子.劝学》"伯牙玥^而六马仰秣。"杨倞注"仰首而秣,听其声也。"晋左思《吴都赋》"其奏乐也……军马弭髦而仰秣,渊鱼竦鳞而上升。"《文选.江淹》"惊驷马之仰秣,耸渊鱼之赤鳞。"李善注"言乐之盛也。"一说谓马仰头喷气。
六五 [相关解释]
1.《易》卦爻位名。六﹐谓阴爻;五﹐第五爻。六五指卦象自下而上的第五爻为阴爻。 2.谓六王(夏启﹑商汤﹑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周穆王)和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六爻 [相关解释]
1.《易》卦之画曰爻。六十四卦中﹐每卦六画﹐故称。如﹐干卦之h﹐坤卦之i。爻分阴阳﹐"-"为阳爻﹐称九;"--"为阴爻﹐称六。每卦六爻﹐自上而上数阳爻称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阴爻称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易·系辞上》"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孔颖达疏"言六爻递相推动而生变化,是天﹑地﹑人三才至极之道。"后因以指占卜。
冤诉 [相关解释]
1.因冤屈而上告。
几几 [相关解释]
1.安重貌。《诗·豳风·狼跋》"公孙硕肤,赤舄几几。"朱熹集传"安重貌。"一说,鞋头尖而上翘。 2.偕同貌。
匡庐图 [相关解释]
中国画。五代酒作。绢本立轴。水墨。画面为全景山水,立式构图。中央高峰挺立,左右层峦错落,磴道沿悬崖盘旋而上。瀑布缕缕,扶摇而落。下有寒汀野水,村舍农屋。笔墨皴染兼备,滋润浑厚。
升阶 [相关解释]
1.步步上进。 2.自堂下拾级而上。
厥冷 [相关解释]
1.中医学名词。手足厥冷,也叫"手足逆冷"﹑"四逆"。指手足四肢由下而上冷至肘膝的症状。有寒热之分。可见于伤寒﹑厥证﹑疝等病症。参阅《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同一性 [相关解释]
①辩证法中指矛盾同一性(或统一性)。亦称具体同一性”。即矛盾双方的互相依存和互相转化。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异和对立,即离不开斗争性。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它与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②指形而上学的抽象同一性。即事物与他自身同一,不包含差异和差别。③指符合、一致。如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④指共同性。特殊性的对称。
名利场 [相关解释]
长篇小说。英国萨克雷作于1848年。女主人公蓓基·夏泼出身贫寒,父母双亡。在学校中她受尽歧视,感到忿懑不平,离畜便开始投机、冒险的生活。她靠自己的美貌,不择手段地猎取金钱,力图进入上流社会。然而上流社会门禁森严,她的出身始终阻碍她获得成功。
哲学 [相关解释]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以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先进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参见马克思主义哲学”(692页)。
唯物主义 [相关解释]
与唯心主义”相对。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是物质不同的表现形态,精神是物质的产物,物质不依靠精神而独立存在;人的认识是对事物的反映。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或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噘嘴 [相关解释]
1.嘴唇圆合而上翘。表示生气。
图南 [相关解释]
1.《庄子.逍遥游》载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以"图南"比喻人的志向远大。
壁飞 [相关解释]
1.犹后世所谓飞檐走壁。形容有攀越绝技﹑能在壁上行走如飞的人。传说唐柴绍的弟弟,勇武有力,善攀登,遇高墙,缘壁而上,轻快如飞。时人称为壁飞。见五代刘氏撰《耳目记》。又张鷟《朝野佥载》卷六所记略同,但称"壁龙"。
外因论 [相关解释]
主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的形而上学理论。在自然观上,常把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始因归为精神、上帝等超自然力量。在社会观上,常把社会发展的原因归为地理、气候等条件。
天门八翼 [相关解释]
