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63 查到相关隶书的内容。
带有隶书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丁真永草 [相关解释]
1.南朝梁丁觇善隶书,南朝陈智永善草书,当时人称"丁真永草"。《太平广记》卷二○七引唐张怀瓘《书断》"智永章草及草书入妙……丁觇亦善隶书,时人云丁真永草。"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引《书断》作"丁真楷草"◇用为赞人书法之辞。
三体 [相关解释]
1.指《诗经》的风﹑雅﹑颂三体。 2.指唐诗的七绝﹑七律﹑五律三体。宋周弼有《三体唐诗》六卷,即选此三体。 3.指唐人赋诗唱和的三体。 4.汉字的三种字体。在真书流行前,称古文﹑篆书﹑隶书为三体。 5.汉字的三种字体。真书﹑行书﹑草书。 6.史学中称编年﹑纪传与纪事本末三种体裁。编年体始于《春秋》,纪传体始于《史记》,后宋袁枢创纪事本末体,史部分类乃相沿分为三体。
三公山碑 [相关解释]
1.汉光和四年祀三公山的碑刻。文字漶甚,旧拓亦仅残存三﹑四百字。隶书二十四行,行四十字,额中央题"三公之碑"四字,左右为"封龙君"﹑"灵山君"六字。
东汉分 [相关解释]
1.书体的名称。指东汉八分隶书。
云阳 [相关解释]
1.《史记.秦始皇本纪》﹕"韩非使秦﹐秦用李斯谋﹐留非﹐非死云阳。"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云阳城在雍州云阳县西八十里秦始皇甘泉宫在焉。"汉桓宽《盐铁论.毁学》﹕"李斯相秦﹐席天下之势﹐志小万乘﹐及其囚于囹圄﹐车制于云阳之市。"后世诗词戏曲小说中常用以指行刑之地。 2.指云梦泽中高唐之台。一说为"阳云"之误。 3.古县名。指今江苏省丹阳市。 4.古县名。故地即秦云阳邑『时改县﹐属左冯翊。 5.树精。 6.秦程邈因罪而囚云阳狱。在狱中﹐增减大篆书笔画﹐创为隶书﹐始皇善之﹐名其书曰隶书﹐定为八体之一
五体 [相关解释]
1.指《春秋》记述史事隐寓褒贬的五种手法。 2.指汉字五种字体。篆书﹑八分书﹑真书﹑行书﹑草书。 3.指汉字五种字体。真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 4.指四肢及头。
今字 [相关解释]
1.区别于古字的文字。特指从汉隶一直到现在通行文字的统称。 2.区别于古字的文字。特指隶书。也称"今文"。
今文尚书 [相关解释]
1.儒家经典《尚书》的一种。古《尚书》经秦焚书亡失『初秦博士伏胜传二十九篇◇学者递相授受,分大小夏侯及欧阳三家。因其以汉隶书写,区别于古《尚书》,故称今文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份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今文经 [相关解释]
1.以秦汉通行的隶书记载的经书。如鲁齐韩三家的《诗经》﹑公羊﹑谷梁传的《春秋》等。
今隶 [相关解释]
1.楷书的别称。隶书自篆书演化而来,相传为秦程邈所创,称汉隶,又称古隶;楷书自汉隶演化而来,相传为三国魏钟繇所创,称今隶。
佐书 [相关解释]
1.指隶书。王莽时所称"六书"之一。
佐隶 [相关解释]
1.即隶书。
八体 [相关解释]
1.八种书体。秦代统一文字﹐废除不符合秦文的六国文字﹐定书体为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八种﹐谓之"八体"。见汉许慎《说文解字序》。《汉书·艺文志》有《八体六技》。按﹐大篆﹑小篆﹑虫书﹑隶书是四种字体﹐其余四种是书的用途。楷书出现后所谓的八体﹐即古文﹑大篆﹑小篆﹑隶书﹑飞白﹐八分﹑行书﹑草书。见唐张怀瓘《书断》◇以指书法。 2.指八种文体风格。
六体 [相关解释]
1.六种字体。(1)指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汉书.艺文志》"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书幡信也。"(2)指大篆﹑小篆﹑八分﹑隶书﹑行书﹑草书。唐张怀瓘有《六体论》。 2.指六书。 3.《尚书》的六种文体。 4.《易》卦的六爻。 5.人的头﹑身和四肢。 6.晋裴秀作《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其制图之标识体例有六一﹑分率﹐计里画方;二﹑准望﹐辨正方位;三﹑道里﹐道路相距之里数;四﹑高下;五﹑方邪;六﹑迂直◇三者皆道路夷险曲折之别。秀图今不传﹐《
六文 [相关解释]
1.指六书。 2.六种文字﹐即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鸟书。
分隶 [相关解释]
1.指八分书和隶书。 2.分别隶属。
十体 [相关解释]
