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
分享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实用)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实用)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师:看下面的字母,你知道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吗?

  SOS EMS m2

  (SOS:求助信号;EMS:中国邮政快递;m2:平方米)

  字母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这说明它很重要。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巩固用字母表示数及解方程等知识。(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解方程)

  ⊙回顾与整理

  1.用字母表示数。

  (1)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意义。

  用字母可以简明地表示数、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为研究和解决问题带来了很多方便。

  (2)我们曾经学过哪些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

  整理:

  ①用字母表示数的简写。

  ②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③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④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3)常见的用字母表示的数量关系有哪些?

  预设

  生1:路程用s表示,速度用v表示,时间用t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

  s=vt v= t=

  生2:总价用a表示,单价用b表示,数量用c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

  a=bc b= c=

  (4)常用的运算定律有哪些?

  预设

  生1:加法交换律:a+b=b+a

  生2:加法结合律:(a+b)+c=a+(b+c)

  生3:乘法交换律:a×b=b×a

  生4:乘法结合律:a×b×c=a×(b×c)

  生5:乘法分配律:a×(b+c)=a×b+a×c

  (5)常见的用字母表示的计算公式有哪些?

  预设

  生1:长方形的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周长用C表示,面积用S表示。

  C=2(a+b) S=ab

  生2:正方形的边长用a表示,周长用C表示,面积用S表示。

  C=4a S=a2

  生3:平行四边形的底用a表示,高用h表示,面积用S表示。

  S=ah

  生4:三角形的底用a表示,高用h表示,面积用S表示。

  S=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第一单元 倍数与因数

  3的倍数的特征

  第6课时

  [教学内容] 数的奇偶性

  [教学目标]

  1、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活动1:利用数的奇偶性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利用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教师适当进行“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

  试一试:

  本题是让学生应用上述活动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最后的结果是:翻动10次,杯口朝上;翻动19次,杯口朝下。解决问题后,让学生以“硬币”为题材,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开展游戏活动。

  活动2:探索奇数、偶数相加的规律

  先研究“偶数+偶数”的规律,在经历“列式计算—初步得出结论—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后,再引导学生用这样的研究方式探索“奇数+奇数”“奇数+偶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最后让学生应用结论判断计算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还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减法中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奇数=奇数

  [板书设计]

  数的奇偶性

  例子: 结论:

  12 + 34 = 48 偶数+偶数=偶数

  11 + 37 =48 奇数+奇数=偶数

  12 + 11 =23 奇数+偶数=奇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进行分数小数的互化。

  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3通过分数小数互化知识,渗透辩证法的观点即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什么样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自学预设

  自学内容教材第97一98页的内容

  指导方法

  1、自学P97一98的例1、2

  主题图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你会互化吗?练习做一做。

  尝试练习1.看图写出分数和小数。(投影出示)

  小数________

  分数________

  2.填空:(小黑板出示)

  0.3里面有()个十分之一,它表示()分之()。

  0.17里面有()个百分之一,它表示()分之()。

  0.007里面有()个千分之一,它表示()分之()。

  教学过程

  一、自学反馈

  1.看图写出分数和小数。(投影出示)

  小数________

  分数________

  2.填空:(小黑板出示)

  0.3里面有()个十分之一,它表示()分之()。

  0.17里面有()个百分之一,它表示()分之()。

  0.007里面有()个千分之一,它表示()分之()。

  二、探究新知

  教师引入:小数表示的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实际上就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的另一种形式,因此,小数可以直接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

  (一)教学把小数化成分数。

  1.教学例1(1)出示0.9

  ①看到0.9,你知道什么?

  (2)出示0.03

  ①看到0.03你知道什么?

  (3)出示1.21

  ①引导学生知道,这个小数有整数部分,即为带小数,带小数化成的分数是带分数,带小数整数部分就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小数部分是分数部分。

  ②议论1.21怎样用分数表示。

  (4)出示0.405

  ①看到0.405你想到什么?

