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虚的内容。
带有虚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相关解释]
1.谓本无其事,但因传说者多,大家就信以为真。
1.谓本无其事,但因传说者多,大家就信以为真。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相关解释]
据王充《论衡·道虚篇》记载汉代淮南王刘安学道,道术之士争献奇方异术。刘安得道后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比喻一人得势,与之亲近或有关的人也随着发迹或升迁。多含讽刺意。
据王充《论衡·道虚篇》记载汉代淮南王刘安学道,道术之士争献奇方异术。刘安得道后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比喻一人得势,与之亲近或有关的人也随着发迹或升迁。多含讽刺意。
一时
[相关解释]
①一年四季之一;一个季度三月而为一时|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②一个时期独步一时|彼一时也,此一时也。③暂时;一会儿不计一时的得失|一时晴,一时阴|竞一时之虚誉。④一世;当代冠于一时而振于百世|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⑤同时;一齐一时齐发,众妙毕备|一时俱至。⑥当时;即刻一时手足无措|一时想不起来。⑦难得的时机千载一时|欲建不世之功业,此百代之一时也。
①一年四季之一;一个季度三月而为一时|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②一个时期独步一时|彼一时也,此一时也。③暂时;一会儿不计一时的得失|一时晴,一时阴|竞一时之虚誉。④一世;当代冠于一时而振于百世|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⑤同时;一齐一时齐发,众妙毕备|一时俱至。⑥当时;即刻一时手足无措|一时想不起来。⑦难得的时机千载一时|欲建不世之功业,此百代之一时也。
一枕黄粱
[相关解释]
据唐代沈既济《枕中记》记载少年卢生在邯郸旅舍遇道士吕翁授与青瓷枕,卢就枕入梦,历尽人间荣华富贵,寿过八十,位极人臣。一觉醒来,见旅舍主人蒸黍尚未熟。黍,一种黏性小米,其色黄,也称黄黍。古代北方人常常把黄粱和黍混为一物。明代汤显祖根据《枕中记》本事写成的戏曲《邯郸记》,即将蒸黍”改为炊黄粱”◇因以一枕黄粱”比喻虚幻的梦,表示世事无常,转眼成空。
据唐代沈既济《枕中记》记载少年卢生在邯郸旅舍遇道士吕翁授与青瓷枕,卢就枕入梦,历尽人间荣华富贵,寿过八十,位极人臣。一觉醒来,见旅舍主人蒸黍尚未熟。黍,一种黏性小米,其色黄,也称黄黍。古代北方人常常把黄粱和黍混为一物。明代汤显祖根据《枕中记》本事写成的戏曲《邯郸记》,即将蒸黍”改为炊黄粱”◇因以一枕黄粱”比喻虚幻的梦,表示世事无常,转眼成空。
丁令威
[相关解释]
1.传说是汉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成仙化鹤归来,落城门华表柱上。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见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一。北周庾信《和宇文内史春日游山》诗"道士封君达﹐仙人丁令威﹐煮丹于此地﹐居然未肯归。"后用以比喻人世的变迁。
1.传说是汉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成仙化鹤归来,落城门华表柱上。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见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一。北周庾信《和宇文内史春日游山》诗"道士封君达﹐仙人丁令威﹐煮丹于此地﹐居然未肯归。"后用以比喻人世的变迁。
丁公凿井
[相关解释]
1.春秋时,宋人丁某家中无井,常派一人出外汲水,后来家中挖了井,不须外出挑水,节省一人力,于是对人说"吾穿井得一人。"听者误传成从井中挖得一人。见《吕氏春秋.察传》『王充《论衡.书虚》"俗传言曰﹐丁公凿井﹐得一人于井中。夫人生于人﹐非生于土也。"后用以喻语言之辗转传误。
