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精品[7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说课内容: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时《旋转与角》,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也感知了图形的旋转。在此基础上,教材从旋转纸条入手,使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从而引入平角和周角的概念。本科教材改变了传统教材中仅依靠观察现有图形推出概念的方式,该静态观察为动态描述,通过旋转的过程建立角的“动态表象”,将平角、周角与直线、射线直观的区分开来,同时在旋转的过程中感悟平角、周角及锐角、直角、钝角之间的大小关系。本课教材内容具有活动性,过程性和体验性的特点,它是在学生自己旋转纸条的过程中观察、比较,根据自己的直观体验,感悟旋转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角的`形状与大小不相同,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平角和周角,能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和辨认平角、周角。
2、经历认识平角与周角的过程,使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感知图形的旋转。
3、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旋转操作让学生认识平角和周角,简单的说出他们的特征及构成。
教法学法: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2、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变为学堂。
3、采用让学生自主发现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开课前拿出自己做好的活动角,引出角,进一步认识各种角的特点,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角”做好铺垫。
2、幻灯片呈现复习的内容,复习学过的锐角,钝角,直角。
3、思考问题:角是怎样形成的?
二、动手操作,获取新知
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1、让学生旋转自己的活动角,提问学生当角的两边经过旋转成一条直线时,这时所成的角什么?引入平角的概念。
2、同样的方法引入周角的概念。
让学生提出疑问,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使学生所有的思维都被调动起来,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权和独立权。在学生经历了操作,探索和发现之后,教师PPT演示,总结学生的发展。
3、课堂活动寻找生活中的角。
在认识了平角和周角,并掌握了他们的特点之后,引导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角。
三、说课堂练习
本课安排不同层次的练习,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另一方面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实习那是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板书设计:
旋转与角
平角 周角
两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 两条边完全重合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材92~93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利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2、指导学生仔细看图,培养认真观察的习惯。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一个阳光明媚的假日里,老师带领同学们到郊外去春游,他们玩得可开心了,开展了许许多多的活动,看到了许多美丽的景色!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去看看。好!就让我们一起步入快乐的队日活动吧!
(板书课题:快乐的假日活动)
二、新授。
1、观察:
(1)出示“快乐的队日活动”图,观察图中画了哪些活动?
(搭帐篷、烧烤食物、钓鱼、洗菜。)
除了这些活动外,图中还画了什么?
(背景的树上还有许多鸟窝,每个帐篷外还摆了毛巾架。)
(2)仔细观测各中活动,搭了几个帐篷,每个帐篷有几个在搭?
烧烤的有几组,每组几人?
洗菜的同学分成几组,每组几人?每组有几只篮子?
明明钓了几条鱼?小华钓的是他的几倍?
附近有几棵树,每棵树上有几个鸟窝?
有几个毛巾架,每个架子上挂了几条毛巾?
2、提问题:
(1)根据刚才我们观察的情况,想想,如果每人用一条毛巾,你知道每个帐篷里住多少人吗?为什么?
(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分小组活动、讨论。
(3)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搭了3个帐篷,每个帐篷有3个人搭,一共有多少人搭帐篷?
烧烤的有4组,每组4人,烧烤的一共有多少人?
洗菜的`同学分成3组,每组2人,每组有4只篮子,洗菜的多少人?一共有多少篮子?
附近有2棵树,每棵树上有2个鸟窝,一共有多少个鸟窝?
有6个毛巾架,每个架上挂了5条毛巾,一共有多少条毛巾?
明明钓了4条鱼,小华钓的是他的2倍,小华钓了几条鱼?)
(4)独自解答螦提的问题,汇报解答结果。
3、想一想在我们班的队日活动中,开展过哪些活动,你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集体交流)
三、小结。
“快乐的队日活动”就要结束了,同学们不仅玩得愉快,而且还学到了不少数学知识,真有趣!希望下次我们班里也能开展一个比他们更有趣的度日活动,到时候我们还要比一比谁解决的数学问题多,好吗?
四、教学后记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好。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104×4=4161003×4=4012
416÷4=□4012÷4=□
先求出积,再转化为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看看商有什么特点?
二、展开
这两道题商中间都有0,怎样用竖式计算?
1.学生尝试416÷4
2.师生共同列竖式计算,边讨论边板演计算:十位上为什么商0?
用4去除被除数十位上的1,不够商1,就要在十位上写0,把个位上的.6移下来,再继续除。
3、4012÷4学生独立练习
中间有几个0?它们是怎么来的?
4、光荣题:563÷8
学生独立尝试并验算,师板演
说:商末尾为什么会有一个0,这个0是怎么来的?计算时应注意什么?怎样验算?
5、讨论:什么时候用0占位?
三、巩固:
①1700÷5722÷3(先说商的位数再计算)
②练一练:1.