  2.从上面的例题,你发现小数化分数有什么简便方法?

  引导学生得出:小数化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把原来的小数点去掉,小数作分子;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

  3.反馈练习

  把小数化成分数

  0.76.130.080.651.075

  (1)迅速完成

  (2)汇报结果,并说明怎么想的。

  (二)教学把分数化成小数。

  1.谈话引入:小数可以化成分数形式,分数也可以化成小数形式。

  2.出示例2

  (1)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点?使学生明确:根据小数的意义,也可以把这些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直接写成小数。

  (2)观察3组数

  (3)分组议论知道了什么?

  (4)分组汇报结果,使学生知道:分

  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化成小数,去掉分母,看

  分数中1后面有几个0,就在分子中从最后一位起向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教学例3。

  1.教师引入:并不是所有分数的分母都是整十、整百、整千……,下面情况应怎样处理呢?

  2.出示例3

  (2)汇报思考结果: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分数转化成除法算式,然后计算就可以得到小数。

  (3)按照同学们汇报方法完成例3其余几道题。(指名板演,其它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①说出思路。

  ②提示:除不尽的按要求保留三位小数。

  (4)引导学生归纳:分母不是10、100、1000……的分数化成小数,要用分母去除分子,除不

  尽的可以根据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几位小数。

  (5)教师提示:这样得到的小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限小数,另一种是无限小数。

  (6)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分母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什么样分母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7)教师提示:先把每个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

  4=2×29=3×325=5×514=2×740=2×2×2×5

  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可议论。

  (8)启发学生明确: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它的质数,这个

  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分母中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9)反馈练习:完成146页“做一做”

  要求:口头判断,说明判断理由。

  三、巩固发展

  1.第1、2题生填在书中。

  (1)填空力求准确。

  (2)集体订正,并说说填空根据。

  2.判断下列小数化成分数是否正确。

  (1)判断并说明理由。

  (2)将错的题改正。

  3.练习三十三第4题

  比赛形式:看谁连线既快又对。

  4.练习三十三第5题。

  分组竞赛:共分3组,每组两道题,看哪组为优胜组。

  5.练习三十三第6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

  (3)看谁先记住结果。(2分钟)

  (4)同桌互相检查,一个说分数,一个说小数。

  四、全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生发言)

  那就是说,小数、分数可以互相转化。(板书:分数和小数互化)这是分数、小数混合运算中首先要理解和掌握的问题,是以后继续学习分数、小数混合运算的基础。所以互化方法一定要牢记。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材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解简易方程》及练习二十六1~5题。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掌握了求未知数x的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为今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会解简单的方程,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3)结合教学,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学习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天平一只,算式卡片若干张,茶叶筒一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体验

  本课以游戏导入,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平衡,自主体验,积累数学材料,为更好地引入新课,理解概念作铺垫。并且无论是生活中有趣的平衡现象,还是天平称东西的实际状态,都无不放射出科学的光芒,它们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兴趣的激发,知识的体验,更有潜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求实的精神。

  二、突出重点,自主探索

  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列式观察,自主探索,分析比较,逐次分类,讨论举例等一系列活动去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把知识探究和能力培养溶为一体,锻炼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投入。同时层层深入的设疑和引导也渗透了教师对学生科学思维的鼓励和培养,使学生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亲历求知的过程,如剥茧抽丝般汲取知识的养分。

  三、自学思考,获取新知

  在教学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时,通过出示两道自学思考题

  (1)什么叫方程的解?请举例说明。

  (2)什么叫解方程?请举例说明。”改变了以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学课本,将枯燥乏味的理论概念转化为具体的例子加以阐明,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依赖于直观这一矛盾。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在教学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和检验方法时,也采用了让学生通过自学来掌握检验的方法及规范书写格式。