1.春秋时,宋人丁某家中无井,常派一人出外汲水,后来家中挖了井,不须外出挑水,节省一人力,于是对人说"吾穿井得一人。"听者误传成从井中挖得一人。见《吕氏春秋.察传》『王充《论衡.书虚》"俗传言曰﹐丁公凿井﹐得一人于井中。夫人生于人﹐非生于土也。"后用以喻语言之辗转传误。
七佐
[相关解释]
1.辅佐商汤的七个大臣。语出《鬻子》"汤之治天下也,得庆辅﹑伊尹﹑湟里且﹑东门虚﹑南门蝡﹑西门疵﹑北门侧七大夫,佐以治天下而天下治。"庆辅或作庆诵◇用作称颂高官之词。
1.辅佐商汤的七个大臣。语出《鬻子》"汤之治天下也,得庆辅﹑伊尹﹑湟里且﹑东门虚﹑南门蝡﹑西门疵﹑北门侧七大夫,佐以治天下而天下治。"庆辅或作庆诵◇用作称颂高官之词。
七元
[相关解释]
1.指日﹑月﹑五星运行的周期。 2.指日﹑月﹑五星。 3.旧律历家以二十八星宿中的七宿配六十甲子,一元甲子起虚,二元起奎,三元起毕,四元起鬼,五元起翼,六元起氐,七元起箕,凡四百二十日为一周始,共得甲子七次,故称七元。参阅清《协纪辨方书》卷一引《考原》。 4.道家指耳﹑目﹑鼻﹑口七窍的元气。
1.指日﹑月﹑五星运行的周期。 2.指日﹑月﹑五星。 3.旧律历家以二十八星宿中的七宿配六十甲子,一元甲子起虚,二元起奎,三元起毕,四元起鬼,五元起翼,六元起氐,七元起箕,凡四百二十日为一周始,共得甲子七次,故称七元。参阅清《协纪辨方书》卷一引《考原》。 4.道家指耳﹑目﹑鼻﹑口七窍的元气。
七星岩
[相关解释]
1.岩洞名。在广西桂林市区东七星山。又名栖霞洞﹑碧虚岩。岩洞雄伟深邃,钟乳凝结,瑰丽多彩。隋﹑唐以来即为游览胜地。 2.山名。在广东肇庆市北。七峰峻拔,山腰多洞窟及历代石刻,是著名的风景区。
1.岩洞名。在广西桂林市区东七星山。又名栖霞洞﹑碧虚岩。岩洞雄伟深邃,钟乳凝结,瑰丽多彩。隋﹑唐以来即为游览胜地。 2.山名。在广东肇庆市北。七峰峻拔,山腰多洞窟及历代石刻,是著名的风景区。
七纵七禽
[相关解释]
1.亦作"七纵七擒"。 2.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曾七次生擒酋长孟获,又七次释放,终于使孟获心悦诚服。《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秖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后比喻善于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1.亦作"七纵七擒"。 2.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曾七次生擒酋长孟获,又七次释放,终于使孟获心悦诚服。《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秖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后比喻善于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三写易字
[相关解释]
1.晋葛洪《抱朴子.遐览》"故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后以"三写易字"谓古书传写易致差错。
1.晋葛洪《抱朴子.遐览》"故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后以"三写易字"谓古书传写易致差错。
三真经
[相关解释]
1.《老子》又称《道德真经》,《庄子》又称《南华真经》,《列子》又称《冲虚真经》,合称三真经◇道教奉为主要经典。
1.《老子》又称《道德真经》,《庄子》又称《南华真经》,《列子》又称《冲虚真经》,合称三真经◇道教奉为主要经典。
三花聚顶
[相关解释]
1.精为玉花,气为金花,神为九花。道家重修炼,以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最后聚之于顶,可以万劫不侵。
1.精为玉花,气为金花,神为九花。道家重修炼,以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最后聚之于顶,可以万劫不侵。
下意
[相关解释]
1.谓屈意;虚心和顺。 2.出主意;作决定。 3.随意。
1.谓屈意;虚心和顺。 2.出主意;作决定。 3.随意。
下都
[相关解释]