③改错:说说错误原因。
四、教学后记: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用于小数乘法的计算;
2、使学生能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一些小数乘法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的推理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数学教案-小数乘法的教学。
二、教学重点:
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用于小数乘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一些小数乘法进行简便计算
三、教学具准备:
投影仪、小卡片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按运算定律填空:
15×12= ×
(18×4)×25=18×( × )
(36+64)×7= × + ×
2、用简便方法计算:
25×478×4 65×201
3、计算下面各题:
2.5×4.78×4 0.65×201
4、引入
这两道题用竖式计算要很多时间,谁能想个办法使这两道题计算比较快呢?
(二)、教学新课
1、刚才几位同学说的对不对呢?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乘法是否适用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2、出示:
下面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0.7×1.2〇1.2×0.7
(0.8×0.5)×0.4〇0.8×(0.5×0.4)
(2.4+3.6)×0.5〇2.4×0.5+3.6×0.5
学生口头回答后提问:“把上面几题与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比较,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小数乘法的教学》。应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比较简便。
3、利用运算定律计算复习中第三题。集体订正时指名说说在怎样计算简便?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三)、课堂练习
1、基本练习
完成练习三第4题。说出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把左右两边结果相等的算式用线连接起来。
0.25×89×4 65+65×0.01
1.25×68×0.8 4.5×10+4.5×0.1
65×1.01 100×4.5
78×4.5+22×4.5 0.25×4×89
4.5×9.9 12.5×0.8×68
(四)小结:
学生相互之间讨论,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61—63页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一组数的比较,观察各数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发现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并应用这一规律计算有关的乘、除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知识迁移和推理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应探索及掌握。
难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理解及灵活应用。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挂图(小数点移动)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1)把5米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米?(2)把5000厘米分别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厘米?
2、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0.004 0.4 0.04
(二)导入新课
1.师:[出示小黑板]下面是四年级三位同学的身高纪录。请大家看一看,这些数据对不对?
(小明14.5米,小红1.38米,小李0.14米)
2.师:你们笑什么呀?
生:小明的身高不对。14.5米太高了。
生:[用手比]小李0.14米也不对,0.14米只有这么高
师:两个错的数据错在哪里?小数点写错了位置。
师:是啊,在小数点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不改变小数的大小,但是小数点的位置移动直接引起小数的大小发生变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数点移动的知识。[板书课题:小数点移动]
(三)探究规律
1、出示情景
出示(例5教学挂图):教师便叙述边板书0.009米---0.9米—0.9米---9米{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吧,齐天大圣孙悟空的“金箍棒”平时放在耳朵里,长只有0.009米,遇到妖怪的时候,才亮出来,由小变大,0.009米、0.09米、0.9米、9米、90 米……
师:观察这组数和金箍棒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从上往下观察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吗?从下往上观察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小结:看来小数点向后移动,原来的数就扩大;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的数就缩小。
板书:右移扩 左移缩
2、合作探究
(1)提问:从上往下观察它们都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却得到了三个不同的数,对吗?看来小数点移动的位数不一样,原数大小的变化也就不一样。数的大小的变化既与小数点移动的方向有关,还与小数点移动位数的多少有关。
(2)合作探究:
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来继续深入研究。各组有这样一张表格和一张小数数位表,请你们小组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进行研究。先吧空白处填写完整,再观察小数点移动的位数与原来小数的大小变化。小数点可以向左移动,也可以向右移动。
方法1:表格
小数点移动的位数
( )米=( )毫米
小数的大小变化
从( )往( )观察
小数点向( )移动
移动( )位
( )米=( )毫米
移动( )位
( )米=( )毫米
移动( )位
( )米=( )毫米
方法2:(学具中的数位表)
(3)交流汇报
谁来说一说,你们是选择哪种方法研究的? 你们发现了什么?
能概括地说一说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吗?
[指名学生对照板书说明小数向右移动引起小数扩大的规律]
悟空打完妖怪,金箍棒要放回去了,谁来说一说这个时候金箍棒怎么变的?(从下到上观察)
(四)实际应用
1.明确数的变化的方法
我们大家研究得出这个规律有什么作用呢?
1.如果要吧一个小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可以怎么办?
如果要缩小为1/10、1/100、1/1000……呢?
2.集体交流
根据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如果要吧一个数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就行了。要把一个数缩小到它的1/10、1/100、1/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3.强化去0、添0的问题
出示例6、7 把0.01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把1缩小到它的1/10、1/100、1/1000,各是多少?
遇到位数不够怎么解决?
