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集锦8篇
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
2.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3.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找钱的过程当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通过认一认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48页。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玩具熊等、笔、橡皮、尺、练习本等若干。每人一个钱袋(内装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教学设计
从生活出发,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老师出示一件物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师:猜一猜,用多少钱买来的?
2.日常生活,哪些地方要使用钱?(请回答。)
看一段录像。教师边看边问: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
3.出示一位小朋友存钱的示意图。问:“零花钱可以用来干什么”?
渗透德育:保管好钱,积少成多,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献爱心等。
师: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板书:)
(看课件)今天,老师请来了两位小朋友。
(课件出示配音):嗨!大家好,认识我们吗?
我们一起来。比一比,看谁学得好。
1.师:我们现在使用的是我国发行的第5套人民币(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仔细看,问:这些钱你们都认识吗?
a.区别新版和旧版:以10元为例。
课件显示放大“10元”,问:这是多少钱?你是怎么认识的?点击数字“10”和汉字“拾”,点击单位“圆”(大写)。
课件显示放大“10元”(新版),师:这是多少钱?你是怎么认识的?
师:对!看人民币上的数字和数字后的单位就能知道它的`面值。
师:这两张10元的人民币有什么不同?(图案、大小、颜色等等)。
师:10元钱可以用来干什么?
b.区别纸币和硬币。
课件显示5角纸币,师:你是怎样认识的?
课件显示5角硬币,认一认。
课件同时出现5角纸由和硬币,区别不同。
课件出示背面,师:背面是什么?(国徽。)
师:国徽是我们国家的标志。许多人民币上都有国徽,所以我们应该爱护它,不要故意损坏它。
2.随意点一张人民币(大额人民币。),集体回答。
20元、50元(新、旧版),100元(新旧版)。
3.老师给每位小朋友准备了一些人民币,把它们拿出来。
活动形式:2人一组,一个拿一个认。
4.分类:这么多的钱放在一起,多不整齐,请小朋友按规律分一分。
◆按单位分:元、角、分(板书)
◆按质地分:纸币、硬币
◆按数大小分。
◆按新版、旧版分。
师:请同学到展示台上展示。
5.请小朋友们把钱推到左上角,看教科书第47页,你发现书上的人民币和我们平时所见到的人民币有什么不一样?(课件显示。)
师:像这样,在人民币的左下角有一道红色斜线,这样叫样币,是不可以使用的。
换钱游戏:进行简单的计算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不知道聪聪、明明认识了没有?
(课件显示配音)我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还知道人民币按单位有元、角、分。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来做一个换钱游戏,好吗?
一张2角可以换______个1角。
一张5角可以换______个1角。
小朋友们,动手换一换吧!
活动形式:2人一组,可以左右2人一组,也可以前后2人一组。
反馈:请2组,分别反馈2题。
2.情景对话:出示课件并配音。
聪聪:“明明,明明,你到哪去。”
明明:(手里拿着一堆钱)“我拿10个1角钱去买一把尺。”
聪聪:“你拿这么多1角钱,丢了一个多可惜呀!”
明明:“那怎么办呢?谁来帮帮我?”
请同学回答。
明明:谢谢你!现在我知道了。1元钱可以换1、2、3、4……10(集体数)10个1角钱。1元=10角(板书)。
实践活动
(课件显示配音)我们不仅认识了人民币,还知道元、角之间的关系,同学们想不想活动活动,老师准备了一些小奖品,奖给活动中表现好的同学。
1.教师领学生换:老师手中有1元钱,能换你手中几张2角钱?(同桌位同学可以互相帮忙)。
2.生生互换(解决不同的付钱方法):找方法多的和最简便的。
师:拿一件玩具,这件玩具1元1角,有几种付钱方法?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请小组汇报。(组员可以帮忙。)发给点子最多那组奖品。
表扬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许多种方法,再说出哪种方法最简便。
3.(课件显示配音)小朋友们想不想用自己手中的钱去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好,让我们去“小小超市”看一看吧!(配音乐)
选4名售货员,开始自由下位买。
渗透:购物时要守秩序,讲文明,用过钱后洗干净手,买自己需要的东西,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小结
(课件配音)小朋友,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学会了很多知识,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课件配音)你们说得真好,小朋友们再见。
全体学生:聪聪、明明再见!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一、教材内容分析
1.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8单元书119页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在直线上植树问题的解题规律。
2、会根据实际问题,灵活选择方法进行解答。
3、经历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体验比较、区别学习方法。
4、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应该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入手,逐步发现隐藏于不同的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抽取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认真观察分析,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复习回顾
(1)教师: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探讨了有关植树的数学问题,植树问题中有哪几种情形?解答时应注意什么问题?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相互交流。再组织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①两端都要栽:植树棵树=间隔数+1
②两端都不栽:植树棵数=间隔数-1
③只栽一端:植树棵数=间隔数 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相互交流。
二、指导练习
(1)教材练习二十第1题。
①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②小组讨论:当大钟敲5下时,前后共有几次间隔?平均每次间隔时间有多长?