1.晋陶侃梦生八翼﹐飞而上天﹐见天门九重﹐已登其八﹐唯一门不得入﹐阍者以杖击之﹐因坠地﹐折左翼◇位至八州都督。见《晋书.陶侃传》。
奋北 [相关解释]
1.《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言鲲鹏自北冥奋飞﹐扶摇直上﹐一举九万里◇以"奋北"喻人青云得志﹐大展宏图。
实体 [相关解释]
1.真实的具体的东西。 2.主体,要点。 3.哲学上的一个概念。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认为变化着的事物有一种永恒不变的基础,就是实体。唯心主义者所说的"精神"﹑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者所说的"物质"都是这样的实体。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所谓实体就是永远运动着和发展着的物质。
寻檋 [相关解释]
1.古代百戏之一。檋﹐竿。据现存汉画﹐系一人手持或头顶长竿﹐另有数人缘竿而上﹐进行表演。
山梯 [相关解释]
1.拾级而上的山路。
形上 [相关解释]
1.见"形而上"。
形而上 [相关解释]
1.亦省作"形上"。 2.无形;抽象。 3.指精神方面﹐心理上。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相关解释]
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即形而上学地看待世界事物的哲学学说。其特点是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认为运动只有数量增减和场所变更,事物变化的原因在于外力推动;认识是人直观的机械的反映;人的意志、动机在社会历史中起决定作用。其典型形式是16~18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过重要作用。
形而下 [相关解释]
1.亦省作"形下"。 2."形而上"的对称。实在﹐具体。参见"形而上"。
形而下学 [相关解释]
1.旧指自然科学。参见"形而上学"。
戴阳 [相关解释]
1.中医学术语。指下焦虚寒而面赤体热﹑下虚寒而上假热的症候。
抚舆 [相关解释]
1.犹扶舆。谓盘旋而上。
抟风 [相关解释]
1.《庄子.逍遥游》"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旋风◇因称乘风捷上为"抟风"。 2.旋风。 3.屋翼。我国传统建筑的亭﹑台﹑楼﹑阁﹑庙宇﹑宫殿屋檐角端翘起的部分。也叫飞檐。
撮角亭子 [相关解释]
1.四檐有尖角而上翘的亭子。
攀云 [相关解释]
1.谓援引青云而上升。 2.谓升上云际。
攀登 [相关解释]
1.攀缘而上。
机械唯物主义 [相关解释]
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盛行于欧洲。它肯定世界是物质的和运动的,同时用机械力学原理来解释一切现象和过程,用孤立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把自然界和社会的变化过程归结为数量增减、位置变更,把运动看作是外力的推动,否认事物运动的内部原因、质的变化和发展的飞跃。也叫机械论。
榆枋之见 [相关解释]
1.《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后因以"榆枋之见"喻浅薄的见解。
水击 [相关解释]
1.语出《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指鹏飞将起,以翼击水◇以喻远大前程。
沿洄 [相关解释]
1.亦作"?洄"。 2.顺流而下或逆流而上。 3.引申为徘徊。
洄沿 [相关解释]
1.谓逆流而上与顺流而下。
洄泝 [相关解释]
1.亦作"洄溯"。 2.逆流而上。 3.引申为回顾或向上推求。 4.指回旋的水。
流泝 [相关解释]
1.逆流而上。
牵盐 [相关解释]
1.《战国策.楚策四》载汗明向春申君讲述有匹年老的骏马,"服盐车而上大行",结果是"蹄申膝折","白汗交流",仍上不了山。伯乐见之,为它卸下车辕而哭,马亦"仰而鸣,声达于天"◇遂以"牵盐"喻怀才不遇。
犹龙 [相关解释]
1.谓道之高深奇妙,如龙之变化不可测。语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孔子去,谓弟子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2.指老子。 3.称有道之士。
狙杙 [相关解释]
1.系猴的木桩。语本《庄子.人间世》"宋有荆氏者﹐宜楸柏桑。其拱把而上者﹐求狙猴之杙者斩之;三围四围﹐求高名之丽者斩之;七围八围﹐贵人富商之家求樿傍者斩之。" 2.谓猴缘木。形容行动矫捷。
猕猴梯 [相关解释]
1.小而长之梯。以人如猕猴攀援而上,故称。
现蕾 [相关解释]
