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52 查到相关诸王的内容。
带有诸王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字封 [相关解释]
1.谓封爵上仅冠一字。《元史.哈剌哈孙传》"阿忽台有勇力,人莫敢近,诸王秃剌实手缚之,以功封越王……哈喇哈孙力争之,曰'祖宗之制,非亲王不得加一字之封。'"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哈剌哈孙传》"世祖之世,燕﹑秦﹑梁﹑晋诸王,皆皇子也。自武宗嗣位,而越王秃剌始以宗室得封。由是齐﹑楚﹑豳﹑宁﹑济﹑定以宗族,鄃﹑鲁以驸马,皆得一字之封,皆自秃剌启之。"参见"一字王"。
三天 [相关解释]
1.我国古代关于天体的学说,有浑天﹑宣夜﹑盖天三家,称为"三天"。 2.道教称清微天﹑禹馀天﹑大赤天为三天。 3.佛教称欲界﹑色界﹑无色界为三天。 4.泛指天空。 5.指清代皇子及诸王公读书的前﹑中﹑后三殿。
上三旗 [相关解释]
1.清顺治后,将皇家军队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镶黄﹑正黄﹑正白称为"上三旗",为皇帝亲兵。正红﹑正蓝﹑镶白﹑镶红﹑镶蓝称为"下五旗",由宗室诸王﹑贝勒﹑贝子等分统,驻守京师及各地∠称"满洲八旗"。
下五旗 [相关解释]
1.清代兵制。顺治后,满州八旗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正红﹑正蓝﹑镶白﹑镶红﹑镶蓝称为下五旗,由诸王﹑贝勒﹑贝子等分统,驻守京师及各地。
中尉 [相关解释]
1.官名。战国时赵置,负责选任官吏。秦汉时为武职,掌管京师治安『武帝时更名执金吾,汉诸王国皆置中尉。唐后期为宦官领禁兵的专职。 2.军衔的一级。低于上尉﹑高于少尉的下级军官。
伴读 [相关解释]
①陪伴他人一起读书宋时诸王府置伴读之官,然无定员|父母伴读不是好方法。②留学生在国外学习期间,其配偶随同陪伴伴读夫人。
位下 [相关解释]
1.元代对皇室的后妃﹑诸王﹑公主等贵戚的称呼。 2.对官宦人家守门者的敬称。
侍讲 [相关解释]
1.从师读书,听其讲学。 2.为皇帝或太子讲学。 3.官名『代有此称号,以之名官则起于魏明帝。唐始置侍讲学士,其职为讲论文史以备君王顾问。宋沿置,并设侍讲﹑侍读,皆由他官之有文学者兼任。元明清则列为翰林院额定之官。又南北朝﹑唐﹑宋诸王府,亦有侍讲。
侍读 [相关解释]
1.陪侍帝王读书论学或为皇子等授书讲学。 2.古代官名。为帝王﹑皇子讲学之官。其职务与侍读学士略同,然级别较其为低。宋有翰林侍读之官,明清沿置翰林院侍读。亦作为侍读学士之省称。 3.古代官名。南北朝唐宋诸王属官,有侍读,侍讲。 4.古代官名。清代内阁所置官。掌勘对本章﹑检校签票。参见《清通志.职官一》。
侍郎 [相关解释]
1.古代官名。秦汉郎中令的属官之一。 2.古代官名『制,郎官入台省,三年后称侍郎。隋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至清雍正时,递升至正二品,与尚书同为各部的堂官。 3.古代官名。晋制,诸王国皆置侍郎,大国四人,小国二人,专司赞相及通传教令。
八王之乱 [相关解释]
西晋皇族争夺政权的斗争。晋初武帝大封同姓子弟为王,诸王拥有军政实权。惠帝即位,其妻贾后杀死辅政的杨骏和汝南王亮,旋又杀楚王玮。公元300年赵王伦杀贾后,次年废惠帝自立。齐王fd32!⒊啥纪跤绷兵杀伦,惠帝复位,fd32Wǔ政。长沙王fd459ド豹fd32#河间王搿⒊啥纪跤庇稚豹fd45#颖掌朝政◇东海王越攻杀搿⒂保306年毒死惠帝,另立怀帝,独握朝政。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结束。
六玺 [相关解释]
1.秦汉皇帝除传国玺之外﹐尚有六玺﹐皆白玉制﹐螭虎纽﹐用武都紫泥封一﹐皇帝行玺﹐用于封国;二﹐皇帝之玺﹐用于赐诸王侯;三﹐皇帝信玺﹐用于发兵;四﹐天子行玺﹐用于召大臣;五﹐天子之玺﹐用于策封外国君主;六﹐天子信玺﹐用于祭天地鬼神。其后﹐自晋至隋﹐用制屡变而其名不改。唐又增神玺﹑受命玺﹐为八玺;武则天时改诸玺曰宝。参阅《后汉书.武帝纪上》"丙午﹐赤眉君臣面缚奉高皇帝玺绶"李贤注引汉蔡邕《独断》﹑《宋书.礼志五》。
内八府宰相 [相关解释]