1.即陪都。于京都之外,择地别建的另一都城。列朝所指不一。(1)西周都镐京,以雒邑(今河南洛阳故城)为下都。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五"《洛诰》序云'周公往营成周',则成周乃东都总名∮南,成周之王城也;洛阳,成周之下都也。王城非天子时会诸侯则虚之,下都则保厘大臣所居治事之地。"(2)西晋都洛阳,东晋称建业(今江苏南京市)为下都。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3)北齐都邺,以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为下都。见《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晋书》。(4)北宋都开封,以洛阳
1.即陪都。于京都之外,择地别建的另一都城。列朝所指不一。(1)西周都镐京,以雒邑(今河南洛阳故城)为下都。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五"《洛诰》序云'周公往营成周',则成周乃东都总名∮南,成周之王城也;洛阳,成周之下都也。王城非天子时会诸侯则虚之,下都则保厘大臣所居治事之地。"(2)西晋都洛阳,东晋称建业(今江苏南京市)为下都。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3)北齐都邺,以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为下都。见《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晋书》。(4)北宋都开封,以洛阳
不住子
[相关解释]
1.僧人。不住,谓内心虚静,没有执着。
1.僧人。不住,谓内心虚静,没有执着。
不务空名
[相关解释]
1.不追求虚名。
1.不追求虚名。
不美
[相关解释]
1.不虚饰。 2.不称心;不满意。 3.不好;不妙。
1.不虚饰。 2.不称心;不满意。 3.不好;不妙。
丑诞
[相关解释]
1.谓以虚诞为耻。
1.谓以虚诞为耻。
世伪
[相关解释]
1.世间的虚假浮华。
1.世间的虚假浮华。
世幻
[相关解释]
1.尘世的虚幻。
1.尘世的虚幻。
丘虚
[相关解释]
1.见"丘墟"。
1.见"丘墟"。
东虚
[相关解释]
1.指东方虚无飘缈的仙境。
1.指东方虚无飘缈的仙境。
中虚
[相关解释]
1.指胸腔。 2.指心。 3.里面空虚。 4.犹虚心。 5.中气虚弱。
1.指胸腔。 2.指心。 3.里面空虚。 4.犹虚心。 5.中气虚弱。
临虚
[相关解释]
1.凭临虚空。
1.凭临虚空。
主器
[相关解释]
1.器,祭器。《易.序卦》"主器者莫若长子。"古代国君的长子主宗庙祭器,因以称太子为"主器"。南朝梁简文帝《蒙华林园戒诗》"执珪守藩国,主器作元贞。"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禁旅尊严,主器弥固。"《东周列国志》第九回"今君内主尚虚,异日主器何望,非所以重宗庙也。"后对人长子也称"主器"。
1.器,祭器。《易.序卦》"主器者莫若长子。"古代国君的长子主宗庙祭器,因以称太子为"主器"。南朝梁简文帝《蒙华林园戒诗》"执珪守藩国,主器作元贞。"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禁旅尊严,主器弥固。"《东周列国志》第九回"今君内主尚虚,异日主器何望,非所以重宗庙也。"后对人长子也称"主器"。
乌有先生
[相关解释]
1.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中虚拟的人名。意为无有其人。
1.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中虚拟的人名。意为无有其人。
乔公案
[相关解释]
1.虚伪的事。
1.虚伪的事。
乔迁
[相关解释]
语出《诗·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从深谷中迁到高树上◇以乔迁”比喻地位升高,也用于贺人搬往新居满堂虚左待,众目望乔迁|今日你家乔迁之喜,理当棕。
语出《诗·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从深谷中迁到高树上◇以乔迁”比喻地位升高,也用于贺人搬往新居满堂虚左待,众目望乔迁|今日你家乔迁之喜,理当棕。