小数点向左移动时,如果整数数位不够则要在数的左边用“0”补足。
整百、整千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后,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
4.填空: 把2.3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 )到原数( )倍。
把0.375扩大到原数100倍,小数点向( )移动( )位。
把0.73的小数点向( )移动( )位,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0。
把30的小数点向( )移动( )位,原数变成0.003。
5. 把1.8改写成下面各数,它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0.018 180 0.0018 1.80
(五)总结本节知识,畅谈收获。
附:板书设计
小数点移动
0.009米→0.09米→0.9米→9米
0.009米=9毫米
0.09米=90毫米
0.9米=900毫米
9米=9000毫米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认识直角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画直角。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
3、使学生知道直角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育学生学会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二、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手帕、练习本、黑板上的角,说明这些角是直角。再借助三角板来说明什么角是直角。然后让学生通过折纸作直角,加深对直角的认识。最后让学生学会用三角板画角。
三、教学方法:
练习法、实践法、引导法
四、教学过程
(一)预习:看书21-22页。
(二)引入:
1、投影出示画有角的图片,这些图形叫什么?请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边。
2、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有哪些角的形状和复习题中第一个图的形状相同?(去掉投影图中的锐角和钝角,保留直角 )
象这样的角叫直角。(板书课题)
(三)讲授:
(1) 观察物体表面的直角。
请同学们拿出教科书、练习本,他们的封面各有几个角?看看这些角的形状是不是相同?观察桌面上的四个角,他们的形状是不是也相同?
把教科书封面上的一个角和课桌面上的角比一比,大小相等吗?
这些角都叫什么角?
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有直角?
(2)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找一找三角板中的'哪一个角是直角。
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可以检验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做“做一做”的第一题。
(3) 学画直角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从一点起用三角板画一条边,将三角板中直角的顶点和这条边的端点合在一起,使三角板的一条边和这条边合在一起,再从顶点起沿三角板的另一边画出角的另一边,就画出了一个直角。要画上直角符号。
学生边画边说。同桌相互评一下。
学生按操作画,教师巡视。
(4)分组进行比赛,每组拿一个正方形盒子,数一数所有的面一共有多少个直角,评选出数的最快的小组。
(四)课堂练习:
1、做练习的第二题,数出图中的直角,想一想怎样数才能数的又对又快。
2、练习第三题,在右边的四边形里加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五)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堂课你认识了什么图形?学会了什么本领?
(六)板书设计: 直角
(七)课后作业: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用三角板画)
(八)后记及反馈:
本节课由于找三角板中的直角出现困难,所以课堂节奏有些慢,没有完成预期的任务。直角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人们周围许多的物体表面都有直角,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直角,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效果不错。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分析:
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这一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接着,教材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的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感悟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量一量我们的课桌面有多长。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质疑:为什么大家得到的结果不一样?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的测量结果相同呢?(用同一种测量工具)看来,只有在测量时使用同一种测量工具,才能得到相同的测量结果。你知道生活中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吗?(课件出示:尺子)对了,尺子就是生活中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
二、尝试感悟,探索新知。
1、认识尺子。
请你拿出自己的尺子,仔细观察,尺子有些什么?
师小结:尺子上都有长短不同的线(刻度线),都有一些不同的数字,0刻度,还有cm两个英文字母。其实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做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2、认识1厘米。
(1)尺上指
1厘米有多长呢?谁来猜一猜。(点击课件,出示“1厘米”) 生:从0到1。
师:对了,这就是1厘米。(课件出示)除了这一段,你还能找到哪段也是1厘米吗?
师:(小结)我们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距离叫做一大格,(板书:1大格)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板书:1厘米)也可以写作1㎝(板书:1㎝)。
其实,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这个我们以后来认识。
(2)用手比
请小朋友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指给同桌看。
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用大拇指和食指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比划得正确吗?用尺子去检验一下。
轻轻地把尺子移开,手指不要动,观察比好的1厘米,你感觉怎么样?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把它记在脑子里了吗?
(3)生活中找
睁开你的眼睛,找一找我们生活中有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吗?
师:现在,老师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注意听清楚,这个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我们的食指宽度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1厘米说一句话吗?学生说一句奖励一个贴画。(田字格的边长,橡皮的厚度,数学书的厚度,文具盒的厚度--)
3、认识几厘米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自己的尺子,你能找出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吗?3厘米呢?4厘米?
学生在尺子上找出2厘米、3厘米、4厘米的长度,教师巡视指导。归纳出: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板书)
4、学习用厘米量。
(1) 先让学生尝试自己量一量一根小棒有多长。让学生说出答案。
师:究竟谁量得对呢?请同学们来看看老师量的。 (2)教师边示范边讲解:“量时,先把小棒放平,使尺的0刻度对准小棒的左端,再看小棒的右端对着尺上的刻度几,这根小棒就是几厘米。现在这根小棒的右端对着5,那么它就是5厘米长。”
(3)学生再用正确的方法测量一次。
(4)判断。
课件同步,出示几种不同的测量方法,包括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让学生判断那种测量方法对。
(5)小结: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板书)
三、练习
四、总结师: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板书
认识厘米
从0刻度到1刻度的长度是1厘米。
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