  四、使用交流,注重评价

  要探索知识的未知领域,合作学习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新的教学理念使合作学习的意义更加广泛,有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等。生生合作有助于相互验证、集思广益。师生合作体现在“师导”,尤其在学生思维受阻,关键知识点的领会上,在本课中,有多处让同桌互说互评互查的过程,合作的力量必将促使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也将更好的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

  1、结合参照物,感知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2、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判断能力和方位意识。

  3、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这五种常见的平面图形。

  过程与方法:结合已有生活经验,感知方位,建立方向感;结合操作活动,体验平面图形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探究辨别方位的过程,体验合作探讨问题的乐趣。在图形拼摆和欣赏活动中,感受图形美。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感知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认识常见平面图形。

  难点: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判断能力和方位意识

  教学准备

  情境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与回顾: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学生交流,教师有重点的板书:

  方位:东西南北

  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

  二、观察情境图

  1、学生观察这幅图上都有什么?

  2、根据要求涂颜色

  3、涂完颜色后,数一数,每种图形给有多少个。

  师:重点指导房子的侧面,在实际生活中,房子的侧

  面是长方形的,而在图中,房子的'侧面是由平行四边形组成的。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辨。

  4、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说一说每种物体各由什么图

  形拼成的。

  三、本单元的收获

  学生自评自己在本单元中的收获,再在小组中互相评一评。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材说明

  本单元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

  本单元分三段编排。第一段主要教学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第二段主要教学周长的含义及计算。第三段主要讲一些物体长度的估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具体安排如下页表。

  在编排上,教材一方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提供了大量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并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加强有关空间观念的内容。

  具体内容及要求:

  主题图

  校园场景图。丰富学生对四边形的感性认识。

  四边形

  从各种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征。

  平行四边形

  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感悟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以与其他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初步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并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周长

  利用实物和一些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估计

  通过画一画、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三重难点

  1区分认识四边形,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解决实际问题。

  3能准确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建立空间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四教学建议

  长期以来,关于“几何”的课程内容和目标,在小学阶段主要侧重于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较少涉及三维空间的内容,使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像力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标准》将以往的“几何”拓展为“空间与图形”,是对我国传统数学课程内容的一次重大变革,符合数学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为此,小学阶段的教材削弱了单纯的平面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等的计算,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增加了图形变换、位置的确定等内容,加强了几何建模以及探究的过程。这样,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与数学课程中各个分支进行整合,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因此,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如上所述,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教材选择了许多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作为教学素材,如把校园体育运动场景作为单元的主题图,用一个小朋友移推拉门的情境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导入材料,等等。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突出几何探究过程。

  空间观念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想像、情境描述等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因为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教材在提供大量的、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时,采用了许多活动化的呈现方式,如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教学时,教师就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了解教材编排特点,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学生对一些知识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因此,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能力,采用了逐步拓展、螺旋上升的结构,把“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均衡地安排在不同的的学段中,每一学段都有相应的目标。这样,既突出每个年级的学习重点,又注意前后连贯。如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材就分两段编写。本单元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即可。第二次将在第二学段出现,要求学生理解:两组对边平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见,同一内容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教学要求。

  另一方面,教材在不同的年段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就拿常见的数学概念来说,在小学阶段,尽管描述式和定义式是最主要的两种表示方式(定义式是用简明而完整的语言揭示概念的内涵或外延的方法,描述式是用一些生动、具体的语言对概念进行描述),但低年级采用描述式较多,中年级逐步采用定义式。在整个小学阶段,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的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帮助他们感悟概念的本质属性。本单元教材的编排也是如此,对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周长等都没有下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如周长,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的物体或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即可。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材也没有分别概括出相应的计算公式(长+宽)×2和边长×4。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计算的方法有一个独立思考、不断感悟和比较的过程,避免死套公式的现象。

  因此,具体教学时,要认真研读《标准》,仔细分析教材,恰当把握教学要求。防止任意拔高要求,或者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概念、公式等。

  4.本单元可用6课时完成。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发现的过程。

  2、 使学生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观察、判断、推理、概括等方面的能力。

  4、向学生渗透互相联系,互相对立的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

  多媒体课件、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一、复习准备

  我们已经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什么是面积?