习尚
[相关解释]
①习惯,风尚社会习尚。②崇习竞相习尚|道家习尚玄虚,蔑弃礼教。
①习惯,风尚社会习尚。②崇习竞相习尚|道家习尚玄虚,蔑弃礼教。
乡壁
[相关解释]
1.见"乡壁虚造"。
1.见"乡壁虚造"。
乡壁虚造
[相关解释]
1.汉许慎《序》"鲁恭王坏孔子宅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而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于世。"段玉裁注"此谓不信壁中书为古文,非毁之;谓好奇者改易正字,向孔氏之壁,凭空造此不可知之书指为古文也。"后因以称凭空捏造。乡,通"向"。
1.汉许慎《序》"鲁恭王坏孔子宅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而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于世。"段玉裁注"此谓不信壁中书为古文,非毁之;谓好奇者改易正字,向孔氏之壁,凭空造此不可知之书指为古文也。"后因以称凭空捏造。乡,通"向"。
书空
[相关解释]
1.用手指在空中虚划字形。 2.雁在空中成列而飞,其行如字,故称。
1.用手指在空中虚划字形。 2.雁在空中成列而飞,其行如字,故称。
买虚
[相关解释]
1.犹言弄虚作假。
1.犹言弄虚作假。
二十八宿
[相关解释]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叫做二十八宿,东西南北四方各七宿。东方苍龙七宿是角、亢、氐(dī)、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是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是奎、娄、胃、昴(mǎo)、毕、觜(zī)、参(shēn);南方朱雀七宿是井、鬼、柳、星、张、翼、轸(zhěn)。印度、波斯、阿拉伯古代也有类似我国二十八宿的说法。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叫做二十八宿,东西南北四方各七宿。东方苍龙七宿是角、亢、氐(dī)、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是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是奎、娄、胃、昴(mǎo)、毕、觜(zī)、参(shēn);南方朱雀七宿是井、鬼、柳、星、张、翼、轸(zhěn)。印度、波斯、阿拉伯古代也有类似我国二十八宿的说法。
亏柔
[相关解释]
1.犹虚弱。
1.犹虚弱。
五味子
[相关解释]
落叶木质藤本。其果实入中药。有滋肾、敛肺、生津、收汗、涩精的功用。可治肺虚喘咳、口干作渴、自汗、盗汗、梦遗滑精、久泻久痢、神经衰弱等。
落叶木质藤本。其果实入中药。有滋肾、敛肺、生津、收汗、涩精的功用。可治肺虚喘咳、口干作渴、自汗、盗汗、梦遗滑精、久泻久痢、神经衰弱等。
五花马
[相关解释]
1.唐人喜将骏马鬃毛修剪成瓣以为饰,分成五瓣者,称"五花马",亦称"五花"。唐杜甫《高都护骢马行》"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仇兆鳌注引郭若虚曰"五花者﹐剪鬃为瓣﹐或三花﹐或五花。"唐无名氏《白雪歌》"五花马踏白云衢﹐七香车碾瑶墀月。"@说﹐"五花马﹐谓马之毛色作五花文者。"见唐李白《将进酒》诗王琦注。
1.唐人喜将骏马鬃毛修剪成瓣以为饰,分成五瓣者,称"五花马",亦称"五花"。唐杜甫《高都护骢马行》"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仇兆鳌注引郭若虚曰"五花者﹐剪鬃为瓣﹐或三花﹐或五花。"唐无名氏《白雪歌》"五花马踏白云衢﹐七香车碾瑶墀月。"@说﹐"五花马﹐谓马之毛色作五花文者。"见唐李白《将进酒》诗王琦注。
五虚
[相关解释]
1.中医谓体虚的五种症状。 2.谓屋宅的五种弊病。
1.中医谓体虚的五种症状。 2.谓屋宅的五种弊病。
井蛙
[相关解释]
1.亦作"井鼃"。 2.井底之蛙。比喻见闻狭隘,目光短浅的人。《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鼃,"蛙"的古字。虚,所居之处。