③大钟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呢?
大钟敲12下,共有11次间隔,所以共需时间是:2×11=22(秒)。
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教材练习二十第3题
教师:从王村到李村之间设电线杆,会有几种情况?
学生在小组中根据分析的情况,独立解答,并相互交流。根据可能会存在的'三种情况,分别有三种解答结果。
a.16-1=15 200×15=3000(米)
b.16+1=17 200×17=3400(米)
c.200×16=3200(米)
教材第119页思考题。
教材练习二十第4题。
①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观察示意图,小组讨论:有多少个间隔?有多少盏灯?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在封闭路线上植树时,间隔数=植树棵树。(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3号在1号队员的前面,1号队员不是第4名,而3号队员不是第1名,所以3号队员是第2名,而1号队员是第3名,当1号队员第3名时,由于号码名次不同,所以2号是第4名,4号是第1名。
所以排名是:
1号 2号 3号 4名
第3名 第4名 第2名 第1名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可能会说出:大钟敲5下,共有4次间隔,平均每次间隔时间是8÷4=2(秒)。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教师指名汇报,然后集体订正。
组织学生议一议,然后汇报。汇报时学生可能会说出:共有三种情况:
a. 两端都设有电线杆。
b. 两端都不设电线杆。
c. 只在一端设电线杆。
学生讨论后汇报,汇报时可能会说出:1号第3名,2号第4名,3号第2名,4号第1名
三、应用练习
(1)一度长180米的大桥两侧,每隔30米安装一盏路灯。
①两端要安装,需路灯几盏?
②两端不安装,需路灯几盏?
(2)小刚到电影院看电影,他前面有8排,后面有9排,左边有15个座位,右边有17个座位。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每排座位一样多 学生独立练习,然后小组交流。
指2名学生板演,再集体订正。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解答。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又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体会数的意义.
2.初步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3.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具有表示物体个数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
初步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有序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教学.
谈话引入:
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我们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你们喜欢我们的学校吗?
活动一:我们的校园
1.在我们的校园里你都看到了什么?
(我们的校园里有操场,我们的学校里有老师,我们的学校里有小朋友……)
2.你能用一句带有数字的话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吗?
(我看到了1个老师,我看到了3座楼,我看到了一年级有7个班,有6个年级,有好多小朋友……)
教师:对了!你们说的真好!我们的校园里还有许多的树、许多的花、许多的教室和老师,我们要在校园里共同生活学习,老师是你们的大朋友,如果你有什么困难就来找我好吗?
(点评: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作用,是课程标准中一个基本的教学理念.由于学生刚刚进入学校,对学校的了解还不多,通过学生们互相启发,引起学生对学校生活的`兴趣,从而产生对学校生活的喜爱.)
活动二:动物王国的校园
教师:动物王国的动物学校也开学了,小动物们都高兴地来到学校,你们想到它们的学校看看吗?(想)
1.出示主题图:
2.观察小动物
(1)你们都看到有哪些小动物来上学了?(小熊、小松鼠、小兔子)
(2)你们能数一数这些小动物都有几只吗?(有6只小熊)
(3)我们一起数一数,看看是6只小熊吗?(师生共同数)
(4)有几只小松鼠呢?(有4只小松鼠)
(5)小兔子呢?(有2只小兔子)
(6)它们的老师是谁呀?(大象)
(7)有几位老师呀?(1位)
(点评:由于学生刚刚接触数学的学习,因此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教师从一开始带领学生观察画面,到由学生独立观察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需要老师经常地有意识有目的的指导.)