棉花果枝上出现肉眼可见三角形(约3毫米大小)花蕾的现象。是棉花从营养生长进入生殖生长的标志。棉花一般在出苗40-45天后开始自下而上、由内而外出现花蕾,7月中、下旬大量现蕾、开花。油菜和烟草主茎顶端出现绿色花蕾时亦称现蕾。
盐车 [相关解释]
1.运载盐的车子。《战国策.楚策四》"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纻衣以幂之。"后以"盐车"为典,多用于喻贤才屈沉于下。
盘梯 [相关解释]
1.一种盘旋而上的阶梯。
盘磴 [相关解释]
1.盘曲而上的石级。
硬翘翘 [相关解释]
1.形容硬而上挺。
神武门 [相关解释]
1.古宫门名。即南朝时建康皇宫西首之神虎门。唐初因避太祖李虎讳而改"虎"为"武"或"兽"。相传南朝梁陶弘景曾在此门挂衣冠而上书辞禄。见《南史.陶弘景传》。
神虎 [相关解释]
1.即神虎门。南朝建康皇宫西首宫门名。相传南朝梁陶弘景曾在此门挂衣冠而上书辞禄。
积风 [相关解释]
1.指汇聚在一起的旋风。语出《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算沙抟空 [相关解释]
1.《太平御览》卷七四引《鲁连子》"淄渑之沙﹐计儿不能数。"《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后以"算沙抟空"谓驾御繁难﹐能人之所不能。
絶缨 [相关解释]
1.扯断结冠的带。据汉刘向《说苑.复恩》载楚庄王宴群臣,日暮酒酣,灯烛灭。有人引美人之衣。美人援绝其冠缨,以告王,命上火,欲得绝缨之人。王不从,令群臣尽绝缨而上火,尽欢而罢◇三年,晋与楚战,有楚将奋死赴敌,卒胜晋军。王问之,始知即前之绝缨者◇遂用作宽厚待人之典。 2.用以形容男女聚会,不拘形迹。
老龙 [相关解释]
1.指老子。语本《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2.龙图阁学士的别称。
而上 [相关解释]
1.以上。表示品位﹑位置﹑次序或数目等在某一点之上。 2.以上。表示时间在前的﹐犹以前。
腾凌 [相关解释]
1.亦作"腾陵"。腾跃。 2.水波上涌﹐翻滚。 3.上升貌。 4.指腾空而上。
茑萝 [相关解释]
1.又名寄生。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细长,卷络他物而上升。夏季开花,色有红有白,为观赏植物。 2.茑萝与女萝。两种蔓生植物的合称。比喻关系亲密,寓依附攀缘之意。语本《诗.小雅.頍弁》"茑与女萝,施于松柏。"朱熹集传"此燕兄弟亲戚之诗……以比兄弟缠绵依附之意。"
蓬间雀 [相关解释]
1.《庄子.逍遥游》"斥鴳笑之曰'……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原指生活在蓬蒿间目光短浅的小雀,后用以喻渺小无知的人。
蜩鷽 [相关解释]
1.蝉和鷽鸠。鷽鸠﹐小鸟名。语出《庄子.逍遥游》"《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见官 [相关解释]
1.谓因讼事而上公堂。
谈谈辩证法问题 [相关解释]
列宁作于1915年。阐明辩证的发展观与形而上学发展观的根本区别,指出了辩证法的实质。阐明认识的辩证法问题,指出了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起陆 [相关解释]
1.腾跃而上。形容平步青云,大展鸿才。 2.上岸;登陆。
踏壁 [相关解释]
1.亦作"蹋壁"。 2.紧挨着墙壁。 3.谓缘壁而上。
蹈海 [相关解释]
1.《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即肆然而为帝,过而为政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后以"蹈海"指跳到海里自杀。 2.航海。旧时以喻危险。
蹈腾 [相关解释]
1.踩踏而上。
辩证法 [相关解释]
①关于事物矛盾的运动、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哲学学说。它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为事物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是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所引起的。在历史上辩证法经历了自发、唯心、唯物三个阶段。辩证法只有发展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才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②特指唯物辩证法。
迎潮 [相关解释]
1.逆潮流而上。
送饭的 [相关解释]
1.放风筝的一种附加物。风筝升空后,将附加物挂在线上,随风鼓起,沿线而上。有的附有爆竹,有的附有彩饰。
逆溯 [相关解释]
1.亦作"?泝"。 2.逆水而上。 3.自下向上或自后向前推算。
遡洄 [相关解释]