1.亦作"井鼃"。 2.井底之蛙。比喻见闻狭隘,目光短浅的人。《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鼃,"蛙"的古字。虚,所居之处。
亡是公
[相关解释]
1.汉司马相如作《子虚赋》,假托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人互相问答◇因以"亡是公"指实际上不存在的人或物。
1.汉司马相如作《子虚赋》,假托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人互相问答◇因以"亡是公"指实际上不存在的人或物。
亡阳
[相关解释]
1.中医学名词。指大汗不止或吐泻过剧等造成阳气突然衰竭的虚脱现象。
1.中医学名词。指大汗不止或吐泻过剧等造成阳气突然衰竭的虚脱现象。
亢阳
[相关解释]
1.盛极之阳气。 2.形容人君骄横寡恩。 3.指旱灾。 4.中医谓阴虚而致阳气偏盛的病理现象。
1.盛极之阳气。 2.形容人君骄横寡恩。 3.指旱灾。 4.中医谓阴虚而致阳气偏盛的病理现象。
产后热
[相关解释]
1.中医指孕妇产后因外感﹑血虚等原因引起的发热症。
1.中医指孕妇产后因外感﹑血虚等原因引起的发热症。
京堂
[相关解释]
1.清代对某些高级官员的称呼。如都察院﹑通政司﹑詹事府﹑国子监及大理﹑太常﹑太仆﹑光禄﹑鸿胪等寺的长官,概称京堂。在官文书中称京卿,一般为三品﹑四品官。中叶以后,成为一种虚衔。
1.清代对某些高级官员的称呼。如都察院﹑通政司﹑詹事府﹑国子监及大理﹑太常﹑太仆﹑光禄﹑鸿胪等寺的长官,概称京堂。在官文书中称京卿,一般为三品﹑四品官。中叶以后,成为一种虚衔。
人方
[相关解释]
1.古族名。即夷方。人,通"夷"。殷代分布在今山东一带。帝乙﹑帝辛时曾多次抗殷,后为殷所并。参阅《殷虚书契前编》。
1.古族名。即夷方。人,通"夷"。殷代分布在今山东一带。帝乙﹑帝辛时曾多次抗殷,后为殷所并。参阅《殷虚书契前编》。
什
[相关解释]
1.亦作"什末"。同"甚"。 2.疑问代词。表示疑问。 3.疑问代词。表示无须,不必。 4.疑问代词。虚指。表示不肯定的事物。 5.疑问代词。任指。表示无例外。 6.疑问代词。任指。用于前后照应,表示前者决定后者。 7.疑问代词。用于列举,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 8.疑问代词。用于否定。表示不同意﹑不以为然。 9.疑问代词。表示愤慨﹑不满或惊讶。
1.亦作"什末"。同"甚"。 2.疑问代词。表示疑问。 3.疑问代词。表示无须,不必。 4.疑问代词。虚指。表示不肯定的事物。 5.疑问代词。任指。表示无例外。 6.疑问代词。任指。用于前后照应,表示前者决定后者。 7.疑问代词。用于列举,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 8.疑问代词。用于否定。表示不同意﹑不以为然。 9.疑问代词。表示愤慨﹑不满或惊讶。
伤弓之鸟
[相关解释]
1.受过箭伤的鸟。比喻经过祸患﹑心有余悸的人。典出《战国策.楚策四》"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
1.受过箭伤的鸟。比喻经过祸患﹑心有余悸的人。典出《战国策.楚策四》"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
伪书
[相关解释]
1.伪造的文书﹑信件。 2.指伪造文书。 3.托名伪造的书籍。 4.僭伪政权的史书。 5.内容虚妄之书。
1.伪造的文书﹑信件。 2.指伪造文书。 3.托名伪造的书籍。 4.僭伪政权的史书。 5.内容虚妄之书。
伪妄
[相关解释]
1.虚假,不真实。
1.虚假,不真实。
伪态
[相关解释]
1.虚伪的态度。
1.虚伪的态度。
伪情
[相关解释]
1.虚假的情意。
1.虚假的情意。
伪意
[相关解释]
1.虚假的心意。
1.虚假的心意。
伪证
[相关解释]
1.指故意提供虚假的证明。 2.假托伪造的证据。
1.指故意提供虚假的证明。 2.假托伪造的证据。
伪证罪
[相关解释]
在我国,指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的证明、鉴定、记录、翻译,企图陷害他人或隐匿罪证,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伪造证据等行为。