1.元代职官名。元置内八府宰相八员,例以勋贵国戚的子弟充任,掌诸王朝觐宾礼;遇有诏令,则与蒙古翰林院官共同译写润色。因其贵似侍中,其近似门下,故称,实非宰相之职。其秩视二品。参阅《元史.百官志三》﹑明陶宗仪《辍耕录.内八府宰相》。
内司 [相关解释]
1.北朝魏孝文帝所置宫中女官名。 2.宋代内侍省所属内东门司﹑合同凭由司﹑军头引见司等的统称。 3.诸王府的属官。
册命 [相关解释]
1.古代帝王封立继承人﹑后妃及诸王大臣的命令。 2.指册立或册封之事。
十六宅 [相关解释]
1.唐末诸王共居的第宅。武宗﹑宣宗皆由中官从十六宅迎立登位。昭宗时,韩建围十六宅,尽杀诸王,宅遂废。
县主 [相关解释]
1.皇族女子的封号。东汉帝女皆封县公主。隋唐以来,诸王之女,亦封县主。 2.县令。
县王 [相关解释]
1.三国魏以县封诸王,其郡为国。见《三国志.魏志.彭城王据传》。晋始定为爵名,后改正县王,增邑三千户,制度如郡侯。见《晋书.职官志》。南北朝间或置之。
君王 [相关解释]
1.古称天子或诸侯。 2.诸王之尊称。
外邸 [相关解释]
1.在京的诸王住宅。 2.后妃之家。
太仪 [相关解释]
1.天帝的宫庭。 2.公主之母的称号。唐以诸王之母为太妃﹐贞元六年又从吏部郎中柳冕议﹐以公主之母为太仪﹐以公主本封加太仪之上。太﹐谓因子而尊;仪﹐取母仪之盛。
太后 [相关解释]
帝王之母的尊称。战国时列国诸王之母称太后『代诸侯王之母亦称太后。以后一般用作帝母之称,又称皇太后。
太妃 [相关解释]
1.三国魏以来尊称诸王之母为太妃。 2.清代尊封皇帝之祖父或父所遗留的妃﹑嫔为太妃﹑太嫔。
太平天国运动 [相关解释]
中国近代一次大规模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1851年1月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不久攻克永安,建立官制,分封诸王。1853年攻克南京,定为首都,改称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建立乡官制度,并举行北伐和西征。1856年发生杨韦事变和石达开出走,太平天国受到严重损害¢秀全提拔陈玉成、李秀成,并颁布《资政新篇》,取得三河大捷,击溃江南大营,攻取常州和苏州,力量再度振兴。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进攻下,1864年7月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覆亡。太平天国运动坚持斗争十四年,革命
夹毂队 [相关解释]
1.南朝诸王亲兵。诸王出则夹车作卫队﹐故名。
宣牌 [相关解释]
1.宋代,诸王﹑节度﹑观察使﹑州府﹑军﹑监﹑县印,皆有铜牌,谓之"宣牌"。由朝廷授给,以证明官职身份。元代略同。 2.即檄牌。宋代用于速递文书,以为凭证。
宰桑 [相关解释]
1.明代蒙古官号。从元代沿袭而下。为汉语"宰相"的音转。绝大多数出身于非成吉思汗家族的封建领主。达延汗时,为巩固汗位,曾一度废除太师﹑宰桑等官职及其领地,将其降为大汗和诸王﹑台吉的僚属。只有卫拉特地区仍保留其封建领主的地位。
屏卫 [相关解释]
1.指藩国和诸王。
应教 [相关解释]
1.魏晋以来称应诸王之命而和的诗文。南朝宋湛茂之有《历山草堂应教》诗。唐王维有《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诗。赵殿成笺注"魏晋以来,人臣放文字间,有属和于天子,曰应诏;于太子,曰应令;于诸王,曰应教。"
庙见 [相关解释]
1.古代嗣君即位或封建诸王必拜谒祖庙,谓之"庙见"。 2.古婚礼,妇入夫家,若公婆已故,则于三月后至家庙参拜公婆神位,称为"庙见"。 3.称新妇首次拜谒祖庙为庙见。
府国 [相关解释]
1.即王府。诸王受有封国,故称王府为府国。
府板 [相关解释]
1.晋南北朝时,诸王﹑三公及将军开府者,得自委任属官,其授官之辞书于板上,故开府者授官称"府板"。
投下 [相关解释]
1.元朝诸王﹑驸马﹑勋臣所属的人户。源于辽,蒙古语称爱马。元太祖建蒙古国,将被征服民分赐给诸弟﹑诸子﹑驸马﹑功臣;他们用兵中原和西域,又将俘虏带回草原,作为各自的私属,形成若干投下。投下人平时向领主纳赋服役,战时由领主率领出外作战。由于中原人不适应草原的生产和生活,投下领主又将俘虏寄留于各州县,派人管理。元朝陆续专设官府。无论是漠南北﹑中原﹑江南的人户,凡属某领主所有者,通称某投下或某位下,由领主世袭继承。漠南北投下事由领主自理;中原投下事由朝廷派官治理,由领主派达鲁花赤监收应纳五户丝(即每五户应向领主缴