  计算和测量面积要用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同学们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好,那么请看大屏幕。

  二、新课导引

  1、下面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

  师:你怎么数得这样快?你是怎么数的?同学们已经会用数方格的方法求长方形的面积了。如果用这种方法去求一个较大图形或物体的面积(如操场),你会感到怎样?今天我们研究一种求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新方法。(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三.教学新课

  (一)实验,猜想

  请小朋友们拿出1号纸,量一量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再想一想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

  学生反馈:利用面积计、长乘宽……

  猜想: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是长乘宽呢?

  (一)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一些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A、小组合作,用手中的小正方形摆出你喜欢的长方形。

  B、说出你所摆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C、组长把结果填在书上的表格中。

  反馈拼图情况。

  探究提示:长方形的面积跟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

  根据你们小组摆的长方形,你有没有发现长方形的面积跟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我们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跟( )有关系,有( )关系。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反馈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哪组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指名学生说一说。

  :

  (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1、利用迁移,探究知识

  把长方形的长缩短3厘米,求这个图形的面积。

  当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的.时候,这个图形就是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那正方形的面积应该等于什么呢?你可以借助刚刚的小正形摆一摆。(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师:由此我们发现,只要给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就能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同样只要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能计算出正方形的面积。

  试一试:

  小明家的方桌宽9分米,小明爸爸想给方桌划一块玻璃,请问要划多大的一块玻璃呢?

  四、巩固练习

  五、课堂

  本节课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想一想,这部分知识能帮助你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师: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它也是求其它平面图形面积的基础。通过它我们可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许多图形的面积。

  六、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并能较熟练地运用它解形如x+a=b的方程。

  2、能较为熟练地运用形如x+a=b的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初步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的含义,会检验给出的未知数的值是不是某方程的解。

  4、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自觉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 对等式的基本性质一的理解和运用。

  2、 掌握解形如x+a=b的方程的依据、步骤和书写格式。

  3、 能较为熟练地运用形如x+a=b的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 掌握解形如x+a=b的方程的依据、步骤和书写格式。

  2、 较为熟练地运用形如x+a=b的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时由复习方程的意义入手,在出示情境图后提出问题,学生最先想到的是算术方法,此时引导:你能列方程解决这一问题吗?在列出方程600+x=860

  后,怎样求x呢?在学生渴望解决这一问题的内在需求的驱使下,展开合作探索活动。

  在教学等式的基本性质时,可利用实物演示,通过提问: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呢?,以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把两组图的内容归纳成一句话。这样,及时引导学生超脱实例的具体性,实现必要的抽象概括。

  这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索x的值的求法,然后在小组讨论后汇报。学生在陈述自己的想法时,不仅要说出自己是怎样推算的,还要请学生说出这样推算的理由。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强调解方程的每一步得到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教学中还要重视对学生书写的`要求,初学时,可要求学生等号对齐。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数的计算过程,开始练习时也要求学生写出来,待熟练之后再简写。无论是解方程还是检验,都要从一开始就强化书写规范,以发挥首次感知先入为主的强势效应,促进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形成。

  最后引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时,要强调:方程的解是一个数,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区别这两个概念。

  模式方法:观察――实验――讨论――交流――概括结论

  作业设计:自主练习1-3题。

  讨论要点

  1、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天平,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帮助学生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一。

  2、 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算术思维向方程思维的转变。

  3、 在检验的问题上,要注重引导学生由算术法的验算向方程法的检验转变。

  4、 教学时,要加大引领力度,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一要做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引领,进一步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渠道,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对解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路、步骤及格式的引领。

  活动总结

  本次教研活动,使老师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较为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较为实际的教学环节,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也为教师在教学中围绕重点、突破难点指明了方向。

254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