在我国,指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的证明、鉴定、记录、翻译,企图陷害他人或隐匿罪证,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伪造证据等行为。
伪貌
[相关解释]
1.犹伪态。虚伪的态度。
1.犹伪态。虚伪的态度。
伪辞
[相关解释]
1.虚假的言辞。
1.虚假的言辞。
伪迹
[相关解释]
1.亦作"伪迹"。 2.装假的事;虚伪的事。
1.亦作"伪迹"。 2.装假的事;虚伪的事。
伪饰
[相关解释]
1.虚假矫饰。
1.虚假矫饰。
伴食
[相关解释]
1.倍同进食。唐时朝会毕,宰相率百僚集尚书省都堂会食,后遂以指居宰辅之位而无所作为。 2.陪衬,虚设。
1.倍同进食。唐时朝会毕,宰相率百僚集尚书省都堂会食,后遂以指居宰辅之位而无所作为。 2.陪衬,虚设。
似是而非
[相关解释]
1.《孟子.尽心下》"孔子曰'恶似而非者。'"后以"似是而非"指事物似真而实假,或似正确而实错误『王充《论衡.死伪》"世多似是而非,虚伪类真,故杜伯﹑庄子义之语,往往而存。"晋葛洪《抱朴子.对俗》"或难曰神仙方书,似是而非。"
1.《孟子.尽心下》"孔子曰'恶似而非者。'"后以"似是而非"指事物似真而实假,或似正确而实错误『王充《论衡.死伪》"世多似是而非,虚伪类真,故杜伯﹑庄子义之语,往往而存。"晋葛洪《抱朴子.对俗》"或难曰神仙方书,似是而非。"
何楼
[相关解释]
1.宋代民间俗语。谓虚伪欺诈。 2.指粗陋之物或赝品。
1.宋代民间俗语。谓虚伪欺诈。 2.指粗陋之物或赝品。
余名
[相关解释]
1.死后的空名;无用的虚名。
1.死后的空名;无用的虚名。
作伪
[相关解释]
1.《书.周官》"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孔传"为伪饰巧百端,于心劳苦,而事日拙不可为。"后因称言行虚伪或做假为"作伪"。
1.《书.周官》"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孔传"为伪饰巧百端,于心劳苦,而事日拙不可为。"后因称言行虚伪或做假为"作伪"。
作言造语
[相关解释]
1.谓编造虚诞的言辞。
1.谓编造虚诞的言辞。
作贼心虚
[相关解释]
1.《联灯会要.重显禅师》"却顾侍者云'适来有人看方丈?'侍者云'有。'师云'作贼人心虚。'"后因以"作贼心虚"谓做坏事怕人知道而内心疑惧不安。
1.《联灯会要.重显禅师》"却顾侍者云'适来有人看方丈?'侍者云'有。'师云'作贼人心虚。'"后因以"作贼心虚"谓做坏事怕人知道而内心疑惧不安。
佯动
[相关解释]
以假象蒙骗和迷惑敌人的作战行动。主要方法有以退为进、以守为攻、张虚隐实、声东击西等。
以假象蒙骗和迷惑敌人的作战行动。主要方法有以退为进、以守为攻、张虚隐实、声东击西等。
佯攻
[相关解释]
1.虚张声势地假进攻。
1.虚张声势地假进攻。
佻弱
[相关解释]
1.犹虚弱。
1.犹虚弱。
使持节
[相关解释]
1.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的称号,给以诛杀中级以下官吏之权。次一等的称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再次称假节,得杀犯军令的人。至隋唐刺史,例加使持节的虚衔,如某州刺史必带使持节某州诸军事。唐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则为节度使。
1.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的称号,给以诛杀中级以下官吏之权。次一等的称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再次称假节,得杀犯军令的人。至隋唐刺史,例加使持节的虚衔,如某州刺史必带使持节某州诸军事。唐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则为节度使。
依他起性
[相关解释]
1.佛教语。与"遍计所执性"和"圆成实性"合称"三性"。谓一切事物均由诸缘和合﹑心识变现而有,虚幻不实。用以说明"唯识无境"的宗旨。
1.佛教语。与"遍计所执性"和"圆成实性"合称"三性"。谓一切事物均由诸缘和合﹑心识变现而有,虚幻不实。用以说明"唯识无境"的宗旨。
俊补
[相关解释]
1.我国古代医学谓用重剂大补以救亏虚。
1.我国古代医学谓用重剂大补以救亏虚。