3.用带有数量的话说一说
在动物王国的学校里你还看到了什么?能用带有数量的话说说吗?
生1:有3座小房子
教师:对!这是动物学校的三间教室,分别标着一(1)班、一(2)班、一(3)班.
生2:有小鸟
教师:数一数有几只小鸟?(9只)
你们是怎么数的?(用手指着数)
哪个小朋友愿意到前面带着大家数一数?
生3:还有蝴蝶.
教师:蝴蝶可真多呀!有几只你们知道吗?(10只)
怎么数就能不丢不落?(可以把数过的标上记号,也可以从左到右数……)
4.观察静物
教师:你还看到校园里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数量来表示?
生1:校门口有5个大字.
教师:你们知道写的是什么吗?(欢迎新同学)
生2:教师的后面还有8棵松树.
教师:我们一起数一数.
生3:学校的门前还有花.
教师:一共有几朵花呢?(7朵)
5.小结
(1)教师:刚才我们一起参观了动物王国的学校,我们参观的时候是看到什么说什么,你们觉得是不是有点乱呢?
(2)教师:有没有更好的参观办法呢?
(3)教师:如果你是学校的小主人,你会怎样带领我们参观呢?
(从门口开始往里走、从上到下看、从左到右、按照数量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
(4)教师:我们就请你们这些小向导带领我们进行参观.
(点评: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对数感的建立、符号感的建立都需要有一个过程,因此在数学课上就要求教师在言谈中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学的兴趣.包括一句话,一个思考……)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平闰年的有关知识,能正确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能计算经过时间。
教学重点:掌握求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计算方法。
教学对策: 尽量联系同学的生活实际,积累同学的生活经验,便于更好地理解题目的意思。
教学准备:补充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 对年月日的知识你了解了多少?
2、 基本练习:
(1)平年一年有( )天,闰年有( )天,相差的.天数出现在( )月。
(2)今年是20( )年,是( )年,我国将在( )年召开奥运会,这一年是( )年。
二、计算经过时间
1、胜利小学从7月1日开始放暑假,到9月1日正式开学,胜利小学放暑假一共放了( )天。
同学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明确:7月1日也是算在放暑假之中的,7月份一共放了31天,8月份也是31天,9月1日已开学,不能算在放暑假中,所以暑假一共放了31+31=62天。
假如从7月5日开始放暑假,到8月29日开学,一共放了( )天。
2、妈妈所在的班组从3月22日到4月10日,一共加工了200套服装,这个组平均每天加工多少套服装?
重点理解:3月22日到4月10日在计算时两头都要算,共20天。
3、出示:第21页考虑题
引导同学理解:计算农作物的生长期,计算的方法各地不同,可以两头的天数都算在内,也可只算一头的。
假如两头的天数都算在内,那么这三样农作物的生长期分别是几天呢?
先独立算。
交流计算方法。
4、今年几岁了?(9岁还是10岁)
引导同学理解:周岁与虚岁不同算法,周岁只算一头时间,虚岁两头时间都算,所以虚岁比周岁要大1岁。
5、小结:我们在计算经过时间时,要结合具体情况来看经过的时间是算一头还是算两头。
6、练习:(1)从今年的10月1日到明年的2月1日,经过了( 4 )个月。
(2)从今年的10月到明年的2月,经过了( 4或5 )个月。
板书设计:
补充练习:计算经过的时间(年、月、日)
(1)两头都算
(2)一头算一头不算
(3)两头都不算
补充练习:计算经过的时间(年、月、日)
(1)两头都算
(2)一头算一头不算
(3)两头都不算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详细介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得出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7、6加几。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3~104页8、7、6加几。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求知的欲望
(录像出示8个小朋友去公园买门票,然后,又来了5个小朋友的情景。)
1.教师创设情境:星期天上午,天气非常好,小文、小丽、小明等8个小朋友到公园去玩。他们来到公园门口,正要买门票,又来了他们的.5个同学。这时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应该买多少张门票?他们想请同学们帮忙算一下。同学们想帮这个忙吗?先在小组里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2.小组合作讨论。
3.小组汇报交流。
生1:我们是数的,数了数这些小朋友一共有13个人。
生2: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第一次来了8个人,然后接着往下数,9、10、11、12、13,一共有13人。