拙袖 [相关解释]
1.《史记.五宗世家》"﹝长沙定王发﹞以其母微,无宠,故王卑湿贫国"裴髎集解引汉应劭曰"景帝后二年,诸王来朝,有诏更前称寿歌舞。定王但张袖小举手。左右笑其拙,上怪问之,对曰'臣国小地狭,不足回旋。'帝以武陵﹑零陵﹑桂阳属焉。"后因以"拙袖"喻幅员狭小的邦国。
散使 [相关解释]
1.唐代分配给诸王以下使唤的阉人。
显千岁 [相关解释]
1.太平天国前期,诸王世子与天王第三子以下均称千岁。王长兄世子称"显千岁"。
札撒 [相关解释]
1.蒙语的音译。意为法令。《元朝秘史》释为"法度"﹑"军法"。亦有"法律"﹑"条例"﹑"政治"等义。南宋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蒙古部始有札撒。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蒙古汗国建立后,渐趋完备,设专人执掌,立"青册",以畏兀儿字记蒙古语,逐渐演变为成文法,称"札撒大典"。每逢新汗即位﹑诸王集会﹑军队调动等国家大事,均聚众颁读,按律遵行。在现代蒙古语中,此词只有"政权"﹑"政务"﹑"政府"等义。
板官 [相关解释]
1.晋﹑南北朝时,诸王及大臣得自委任属官,在板上书授官之辞,谓之"板官"。
板授 [相关解释]
1.指诸王大臣权授下属官职。别于帝王诏敕任命。 2.指授予高龄老人荣誉职衔。
永业田 [相关解释]
1.田制名。也称世业田。北魏行均田制,每男夫授桑田二十亩,身没不还,世代承耕,故称永业田。北齐﹑隋﹑唐沿用此制,但授田多少不等。唐中叶以后,土地兼并激烈,此制名存实亡。宋太平兴国以后,凡人民所垦田即为永业田,不复有亩数的限制。 2.田制名。也称世业田。隋唐两代,自诸王以下,至于都督或散官五品以上,按等级分授永业田,子孙世袭,皆免课役。参阅《魏书.食货志》﹑《通典.食货志》﹑《隋书.食货志》﹑《新唐书.食货志一》。 3.旧时称私有土地为永业田或世业田。
皂轮车 [相关解释]
1.亦作"皂轮车"。 2.黑色车轮的牛车﹐有勋德的诸王三公乘用。
签帅 [相关解释]
1.即典签﹐或称典签帅。官名﹐始于南朝。朝廷为监视出任方镇的诸王而设﹐多以天子近侍充任。因其权势特大﹐故有签帅之称。至唐权力已减﹐仅掌文书﹐宋以后渐废。
翁主 [相关解释]
1.汉代诸王之女称"翁主",犹后世之郡主。
详奏 [相关解释]
1.太平天国后期﹐规定对特爵诸王嗣君以外各子之报告称为"详奏"。
语谕 [相关解释]
1.指太平天国后期特爵诸王嗣君以外各子所出的文告。
诸王 [相关解释]
1.指古代天子分封的各诸侯王。 2.众王。 3.星名。
谆谕 [相关解释]
1.谆谆告谕。太平天国后期﹐诸王所出文告﹐除洪仁玕外﹐多用之。
郡主 [相关解释]
唐宋太子诸王之女称郡主。明清以亲王之女为郡主。
郡国 [相关解释]
1.郡和国的并称『初,兼采封建及郡县之制,分天下为郡与国。郡直属中央,国分封诸王﹑侯,封王之国称王国,封侯之国称侯国。南北朝仍沿郡﹑国并置之制,至隋始废国存郡◇亦以"郡国"泛指地方行政区划。
金铜仙人 [相关解释]
1.金铜铸造的仙人像。(1)指汉武帝时所作以手掌举盘承露的仙人。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序》"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清孙枝蔚《陆放翁研歌为毕载积题》诗"古来得失何事无,金铜仙人来魏都。"(2)指漏壶上指示时刻的仙人像。《文选.陆倕》"铜史司刻,金徒抱箭"唐李善注"张衡漏水转浑天仪制曰盖上又铸金铜仙人,居左壶;为胥徒,居右壶。皆以左手抱箭,右手指刻,以别天时早晚。"
阏氏 [相关解释]
1.汉代匈奴单于﹑诸王妻的统称。 2.借指其他少数民族君主之妻妾。 3.汉时县名。 4.山名。在甘肃省山丹县。
靖难之役(难nàn) [相关解释]
明初燕王朱棣夺取皇位的战争。明太祖分封诸子为王。太祖死,皇太孙建文帝即位,用大臣齐泰、黄子澄建议,采取削弱诸王势力的措施。1399年,太祖第四子朱棣以诛齐、黄为名,起兵北平(今北京),号称靖难”。1402年,燕王兵破京师(今江苏南京),建文帝死于宫中(一说逃亡),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