俭腹
[相关解释]
1.腹中空虚。比喻学识浅陋贫乏。
1.腹中空虚。比喻学识浅陋贫乏。
修实
[相关解释]
1.谓务实而不图虚名。
1.谓务实而不图虚名。
修言
[相关解释]
1.统一号令。 2.虚饰言辞。
1.统一号令。 2.虚饰言辞。
修辞立诚
[相关解释]
1.谓撰文要表现作者的真实意图,不可作虚饰浮文。语出《易.干》"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1.谓撰文要表现作者的真实意图,不可作虚饰浮文。语出《易.干》"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倚衡
[相关解释]
1.靠在车前横木上。 2.《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盎曰'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骑衡。'"裴髎集解引如淳曰"骑,倚也♀,楼殿边栏榡也。"司马贞索隐引韦昭曰"衡,车衡也。骑音倚,谓跨之。"按,"骑衡"后作"倚衡",有两解,一解据如淳说,谓倚靠在楼殿边栏干上。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三》引袁盎曰"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立不倚衡。"北齐颜之推《观我生赋》"繄深宫之生贵,矧垂堂与倚衡。"唐刘禹锡《观市》"是日倚衡而阅之,感其盈虚之相寻也速,故着于篇云。"一解据韦昭说,谓跨在车前横木上。
1.靠在车前横木上。 2.《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盎曰'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骑衡。'"裴髎集解引如淳曰"骑,倚也♀,楼殿边栏榡也。"司马贞索隐引韦昭曰"衡,车衡也。骑音倚,谓跨之。"按,"骑衡"后作"倚衡",有两解,一解据如淳说,谓倚靠在楼殿边栏干上。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三》引袁盎曰"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立不倚衡。"北齐颜之推《观我生赋》"繄深宫之生贵,矧垂堂与倚衡。"唐刘禹锡《观市》"是日倚衡而阅之,感其盈虚之相寻也速,故着于篇云。"一解据韦昭说,谓跨在车前横木上。
借职
[相关解释]
1.仅有虚衔而非实授的官职。
1.仅有虚衔而非实授的官职。
借面吊丧
[相关解释]
1.谓人虚有其表。
1.谓人虚有其表。
假伪
[相关解释]
1.虚假。
1.虚假。
假命
[相关解释]
1.犹委任。 2.指虚假的人命案。
1.犹委任。 2.指虚假的人命案。
假情
[相关解释]
1.虚假的情意。
1.虚假的情意。
假惺惺
[相关解释]
虚情假意的样子。
虚情假意的样子。
假意
[相关解释]
①虚假的心意虚情~。②故意(表现或做出)他~笑着问,‘刚来的这位是谁呢?’
①虚假的心意虚情~。②故意(表现或做出)他~笑着问,‘刚来的这位是谁呢?’
假推
[相关解释]
1.犹言虚度。
1.犹言虚度。
假续
[相关解释]
1.虚假的延续。
1.虚假的延续。
假虚
[相关解释]
1.作假;虚构。
1.作假;虚构。
假虚脾
[相关解释]
1.犹言假心假意。
1.犹言假心假意。
假言
[相关解释]
1.虚言,假话。
1.虚言,假话。
假誉驰声
[相关解释]
1.传播虚假的名声。
1.传播虚假的名声。
假设
[相关解释]
①姑且认定这本书印了十万册,~每册只有一个读者,那也就有十万个读者。②虚构故事情节是~的。③科学研究上对客观事物的假定的说明,假设要根据事实提出,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就成为理论。
①姑且认定这本书印了十万册,~每册只有一个读者,那也就有十万个读者。②虚构故事情节是~的。③科学研究上对客观事物的假定的说明,假设要根据事实提出,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就成为理论。
假龙
[相关解释]