生3:我们是把后来来的5个小朋友中的2个人先和8个人凑成10个人,10个人再加上剩下的3个人,一共是13个人。
生4:我们是把8个小朋友分成5个小朋友和3个小朋友两组,然后把这5个小朋友和后来来的5个小朋友凑成10个人,10个人再加上剩下的3个人,一共是13个人。
教师小结:同学们想出的这几种办法都不错,这4种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
动手操作,自我感悟,探求新知
1.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如果用计算的方法,应该怎样列算式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5。
师:85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小棒摆一摆。
小组汇报交流,由于学生有了9加几的基础,所以很容易想到用凑十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我们小组先摆了8根小棒,又摆了5根小棒,然后从5根小棒里拿出2根放入8根小棒里凑成了10根小棒,10根小棒再加上剩下的3根,就等于13根小棒。
教师再请几个小组说一下他们是怎么做的。
教师根据几个小组汇报操作的情况,边板书边小结:同学们真聪明,都想到了从5根小棒中拿出2根,跟8根小棒凑成10根,10根小棒再加上剩下的3根,就等于13根小棒,这种方法真不错。
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由于有了9加几的基础,所以其他方法,如数数法、接数法便不再出现或很少出现。
2.师: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计算出了85=13,现在我们不摆小棒,只看算式,你能计算出84、76、65的结果吗?
学生汇报,因为计算8加5时,学生用摆小棒的办法研究过了,所以用凑十法计算这三个算式应该没什么问题,教师这时应多让几个学生说想法。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小结凑十的方法:同学们刚才都是把8、7、6分别凑成10,然后用10再加上剩下的数,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共同研究的主要内容8、7、6加几的计算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能辨认和区别出这两种图形.
2.使学生初步建立起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渗透分类统计.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形状和名称,并能区别这两种图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大家鼓掌欢迎!(出示动画“认识图形”)
二、讲授新课.
1、初步认识长方形(继续演示动画“认识图形”).
(1)师:这是图图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图形国是什么形状的?”谁来回答?
(2)教师出示国旗图,问:国旗的面是什么形状的?举起数学课本、练习本问:数学课本、练习本的面是什么形状的?再拿出一张长方形彩纸,先横着放,问:这张彩纸是什么形状的,竖着放、斜着放呢?
(3)学生举例.
:以上这些物品的面,不管大,还是小,它们的形状都可以用这样一个图形表示,(教师画长方形)问:这是什么图形?(板书长方形)
(4)数一数长方形有几条边,再数一数桌上的长方形纸有几条边,用彩笔逐一勾出四条边.
(5)师用一定长来量长方形的四条边,学生认真观察后,问:长方形四条边一样长吗?哪两条边一样长?哪两条边不一样长?
:长方形四条边不一样长,对着的两条边一样长.
(6)学生折纸,看看是不是对着的两条边一样长.
(7)反馈练习:请说出几号图形是长方形.
2、初步认识正方形(继续演示动画“认识图形”).
(1)这是图图提出的第二个问题,谁来回答?
(2)教师拿出一块手绢,问:这块手绢是什么形状的?再举起地板砖、正方形电光纸,问这些东西的面是什么形状的?斜着放呢?
(3)学生举例.
:以上这些物品的面不论大或是小,它们的形状都可以画成这样一个图形“□”(画正方形),这是什么形?(板书正方形)
(4)数一数正方形有几条边,四条边一样长吗?先量一量,再折折桌上的正方形纸比一比.
(5)长方形和正方形比较:①长方形有几条边?正方形有几条边?②长方形四条边怎么样?正方形四条边怎么样?③长方形与正方形相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教师归纳:长方形有四边条,正方形也有四条边,这是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是长方形对着的两条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6)反馈练习:
用4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用6根小棒摆一个长方形.
教师归纳:长方形沿中间虚线对折后,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正方形,为什么呢?这是根据长方形边的长短确定的,这个问题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再进一步研究.正方形不论是大正方形还是小正方形,沿中间虚线对折后都是长方形,沿正方形对角线对折后是三角形.
三、课堂练习.