1.指十种文体。 2.指书法的十体。唐张怀瓘所分为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书﹑章草﹑行书﹑飞白﹑草书。见所著《书断.列传》。 3.指书法的十体。唐唐元度所分为古文﹑大篆﹑小篆﹑八分﹑飞白﹑薤叶﹑垂针﹑垂露﹑鸟书﹑连珠。见《宣和书谱.唐元度》。 4.指十种诗体。唐元稹于元和七年时,将自己所作诗分编为古讽﹑乐讽﹑古体﹑新题乐府﹑律诗五言七言两体﹑律讽﹑悼亡﹑艳诗今古两体,共成十体。见所作《叙诗寄乐天书》。 5.指十种诗体。五代齐己分诗作为高古﹑清奇﹑远近﹑双分﹑背非﹑虚无﹑是非﹑清洁﹑覆妆﹑阖
卫夫人 [相关解释]
1.东晋女书法家。姓卫,名铄,字茂漪,汝阴太守李矩妻,世称卫夫人,也称李夫人。擅长书法,隶书尤善,师锺繇,妙传其法。王羲之﹑王献之少时,曾从她学书。
古字 [相关解释]
1.指隶书以前的古代文字。
古文 [相关解释]
①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②汉代通行隶书,因此把秦以前的字体叫做古文,特指许慎《说文解字》里的古文。
古文经 [相关解释]
1.指原用篆文书写的儒家经籍。相对汉时用隶书书写的"今文经"而言。参见"古文经学"。
古隶 [相关解释]
1.秦汉隶书。与三国后盛行的今隶(楷书)对称。
史书 [相关解释]
1.汉称令史所习之书,即当时通用的隶书。 2.记载历史的书籍。
史晨碑 [相关解释]
也称《史晨前后碑》。东汉碑刻。隶书。公元169年立。一面刻《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称前碑”,又一面刻《史晨飨孔庙碑》,称后碑”。碑文记载了当时尊孔活动的情况。书法端正谨严,为学汉隶者所取法。
壁中字 [相关解释]
1.汉代发现的孔子宅壁中藏书上所用的古字。《汉书.艺文志》"武帝末,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这些书用当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写成。字体既与汉代通行的隶书不同,又与小篆有异,人称蝌蚪古文。《说文》所收"古文",绝大部分都是这种字。
奚冈(1746-1803) [相关解释]
清代篆刻家、书画家。初名钢,字纯章,改字铁生,号鹤渚生、蒙泉外史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篆刻师承丁敬,风格清隽,为浙派西泠八家”之一。亦工隶书与行草,画擅山水花木。著有《冬花庵烬余稿》。
字体 [相关解释]
①文字的结构形式。如汉字的字体有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②书法的流派或风格特点。如颜体、柳体等。
左书 [相关解释]
1.左手写字。参见"左书右息"。 2.即隶书。
师宜 [相关解释]
1.指师宜官『灵帝时人,善隶书。 2.复姓『有师宜官。
开成石经 [相关解释]
1.始刊于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3年)。成于开成二年(837年),故名。经石立于长安务本坊国子监太学。有《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十二种。共二百二十七石。字体为正书,标题为隶书。大和时,经字已有改刻,以后更屡经修改﹑补刻和添注。也称唐石经。今在西安碑林。
张迁碑 [相关解释]
东汉碑刻。隶书。额题《汉故谷(fd26)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公元186年镌立于无盐(今山东东平)。碑阴刻有题名。书体方整厚重,骨力雄健。
散隶 [相关解释]
1.以散笔作的隶书。
楷书 [相关解释]
汉字字体的一种,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它是由隶书演变来的。也叫正楷。
楷隶 [相关解释]
1.指隶书『魏时以隶书为楷法,故称。 2.楷书与隶书。
正始石经 [相关解释]
1.汉末兵乱,熹平石经被毁。魏正始年间,更造石经,因有此称。具古文﹑篆书﹑隶书三体。因此又称三字石经﹑三体石经。
正楷 [相关解释]
也称正书”、真书”、楷书”。字体名。由隶书过渡而来,始于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时趋于成熟,唐代达到巅峰,迄今通行全国。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为楷模,故称。
正隶 [相关解释]
1.谓符合标准写法的隶书。
比方 [相关解释]
①用容易明白的甲事物来说明不容易明白的乙事物他坚贞不屈的品德,可用四季常青的松柏来~。②指用甲事物来说明乙事物的行为打~ㄧ这不过是个~。③比如郊游的事情都安排好了,~谁带队、谁开车,等等。④表示‘假如’的意思(用于有话要说而故意吞吐其词时)他的隶书真好,~我求他写一副对联儿,他不会拒绝吧?