1.逆流而上。
遮天盖地 [相关解释]
形容数量大,占据的面积大刘邓大军从四面八方,遮天盖地,一拥而上,把他的十二万人马全打在网里了。
降等 [相关解释]
1.古代宾主相见﹐客人登东阶而上以示谦抑﹐称"降等"。 2.降低官阶。
风举云摇 [相关解释]
1.凭借风云飞腾而上。 2.比喻飞黄腾达。
风抟 [相关解释]
1.《庄子.逍遥游》"﹝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后以"风抟"比喻仕途腾达。
风鹏 [相关解释]
1.《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后以"风鹏"比喻得时势有作为的人。
香盖 [相关解释]
1.香烟缭绕而上,如伞盖,故称。 2.庵罗果的别名。
驱盐车 [相关解释]
1.《战国策.楚策四》"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后以"驱盐车"喻任贱役。
骏骨牵盐 [相关解释]
1.语出《战国策.楚策四》"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纻衣以羃之。"后以"骏骨牵盐"谓才华遭到抑制。
鱼化龙 [相关解释]
1.鱼变化为龙。语本《辛氏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禹凿山开门,阔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而岸不通车马。每莫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过者便化为龙。"后以喻举业成功或地位高升。
鴳鹏 [相关解释]
1.亦作"鷃鹏"。 2.《庄子.逍遥游》"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絶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后遂以"鴳鹏"比喻人们志趣﹑识见的不同。
鹏天 [相关解释]
1.《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后以"鹏天"指高空。
鹏息 [相关解释]
1.《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后以"鹏息"比喻仕途受阻。
鹏抟 [相关解释]
1.鹏展翅盘旋而上。比喻人之奋发有为。语本《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鹏程万里 [相关解释]
1.《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后因以"鹏程万里"比喻前程远大。
鹏风 [相关解释]
1.《庄子.逍遥游》"﹝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王先谦集解"《尔雅》'扶摇谓之飙。'郭注'暴风从下上。'"后以"鹏风"指迅速上旋的大风。
鹏飙 [相关解释]
1.《庄子.逍遥游》"﹝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王先谦集解引《尔雅》"扶摇谓之飙。"后因以"鹏飙"谓飞鹏所掀起的旋风。比喻伟人的风采。
鹘握 [相关解释]
1.唐柳宗元《鹘说》"冬日之夕,是鹘也,必取鸟之盈握者完而致之,以燠其爪掌,左右而易之。旦则执而上浮图之跂焉,纵之。"后因以"鹘握"比喻在人掌握之中,处境危殆。
龙化虎变 [相关解释]
1.《易.革》"大人虎变,其文炳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孔子﹞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砫。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后因以"龙化虎变"比喻变化莫测。
龙尾 [相关解释]
1.星宿名。即箕宿,二十八宿之一。居东方苍龙七宿之末,故称。 2.谦称自己乃附托于名人而成立者。典出《三国志.魏志.华歆传》"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也"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歆与北海邴原﹑管宁俱游学﹐三人相善﹐时人号三人为'一龙'﹐歆为龙头﹐原为龙腹﹐宁为龙尾。" 3.草名。乌蔹莓的别名。 4.砚名。亦泛指砚。 5.河堤防洪之物。伐大树连梢,置之堤旁。 6.古国名。南诏的别称。 7.盘旋而上的甬道。自上望下,宛如龙尾下垂,故称。 8.指宫殿前呈斜坡状的甬道。
龙尾道 [相关解释]
1.唐代含元殿前的甬道。自上望下,宛如龙尾下垂,故名。 2.借指朝廷。 3.旧时城外至城上盘旋而上的雚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