做一做1、2题
1.沿虚线折一折,看看正方形的边长怎么样,长方形的边长怎么样(分组进行).
2.说一说,哪些物品的面是正方形的,哪些物品的面是长方形的.
四、
今天我们学了哪几种图形?(板书:长方形正方形)
五、布置作业:练习七第2、3题.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长方形正方形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平行与橡胶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教材按这样的线索来组织教学内容:先教学平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情境,在识别直线相交和不相交的基础上认识平行线,学会画平行线;再教学垂直,从生活中选取两条直线子昂叫成直角的特殊位置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垂线,学会画垂线,并结合相互垂直的关系,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机器应用。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中,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教材在编排上也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1、在情境中感知直线的位置关系,在抽象中形成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教材从生活中选取大量的平行或垂直的现象作为认知的现实背景和有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经历概念抽象的过程,以此来理解平行与垂直的概念。例如,第39页的例题分三步呈现,首先呈现一组照片,在这些照片中用不同的颜色线条勾画出两条边,这些勾画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根据3张照片中的彩色线条分别画出3组直线,从现实情境和具体物体上提取需要研究的对象。最后,让学生讨论这3组直线哪些相交、哪些不相交,展开数学思考。第42页例题的呈现也作了相似的安排。另外,教材在建立数学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现象,在现实的素材中寻找平行线和垂线。在这样的实物和图形的反复转换中,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发展了空间观念。
2、强化操作活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体验。
让学生画平行线和垂线不单是操作方法的教学和操作技能的培养,还是数学概念的具体应用,在应用中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例如,第40页例题要求学生想办法画一组平行线,第43页例题要求学生想办法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这两道例题都是学生初步认识平行线或垂线之后安排的,都不是叫曹指导他们怎样做,而是让学生想办法画,在画的活动中继续体会胡下岗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的内涵。
3、注重知识的应用与解释,体会认识的价值。
教材选取了大量生活的例子,让学生运用知识对相关现象作出简单的解释。如穿过马路的最短路线、怎样从大街边上把自来水引到小明家等问题,让学生带着初步形成的数学概念去观察生活,进行解释与应用,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实际来组织教学活动,以体现教材的编写意图。在学习本单元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点、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有关特征,这些都是本单元的知识基础。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已经感受了平行与垂线等现象的存在,只是这种感受是肤浅的、零散的和模糊的,是能意会而不可言谈的。因此,我们应该将充分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和垂线作为教学重点。此外,本单元安排了大量较为复杂的操作活动(需借助多个工具才能完成),如作图活动有画平行线和垂线等,测量活动有量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等,而在此之前,学生的作图和测量机会不多,经验很少,所以,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和垂线,能确定和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应该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需要教师加强指导和训练。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2、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用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等方法。
3、体会到数学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是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2、难点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学习过程】
一、故事引入
在我国古代流传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鸡兔同笼”就是其中之一。这个问题早在150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探讨了。
阅读书本P112鸡兔同笼的故事,能用你自己的话表述一下题目的意思吗?
二、探索新知
1、阅读P113例1,根据书本提示,会用列表法求出鸡、兔各几只吗?
(完成课本表格。)
2、假设笼子里都是鸡或者都是兔,脚数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能列式解决吗?
(会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3、自己动笔,尝试用方程的方法解决鸡兔只数的问题?
(有困难的可参考书本P114)
4、用假设或者解方程的方法解决P112“鸡兔同笼”问题
(1)方程解:(2)算术解:
解:设鸡有x只,那么兔就有(35-x)只。解:假设都是鸡。
根据鸡兔共有94只脚来列方程式2×35=70(只)
2x+(35-x)×4=9494-70=24(只)
2x=4624÷(4-2)=12(只)
x=2335-12=23(只)
35-23=12(只)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5、以上三种解法,哪一种更方便?
☆友情小提示:
要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以采用假设法或方程解都可以。用方程解更直接。
6、阅读P114阅读资料,了解下古人是怎样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
三、知识应用:独立完成P115“做一做”,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
四、层级训练:1.巩固训练:完成P116练习二十六第1--5题。
2.拓展提高:练习二十六第6、7题。及P117“思考题”
五、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学习心得XXXXXXXXXX(a.我很棒,成功了;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
自我展示台:(把你个性化的解答或创新思路写出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