源流 [相关解释]
①流水的本源及支流源流竭绝。②比喻事物的来源及发展演变的情况隶书的源流|京剧的源流。
熹平石经 [相关解释]
1.东汉时所刻碑石经书『灵帝熹平四年根据蔡邕等正定经本文字的建议始刻,讫至光和六年,凡历九年而成。共刻四十六石碑,用隶书一体写成,立于太学讲堂前的东侧,有《鲁诗》﹑《尚书》﹑《周易》﹑《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种经文,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太学遗址在今河南省偃师县朱家圪垱村。
王媚 [相关解释]
1.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王献之,晋中书令,善隶﹑藳,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世说新语·品藻》"谢公问王子敬'君书何如君家尊?'答曰'固当不同'。"刘孝标注引南朝宋明帝《文章志》"献之善隶书,变右军法为今体,字画秀媚,妙絶时伦,与父俱得名。"因以"王媚"指王献之书法。
真书 [相关解释]
1.楷书。原是隶书的别称。也称正书。
石经 [相关解释]
1.刻在石上的儒家经典『平帝元始元年王莽命甄丰摹古文《易》﹑《书》﹑《诗》﹑《左传》于石,此为石经之始『代以后其文字至今尚可考见者,有(1)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蔡邕用隶书写成的"熹平石经",亦称"一字石经"。(2)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公元240-248年)中用古文﹑篆﹑隶三体刻石的"正始石经",亦称"三体石经"。(3)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37年)用楷书刻石的"唐开成石经"。(4)后蜀孟昶命毋昭裔督造的楷书"蜀石经",又称"广政石经"。(5)宋仁宗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竣工的"北宋石经"
石门颂 [相关解释]
东汉刻石。隶书。额题《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公元148年镌于褒城(今陕西汉中)褒斜道崖壁。书法奇纵恣肆,劲挺有致,有隶中草书”之称。
礼器碑 [相关解释]
全称《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东汉碑刻。隶书。公元156年镌立于鲁县(今山东曲阜)孔庙。四面均刻有文字,碑阴、碑侧为题名。书法凝练瘦劲,为学汉隶者所重,有汉隶第一”之誉。
科斗文字 [相关解释]
1.我国古代字体之一。以其笔划头圆大尾细长﹐状似蝌蚪而得名。 2.魏晋以后亦以称篆文或异于通行隶书的其他古文字。参阅王国维《观堂集林.科斗文字说》。
秦隶 [相关解释]
1.秦代隶书。又称佐书。秦始皇时下杜人程邈作。对今隶而言﹐故又称古隶。
章草 [相关解释]
1.草书的一种。笔画有隶书波磔﹐每字独立﹐不连写。 2.起草奏章。
篆隶 [相关解释]
1.篆书和隶书。
羊真孔草 [相关解释]
1.南朝宋羊欣擅长隶书,孔琳之擅长草书,皆名重一时,因而并称。真,楷﹑隶。
羊裙 [相关解释]
1.羊欣所穿的裙。《南史.羊欣传》"欣长隶书。年十二时,王献之为吴兴太守,甚知爱之。欣尝夏月着新绢裙昼寝,献之见之,书裙数幅而去。"唐张怀瓘《书断》卷中"欣着白绢裙,昼眠,子敬乃书其裙及带。欣觉欢乐,遂宝之,后以上朝廷。"后因以"羊裙"为文人间相互雅赏爱慕之典。
翁方纲(1733-1818) [相关解释]
清代书法家、金石学家、诗人。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乾隆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左迁鸿胪寺卿。工书法,正楷学欧阳询、虞世南,法度谨严,亦善隶书、行草。又精金石考订。其诗宗江西派,倡肌理说”。著有《两汉金石记》、《复初斋诗集》、《复初斋文集》、《石洲诗话》。
草隶 [相关解释]
1.草书和隶书的合称。 2.专指草隶书。初期草书乃为隶书的草写体,故名。
行隶 [相关解释]
1.带有隶书笔意的行书。
钟隶 [相关解释]
1.三国魏锺繇工隶书﹐世称"钟隶"。
隶书 [相关解释]
汉字字体,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汉朝的隶书笔画比较简单,是汉朝通行的字体。
隶体 [相关解释]
1.书体的一种。即隶书。
隶写 [相关解释]
1.谓用隶书写定古文字。
隶变 [相关解释]
1.指汉字从篆书演化为隶书而产生的变化。
隶字 [相关解释]
隶书。
隶学 [相关解释]
1.谓隶书之学。
隶楷 [相关解释]
1.字体名。带有隶书笔法的楷书。
隶韵 [相关解释]
1.隶书的韵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