1.汉刘向《新序.杂事五》"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夫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后以"假龙"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其实的事物。 2.直龙图阁的别称。直龙图阁,即直阁,为宋代官名。
1.汉刘向《新序.杂事五》"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夫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后以"假龙"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其实的事物。 2.直龙图阁的别称。直龙图阁,即直阁,为宋代官名。
像生儿
[相关解释]
1.即相声儿。借指滑稽虚假的言辞动作。
1.即相声儿。借指滑稽虚假的言辞动作。
僝陋
[相关解释]
1.虚弱衰微。
1.虚弱衰微。
元虚
[相关解释]
1.即玄虚。本指道家玄妙虚无的道理,后借指用以欺骗迷惑别人的手段,犹言花招。
1.即玄虚。本指道家玄妙虚无的道理,后借指用以欺骗迷惑别人的手段,犹言花招。
充虚
[相关解释]
1.犹充饥。 2.犹虚实。
1.犹充饥。 2.犹虚实。
八九吞
[相关解释]
1.汉司马相如《子虚赋》"吞若云梦者八九。"言齐国疆域广阔﹐楚非其匹◇以"八九吞"喻水势的浩大。
1.汉司马相如《子虚赋》"吞若云梦者八九。"言齐国疆域广阔﹐楚非其匹◇以"八九吞"喻水势的浩大。
六月飞霜
[相关解释]
1.喻冤狱﹑冤情。《文选.江淹》"昔者贱臣叩心﹐飞霜击于燕地"李善注引《淮南子》"邹衍尽忠于燕惠王﹐惠王信谮而系之。邹子仰天而哭﹐正夏而天为之降霜。"按﹐今本《淮南子》无此文。《初学记》卷二引作"夏五月,天为之下霜"『王充《论衡.感虚》"邹衍无罪﹐见拘于燕﹐当夏五月﹐仰天而叹﹐天为陨霜。"通作"六月飞霜"。唐张说《狱箴》"匹夫结愤﹐六月飞霜。"亦省作"六月霜"。
1.喻冤狱﹑冤情。《文选.江淹》"昔者贱臣叩心﹐飞霜击于燕地"李善注引《淮南子》"邹衍尽忠于燕惠王﹐惠王信谮而系之。邹子仰天而哭﹐正夏而天为之降霜。"按﹐今本《淮南子》无此文。《初学记》卷二引作"夏五月,天为之下霜"『王充《论衡.感虚》"邹衍无罪﹐见拘于燕﹐当夏五月﹐仰天而叹﹐天为陨霜。"通作"六月飞霜"。唐张说《狱箴》"匹夫结愤﹐六月飞霜。"亦省作"六月霜"。
六极
[相关解释]
1.谓六种极凶恶之事。 2.谓上下四方。 3.谓命﹑丑﹑福﹑赏﹑祸﹑罚。 4.中医学名词。即气极﹑血极﹑筋极﹑骨极﹑精极﹑髓极﹐均为虚劳重症。
1.谓六种极凶恶之事。 2.谓上下四方。 3.谓命﹑丑﹑福﹑赏﹑祸﹑罚。 4.中医学名词。即气极﹑血极﹑筋极﹑骨极﹑精极﹑髓极﹐均为虚劳重症。
六法
[相关解释]
1.谓规﹑矩﹑权﹑衡﹑准﹑绳。 2.南朝齐谢赫《古画品录》谓绘画有六法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见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以为中国绘画的总法则和代称。 3.佛教谓六法戒。其说不一﹐撮其要者有(1)谓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2)谓不淫﹐不盗﹐不杀﹐不虚诳语﹐不饮酒﹐不非时食;(3)谓不尊敬佛﹐为尊敬法﹐不尊敬僧﹐不尊敬戒﹐不尊敬定﹐不尊敬诸善知识。 4.佛教称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等六念为"六法"。
1.谓规﹑矩﹑权﹑衡﹑准﹑绳。 2.南朝齐谢赫《古画品录》谓绘画有六法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见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以为中国绘画的总法则和代称。 3.佛教谓六法戒。其说不一﹐撮其要者有(1)谓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2)谓不淫﹐不盗﹐不杀﹐不虚诳语﹐不饮酒﹐不非时食;(3)谓不尊敬佛﹐为尊敬法﹐不尊敬僧﹐不尊敬戒﹐不尊敬定﹐不尊敬诸善知识。 4.佛教称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等六念为"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